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太強也是罪過!細胞療法的另一種應用:誘導免疫耐受

2020-11-30 健康界

正文   

健康的免疫系統,必須是動態平衡的。太弱了易感癌症,太強了誘發自身免疫病。你所知道的細胞療法不僅可以用來對抗癌症,也可以用來治療自身免疫病。    

撰文:王振坤

來源:幹細胞者說

大家都熟知,免疫系統是身體的衛士。而免疫細胞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一方面識別和清除外來入侵的細菌、病毒等,另一方面也會將體內發生突變的腫瘤細胞、衰老細胞、凋亡細胞或其他有害成分清除掉。在維護人體健康中,免疫細胞是立了大功的!  

然而,世間任何事情總是過猶不及的。異常免疫/過度免疫(諸如自身免疫病、GVHD、移植排斥反應和超敏反應),這些都是免疫系統內部出現了問題,很大程度影響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如果採用傳統治療(長期乃至終生使用免疫抑制劑等),則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易感染,也易患腫瘤。

如果可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耐受,就能克服這個問題,也可以減少免疫抑制劑的使用。細胞療法就是新的方法之一。

本文梳理當前細胞療法治療自身免疫病的方方面面,討論不同類型細胞治療的優缺點,並探索這些耐受性治療的新方向和未來前景。   

1  

免疫失衡:癌症與自身免疫病

一般而言,健康的免疫系統應處於一種動態平衡,促炎反應和抗炎反應相互作用,共同維持免疫穩態。

理想狀態下,免疫系統通過中央耐受和外周耐受來維持對自身抗原和無害環境因素(過敏原、共生菌群等)的無反應性。在病原體入侵或自身細胞變異的過程中,免疫系統啟動,開始識別並清除這些致病因素。等成功地消除後,免疫系統將再次恢復到免疫穩態。

然而,如果機體不能有效地實現免疫穩態,持續的免疫過度活躍或抑制,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病或癌症的發生。

免疫失衡的兩種類型:癌症和自身免疫病

正所謂:過猶不及!免疫識別自身異常的能力太弱則易患癌症,對自身抗原或無害抗原過度反應則導致自身免疫病。  

免疫功能失調是影響人類健康的一個棘手問題。作為兩個不同方向的免疫失調——癌症和自身免疫病——發病機制與治療方法上,或許有相互借鑑之處。

例如,惡性腫瘤是「異常組織」,但有時候被免疫系統認為是「良民」,擁有著正常健康組織的「良民證」;而自身免疫則打破了對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因為「內部鬥爭」導致組織損傷。

治療自身免疫病可以借鑑腫瘤細胞如何免疫逃逸,治療腫瘤可以借鑑自身免疫以打破對「良民證「的免疫耐受。

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超敏反應等引起的過度炎症反應可能威脅患者生命,恢復免疫耐受(針對自身抗原或誘導對特定抗原)很有意義。

依靠傳統藥物誘導好像不大行,那麼細胞療法呢?風靡全球的細胞療法已取得了革命性突破,尤其是CAR-T細胞治療血液腫瘤。而在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排斥、GVHD等領域還相對差一些。

我們可以試一試,細胞療法有望實現疾病的長期緩解,或可成為致耐受性領域的關鍵技術。

2  

戰略一:免疫重建

跟幹細胞的發現一樣,也得從骨髓移植開始說起。在科學史上,很多重要發現都是意外發現。

1977年,在骨髓移植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AA)時,意外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RA)也得到緩解,從此拉開了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治療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序幕。

1995年,造血幹細胞移植開始應用於常規治療無效的重症自身免疫病。其目的有兩個:一是清除自身反應免疫細胞,二是重建自我耐受的免疫系統。

臨床研究表明,針對重症自身免疫病  (如多發性硬化和系統性硬化等) ,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效果要優於常規治療。   

無需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實現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長期緩解,雖然部分患者移植後仍然會復發。   

然而,目前造血幹細胞移植仍是一種高風險治療方法,移植失敗和感染以及併發症仍可能限制患者生存率。因此,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可慎用於病情嚴重、存在死亡風險的患者。   

3  

戰略二:清除自身免疫的細胞

自身免疫的特點是,存在自身抗體或自身反應性 T 細胞。

清除自身免疫的幾種常見細胞      

T細胞疫苗

T 細胞疫苗(TCV)是一種個體化細胞治療,利用滅活的自身反應性 T 細胞作為免疫原性藥物,誘導機體清除自身反應性T細胞。

TCV 的概念最早在1981年提出,研究者發現受輻照的MBP+(人腦髓鞘鹼性蛋白)特異性T細胞,不但不會引起EAE(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還可以誘導對EAE的抵抗。

