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影響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2021-01-08 生物谷

第二節 影響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抗原性物質進入機體後,有時導致正相免疫應答,有時導致免疫耐受或負相免疫應答。這兩種不同免疫應答的出現,取決於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主要與抗原物質及機體兩方面的因素有關。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一)抗原的性質

  耐受原僅是一個功能性定義,有許多因素可影響某抗原使之成為免疫原或耐受原。例如牛或人的丙種球蛋白(BGG、HGG)呈大分子聚合狀態時具免疫原性,而分子較小的非聚合單體則是良好的耐受原。給動物注射這種耐受原後,對以後再注入的聚合丙種球蛋白表現為無應答。一般來說分子量小的抗原其免疫原性差,導致耐受能力強,並隨分子量大小而遞減或遞增。例如多聚鞭毛素(分子量104KD)、單體鞭毛素(分子量40KD)及由單體鞭毛素提取的成分A(分子量18kD)三者的免疫原性依次遞減,而致耐受原性則依次遞增。

  此外,可溶性抗原常為致耐原,而顆粒性抗原則易於引起正相免疫應答。易被吞噬細胞迅速攝取的抗原常誘發免疫應答,而緩慢或不易被吞噬細胞攝取的抗原則多為致耐原。抗原表位密度高,即抗原分子表面具有許多相同重複的抗原決定簇者,其致耐原強。

  (二)抗原的劑量

  足以誘導耐受的抗原劑量隨抗原種類、動物的種屬、品系及年齡、且參與效應細胞類型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來說,抗原劑量越大所誘導的耐受越完全和持久。

  Mitchison在1964年首先報告高、低帶耐受性(high-zone,low-xone tolerance)現象。當他給小鼠注射低劑量(10-8M)與高劑量(10-5M)牛血清白蛋白(BSA)後,動物出現耐受。而中等劑量(10-7M)BSA引起良好的免疫應答。

  T、B細胞產生耐受所需抗原劑量明顯不同。T細胞所需抗原量較B細胞要小100-10000倍,而且發生快(24小時內達高峰),持續長(數月)。而B細胞形成耐受不但需要抗原量大,且發生緩慢(1-2周),持續時間短(數周)(表13-2)。

表13-2 低帶與高帶耐受主要特徵比較

  低帶耐受 高帶耐受 參與細胞 T細胞 T、B細胞 產生速度 快 慢 持續時間 長 短 抗原 TD 任何抗原

  Waigle研究指出,小劑量抗原引起T細胞耐受,而大劑量抗原則引起T細胞和B細胞都耐受。

  致耐受所需抗原量與個體的年齡有關,即隨年齡相應增大。與抗原的類別亦有關,即強免疫原性抗原大量注入時能引起耐受,繼續注入大量抗原使耐受性增強;胸腺非依賴抗原高劑量易致耐受,胸腺依賴抗原用高、低劑量均可引起耐受。

  (三)抗原注射途徑

  一般來說,抗原經靜脈注射最易誘導耐受性,腹腔注射次之,皮下及肌肉注射最難。但不同的部位靜脈注射引起後果可各異。HGG經頸靜脈注入引起免疫,腸繫膜靜脈注入引起耐受;IgG或白蛋白注入靜脈能致耐受,注入周圍靜脈則引起免疫應答。有些半抗原經皮內注射能誘導抗體生成及遲髮型變態反應,但通過口服則發生耐受性。

  通過腸繫膜及門靜脈注射易於致耐受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肝起著生物學過濾的作用,將抗原解聚,聚合抗原被肝內枯否細胞吞噬降解,從而除去了免疫原性強的抗原部分,剩下非聚合抗原進入外周血流或淋巴道。

  二、機體因素

  (一)年齡因素

  年齡與耐受易感程度密切相關。Owen與Billingham等人的資料表明胚胎期與新生期的免疫系統接觸抗原(不論是天然或人工的)後,極易導致終生或長期的耐受性。其後,許多實驗證實這一現象的普遍性。這主要與免疫系統發育未成熟有關,體外實驗證明未成熟細胞大30倍以上。成年機體一般亦不易誘導耐受,常須聯合應用其他免疫抑制措施,以加速其誘導過程。

  (二)遺傳因素

  小鼠免疫耐受及維持的難易程度隨品系不同而異。自身免疫病好發鼠(NZB×NAW)F1品系難於誘導耐受,所誘導出的耐受性維持時間短。所有自發產生類似人類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品系小鼠不易用半抗原或非聚合的免疫球蛋白誘發耐受。

