四、MHC對免疫應答中免疫細胞相互作用的限制(約束)作用

2020-11-23 生物谷

  四、MHC對免疫應答中免疫細胞相互作用的限制(約束)作用

  MHC另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功能是約束免疫應答過程中各類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又稱為MHC的約束性(MHc restriction),包括免疫應答感應階段Mφ-Th之間,反應階段Th-B之間,以及效應階段Tc-靶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MHc I類和Ⅱ類抗原分別對不同細胞起約束作用。

  (一)Mφ、T、B細胞相互作用過程中的MHC約束性

  Rosenthal和Shevach(1973)首先在豚鼠中觀察到T細胞只能被具有相同MHc I區基因(Ⅱ類基因)的抗原提呈細胞所激活(表6-13)。同年Katz等人也發現Th與B細胞相互作用時,只有在兩者MHc I區(Ⅱ類基因)相同的條件才會出現協作應(表6-14)。

表6-13 豚鼠T細胞對胸腺信賴抗原的免疫應答中Mφ提呈抗原與Ia抗原的關係

OVA預處理T細胞 OVA加Mφ DNA合成的增加 品系2 品系2 ++++ 品系13 品系13 ++++ 品系2 品系13 — 品系13 品系2 — (2*13)F1 品系2 +++ (2*13)F1 品系13 +++ (2*13)F1 (2*13)F1

++++

  註:豚鼠用卵清蛋白(OVA)加完全弗氏佐劑(CFA)免疫,腹腔滲出物分離的T細胞即為OVA預處理T細胞,在體 外與OVA加Mφ-起培養,用3H-胸腺嘧啶核苷摻入法作為T細胞特異性免疫應答。品系2和13僅在MHC的I區不同

表6-14 小鼠T-B細胞協作中受I區基因限制

DNP-KLH抗原預致敏B細胞的品系 BGG載體預致敏T細胞的品系 受照射(a*b)F1受體對DNP-BGG抗體應答再次反應 a a ++++ b b ++++ a b - b a - b (a*b)F1 ++++ a (a*b)F1 ++++ (a*b)F1 a ++++ (a*b)F1 b ++++

  註:(1)DNP-DLH:二硝基苯酚-鑰孔墄血蘭素;DGG:牛r球蛋白。

   (2)DNP-KLH預致敏B細胞為DNP-KLH免疫小鼠的脾細胞經抗Thy-1加補體處理去除T細胞而獲得。

   (3)BGG免疫小鼠脾細胞除去B細胞後為BGG載體預致敏T細胞。

   (4)將DNP-KLH預致敏B細胞和BGG預致敏T細胞輸入經照射後(a*b)F1受體,再用DNP-BGG抗原刺激,檢測機體對DNP抗體應答的再次反應。

  (二)MHC對Tc殺傷病毒感染靶細胞的約束

   1.Zinkernagel-Doherty現象 Zinkernagel和Doherty(1974)道德證明受牛痘病毒感染的CBA(H-2k)小鼠中的Tc只能殺傷H-2單體型相同的病毒感染靶細胞,而不能殺死牛痘苗病毒感的H-2b細胞,稱為「Zinkernagel-Doherty phenomenon」。1975年Doherty用淋巴細胞脈絡膜腦膜炎病毒(lymphocyte-choriomeningitis virus,LCM病毒)感染H-2d小鼠,取出Tc在體外只能殺傷LCM病毒感染的H-2d單體型細胞,不能殺傷LCM病毒感染的H-2k細胞(見圖6-18)。上述實驗表明,Tc對於只具有MHC抗原或病毒抗原中單獨一種抗原的靶細胞都不起殺傷作用。

圖6-18 MHC對Tc殺傷病毒感染靶細胞的約束作用

  2. MHC I類抗原對Tc殺傷靶細胞的限制作用 參與免疫應答殺傷相(效應相)的H-2抗原是由K、D區決定的,I區並不參與,這不同於前述的免疫應答感應階段中Mφ-Th,Th-B細胞之間相互作用受I區控制(表6-15)。

  用三硝基苯(TNP)修飾自體的脾細胞為靶細胞也同樣證實了MHC對Tc殺傷TNP修飾靶細胞的約束現象。在人類殺傷病毒感染或半抗原修飾的靶細胞也同樣受到I類抗原的約束,如McMicheal等(1977)發現殺傷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細胞主要受HLA-B位點抗原的約束,Dickmeiss(1977)實驗表明殺傷DNFB致敏淋巴細胞誘導Tc殺傷靶細胞中,HLA-A抗原必須一致。

  由於自身MHC約束Tc細胞殺傷靶細胞的特異性,使體內受病毒感染或癌腫惡變的靶細胞得以迅速有效地清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MHC參與機體抗感染及免疫監視功能。

