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抗體形成過程中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

2020-12-07 生物谷

第三節 抗體形成過程中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

  在抗體生成過程中,對TD抗原的應答已證明是由Mφ、T系細胞和B系細胞相互作用的結果,那麼Mφ直接呈遞抗原的對象是T細胞還是B細胞?或者二者都是?就現有資料分析,它們可能存在著Mφ與T的相互作用,T與B的相互作用以及Mφ與B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巨噬細胞與TH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TH細胞必須由靜止狀態的TH轉變活化為TH才能輔助B細胞產生抗體。關於TH細胞活化的機制,根據現有實驗資料提出一個雙信號假說。

  近年的實驗證明在抗原呈遞細胞(APC)表面至少有二種分子與TH細胞的活化相關。一種是抗原呈遞分子,它是由MHC分子組成,它可與外源性或內源性抗原肽片段結合,然後運送至細胞表面並呈遞給T細胞,通過TCR/CE3刺激產生第1活化信號。另一種分子即所謂協同刺激分子(costimulating molecules,CM),它是由一組粘附分子組成,它不僅能促進APC與T細胞的直接接觸,而且也具有誘導信號傳遞的功能。這組分子可與T細胞上的協同刺激分子受體(costimulatory molecules recptor,CMR)結合,刺激其產生協同激信號,即所謂第2信號。

圖11-2 T細胞活化主要協同刺激分子(CM)及其受體分子(CMR)的組成和作用示意圖

  T細胞上的CMR或稱為輔助分子(accessory molecules)也是由一組粘附分子組成(表11-7)。對CMR及其配體的分子結構與功能及信號傳導途徑有待深入研究,但對其中的CD28分子和CTLA-4分子及其配體B7/BB1分子被認為是產生協同刺激信號的主要分子(圖11-2)。

  在這二種信號的作用下,才能使T細胞活化併合成和分泌IL-2和表達IL-2R,最終導致細胞分裂和克隆擴增。如無第2信號存在則T細胞不被活化也不引起克隆擴增,處於克隆不應答狀態(clonol aneergy)(圖11-3)。

圖11-3 協同刺激信號與T細胞活化狀態

表11-7 T細胞表面主要輔助分子

名稱 化學性質 基因族 細胞分子 配體分子(APC) 功能 粘附分子 信號傳導 CD2(LFA-2) 55kD單體 Ig 成熟T細胞

  胸腺細胞 CD58(LFA-3) + + CD4 55kD單體 Ig CD4+T細胞 MHCⅡ分子 + + CD8 78kD單體 Ig CD8+T細胞 MHCⅡ分子 + + CD11a/CD18

  (LFA-1) 180/95kD雙體 粘合素 骨髓衍生細胞 CD54(ICAM-1) ? + CD28 90kD同二聚體   CD4+

  CD8+T(50%) B7/BB1 + + CDw49/CD29

  (VLA-4、5、6) 異二聚體 粘合素 白細胞

  其它細胞 細胞外基質VCAM-1 + + gP39(CD40L)      CD4+T細胞 CD40    

  阻斷或給予第2信號,可以人為調節免疫應答使之增強或或抑制,對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手段。如阻斷第2信號的產生可使T細胞處於免疫耐受狀態,降低機體的免疫應答,這對防止移植排斥的發生和對超敏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是有利的。如將B7基因導入一定的腫瘤細胞則可增強機體的抗腫瘤免疫應答,目前這方面的實驗研究已有較多的報導(圖11-4)。

圖11-4 協同刺激信號與免疫應答調節

  二、TH細胞與B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B細胞對T細胞依賴抗原的應答

  一般情況下當大量抗原進入未經免疫的機體後,誘發初次免疫應答時其抗原呈遞細胞多由巨噬細胞完成。經Mφ活化TH細胞後再由活化的TH細胞輔助B細胞產生抗體和形成記憶B細胞。但當再次免疫應答發生時,抗原呈遞細胞則主要由已擴增的B細胞克隆承擔。由於其膜Ig受體親和力增高故對少量抗原也能攝取,故可取代巨噬細胞的抗原呈遞作用。

