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析母胎免疫優勢形成機制

2021-01-08 科學網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研究所,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from trophoblasts induces dendritic cell–mediated regulatory TH2 bias in the decidua during early gestation in humans」的最新文章,這篇文章獲得了母胎界面Th2型免疫優勢形成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結果公布在《血液》(Blood)雜誌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研究所生殖免疫室李大金教授,李大金教授主要從事生殖免疫學研究及生殖醫學臨床醫療及教學工作,曾先後多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母-胎免疫耐受作為傳統免疫學原理的唯一例外,一直是生殖免疫學界備受關注的焦點問題。1993 年Wegmann首次提出,母胎界面是Th2 型佔優勢的免疫微環境。此後,一系列的研究證實,母-胎界面Th2型免疫優勢是成功妊娠的標誌;然而,有關母-胎界面Th2型免疫優勢產生機制至今尚不甚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分析了母胎界面胎兒來源的滋養細胞如何訓導母體來源的蛻膜免疫細胞並促進Th2型優勢的形成與發展,誘導母胎免疫耐受的機制。研究人員發現滋養細胞通過分泌TSLP訓導dDCs,並使dDCs分泌高水平IL-10與CCL17;TSLP-dDCs則誘導dCD4+T細胞呈現Th2型偏移,從而形成有利於正常妊娠的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微環境。

 

這項研究成果向世界闡明了母-胎間的交叉對話與母胎界面Th2型免疫優勢形成機制,解析了母胎免疫耐受這一複雜的生命現象,它不僅為婦產科某些常見疾病如自然流產、子癇前期等發病機理的研究提供理論平臺和切入點,還將為移植免疫學、腫瘤免疫學的發展提供借鑑。

 

該項科研成果顯示了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生殖免疫研究工作的創新性及研究實力,同時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在國際生殖免疫學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來源:生物通)

 

更多閱讀

 