  Tc對同種異體靶細胞的殺傷作用不受自身MHC的約束,Longo(1982)認為體內存在著兩類不同的T應答細胞:一類針對外來抗原+自身MHC抗原發生免疫應答;另一類對同種異體細胞發生免疫應答。

表6-15 小鼠特異性Tc細胞的殺傷作用與靶細胞H-2的關係

靶細胞感染的病毒 靶細胞H-2遺傳背景

殺傷作用 K I D LCM s k d + LCM q p q - LCM s s s + LCM d d d + LCM k k k - 仙臺病毒 s k d -

  註:小鼠特異性Tc細胞取自受LCM病毒致敏、H-2型別為KsIkDd小鼠的脾臟

  八十年代初,採用基因轉染技術,將H-2b及H-2d的I類基因轉染小鼠白血病細胞系(L細胞系)。這些受I類基因轉染的細胞表面有I類抗原的表達。特異性Tc不能殺傷未經I類基因轉染的病毒感染L細胞,但可殺傷經I類基因轉染的病毒感染L細胞,表明轉染後所表達的I類抗原起約束作用。Ozato等切割I類基因的不同片斷進行基因雜交,並將其轉染到L細胞系,成功地得到嵌合I類抗原分子,如α1及α2結構域取自與殺傷細胞I類基因相同的基因片段,而α3、穿膜及胞漿區取自與殺傷細胞I類基因不同基因片段,則殺傷細胞可殺傷病毒感染的靶細胞,所之則不然。上述試驗證明,α1及α2結構域是參與殺傷和約束的有效部位。

  利用突變品系小鼠研究發現靶細胞I類抗原突變分子的微小變化便能改變Tc細胞對它的識別。使如H-2kbml突變株(b為單倍體,m為突變)來自H-2Kb突變品系,只有個別胺基酸的差異,Kb約束病毒抗原特異性的CTL就不能識別和裂解多種病毒感染的Kb突變的bm1靶細胞,表明1~3個胺基酸的變化足以使I類抗原失去原有的約束作用(表6-16)。

  3.MHC對Tc殺傷病毒感染靶細胞約束的機制 目前關於MHC對Tc細胞殺傷病毒感染靶細胞約束的機制一般認為是通過聯合識別(associative recognition),即Tc表面一個受體識別MHC編碼的抗原與病毒抗原的複合物。

  Benacerraf認為MHC I類Ⅱ類抗耕牛具有雙重功能,在誘導階段通過其結合部位選擇抗原決定基,激活Th、Ts、Tc等效應細胞;在效應階段,靶細胞上的I類和Ⅱ類抗原又約束Th、Ts、Tc發揮效應。

  (三)載體效應(cerrier effect)

  Benacerraf認為載體不是單純起運載半抗原的作用,還具有載體特異性。載體處於耐受狀態的動物,雖給予半抗原載體複合物,也不能誘導產生抗半抗原的抗體。對半抗原再次應答的發生有賴於對半原記憶的B細胞和對載體記憶T細胞同時存在時才能發生(圖6-19)。

表6-16 K(b)-約束的CTL(a)對Kb(b)突靶細胞上抗原的識別

CTL針對病毒抗原 對K

b

突變靶細胞的裂解 bm5(1)

(c)

bm6(2) bm9(3) bm3(2) bm8(3) bm11(1) bm1(3) LCM病毒 ++ ++   ++ +   - 小鼠脫腳病病毒 ±

+

    +   - SV40 ++     ++ + + - Moloney氏病毒 ++ ++ ++ ++ - ++ - Seudai病毒 ++ ++ ++ + + - - 痘苗病毒 ++   + +     - VSV ++     (+) +   - 甲型流感病毒 ++     (+) -   -

  註:(a)CTL是Tc細胞,取自各種病毒致敏的小鼠脾,其本身的H-2型別為Kb

   (b)所有品系自B6突變而來,b為單倍型,m為突變;

   (c)突變後胺基酸結構改變的數目

圖6-19 載體效應

  註:①第二次注射與第一次相同的半抗原(DNP)和載體(牛血清白蛋白BSA) ,結果產生對DNP的再次反應。

  ②第二次反注射的抗原中,半抗原與第一次相同,載體(卵白蛋白ovalbumin)與第一次注射抗原的載體不同,結果不產生再次反應;

  ③第一次注射後,單獨注射卵白蛋白,經過一定時間後再注射載體為卵白蛋白、半抗原為DNP的抗原,結果產生再次反應。

  Mitchison等載體效應的過繼轉移(adoptive transfer of carrier effect)試驗,證實了上述關於載體效應的結論(圖6-20)。