  過去曾認為B細胞與TH細胞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抗原的橋聯作用使之發生接觸,即B細胞的抗原受體可識別抗原分子的半抗原部分,而TH細胞的抗原受體可識別抗原分子的載體部分。但近年的實驗證明B細胞與Mφ相同,也是通過抗原呈遞作用與TH細胞相互作用。即B細胞可通過其膜Ig受體蛋白質抗原,即T依賴性抗原結合,經內化作用將抗原攝入。然後經過加工處理,使T細胞決定簇與MHCⅡ類分子結合,形成MHC-肽分子複合物並運送至B細胞表面,將其呈遞給TH細胞,所以B細胞與TH細胞間的相互作用也是MHC限制性的。

  B細胞和TH細胞通過其粘附分子及抗原呈遞作用可彼此直接接觸,並能相互誘導使之活化。活化B細胞在TH細胞的輔助下,B細胞最終增殖分化為合成和分泌各類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漿細胞。

  B細胞可通過其抗原呈遞作用刺激T細胞抗原受體(TCR/CD3)產生活化信號1,並通過其表面B7及其它協同刺激分子與T細胞表面的相應受體分子如CD28、IFA-1等相結合,可激發產生協同刺激信號(即信號2),在雙信號作用下可使TH細胞活化。

  B細胞要通過其BCR即表面Ig受體與抗原結合,Iga和Igβ鏈與CD3分子相當,可傳遞活化信號1。近年證明在B細胞表面表達的CD40分子可與T細胞表面的相應配體分子gP39(即CD40配體分子,CD40L)結合可激發其產生活化信號2,在此雙信號作用下可使B細胞活化(圖11-5)。

圖11-5 B細胞與TH細胞間相互作用

  活化的B細胞在活化的TH細胞分泌的多種細胞因子作用下,可增殖分化為分泌抗體的漿細胞和記憶B細胞。在再次應答時可發生Ig類別轉換及抗體親和力成熟等一系列變化。

  (二)B細胞對非T細胞依賴抗原的應答

  B細胞對非細胞依賴抗原(T1)的活化機制與T細胞依賴抗原完全不同。對Ⅰ型T1抗原,例如細菌脂多糖抗原,在高濃度時,它是B細胞的多克隆活化劑。這類抗原的決定簇部分可與B細胞表面的抗原受體結合,另外它具有促分裂素(mitogen)的結構,可與其相應受體結合。在這兩部分結構的結合作用下,使B細胞多克隆活化。

  而Ⅱ型T1抗原的結構特點是具有多個重複出現的抗原決定簇呈線性排列,在體內不易降解,例如肺炎球菌等多糖抗原。這些抗原決定簇對B細胞抗原受體親和力強,由於受體交聯而使B細胞活化(圖11-6)。

  A.Ⅰ型T1抗原是多克隆活化劑 B.Ⅱ型T1抗原有多個重複排的抗原決定簇使受體交聯

圖11-6 T1抗原對B細胞的活化作用

  T1抗原雖可被APC攝取,但不能被加工處理,所以不能與MHCⅡ類分子結合,故B細胞對T1抗原的應答無TH細胞參予,只表現初次應答的特性而不出現次應答的一系列變化。

  三、巨噬細胞與B細胞的相互作用

  這二種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尚不能肯定。但由於B細胞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有TH的協同,所以B細胞活化至少是間接的需要Mφ對B細胞的活化有直接作用,其分泌的IL-1對B細胞活化有促進作用(圖11-7)。

