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TIM-3與CEACAM-1在癌症反應中介導T細胞免疫耐受

2021-01-08 生物谷

 2015年1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是最近新興的一種癌症治療手段,其目的在於引導患者產生針對癌症細胞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在最近的研究中,這種方法配合傳統的手術與放射治療具有出明顯的優勢。然而,作為基因突變的產物,癌細胞與人體正常細胞的特徵十分相似,因此在誘導癌細胞特異性免疫反應過程中"自體免疫耐受"成為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

 

 

TIM-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3)是一類T細胞表面抑制性分子,能夠引起癌症與慢性病毒感染過程中T細胞的衰竭。與CTLA-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PD-1(programed death-1)相同,TIM-3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免疫治療的靶點之一。因此,TIM-3引導免疫耐受的機制十分值得研究。最近哈佛大學醫學院Richard S. Blumberg課題組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他們對TIM-3引導免疫耐受的機制的研究。

 

首先作者根據之前發現的實驗現象:"T細胞表面表達CEACAM-3蛋白,這一蛋白可以介導免疫耐受",利用OT-II小鼠(該小鼠CD4+ T細胞特異性識別OVA蛋白323-339的多肽)以及Ceacam-1(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ll adhesionmolecule-1)缺失突變OT-II小鼠建立免疫耐受模型。實驗結果顯示,OVA323-339多肽能夠引發野生型OT-II小鼠產生免疫耐受(即CD4+ T細胞增殖受到抑制),然而,Ceacam-1-/- OT-II小鼠則沒有出現免疫耐受的現象。之後,作者通過過繼移植(adoptive transfer)的方法將CFSE標記的OT-II na?ve CD4+T細胞(這種標記手段可以實現通過流式檢測分析細胞增殖情況)分別轉移入野生型與Ceacam1-/- 小鼠體內,並輔以OVA323-339多肽的刺激。之後的流式分析顯示:導入Ceacam-1-/- 小鼠體內的OT-II na?ve CD4+T細胞其增殖能力明顯高於野生型小鼠。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發現這部分CD4+T細胞中TIM-3的表達與Ceacam-1的表達具有非常強的相關性。暗示了T細胞表面TIM-3與Ceacam-1存在共表達的特性。

 

由於TIM-3的配體之前一直不清楚,作者猜想是否TIM-3與Ceacam-1在T細胞表面存在相互作用。作者在HEK293細胞系中過表達hTIM-3與hCeacam-1蛋白,後續的免疫共沉澱實驗證明兩者存在相互作用,而且TIM-3或Ceacam-3內部若干胺基酸殘基的突變會減弱這種相互作用。作者通過結晶學的手段得到了TIM-3與Ceacam-3的共結晶結構,結果顯示TIM-3與Ceacam-1在N-端具有非常強的相互作用。至此,生化方式最終證明了兩者的關係。

 

通過代謝標記的方式,作者發現Ceacam-3的存在會增強TIM-3的表達,然而當ceacam-3或TIM-3發生突變後,TIM-3會出現過度的糖基化,並且失去上膜的能力,在細胞內部過度積累。隨後,通過比較TIM-3tg,TIM-3tg Ceacam-1-/-小鼠TIM-3在SEB(superantigen staphy2 Tolococcal enterotoxin B,一類可以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作用於OVA類似,但不需要特異性T細胞轉基因小鼠)刺激前後的表達水平以及分布情況,發現TIM-3tg小鼠CD4+ T細胞TIM-3在接受刺激後表達量上升,並且上膜效率提高(通過生化與流式分析手段證明),顯示出免疫耐受的特性;然而,TIM-3tg Ceacam-1-/-小鼠T細胞TIM-3的表達量與分布則沒有如上變化。

 

在此工作的基礎上,作者分析了的TIM-3與 Ceacam-1參與免疫耐受分子機制。作者通過對野生型CD4+T細胞進行Anti-CD3&Anti-CD28的體外刺激,並分別接受N- Ceacam-1的體外刺激與空白處理。結果顯示,對照組T細胞出現大量增殖,而N- Ceacam-1刺激後的細胞對Anti-CD3&Anti-CD28的刺激不再敏感。這一結果證明了Ceacam-1負向調控的能力。那麼這一作用是否需要TIM-3參與呢?BAT-3是TIM-3下遊的一個抑制性分子,它可以與TIM-3進行結合從而抑制TIM-3的活性。作者比較了TIM-3tg(對SEB免疫耐受敏感)以及TIM-3tg Ceacam-1-/-(對免疫耐受不敏感)的小鼠CD4+ T細胞在接受上述刺激之後TIM-3與BAT3的相互作用情況。免疫共沉澱結果顯示:在接受刺激之前,兩組細胞具有相當的相互結合能力,但在N- Ceacam-1刺激之後,TIM-3tg 小鼠 T細胞中TIM-3與BAT3的相互作用減弱,說明TIM-3得到了活化;而在TIM-3tg Ceacam-1-/-小鼠T細胞中兩者的相互作用反而增強了。以上結果說明了Ceacam-1通過TIM-3信號通路影響了T細胞的免疫耐受。