過去的研究表明,TCV 在自身免疫病和GVHD動物模型中均具有作用,包括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狼瘡、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膠原誘導性關節炎等。

此外,TCV在多個臨床試驗中也顯示出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包括多發性硬化、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和肌萎縮側索硬化(ALS,漸凍人症)。

CAR-T細胞

自身抗體的存在是諸多自身免疫病的特徵,並已廣泛用於疾病診斷,而B細胞是治療自身免疫病的重要靶標之一。

目前,靶向B細胞的抗體藥物,正在臨床使用或正在開發中,包括CD19,CD20和CD22的單克隆抗體。但尤其不足之處,需要反覆給藥,還可能產生耐藥性。

CAR-T療法已經在B細胞血液瘤治療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能夠長期在體內發揮效應清除B細胞。CD19+CAR-T 細胞能夠在小鼠狼瘡模型中,根除B細胞產生的自身抗體,並延長小鼠生命。

然而,以B細胞抗原為靶標,會殺死正常B細胞,減弱機體抵抗力,患者需要持續注射免疫球蛋白。 

因此,CAR-T療法不太可能應用於治療自身免疫病。

CAAR-T細胞

既然CAR-T療法不太適合治療自身免疫病,研究者們就開發出了嵌合自體抗體受體(CAAR)療法。說起CAAR,其實類似於典型CAR,所不同之處在於其抗原結合結構域能靶向針對自我反應性B細胞受體。

研究者通過橋粒芯糖蛋3構建了Dsg3+CAAR-T細胞,能夠有效清除抗Dsg3特異性B細胞。與其他B細胞療法相比,CAAR 技術只是清除自身反應性B細胞,避免了B細胞全部清除,及其引起的免疫球蛋白下降和機會性感染的風險。

4  

戰略三:誘導自身免疫耐受  

各種tolAPC方法的臨床應用

抗原提呈細胞(APC),包括DC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在調節先天性免疫和獲得性免疫以及免疫雙向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既能夠誘導免疫激活,也能誘導免疫耐受。註:tolerogenic antigen-presenting cell ,tolAPC

tolDC細胞療法

在自身免疫中,DC細胞可以產生促炎因子,並促進自身反應性T細胞活化。DC細胞促免疫應答還是促免疫耐受,這與DC細胞的成熟狀態有關。iDC(未成熟樹突狀細胞)和smDC(半成熟樹突狀細胞)都具有促耐受性。

tolDC細胞(耐受性樹突狀細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可以是iDC也可以是smDC。其中,地塞米松和維生素A /維生素D3等可以使tolDC細胞功能穩定,而誘導半成熟能夠使tolDC擁有更強大的抗原提呈和歸巢能力。

tolDC細胞通過誘導T/B細胞無能或誘導調節型淋巴細胞,從而誘導免疫耐受。以tolDC細胞為代表的tolAPC細胞,在治療克羅恩病和類風溼關節炎的臨床研究,展示出一定的療效。

tolDC療法一般使用自體細胞。

Mreg細胞療法

Mreg細胞(調節性巨噬細胞),一般用於在器官移植期間誘導同種異體耐受。移植耐受型誘導細胞(Transplant acceptance inducing cells ,TAIC)主要是一類具有免疫調節活性的巨噬細胞。研究者利用TAIC療法能夠消除一些異體反應。

TAIC可來自捐獻的屍體脾臟,也可來自健康供者的外周血,但其有效性仍有待研究。

Treg與CAR-Treg細胞療法

調節型 T 細胞(Treg )是維持外周免疫耐受的重要調節細胞。

Treg 細胞在GVHD、1型糖尿病等臨床試驗中,顯示出一定的有效性。但是,Treg 細胞需要的劑量相對高,這會引起廣泛免疫抑制,導致感染或腫瘤易感性的增加。

近年來,CAR-Treg(嵌合抗原受體調節性T細胞)在抗炎和致免疫耐受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抗原特異性Treg效率優於 Treg,這意味著需要較少的細胞來獲得所需的治療效果。

CAR-Treg 療法極有可能是抗炎和耐受性治療發展的下一個熱點。

CAR-Treg可靶向不同的抗原    

間充質幹細胞療法

間充質基質/幹細胞(MSCs)廣泛存在於各種結締組織中,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兼具強大的免疫調節和組織修復功能。

