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MHC分子的功能

2021-01-11 生物谷

第三節 MHC分子的功能

  MHC最初是在研究排斥反應的過程中發現的。MHC分子作為代表個體特異性的主要組織抗原,在排斥反應中起重要作用。自從60年代發現了Ir基因,70年代發現了細胞毒性T細胞與靶細胞間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後,對MHC的生物學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MHC的主要功能包括:

  一、參與對抗原處理

  MHC分子在多個環節參與對抗原處理。外源性抗原在APC內被降解成免疫原性多肽,並與MHC-Ⅱ類分子結合成穩定的複合物,從而保證了多肽不被進一步降解為胺基酸。80年代末還發現,內源性抗原在靶細胞中須與胞漿中的一種蛋白酶體(proteasome)結合才能進一步分解為免疫原性多肽片段,後者再在一種肽鏈轉運蛋白的參與下被轉運到內質網腔與新合成的MHC-Ⅰ分子結合。已證明蛋白酶體相關基因及肽鏈轉運基因均位於MHC-Ⅱ類基因區內。

  二、約束免疫細胞間相互作用

  70年代中期Zinkernagel等發現,細胞毒性T細胞只殺傷具有同一MHC表型的病毒感染的靶細胞。這意味著T細胞識別細胞表面抗原決定簇的同時,還須識別細胞上的MHC分子。以後證實,不僅TC靶細胞間,而且Mφ-TH,TH-B以及TH-TC間的相互作用也受MHC約束。這一現象,即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細胞才能有效地相互作用,稱為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巨噬細胞(Mφ)與TH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受MHC-Ⅱ類抗原的約束。TH的TCR聯合識別免疫原性多肽片段的表位( epitope)以及MHC-Ⅱ分子α1、β1功能區的多態性決定簇。同時,TH細胞表面的CD4分子識別MHC-Ⅱ類分子α2、β2功能區的非多肽性決定簇,由此啟動免疫應答。因此,只有MHC-Ⅱ類分子陽性細胞才具有抗原呈遞能力,且細胞表面Ⅱ類分子密度與其抗原呈遞能力呈正相關。

  TC與病毒感染的靶細胞相互作用受MHC-Ⅰ類抗原的約束。TC的TCR聯合識別靶細胞表面的病毒抗原以及MHC-Ⅰ類分子α2和β2功能區的多態性決定簇。同時,TC表面的CD8分子識別Ⅰ類分子α3區的非多態性決定簇。

  三、參與對免疫應答的遺傳控制

  機體對某種抗原物質是否產生應答以及應答的強弱是受遺傳控制的。控制免疫應答的基因稱為Ir基因。小鼠Ir基因位於H-2Ⅰ區內。人的Ir基因定位目前尚無直接證據,但一般認為也位於HLA-Ⅱ類等位基因的個體,其對特定抗原的免疫應答能力各異。

  四、誘導自身或同種淋巴細胞反應

  MHC分子可作為自身或同種反應的刺激分子從而誘導免疫應答或參與免疫調節。

  1.參與免疫調節 非T細胞(Mφ、B細胞等)在體外能誘導自身T細胞發生增殖反應,此即自身混合淋巴細胞反應(autologous mixed Iymphocyte reaction,AMLR)。在AMLR中非T細胞表面的刺激決定簇是HLA-DQ(小鼠H-2I-A)分子。自身反應性T細胞增殖後可表達HLA-DR(小鼠H-A I-E)抗原,後者又作為刺激分子激活某些T細胞,此T-T AMLR。AMLR代表體內免疫細胞間的一種調節機制,有助於維持免疫自穩,故MHC-Ⅱ類分子通過誘發AMLR而參與免疫調節。

  2.誘導免疫反應 MHC分子是一種同種異型抗原,可誘導同種反應的發生,典型的例子是體外的同種異型混合淋巴細胞反應和體內同種移植排斥反應。在這兩種情況下,反應性T細胞對非已MHC抗原的識別不受自身MHC限制。