 

那麼體內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作者通過過繼轉移的方式向Ceacam-1-/- Rag 2-/-小鼠體內注入野生型的na?ve T細胞,導致了大腸的炎症反應。之後,作者對大腸部位浸入的T細胞的進行了特徵分析。結果顯示:TIM-3+ Ceacam-1+細胞IL-2,IFN-γ,IL-17A等效應性分子標記表達量遠遠低於其它類群的細胞。同時,當注入的是Ceacam-1-/- T細胞時,這群細胞TIM-3的表達量遠低於野生型細胞,而且同時TNF-α的表達量也開始增強。作者進行了其它一些病理指標的分析,證明Ceacam-1促進了小鼠的免疫耐受反應。

 

最後,作者研究了Ceacam-1以及TIM-3在腫瘤特異性免疫反應過程中的作用。研究發現:在人工誘導的小鼠大腸癌模型中,Ceacam-1+TIM-3+細胞的比例遠高於其它類群的CD4+ T細胞,同時,Tim3tg小鼠對大腸癌的致死率是100%,遠高於野生型小鼠及Ceacam-1-/-小鼠。其它一些病理指標與體外檢測同樣表明Ceacam-1與TIM-3抑制了T細胞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

 

綜上,作者通過一系列遺傳學與免疫學手段證明Ceacam-1與TIM-3聯合作用導致T細胞對各類疾病產生免疫耐受。其下遊的信號傳遞方式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免疫耐受是一把"雙刃劍",在自身免疫病中,耐受具有積極的作用,而在癌症發生過程中,免疫耐受卻存在消極的影響。作為與PD-1,CTLA-4相似的分子,CEACAM-1與TIM-3也是免疫治療與藥物開發領域熱門的靶點分子。希望我們將來可以在全方面的了解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疾病(癌症,自身免疫病)設計相關藥物,達到治癒的目的。(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謝謝!

 

 

 

PMC:

 

PMID:

 

CEACAM1 regulates TIM-3-mediated tolerance and exhaustion

 

Yu-Hwa Huang, Chen Zhu, Yasuyuki Kondo, Ana C. Anderson, Amit Gandhi, Andrew Russell, Stephanie K. Dougan, Britt-Sabina Petersen, Espen Melum, Thomas Pertel, Kiera L. Clayton, Monika Raab, Qiang Chen, Nicole Beauchemin, Paul J. Yazaki, Michal Pyzik, Mario A. Ostrowski, Jonathan N. Glickman, Christopher E. Rudd, Hidde L. Ploegh, Andre Franke, Gregory A. Petsko, Vijay K. Kuchroo & Richard S. Blumberg

 

T-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3 (TIM-3, also known as HAVCR2) is an activation-induced inhibitory molecule involved in tolerance and shown to induce T-cell exhaustion in chronic viral infection and cancers1, 2, 3, 4, 5. Under some conditions, TIM-3 expression has also been shown to be stimulatory. Considering that TIM-3, like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 (CTLA-4) and programmed death 1 (PD-1), is being targeted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TIM-3 can inhibit and activate T-cell responses. Here we show that TIM-3 is co-expressed and forms a heterodimer with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CEACAM1), another well-known molecule expressed on activated T cells and involved in T-cell inhibition6, 7, 8, 9, 10. Biochemical, biophysical and X-ray crystallography studies show that the membrane-distal immunoglobulin-variable (IgV)-like amino-terminal domain of each is crucial to these interactions. The presence of CEACAM1 endows TIM-3 with inhibitory function. CEACAM1 facilitates the maturation and cell surface expression of TIM-3 by forming a heterodimeric interaction in cis through the highly related membrane-distal N-terminal domains of each molecule. CEACAM1 and TIM-3 also bind in trans through their N-terminal domains. Both cis and trans interactions between CEACAM1 and TIM-3 determine the tolerance-inducing function of TIM-3. In a mouse adoptive transfer colitis model, CEACAM1-deficient T cells are hyper-inflammatory with reduced cell surface expression of TIM-3 and regulatory cytokines, and this is restored by T-cell-specific CEACAM1 expression. During chronic viral infection and in a tumour environment, CEACAM1 and TIM-3 mark exhausted T cells. Co-blockade of CEACAM1 and TIM-3 leads to enhancement of anti-tumour immune responses with improved elimination of tumours in mouse colorectal cancer models. Thus, CEACAM1 serves as a heterophilic ligand for TIM-3 that is required for its ability to mediate T-cell inhibition, and this interaction has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autoimmunity and anti-tumour immunity.