圖6-20 載體效應的過繼轉移試驗(Mitchison)

  Raff等載體效應阻斷實驗進一步證實T細胞是載體特異的載體反應細胞(carrier-reactive cell),B細胞是半抗原反應細胞(hapten-reactive cell)(圖6-21)。

圖6-21 半抗原、載體反應淋巴細胞的鑑定(Raff等)

相關焦點

  • 第三節 抗體形成過程中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
    第三節 抗體形成過程中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   在抗體生成過程中,對TD抗原的應答已證明是由Mφ、T系細胞和B系細胞相互作用的結果,那麼Mφ直接呈遞抗原的對象是T細胞還是B細胞?或者二者都是?就現有資料分析,它們可能存在著Mφ與T的相互作用,T與B的相互作用以及Mφ與B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 B細胞的免疫應答及免疫記憶
    趨化因子在次級淋巴器官的組織發育和免疫細胞的特異性定位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次級淋巴器官中,T細胞和B細胞分別停留在不同的區域:T細胞區和B細胞濾泡。B細胞嵌入到高度專業化的間質細胞網絡中,即濾泡樹突狀細胞(FDC),這群DC和經典DC不同,不加工抗原。
  • 第三節 MHC分子的功能
    第三節 MHC分子的功能   MHC最初是在研究排斥反應的過程中發現的。MHC分子作為代表個體特異性的主要組織抗原,在排斥反應中起重要作用。自從60年代發現了Ir基因,70年代發現了細胞毒性T細胞與靶細胞間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後,對MHC的生物學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 ...免疫應答(二):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第一節 細胞免疫的概念
    第十二章 免疫應答(二):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 第一節 細胞免疫的概念   凡是由免疫細胞發揮效應以清除異物的作用即稱為細胞免疫。參予的細胞稱為免疫效應細胞。目前認為具有天然殺傷作用的天然傷細胞(NK)和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細胞(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如巨噬細胞(Mφ)和殺傷細胞(K)以及由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均屬細胞免疫的範疇。前二類免疫細胞在其細胞表面不具有抗原識別受體,,因此它們的活化無需經抗原激發即能發揮效應細胞的作用,故可視之為非特異性細胞免疫。
  • HBV介導的肝星狀細胞和天然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
    事實證明,HBV感染導致肝內NK細胞的功能障礙,活化的HSC可抑制NK細胞的活力。本文探討了HBV誘導免疫應答和肝臟炎症對肝纖維化的作用。在HBV作用的條件下,強調HSC、單核/巨細胞和NK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從不同的角度闡述肝內非實質細胞對HBV相關的疾病的影響。
  • 第十三章 免疫應答(三):免疫耐受--第一節 免疫耐受的發現
    第十三章 免疫應答(三):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是指免疫活性細胞接觸抗原性物質時所表現的一種異性的無應答狀態(a state of specific unresponsiveness)。
  • 論文解讀--虹鱒紅細胞在魚類DNA疫苗誘導免疫應答中的潛在作用
    論文解讀--虹鱒紅細胞在魚類DNA疫苗誘導免疫應答中的潛在作用出處:水生動物健康評估公眾號 作者:陳國權 水產養殖網 2019-08-16 10:29:00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篇來自vaccines的文章:虹鱒紅細胞在魚類DNA疫苗誘導免疫應答中的潛在作用,文章引用信息如下:
  • B肝抗原不應答,免疫耐受的秘密在這裡!
    到目前為止,對於慢性HBV感染,學者們認為其原因應該是多方面、多因素的,主要與機體對HBV的免疫耐受、HBVDNA載量過高、HBV發生變異、治療不及時或者不規範等有關,而機體對HBV的免疫耐受是感染慢性化的最主要原因。
  • 學了這麼多年免疫,終於搞懂MHC和抗原肽的結合方式
    由此推知,不同的MHC等位基因產物有可能提呈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表位,造成不同個體(帶有相互有別的MHC等位基因)對同一抗原應答強度的差異。這實際上是MHC以其多態性參與和調控免疫應答的一種重要機制。例如,在HLAⅠ類分子中至少已經確認了A2、A3、B4、B44四個家族,這些家族中的成員可選擇性地共同識別擁有相同或相似錨定殘基的抗原肽。這意味著,能夠被某一HLA分子識別和提呈的抗原肽,也可被該家族其他分子所提呈。這一點,對應用肽疫苗或T細胞疫苗進行免疫預防和免疫治療提供了便利。
  • 鄧劉福團隊揭示cGAS-STING促進T細胞抗腫瘤免疫應答新機制
