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免疫學版本一——免疫耐受

2021-01-08 騰訊網

v 免疫術語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機體免疫系統對特定抗原的「免疫無應答」狀態稱為免疫耐受。

中樞耐受(central tolerance):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後T、B細胞在中樞免疫器官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是指成熟的T、B細胞,遇內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產生免疫應答,而顯示免疫耐受。

v 外周耐受的機制

(1)克隆清除

自身反應性T細胞在外周遭遇自身抗原後,如果自身抗原高水平表達,且與TCR具有高親和力,經APC提呈後可為T細胞活化提供第一信號,但APC不能提供足夠強度的第二信號,T細胞不僅不能活化,反而會被誘導凋亡。

(2)免疫忽視

免疫系統對低水平抗原低親和力抗原不發生免疫應答的現象稱為免疫忽視。

(3)克隆失能

只有第一信號,而無第二信號,細胞不能充分活化,呈克隆失能狀態。最常見於不成熟DC(iDC)提呈自身抗原引起

(4)免疫調節細胞的作用

在胸腺中接受自身抗原刺激分化而來的nTreg,主要通過細胞-細胞間的直接接觸發揮免疫抑制作用;

在外周由初始T細胞接受抗原刺激而產生的iTreg,主要通過分泌IL-10和TGF-b細胞因子發揮免疫抑制作用。

(5)免疫豁免部位的抗原在生理條件下不引起免疫應答

機體某些部位通常不會發生同種異體組織免疫排斥反應,稱免疫豁免部位例如:眼的前房胎盤

產生免疫豁免效應的原應主要有:

生理屏障;

局部微環境易於誘導免疫偏移;(向Th2方向分化)

表達FasL,誘導表達Fas的淋巴細胞發生凋亡;

產生TGF-b等抑制性細胞因子或表達PD-1配體抑制T細胞應答;