  五、參與T細胞分化過程

  早期T細胞在胸腺中發育為成熟T細胞的過程中,伴隨著一系列表面標誌的變化。MHC分子對T細胞的分化發育起著重要作用,早期T細胞必須與表達MHC-Ⅰ或Ⅱ類抗原的胸腺上皮細胞接觸才能分別分化成CD8+或CD4+T細胞。

相關焦點

  • 第三節 酶的分子組成和化學結構
    第三節 酶的分子組成和化學結構   一、酶的分子組成   根據酶的組成成份,可分單純酶和結合酶兩類。   單純酶(simple enzyme)是基本組成單位僅為胺基酸的一類酶。它的催化活性僅僅決定於它的蛋白質結構。
  • 第二節 MHC抗原
    第二節 MHC抗原   一、HLA抗原的分子結構   1987年Bjorkman等首先藉助X線晶體衍射技術弄清了HLA-A2分子的立體結構。其後,其它HLA-Ⅰ、Ⅱ類分子結構的研究也取得了進展,從而對這些分子的生物學功能提供了較確切的解釋。
  • 第三節 分子雜交
    第三節 分子雜交   一、概述   前面已經介紹了核酸分子單鏈之間有互補的鹼基順序,通過鹼基對之間非共價鍵(主要是氫鍵)的形成即出現穩定的雙鏈區,這是核酸分子雜交的基礎。
  • 第三節 細胞免疫功能的檢測
    第三節 細胞免疫功能的檢測   細胞免疫(CMⅠ)是由多種細胞相互作用的結果。免疫細胞間相互作用導致多種細胞因子的釋放。因此細胞功能測定不僅涉及T細胞的數量和功能與包括各類因子活性測定,因此評價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不僅程序複雜,且很難標準化   一、遲髮型過敏反應的體外檢測方法   皮膚試驗和接觸性過敏的誘發是檢測遲髮型過敏反應(DTH)的兩種常用方法。皮膚試驗中誘發對曾經使病人致敏的抗原的再次應答,而接觸性過敏是測試受者對從未接觸過的物質發生致敏的能力。
  • 第三節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謝
    第三節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謝   嘧啶核苷酸合成也有兩條途徑:即從頭合成和補救合成。本節主要論述其從頭合成途徑。尿素合成 嘧啶合成   (3)閉環生成二氫乳清酸(dihydroortate):由二氫乳清酸酶(dihyolroorotase)催化氨基甲醯天冬氨酸脫水、分子內重排形成具有嘧啶環的二氫乳清酸。
  • 第三節 分子雜交 - 專區 - 生物谷
    第三節 分子雜交   一、概述   前面已經介紹了核酸分子單鏈之間有互補的鹼基順序,通過鹼基對之間非共價鍵(主要是氫鍵)的形成即出現穩定的雙鏈區,這是核酸分子雜交的基礎。
  • 第三節 氫鍵
    第三節 氫鍵   一、氫鍵的本質   氫原子與電負性很大、半徑很小的原子X(F,O,N)以共價鍵形成強極性鍵H-X,這個氫原子還可以吸引另一個鍵上具有孤對電子、電負性大、半徑小的原子Y,形成具有X-H…Y形式的物質。這時氫原子與y 原子之間的定向吸引力叫做氫鍵(以H…Y表示)。
  • 第三節 胺基酸
    第三節 胺基酸   胺基酸是一類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的化合物。因為它們中許多是與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的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物質,有些則直接用作藥物。   α-胺基酸是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
  • 第三節 自身抗體產生的機理
    第三節 自身抗體產生的機理   關於自身抗體產生的機理眾說紛紜,十分複雜,免疫細胞化學和其他方法的結合,有助於從形態、功能和代謝三個方面深入探討。根據目前研究的情況,有以下幾種學說。
  • 第三章 細胞的基本結構,第一節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高考方向: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是高考的常考內容,尤其是細胞膜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下面跟我一起來看看第三章第一節細胞膜的相關知識點。(3)蛋白質約佔細胞膜總量比例的40%,作用: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在細胞膜行使功能時起重要作用。(4)糖類約佔細胞膜總量比例的2%~10%,作用:與膜蛋白或膜脂結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細胞膜的外表面,糖蛋白具有識別、保護等功能。