 

相關焦點

  • 肝轉移可通過巨噬細胞介導的T細胞消除來抑制免疫療法
    肝轉移可通過巨噬細胞介導的T細胞消除來抑制免疫療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7:19:37 美國密西根大學Weiping Zou、Michael D.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外周免疫耐受的另一個關鍵機制是存在專門的細胞群來抑制無意中針對自身組織的致病性免疫反應。這些細胞包括自然產生的Treg細胞和體外誘導的Treg(iTreg)細胞,以及產生白細胞介素-10的1型調節T(Tr1)細胞和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生成3型輔助性T(Th3)細胞[16]。
  • 外周T細胞耐受:T細胞生命旅程中的檢查點
    在T細胞的發育和功能過程中發現了多重負調控,統稱為「T細胞耐受」。  「中心耐受」描述了胸腺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選擇機制,這些機制塑造了限制自身反應細胞存活的細胞庫,而外周耐受是由多種機制維持的,這些機制抑制外周T細胞對自身抗原的反應。研究表明,胸腺去除自身反應性T細胞的效率僅為約60-70%,使得外周原始T細胞庫含有大量低親和力、自身反應性T細胞。
  • Midkine促進黑色素瘤免疫耐受和免疫抵抗狀態的產生
    Midkine促進黑色素瘤免疫耐受和免疫抵抗狀態的產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0 15:54:31 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 Mara S.
  • Nature子刊綜述深度解讀!NK細胞介導的癌症轉移的免疫編輯機制!
    2020年6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ancer上題為「Immunoediting of cancer metastasis by NK cells」的綜述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QIMR Berghofer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論述了NK細胞所介導的癌症轉移的免疫編輯機制,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
  • :B肝病毒感染中T細胞免疫應答與耐受研究獲進展
    T細胞免疫,特別是病毒特異性T細胞免疫在控制B肝病毒感染和清除病毒中發揮核心作用,在慢性B肝感染中,高濃度的病毒抗原長期作用是誘導T細胞免疫耐受和特異性T細胞耗竭的直接原因,T細胞免疫功能受損直接導致病毒持續性感染和病毒難以清除。但長期以來,B肝慢性感染中T細胞抗病毒功能缺陷與免疫耐受的調控機制並不清楚,這阻礙了進一步設計有效的針對性免疫治療方案和藥物。
  • 第四節 免疫耐受的機制
    它的發生涉及到免疫應答過程中任何一個正、負調節系統。下述幾種重要觀點,其各自均有相應的實驗證據。   一、克隆清除   Burnet的克隆選擇學說提出體內約存在著102-107具有免疫活性的細胞克隆,每一克隆細胞都具有其特異的、能與其相應抗原決定簇起反應的受體。但處於未成熟階段的T、B反應細胞系因接觸抗原而被清除,則造成免疫耐受。
  • NEJM:免疫治療只有T細胞免疫?巨噬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強勢踢館!
    而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癌症都過表達CD47信號,進而逃避巨噬細胞和其他吞噬細胞的免疫抓捕[5]。CD47過表達也是各種癌症(包括淋巴瘤)患者預後不良的獨立預測因子[6]。  抗CD47抗體5F9通過阻斷CD47及其配體SIRPα信號,抑制下遊級聯反應,以促進巨噬細胞對腫瘤細胞的吞噬作用[7]。
  • ...免疫應答(二):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第一節 細胞免疫的概念
    第十二章 免疫應答(二):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 第一節 細胞免疫的概念   凡是由免疫細胞發揮效應以清除異物的作用即稱為細胞免疫。參予的細胞稱為免疫效應細胞。目前認為具有天然殺傷作用的天然傷細胞(NK)和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細胞(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如巨噬細胞(Mφ)和殺傷細胞(K)以及由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均屬細胞免疫的範疇。前二類免疫細胞在其細胞表面不具有抗原識別受體,,因此它們的活化無需經抗原激發即能發揮效應細胞的作用,故可視之為非特異性細胞免疫。
  • 美國頂尖癌症中心:巨噬細胞介導的免疫抑制如何影響癌症治療
    丹娜法伯/布列根和婦女癌症中心在《自然癌症》發表的研究表明,巨噬細胞介導的免疫抑制是PARP(聚ADP核糖聚合酶)抑制治療的薄弱環節,研究小組正在研究如何提高對PARP抑制劑反應。在癌症中,巨噬細胞被募集到腫瘤部位,腫瘤部位被視為巨噬細胞的傷口,並進行修復、強化,從而加劇腫瘤狀態。研究小組發現,在PARP抑制治療後,癌細胞組織中有大量的巨噬細胞表達一種存活所必需的CSF-1R受體,因此,他們假設靶向CSF - 1R陽性巨噬細胞(一種特別的抑制性巨噬細胞類型)與PARP抑制相結合可以增強抗腫瘤反應。