相關焦點

  • 2014年自考醫學免疫學考點: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是指機體免疫系統接觸某種抗原後,所表現出的特異性免疫無應答或低應答。  免疫缺陷病:是指免疫系統因先天發育不完全或後天因素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缺乏,臨床上表現為以感染為主的一組綜合症。
  • 伯內特:發現「免疫耐受」現象
    1923年獲墨爾本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27年在英國李斯特研究所獲哲學博士學位。1931年在倫敦國立醫學研究所從事病毒學研究。1934年返回澳大利亞,於墨爾本皇家醫院沃爾特-伊萊扎·霍爾醫學研究所工作,1938~1944年任該所副所長,1944~1965年任所長,1965年退休。   他自30年代起即從事病毒學方面的研究,是首先研究噬菌體繁殖的學者之一。
  • 中國科大在肝臟免疫耐受和B肝病毒免疫逃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醫學中心、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田志剛教授研究組在肝臟免疫耐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B型肝炎病毒(HBV)通過肝臟免疫耐受而逃逸免疫攻擊的新機制。
  • 軍事醫學科學院2006年免疫學(博士)
    軍事醫學科學院2006年免疫學(博士)一、名詞解釋(10題*3分,題幹是英語,要求翻譯成中文再做解釋)1、免疫耐受2、TSA3、聯合免疫缺陷4、MALT
  • 第四節 免疫耐受的機制
    第四節 免疫耐受的機制   1975年著名免疫學家Burnet提出克隆選擇學說,並以克隆清除(clonal deletion)學說解釋免疫耐受現象。他的觀點曾對免疫學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隨著近代基礎免疫學,尤其是免疫調節研究的迅速發展,當前對免疫耐受機制的認識已遠遠超越了這一學說當時的涵義。
  • 醫學英語:免疫學詞彙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行業英語>醫療英語>正文醫學英語:免疫學詞彙 2013-01-14 10:07 來源:外語教育網 作者:   active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學醫的同學都有一個共同記憶,生化的三羧酸循環和免疫學的免疫耐受,經常讓授課的老師和聽課的學生一同進入不知所云的迷幻狀態,必修課不掛科成為最低目標,然而隨著這幾年免疫治療(PD-1/L1抑制劑、CAR-T等)進入臨床實踐,尤其是Checkpoints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免疫治療所顯露出的獨特作用(長期生存和超進展)與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等需要更深刻的免疫學理論加以解釋和指導,僅僅依靠「粗顆粒
  • 全球免疫學專家齊聚上海:器官移植如何提高免疫?
    如何提高身體的免疫耐受能力……隨著醫療手段的不斷提高,器官移植已經越來越成為救治各種疾病終末期唯一有效的手段,但隨之而來的排斥反應、免疫耐受、器官保存、免疫病理等問題,卻一直困擾著醫學界。    3月27日至29日,圍繞著這些問題,來自美國、劍橋大學以及哈佛大學的著名器官移植與免疫學專家,以及國內40餘位專家教授齊聚上海,參加首屆中國移植免疫學學術會議,共同探討經驗,研究應對對策。
  • 韓國免疫學專業-啟明大學醫學研究生院培養免疫學的基礎醫學知識
    目前汽車系統工程、醫學、藥學、護理學、教育學、音樂學、設計學、經營學、建築學、景觀建築、體育學等專業已經於韓國大學重點專業影響力中位列前茅,下轄東山醫院(三級重點醫院)、附中、附小等 25 個附屬單位和 18 個附屬研究所(含韓國國家級實驗室),獨立的研究生院(大學院),碩士和博士點門類齊全,涵蓋文、理、工、商、醫、藝、體等各學科。啟明大學有5個校區,校本部位於大邱城西校區,大明洞有藝術校區。
  • 醫學英語特訓:免疫學基礎課程(一)
    專家簡介姜春雷,女,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青島市立醫院西院區(第九人民醫院)放射科主任。從事全身系統疾病影像學研究工作26年,主攻肌骨專業,對基礎學科如解剖學,生理學、免疫學及醫學英語均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現在胸科之窗主持胸部醫學英語訓練營欄目。2020年疫情期間評為「最美醫生」。
  • 第五節 免疫耐受的臨床意義
    第五節 免疫耐受的臨床意義   首先,免疫耐受的誘導、維持和破壞影響著許多臨床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人們企圖誘導和維持免疫耐受性來防治超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物的排斥反應。某些感染性疾病以及腫瘤生長過程中,設法解除免疫耐受、激發免疫應答將有利於對病原體的清除及腫瘤的控制。
  • 自身免疫病:自身耐受與自身免疫
    機體對某種抗原的刺激不表現出免疫應答的現象稱為免疫無應答性(unresponsiveness)。這種狀態主要由兩種原因引起:一為機體的免疫系統異常,例如免疫缺陷病(見第二十七章);二是特異性免疫不反應,即免疫耐受性(immunetolerance)。
  • 第十三章 免疫應答(三):免疫耐受--第一節 免疫耐受的發現
    它是免疫應答的另一種重要類型,其表現與前述的正相免疫應答相反,亦與各種非特性的免疫抑制不同,後者無抗原特異性,對各種抗原均呈無應答或低應答(表13-1)。   按照免疫耐受形成的特點,可分為天然與獲得兩種。   免疫耐受既可天然獲得,亦可人工誘導。前者稱天然耐受(natural tolerance),後者稱獲得耐受(acpuired tolerance)。
  • 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揭示自然殺傷細胞活化和耐受調節新機制
    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揭示自然殺傷細胞活化和耐受調節新機制清華新聞網8月19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董忠軍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田志剛課題組合作在《免疫》(「Immunit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自身活化性 SLAM家族受體在NK細胞「教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研究解析母胎免疫優勢形成機制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研究所生殖免疫室李大金教授,李大金教授主要從事生殖免疫學研究及生殖醫學臨床醫療及教學工作,曾先後多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母-胎免疫耐受作為傳統免疫學原理的唯一例外,一直是生殖免疫學界備受關注的焦點問題。1993 年Wegmann首次提出,母胎界面是Th2 型佔優勢的免疫微環境。
  • 免疫耐受期是否應該開始抗病毒?
    免疫耐受期要啟動抗病毒眾說紛紜 目前的研究和指南認為,免疫耐受期患者不需要治療是由於其肝臟內不存在炎症,其丙氨酸轉氨酶(ALT)是正常的。
  • Science:重建機體的免疫耐受機制
    而保持機體的完整性就意味著機體的免疫系統不會攻擊自身組織。這種和平共處的作用就是所謂的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機制,但是當機體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時,比如患上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或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時,這種免疫耐受機制就會被打破。
  • 《免疫學雜誌》:曹雪濤院士解析腫瘤免疫逃避機制
    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系特聘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所長,第二軍醫大醫學院教授曹雪濤院士繼08年歲末在《血液》(Blood)發表免疫學成果後,2009年開年又於《免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發表文章。
  • 2015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基礎知識:免疫學-固有免疫的概述、特點...
    2015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基礎知識:免疫學-固有免疫的概述、特點及組成 一.固有免疫的概述又稱天然免疫、非特異性免疫,是機體在長期種系發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個體出生時就具備,可以遺傳。
  • 莊輝院士:免疫耐受期患者應否治療
    原創 瑞金感染科幹沁怡 瑞金感染科北京大學醫學部莊輝院士作了題為「慢性B型肝炎熱點:免疫耐受期患者應否治療」的報告,總結了慢B肝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臨床管理。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根據自然病程一般可劃分為4個期,即免疫耐受期(慢性HBV 攜帶狀態)、免疫清除期(HBeAg 陽性CHB)、免疫控制期(非活動HBsAg攜帶狀態)和再活動期(HBeAg 陰性C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