因此,MSCs在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GVHD等領域成為研究熱點,MSCs相關臨床試驗眾多,包括治療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白塞病、器官移植、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

5   

文末小結  

目前,誘導耐受性細胞療法存在很多問題,諸如自體細胞可能存在基因缺陷,異體細胞存在排斥而存活期短,影響治療效果。輸入後,調節細胞變成效應細胞也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們去研究。

除了細胞治療,基於免疫檢查點的仿細胞材料也可能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已有學者通過納米材料探索誘導免疫耐受,通過合成具個性化、有調節功能的類細胞材料,誘導自身反應性免疫細胞凋亡,有望實現免疫耐受的恢復,並有更利於產業化。

不管怎樣,細胞治療或生物材料誘導免疫耐受技術,無疑在未來醫療技術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Wang Z , Liu X , Cao F , et al. Prospects of the Use of Cell Therapy to Induce Immune Tolerance[J].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0, 11.

-END-

相關焦點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然而,近年來,我們在理解這些基本機制和維持免疫耐受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器官移植和過敏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取得了臨床應用的成功。此外,新型多肽治療藥物、抗T細胞抗體和細胞療法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短期治療(具有長期療效,無需持續治療)奠定了基礎。
  • Science:重建機體的免疫耐受機制
    研究發現,一種抗炎環境(anti-inflammatory milieu)有助於誘導形成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免疫系統能夠為機體提供保護,免受感染性病原體(infectious agents)的侵害,同時也能夠在腫瘤出現的第一時間消滅它們,但是在發揮這些免疫保護功能的同時,又能夠保持機體的完整性。
  • 第五節 免疫耐受的臨床意義
    第五節 免疫耐受的臨床意義   首先,免疫耐受的誘導、維持和破壞影響著許多臨床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人們企圖誘導和維持免疫耐受性來防治超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物的排斥反應。某些感染性疾病以及腫瘤生長過程中,設法解除免疫耐受、激發免疫應答將有利於對病原體的清除及腫瘤的控制。
  • 第十三章 免疫應答(三):免疫耐受--第一節 免疫耐受的發現
    第十三章 免疫應答(三):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是指免疫活性細胞接觸抗原性物質時所表現的一種異性的無應答狀態(a state of specific unresponsiveness)。
  • 第二節 影響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易被吞噬細胞迅速攝取的抗原常誘發免疫應答,而緩慢或不易被吞噬細胞攝取的抗原則多為致耐原。抗原表位密度高,即抗原分子表面具有許多相同重複的抗原決定簇者,其致耐原強。   (二)抗原的劑量   足以誘導耐受的抗原劑量隨抗原種類、動物的種屬、品系及年齡、且參與效應細胞類型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來說,抗原劑量越大所誘導的耐受越完全和持久。
  • 一種新興的癌症細胞療法 - 過繼性免疫治療
    目前TIL療法主要致力於提高T細胞的質量和表徵,以及能簡化獲得腫瘤特異性T細胞的方法(圖2)。例如,研究提出PD-1和4-1BB能作為腫瘤標記物對外周血細胞庫進行篩選,獲得腫瘤特異性T細胞,分析輸注腫瘤特異性T細胞是否比傳統輸注TIL細胞更有效,這為T細胞個性化治療提供了一種非侵入性的策略。還有研究提出在接種疫苗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後,能潛在地分離出腫瘤特異性T細胞。
  • 細胞免疫療法: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此後,TIL(腫瘤浸潤淋巴細胞)、CIK(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CAR-T(抗原嵌合受體T細胞)被陸續發現。目前,細胞免疫療法可分為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兩大類(圖表3)。製造和應用中的問題細胞免疫療法製造和應用過程複雜,全程需要在無菌、無毒素、無偶然汙染的環境下進行,細胞的提取、分離、誘導、擴增和回輸等一系列流程需要在較短時間內完成
  • 第四節 免疫耐受的機制
    現知大量未成熟自身反應性T細胞在胸腺內因接觸相應的自身抗原後,發生程序性死亡而被清除,這是維持自身耐受最有效的機制。   克隆清除學說強調了免疫耐受誘導過程的中樞衰竭機制。   以上事實提示,在免疫耐受,尤其是獲得性免疫耐受的機體內,自身反應細胞克隆並未被徹底清除,而是處於功能受抑或無能狀態(clonalanergy)。凡是細胞表面抗原受體被封閉,抗原不能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缺少T細胞或巨噬細胞的輔助作用,以及T細胞與巨噬細胞主動抑制作用,抗獨特型網絡的主動抑制等都可能參與耐受的誘導過程。導致反應細胞克隆的不應答,而不能發生正相免疫應答。