  • 中國科學家開發抗體納米顆粒破解腫瘤免疫耐受難題!
    2019年7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利用抗體對抗程序性細胞死亡配體1 (PD-L1)的免疫檢查點阻斷(ICB)療法顯示出巨大的潛力,正在引起臨床癌症管理的革命。不幸的是,只有一小部分接受治療的患者對目前的ICB治療有反應,這可能是由於腫瘤的免疫耐受。
  • 免疫太強也是罪過!細胞療法的另一種應用:誘導免疫耐受
    1  免疫失衡:癌症與自身免疫病一般而言,健康的免疫系統應處於一種動態平衡,促炎反應和抗炎反應相互作用,共同維持免疫穩態。理想狀態下,免疫系統通過中央耐受和外周耐受來維持對自身抗原和無害環境因素(過敏原、共生菌群等)的無反應性。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肝癌是我國第二大致死癌症,B肝病毒感染等病毒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是肝癌的主要誘因。雖然腫瘤免疫檢查點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但相比於其他癌症,肝癌形成強大的免疫耐受微環境使得肝癌患者長期處於免疫低應答狀態,容易形成對腫瘤免疫治療的抵抗性。
  • Nature Cancer | 轉錄因子c-Rel竟是一種新型免疫檢查點,通過誘導MDSC細胞分化,促進癌症發展
    這些進展中包括靶向藥物的開發,例如針對腫瘤細胞受體的抗體和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或基於預測抗癌療法有效反應的生物標記物療法等等。以PD-1/PD-L1為代表的癌症免疫療法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癌症的理解和治療方式。
  • 《Nature》報導T細胞功能調控的關鍵轉錄因子
    相對於活化T細胞識別殺傷入侵病原體,T細胞對自身抗原的耐受是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機制。在T細胞激活過程中,活化性共刺激分子(B7.1,B7.1,和B7h)以及抑制性共刺激分子(CTLA-4,PD-1,B7H3,B7S1等)的多寡決定了T細胞活化或者耐受的命運。當抑制性共刺激分子主導時,T細胞分化成耐受T細胞。
  • WNT信號在癌症免疫監測中的應用
    在各種臨床前和臨床環境中,解除對WNT信號的控制已被證明有利於惡性轉化、腫瘤進展和對傳統癌症治療的抵抗。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異常的WNT信號也可能破壞癌症免疫監測,從而促進免疫逃避和對多種免疫療法的抵抗,包括免疫檢查點阻滯劑。
  • Nature medcine:PD-1免疫檢查點療法可用於治療老年痴呆症
    2016年1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慢性神經炎症反應常見於各類神經退行性疾病,而且是導致疾病惡化的重要因素。然而,雖然一些抗炎藥物與免疫抑制療法能夠減輕部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症狀,但這些療法在臨床試驗中大多以失敗而告終。
  • 如何通過靶向作用癌症幹細胞來釋放免疫...
    研究人員通過對頭頸鱗狀細胞癌(HNSCC)進行研究識別出了殘留的癌症幹細胞(CSCs)或許會作為癌症對免疫療法耐受的機制,靶向作用CSCs或有望增強免疫療法的效率從而減少腫瘤的復發和轉移的發生。每年全球有超過60萬新發的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患者,其發病率排名全球第六,HNSCC患者的5年存活率僅有63%,這是因為患者對當前可用的療法反應有限,而且患者經常會出現疾病復發;而最近免疫療法有望給HNSCC的治療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但不幸的是,僅有不到20%的患者會對免疫檢查點阻滯劑(ICB)產生反應,ICB主要會通過阻斷PD-1來發揮作用,但其往往並不能產生持久的反應,目前研究人員迫切需要開發出新方法來實現患者持久性的治癒和疾病不復發
  • 「治癒癌症」更近一步!癌症免疫治療新靶點被發現
    近些年來,針對T淋巴細胞開發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人類治癒癌症帶來了希望。然而,這種類型的治療手段對於大部分癌症患者來說,其實並沒有很好的效果。PD-1及PD-L1抑制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率大約在20%左右,仍有80%左右的患者對治療耐受。因此,需要尋找可以預測療效的新的生物標記物。
  • Nature | 李月明團隊揭示先天免疫系統反應蛋白IFITM3在阿爾茨海默...
    γ-分泌酶是由四個必需亞基組成的大分子複合物:尼卡斯汀(NCT),早老素1(PS1)或早老素2(PS2),Pen-2和Aph-1。PS1/PS2是γ-分泌酶的催化亞基. PS1/PS2和APP突變引起家族性AD (FAD),表明了γ-分泌酶在AD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