  (三)免疫抑制的聯合應用

  前已提及,單獨使用抗原一般不易對成年機體誘發耐受性,而常需要與各種免疫抑制措施聯合應用。常用的有效方法是全身淋巴組織照射,應用抗淋巴細胞血清(anti-lym-phocyte serum,ALS),抗TH細胞抗體(人抗CD4、小鼠抗L3T4),環磷醯胺,環孢素A,糖類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藥物。

  上述現象不僅已被許多實驗所證明,而且在器官移植臨床工作中已被證實是延長移植物存活的有效措施,認為是常規防止移植物排斥的方法。

  單純免疫抑制藥物並不能誘導出抗原特異性的免疫耐受。這些藥物必須與抗原聯合應用,在免疫耐受形成過程中起促進作用,降低耐受原劑量,阻斷抗原刺激後免疫活性細胞的分化。

  例如環磷醯對抗原誘導免疫耐受有促進作用。現已證明,環磷醯胺同時作用於T及B細胞。它參與免疫耐受誘導的機制可能與其阻止B細胞表面免疫蛋白受體的再生有關。

  又如全身淋巴組織照射時用鉛板遮蔽骨髓、肺及其他生命重要的非淋巴器官,因此劑量即使高達40戈瑞(Cy)亦無副反應。這種處理可使機體胸腺及二級淋巴器官中已成熟的淋巴細胞受到破壞,造成類似新生期的狀態。此時胸腺和二級淋巴器官中未成熟的淋巴細胞可重新形成集落,細胞表面雖有抗原受體表達但尚未發育成熟。因此,全身淋巴組織照射後能用多種抗原誘導出持久的免疫耐受,如輸注同種異體骨髓能建立起同種骨髓嵌合體且不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這種情況下,耐受性的維持與體內產生特異性的抑制細胞有關,稱為天然抑制細胞。這種細胞見於新生及照射過的動物脾內,它們不具有通常T細胞表面標誌,表型類似NK細胞,但對NK細胞敏感的靶細胞並無殺傷作用。