圖11-7 抗體產生過程中免疫細胞間相互作用

相關焦點

  • 第三節 細胞免疫功能的檢測
    第三節 細胞免疫功能的檢測   細胞免疫(CMⅠ)是由多種細胞相互作用的結果。免疫細胞間相互作用導致多種細胞因子的釋放。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在血漿和分層液交界處形成一薄層。仔細分出這一薄層的細胞,其中淋巴細胞佔80%,單核細胞佔20%,淋巴細胞中T細胞佔80%,B細胞佔4%~10%,其作為非DT、非B細胞。
  • 第三節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染色方法
    第三節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染色方法   一、標本製作   可製作塗片、印片、細胞單層培養物、組織切片,經適當固定或不固定,作免疫螢光染色用。   間接法中上述方法稱雙層法(Double Layer Method)。另一種稱夾心法,即用未標記的特異性抗原加在切片上先與組織中之相應抗體結合,再用該抗原之螢光抗體重疊結合其上,而間接地顯示出組織和細胞中抗體的存在,方法步驟如下:   ①切片或塗片固定後,置於染色溼盒內。   ②滴加未標記的特異性抗原作用切片於37℃,30min。
  • 第三節 自身抗體產生的機理
    第三節 自身抗體產生的機理   關於自身抗體產生的機理眾說紛紜,十分複雜,免疫細胞化學和其他方法的結合,有助於從形態、功能和代謝三個方面深入探討。根據目前研究的情況,有以下幾種學說。
  • 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免疫共沉澱
    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免疫共沉澱 來源:來源網絡 2007-03-15 20:43 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免疫共沉澱
  • 四、MHC對免疫應答中免疫細胞相互作用的限制(約束)作用
    四、MHC對免疫應答中免疫細胞相互作用的限制(約束)作用   MHC另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功能是約束免疫應答過程中各類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又稱為MHC的約束性(MHc restriction),包括免疫應答感應階段Mφ-Th之間,反應階段Th-B之間,以及效應階段Tc-靶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 正確理解B細胞與T細胞的相互作用
    少數抗原直接刺激B細胞,B細胞受到刺激後,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開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為漿細胞,產生抗體,小部分形成記憶細胞。但有不少教師在「體液免疫」課堂教學中卻延用了這樣的說法:T細胞能將經呑噬細胞處理過的抗原呈遞給B淋巴細胞,從而使B細胞分化為記憶細胞和漿細胞。那麼T細胞能否將抗原遞呈給B細胞?T、B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的呢?
  • 第三節 各類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學活性
    第三節 各類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學活性   不同Ig其合成部位、合成時間、血清含量、分布、半衰期以及生物學活性有所差別。   一、IgG   IgG主要由脾、淋巴結中的漿細胞合成和分泌,以單體形式存在。
  • 第三節 MHC分子的功能
    第三節 MHC分子的功能   MHC最初是在研究排斥反應的過程中發現的。MHC分子作為代表個體特異性的主要組織抗原,在排斥反應中起重要作用。自從60年代發現了Ir基因,70年代發現了細胞毒性T細胞與靶細胞間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後,對MHC的生物學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 第一節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的原理
    第一節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的原理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是根據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先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標記上螢光素製成螢光標記物,再用這種螢光抗體(或抗原)作為分子探針檢查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或抗體)。
  • 第三節 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
    第三節 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   一、神經內泌對免疫系統的調節   已證明免疫細胞上有接受神經遞質和激素刺激的受體,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免疫細胞上都有不同的神經遞質及內分泌激素的受體。
  • 抗體發現過程中常見的工程化技術與策略