  • 免疫治療是什麼?細胞免疫治療的「前世今生」
    白細胞介素2是T淋巴細胞的一種重要的生長因子,可以誘導T淋巴細胞的快速生長,增殖。人們將它用於到腫瘤的治療當中,為腫瘤患者輸入白介素2,通過增加體內T淋巴細胞(可以消滅腫瘤的一種免疫細胞)的功能,來幫助患者抵抗腫瘤。 不過,白介素2的治療並沒有達到人們預期中效果。
  • 自身免疫病:自身耐受與自身免疫
    機體對某種抗原的刺激不表現出免疫應答的現象稱為免疫無應答性(unresponsiveness)。這種狀態主要由兩種原因引起:一為機體的免疫系統異常,例如免疫缺陷病(見第二十七章);二是特異性免疫不反應,即免疫耐受性(immunetolerance)。
  • 醫學免疫學版本一——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機體免疫系統對特定抗原的「免疫無應答」狀態稱為免疫耐受。 中樞耐受(central tolerance):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後T、B細胞在中樞免疫器官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 這就是幹細胞療法幹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兩大原因
    到目前為止,幹細胞療法應用於臨床試驗的研究越來越多(大概佔據了幹細胞療法臨床試驗的1/3),國內外報導了諸多幹細胞療法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案例。自身免疫疾病是一類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而累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統的疾病。關於為什麼幹細胞療法能對自身免疫性疾病起作用,主要有兩大原因,一個是低免疫原性,另一個是免疫調節作用。
  • Midkine促進黑色素瘤免疫耐受和免疫抵抗狀態的產生
    Midkine促進黑色素瘤免疫耐受和免疫抵抗狀態的產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0 15:54:31 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 Mara S.
  • 細胞免疫治療 CAR-T療法知多少?
    除了用藥物解除腫瘤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制,另一個思路是:直接利用患者體內的T細胞,將它們拿到體外進行改造,大量複製後再回輸到患者體內,這就是免疫治療的「另一條腿」——免疫細胞療法。目前,已有兩種免疫細胞療法在2017年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即諾華的Kymriah,和Kite Pharmar的Yescarta,就此開啟了腫瘤的免疫細胞治療的新時代。
  • 過繼細胞免疫治療技術
    還有研究發現異基因NK細胞能夠對腫瘤目標產生更強的效應;後期大量的臨床試驗還嘗試使用同種異體NK細胞、單倍體NK細胞和單倍體同種NK細胞與藥物結合來治療腫瘤。另一種方法是使用NK細胞系、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人胚胎幹細胞(hESC)或臍帶血(CB)衍生的NK細胞進行過繼轉移。
  • Nature:促進免疫耐受的肥大細胞
    與過敏性紊亂中肥大細胞(mast  cell)起促炎作用相反,此項研究發現肥大細胞在CD4+CD25+Foxp3+調節性T細胞(TReg)依賴性的外周耐受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Nature雜誌中,  Lu等人指出肥大細胞對於這種免疫耐受是必需的。確實地,成功移植的組織要比排斥的組織周邊含有更多的肥大細胞。
  • 中國科大在肝臟免疫耐受和B肝病毒免疫逃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醫學中心、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田志剛教授研究組在肝臟免疫耐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B型肝炎病毒(HBV)通過肝臟免疫耐受而逃逸免疫攻擊的新機制。
  • 最被看好的腫瘤免疫治療技術TIL細胞療法!
    1、什麼是TIL細胞?TIL(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腫瘤浸潤淋巴細胞)是一種從腫瘤組織中分離出的浸潤淋巴細胞。這些淋巴細胞中有部分是針對腫瘤特異性突變抗原的T細胞,是深入到敵軍內部打擊能力最強的免疫細胞,被認為是一種機體對腫瘤細胞特異性免疫反應。
  • T細胞免疫療法新突破!白血病、乳腺癌……
    點擊查看 據藥智新聞記者了解,近日,一項刊登在Narure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報告指出,來自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與T淋巴細胞結合的抗體衍生物,可以不受雙重抗原限制,重新定向T淋巴細胞以溶解腫瘤細胞。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雖然腫瘤免疫檢查點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但相比於其他癌症,肝癌形成強大的免疫耐受微環境使得肝癌患者長期處於免疫低應答狀態,容易形成對腫瘤免疫治療的抵抗性。因此,研究如何打破肝癌的免疫耐受,促進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應答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