    目前,可以通過阻斷PD-1通路重新激活耗竭CD8+T細胞應答,讓「精疲力竭」的T細胞「滿血復活」,但該策略仍受到T細胞質量的限制。因此如何改善T細胞的質量使免疫治療的T細胞維持更長的時間,促使它們複製和擴增是提高T細胞治療效果的新策略。
  • Cell:Aire基因在免疫耐受調節中的作用
    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是機體免疫系統接觸某種抗原後形成的特異性無應答狀態,此時機體對其他抗原仍可作出正常的免疫應答。免疫耐受同正常的免疫應答一樣:需抗原誘發,經過誘導期,具有特異性和記憶性,因此免疫耐受也稱為負免疫應答。1975年著名免疫學家Burnet提出克隆選擇學說,並以克隆清除(clonal deletion)學說解釋免疫耐受現象。
  • Nature|系統免疫學:機體的結構性細胞調節器官特異性的免疫應答
    、轉錄組測序、染色質開放譜及表觀組學等手段,系統性探究了遍布小鼠機體12種器官的三種主要結構性細胞:上皮細胞、內皮細胞及成纖維細胞中免疫基因的表達調控,揭示了結構性細胞的免疫基因表達及調控具有呈高度複雜且具器官特異,並且還能在結構性細胞與免疫細胞間的互作中發揮作用。
  • JCB:細胞核內鈣信號可改變T細胞應答有助開發免疫抑制療法
    2016年11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組成免疫系統的免疫細胞可以區分「自己」和「非己」的蛋白分子。比如,如果我們暴露於細菌或病毒等病原體,而這些病原體表面帶有外來分子,機體就會做出免疫應答。相比之下,免疫細胞會對機體自身的分子產生耐受。這種不應答狀態或者稱為無反應性受到一個鈣控開關的調節,之前研究報導這種鈣信號開關參與許多腦部功能的調控。來自海德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和免疫學家共同發現了該信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JCB上。
  • 分子的功能主要是在免疫應答的始動階段將經過處理的抗原片段遞呈
    分子的功能主要是在免疫應答的始動階段將經過處理的抗原片段遞呈,給CD4T細胞。正如CD8T細胞只能識別與MHIC I類分子結合的抗原片段一樣,CD4T細胞只能識別1類分子結合的抗原片段。類分子主要參與外源性抗原的遞呈,在一些條件下也可遞內源性抗原。
  • 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之間的差異
    體液免疫的定義體液免疫應答或抗體介導的應答與B細胞有關,這些細胞(B細胞)的作用是識別血液或淋巴循環中存在的抗原或任何外來顆粒。這種免疫應答也需輔助性T細胞協助,輔助性T細胞可提供激活B細胞的第二信號,幫助B細胞分化為可以產生抗體的漿細胞。
  • 免疫細胞在糖尿病、癌症等疾病治療中發揮什麼作用?
    免疫細胞,俗稱白細胞,是指參與免疫應答或與免疫應答相關的細胞,在人體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是保衛身體健康的衛士。免疫細胞廣泛參與發育、妊娠、組織修復等生理過程,且在腫瘤、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多種病理過程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以來,免疫學的研究備受關注。
  • 「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的免疫作用機理
    在病毒的控制全過程中,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是主力,通過細胞毒性T細胞殺死被感染的細胞,減少病毒進入體液,感染其它細胞而呈幾何數的增殖,形成病毒性症。通常情況下,活苗比滅活苗產生更強的Th1型(Th1細胞參與細胞免疫和遲發性超敏性炎症反應)為主的免疫應答,針對細胞內入侵的宿主細胞誘導幹擾素的產生,為易感染動物提供早期保護,而滅活苗更多的是激活Th2型免疫應答,參與體液免疫應答。
  • 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在獼猴中對SARS-CoV-2感染具有保護作用
    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在獼猴中對SARS-CoV-2感染具有保護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03:26 美國哈佛醫學院Dan H.
  • 免疫系統與過敏中的免疫系統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這意味著淋巴細胞對以往的病菌產生了記憶,當這些病菌再次入侵時,淋巴細胞便會清除它們。不幸的是,這些細胞也會保留身體的過敏記憶,導致外界輕微的刺激就會引發過敏反應。淋巴細胞分為兩種,每一種都在過敏和免疫應答中起著獨特的作用。1.
  • 探索微遊泳醫療機器人與人體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
    免疫系統旨在識別並保護人體免受外部或異物和有機體的侵害。當免疫系統的細胞(例如巨噬細胞)檢測到異物或入侵者時,它們的作用是通過吞噬作用消除或中和異物。為了規避此問題並確保微型機器人不會引發免疫反應,應謹慎設計機器人,以使其與免疫系統細胞的物理相互作用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