  • 江蘇自學考試分子細胞生物學教材大綱
    第二節 細胞組分的分析方法  了解:對細胞組分進行分離與純化的方法;了解對細胞中各種生物大分子進行定位、定性、定量及動態變化分析的技術。  第三節 細胞培養、細胞工程與顯微操作技術  識記:非細胞體系的概念;了解細胞工程所使用的主要技術;識記細胞融合的三種方法;了解細胞拆合與顯微操作技術。
  • 第三節 二烯烴
    第三節 二烯烴   二烯烴是含有兩個C=C雙鍵的不飽和烯烴。它比含相同數目碳原子的烯烴少兩個氫原子,分子組成的通式為CnH2n-2。   一、二烯烴的分類   二烯烴分子中的兩 個C=C的位置和它們的性質有密切關係。
  • 第二節 分子結構
    第二節 分子結構   所謂分子結構通常包括下面一些內容:分子中直接相鄰的原子間的強相互作用力,即化學鍵問題,分子的空間構型問題;分子之間還有一種弱的相互作用力,即分子間力問題;此外分子間或分子內的一些原子間還可能形成氫鍵。   本節主要簡介雜化軌道理論,有關氫鍵的問題留在下一節討論。
  • 第四節 DNA的三級結構與功能
    第四節 DNA的三級結構與功能   (一)DNA超螺旋   雙螺旋DNA進一步扭曲盤繞則形成其三級結構,超螺旋是DNA三級結構的主要形式。自從1965年Vinograd等人發現多瘤病毒的環形DNA的超螺旋以來,現已知道絕大多數原核生物都是共價封閉環(covalently closed circle,CCC)分子,這種雙螺旋環狀分子再度螺旋化成為超螺旋結構(superhelix或supercoil),如圖15-11所示。
  • 第三節 各類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學活性
    第三節 各類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學活性   不同Ig其合成部位、合成時間、血清含量、分布、半衰期以及生物學活性有所差別。   一、IgG   IgG主要由脾、淋巴結中的漿細胞合成和分泌,以單體形式存在。
  • 第三節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第三節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一、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高分子化合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又合成了大量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具有很大的相對分子質量。如生物體中的蛋白質、核酸、糖原、澱粉、纖維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 第三節 抗體形成過程中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
    第三節 抗體形成過程中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   在抗體生成過程中,對TD抗原的應答已證明是由Mφ、T系細胞和B系細胞相互作用的結果,那麼Mφ直接呈遞抗原的對象是T細胞還是B細胞?或者二者都是?就現有資料分析,它們可能存在著Mφ與T的相互作用,T與B的相互作用以及Mφ與B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 SPSS教學第二節:基本統計分析功能
    TES工作室SPSS統計分析教學第二期分享:SPSS基本統計分析功能,推送內容不完全按照目錄順序推送,敬請諒解,主要是為了讓大家快速掌握一些配套操作技能。SPSS基本統計分析功能主要包括頻數分析、描述性分析、探索性分析、列聯表分析。
  • 第三節 肝臟的生物轉化作用
    第三節 肝臟的生物轉化作用   一、肝臟生物轉化的概述   生物轉化的定義 機體將一些內源性或外源性非營養物質進行化學轉變,增加其極性(或水溶性),使其易隨膽汁或尿液排出,這種體內變化過程稱為生物轉化(biotransformation)。
  • 第三節 消化道分泌生IgA
    第三節 消化道分泌生IgA   胃腸道產生的分泌性IgA(SIgA)在其黏膜表面形成重要的免疫保護層能防止抗原性物質進入黏膜,對局部炎症和腫瘤的發生發展起重要作用,也是近年來研究局部黏膜免疫反應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