    在單克隆抗體發現過程中,通過抗體庫的篩選,得到能夠與靶點特異性結合的優秀候選分子後,就需要通過一定的工程化技術來增強其藥理學和其他方面的功能。多種策略可以改善抗體藥物的動力學功能,包括親和力成熟、嵌合或人性化和Fc修飾。為了提高抗體的成藥性和穩定性,需要提高抗體的穩定性和聚集性,以及降低免疫原性,其中一些策略也可以通過計算機工具來實現。
  • 第二節 影響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第二節 影響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抗原性物質進入機體後,有時導致正相免疫應答,有時導致免疫耐受或負相免疫應答。這兩種不同免疫應答的出現,取決於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主要與抗原物質及機體兩方面的因素有關。
  • ...免疫應答(二):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第一節 細胞免疫的概念
    第十二章 免疫應答(二):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 第一節 細胞免疫的概念   凡是由免疫細胞發揮效應以清除異物的作用即稱為細胞免疫。參予的細胞稱為免疫效應細胞。目前認為具有天然殺傷作用的天然傷細胞(NK)和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細胞(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如巨噬細胞(Mφ)和殺傷細胞(K)以及由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均屬細胞免疫的範疇。前二類免疫細胞在其細胞表面不具有抗原識別受體,,因此它們的活化無需經抗原激發即能發揮效應細胞的作用,故可視之為非特異性細胞免疫。
  • 第四節 免疫活性細胞及其腫瘤的免疫細胞學
    第四節 免疫活性細胞及其腫瘤的免疫細胞學   免疫活性細胞組成人體免疫系統組織、器官,是維持人體內外環境穩定,消除體內外抗原性物質之危害,起著免疫監視作用,是當代重視和研究地十分深入的領域。免疫活性細胞主要包括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及網狀細胞等。
  • 抗4-1BB抗體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已有研究表明,TNFSF-TNFRSF的配體受體(如CD40-CD40L、CD27-CD70或OX40-OX40L)信號通路可以調節體內許多重要的過程,如細胞的發育和死亡,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誘導。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TNFRSF和TNFSF成員參與了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的炎症和病理學。因此,針對TNFSF和TNFRSF配體-受體相互作用的免疫治療技術在癌症治療中具有很高的潛力。
  • 奧地利科學家揭秘:免疫系統如何產生大量抗體?
    發育過程中,獲得性免疫系統可以通過基因重組產生大量抗體(免疫球蛋白)。然而,他們還不了解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基因區段如何在B細胞核的三維空間中相遇並進行重組,從而產生功能性抗體基因。 B細胞是人們適應性免疫系統的主要支柱。它們在骨髓中發育,然後在血流中循環。B細胞負責產生針對侵入性病原體的抗體。每個B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具有高度特異性。抗體是一種大蛋白分子,也稱為免疫球蛋白。
  • 【重磅綜述】衰老過程中經典和非經典的細胞間通訊
    (C)非經典SASP是指不受釋放因子驅動的衰老過程中的細胞間通訊。細胞間通訊可以通過受體相互作用來介導,如白細胞介素-1受體(IL-1R)和白細胞介素-1 (IL-1A)或NOTCH1/JAG相互作用,兩者均可誘導sSASP。此外,cell-ECM相互作用已被描述在衰老過程中發生。
  • 第三節 CD8+T(TC)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
    第三節 CD8+T(TC)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   CD8+T細胞(TC或CTL細胞)能殺傷表達抗原的靶細胞,它在抗毒感染、急性同種異型移植物排斥和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是重要的效應細胞。
  • 第三節 消化道分泌生IgA
    第三節 消化道分泌生IgA   胃腸道產生的分泌性IgA(SIgA)在其黏膜表面形成重要的免疫保護層能防止抗原性物質進入黏膜,對局部炎症和腫瘤的發生發展起重要作用,也是近年來研究局部黏膜免疫反應的重要課題。
  • 免疫沉澱概述
    一、免疫沉澱(CoIP)免疫共沉澱(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是研究蛋白-蛋白間相互作用的經典方法,屬於免疫沉澱技術的一類,常被用於鑑定特定蛋白複合物的中未知蛋白組分。免疫共沉澱的設計理念是,假設一種已知蛋白是某個大的蛋白複合物的組成成員,那麼利用這種蛋白的特異性抗體,就可能將整個蛋白複合物從溶液中「拉」下來(常說的「pull-down」),進而可以用於鑑定這個蛋白複合物中的其他未知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