相關焦點

  • 第五節 免疫耐受的臨床意義
    第五節 免疫耐受的臨床意義   首先,免疫耐受的誘導、維持和破壞影響著許多臨床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人們企圖誘導和維持免疫耐受性來防治超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物的排斥反應。某些感染性疾病以及腫瘤生長過程中,設法解除免疫耐受、激發免疫應答將有利於對病原體的清除及腫瘤的控制。
  • 第十三章 免疫應答(三):免疫耐受--第一節 免疫耐受的發現
    第十三章 免疫應答(三):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是指免疫活性細胞接觸抗原性物質時所表現的一種異性的無應答狀態(a state of specific unresponsiveness)。
  • 第四節 免疫耐受的機制
    第四節 免疫耐受的機制   1975年著名免疫學家Burnet提出克隆選擇學說,並以克隆清除(clonal deletion)學說解釋免疫耐受現象。他的觀點曾對免疫學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隨著近代基礎免疫學,尤其是免疫調節研究的迅速發展,當前對免疫耐受機制的認識已遠遠超越了這一學說當時的涵義。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對與T細胞識別和激活相關的分子事件的更詳細的了解,促成研發了多種產生免疫耐受的各種方法,如重編程、共刺激阻斷、檢查點抑制和抗原特異性免疫調節。與免疫耐受相關的「無應答」一詞是指缺乏以免疫細胞失活或缺失為特徵的致病性免疫,或通過調節細胞的參與、細胞分化的偏差,將致病性免疫轉為保護性免疫,或免疫屏障的形成。
  • 第二節 影響藥物心理效應的因素
    第二節 影響藥物心理效應的因素   病人使用藥物後,有無效果,療效多大,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與心理因素有關的列舉如下:   1.文化因素 病人的求醫行為、選擇藥物的習慣與偏見、對用藥的民間傳說、輿論和宣傳、病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等因素都能影響藥物的心理效應。
  • 醫學免疫學版本一——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機體免疫系統對特定抗原的「免疫無應答」狀態稱為免疫耐受。 中樞耐受(central tolerance):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後T、B細胞在中樞免疫器官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 自身免疫病:自身耐受與自身免疫
    機體對某種抗原的刺激不表現出免疫應答的現象稱為免疫無應答性(unresponsiveness)。這種狀態主要由兩種原因引起:一為機體的免疫系統異常,例如免疫缺陷病(見第二十七章);二是特異性免疫不反應,即免疫耐受性(immunetolerance)。
  • 影響甲殼動物免疫功能的幾大因素
    影響甲殼動物免疫功能的幾大因素一、自然規律對甲殼動物免疫功能的影響
  • Science:重建機體的免疫耐受機制
    研究發現,一種抗炎環境(anti-inflammatory milieu)有助於誘導形成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免疫系統能夠為機體提供保護,免受感染性病原體(infectious agents)的侵害,同時也能夠在腫瘤出現的第一時間消滅它們,但是在發揮這些免疫保護功能的同時,又能夠保持機體的完整性。
  • B肝抗原不應答,免疫耐受的秘密在這裡!
    B肝是一個長期困擾人們健康的疾病,而導致了B肝發展成為慢性疾病的秘密就在於免疫耐受。那麼小編今天就跟大家說說B肝免疫耐受的秘密。  近50年的研究與觀察發現,成年時期感染B肝病毒,大多為急性B肝,只有約1-5%的人發展成為慢性B肝。而1-5歲的兒童感染B肝,30-50%發展成為慢性,而圍產期感染B肝的新生兒,發展成為慢性的比率為80-90%。
  • 伯內特:發現「免疫耐受」現象
    他對免疫學的第一個重要貢獻是關於獲得性免疫耐受的理論,認為在胚胎期給動物注射抗原,該動物不能產生抗體而是對該抗原獲得了耐受性。這種看法在1953年已為英國科學家P.B.梅達沃等人的實驗所證實。第二個重要貢獻是關於抗體生成的理論。他基於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和實驗觀察,於1957年提出了有關抗體生成的克隆選擇學說。
  • 免疫太強也是罪過!細胞療法的另一種應用:誘導免疫耐受
    異常免疫/過度免疫(諸如自身免疫病、GVHD、移植排斥反應和超敏反應),這些都是免疫系統內部出現了問題,很大程度影響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如果採用傳統治療(長期乃至終生使用免疫抑制劑等),則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易感染,也易患腫瘤。如果可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耐受,就能克服這個問題,也可以減少免疫抑制劑的使用。細胞療法就是新的方法之一。
  • 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響因素》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形成土壤的影響因素。下面開始我的說課。一、課標與教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選自人教版(2019版)地理1第五章第二節《土壤》這一節中的第二個框題。土壤是有機物與無機物的綜合體,也是聯繫有機界和無機界的關鍵環節。通過土壤與自然環境其他要素相互關係的介紹,引導學生較為綜合地認識自然環境。
  • Nature:促進免疫耐受的肥大細胞
    與過敏性紊亂中肥大細胞(mast  cell)起促炎作用相反,此項研究發現肥大細胞在CD4+CD25+Foxp3+調節性T細胞(TReg)依賴性的外周耐受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Nature雜誌中,  Lu等人指出肥大細胞對於這種免疫耐受是必需的。確實地,成功移植的組織要比排斥的組織周邊含有更多的肥大細胞。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肝癌是我國第二大致死癌症,B肝病毒感染等病毒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是肝癌的主要誘因。雖然腫瘤免疫檢查點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但相比於其他癌症,肝癌形成強大的免疫耐受微環境使得肝癌患者長期處於免疫低應答狀態,容易形成對腫瘤免疫治療的抵抗性。
  • Cell:Aire基因在免疫耐受調節中的作用
    哈佛大學醫學院病理系,Broad研究所,哈佛大學幹細胞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的Cell上發表免疫耐受研究機制新進展Aire's Partners in the Molecular Control of Immunological
  • 2014年自考醫學免疫學考點: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是指機體免疫系統接觸某種抗原後,所表現出的特異性免疫無應答或低應答。  免疫缺陷病:是指免疫系統因先天發育不完全或後天因素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缺乏,臨床上表現為以感染為主的一組綜合症。
  • 第二節 免疫鐵蛋白技術
    第二節 免疫鐵蛋白技術   一、基本原理   鐵蛋白是一種含鐵約佔23%的蛋白質,分子量460kD,直徑10~12μm。抗體與鐵蛋白通過低分子量的雙功能試劑結合為一種雙分子複合物。
  • Nature:TIM-3與CEACAM-1在癌症反應中介導T細胞免疫耐受
    然而,作為基因突變的產物,癌細胞與人體正常細胞的特徵十分相似,因此在誘導癌細胞特異性免疫反應過程中"自體免疫耐受"成為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與CTLA-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PD-1(programed death-1)相同,TIM-3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免疫治療的靶點之一。因此,TIM-3引導免疫耐受的機制十分值得研究。最近哈佛大學醫學院Richard S. Blumberg課題組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他們對TIM-3引導免疫耐受的機制的研究。
  • [大公網]中國科大發現胚胎免疫耐受新機制
    大公網合肥3月5日電(記者 柏永、通訊員 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今日對外宣稱,該校生命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魏海明教授、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和《自然-通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