《血液》發表論文摘要(英文)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我科學家研究發現胚胎免疫耐受機制
    本報北京3月25日電  (喻思孌、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的一項研究發現胚胎免疫耐受機制,在妊娠過程中,一種自然殺傷細胞的出現,可調節母體和胚胎的「衝突」。該研究的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和《自然—通訊》上,被評價為將對自然殺傷細胞的臨床生物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醫藥報]中國科大發現胚胎免疫耐受機制
    證明「自然殺傷細胞」對保障正常妊娠具有重要作用 本報安徽訊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魏海明教授、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該研究從新的角度解釋了胚胎免疫耐受的分子機制,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中國科大胚胎免疫耐受研究獲重要進展
    本報訊 (楊保國 記者吳長鋒)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魏海明教授、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中國科大研究人員發現,在妊娠過程中,母胎界面存在大量與眾不同的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天然殺傷能力很低,但可以產生伽馬乾擾素,抑制由於胚胎基因不合而產生的炎症細胞Th17,並將Th17的作用控制在正常生理範圍內,使母體對胎兒並不產生排斥反應,而是產生保護性免疫作用。
  • [中安在線]中國科大胚胎免疫耐受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妊娠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胚胎對於母體來說是一個基因不合的異物,母體免疫系統識別後會發生免疫排斥,類似於器官移植後的排斥反應。但在正常情況下,胚胎不會受到母體的排斥而發育存活,這就是胚胎免疫耐受。其機制此前尚不清楚。
  • 青島農大:解析原始卵泡形成機制研究取得重大突玻
    12月23日,記者從青島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生殖科學研究院沈偉教授課題組在自然指數期刊、一區TOP期刊《PLOS BIOLOGY》上發表有關卵巢原始卵泡組裝的遺傳調節機制的研究論文,在業界反響極大。
  • 免疫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疫苗接種在人類預防和控制傳染病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而疫苗接種的理論基礎是免疫記憶。直至今日,最成功的那些疫苗主要是根據經驗而開發出來的,而對其潛在的免疫學機制卻知之甚少。因此,隨著現代免疫學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人們對免疫記憶形成機制的深入研究,將會促進更多有效的疫苗被開發出來,從而在人類徵服愛滋病、慢性肝炎、結核、瘧疾、腫瘤等方面取得最後的成功。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張杰研究組在MOLECULAR PLANT合作發表植物免疫機制綜述論文
    植物時刻面臨多種微生物的侵染威脅,在與微生物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多層次的防禦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由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約為17%至30%,嚴重威脅糧食安全。
  • 研究發現PANDAS複合物在piRNA調控異染色質形成的分子機制
    PTGS主要通過「桌球循環」(ping-pong cycle)在切割piRNA靶標的同時產生更多的新生piRNA,從而形成類似「先天免疫系統」的正反饋,在細胞質層面降解轉座子RNA。TGS是在轉錄水平沉默目標轉座子——最終結果是誘導轉座子插入位點形成組成型異染色質。轉座子的沉默通常跟組蛋白修飾(H3K9me3)有很強的相關性。
  • JMCB:天然免疫反應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New 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al basis of DNA recognition by HINa and HINb domains of IFI16",該研究闡述了天然免疫信號傳導重要蛋白IFI16 HINa結構域識別DNA激活下遊信號通路的結構基礎。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前期多項研究證明微重力在機體免疫細胞發育和增殖、細胞因子分泌、信號傳導、先天性免疫應答、獲得性免疫應答和記憶等方面均有顯著影響,其中先天性免疫系統功能的紊亂是造成人體對自身或太空飛行器攜帶病原的抵抗能力減弱以及感染性疾病風險增加的重要因素。
  • [大公網]中國科大發現胚胎免疫耐受新機制
    大公網合肥3月5日電(記者 柏永、通訊員 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今日對外宣稱,該校生命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魏海明教授、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和《自然-通訊》上。
  • 免疫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對T細胞負調控機制研究和應用方面做出開創性貢獻的美國科學家James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共同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除了抑制型免疫檢查點,T細胞活性還受到激活型免疫檢查點分子的調節。
  • 科學家揭示DNA促進先天性免疫反應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哺乳動物細胞質中存在的DNA通過結合到一種二聚體酶上,觸發免疫反應產生。這種二聚體酶插入到DNA雙螺旋之間,形成一種梯狀結構的『橫檔(rungs)』。
  • 沈偉教授課題組在《PLOS BIOLOGY》發表論文解析原始卵泡形成機制
    沈偉教授課題組在《PLOS BIOLOGY》發表論文解析原始卵泡形成機制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殖科學研究院沈偉教授課題組在自然指數期刊、一區TOP期刊《PLOS BIOLOGY》上發表有關卵巢原始卵泡組裝的遺傳調節機制的研究論文。
  • Mol Cell | 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nucleic acid sensing)是一類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生物學機制,存在於機體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中,不僅對宿主細胞抵抗外源病毒感染至關重要,更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疾病和腫瘤免疫中有重要功能。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1 植物免疫受體及信號轉導研究 免疫的實質是高等生物通過識別「非我」或「異己」(non-self), 發起對入侵生物的攻擊指令, 從而保護自我. 因此, 免疫受體及其信號轉導途徑的研究是植物免疫學的核心所在. 我國在不同類型免疫受體的發現以及作用機制解析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 研究發現白介素對間充質幹細胞免疫抑制機制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組在承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科技部「973」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等項目中獲得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揭示了白介素
  • 英國研究揭示植物氣孔免疫機制
    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因為世界上農業產生的食物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被病原菌奪走了,現在知道了植物對病原菌的免疫反應的第一個也是最相關的信號之一—侵染後的鈣離子爆發背後的分子機制,找到與該鈣離子通道相關的機制,可以進一步研究其調控過程,這將改善對該通道活性調節並最終提高植物對病原菌免疫反應方式的理解。
  • Th17/Treg免疫失衡在妊娠中的意義
    這三種細胞類型均以正反饋機制表達一種負責誘導分化的細胞因子。TGF-β和IL-6都存在時能刺激幼稚T細胞誘導Th17應答,同時IL-6能抑制Treg細胞。Th17細胞表達IL-17、IL-21和IL-22,與自身免疫和妊娠損失有關。Th17細胞不呈正反饋機制,但IFN-γ或IL-4可抑制幼稚T細胞向Th17細胞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