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我科學家研究發現胚胎免疫耐受機制

2021-01-08 中國科大新聞網

本報北京3月25日電  (喻思孌、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的一項研究發現胚胎免疫耐受機制,在妊娠過程中,一種自然殺傷細胞的出現,可調節母體和胚胎的「衝突」。該研究的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和《自然—通訊》上,被評價為將對自然殺傷細胞的臨床生物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大研究人員介紹,在妊娠過程中,母胎界面存在大量與眾不同的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天然殺傷能力很低,卻可以產生伽馬乾擾素,抑制由於胚胎基因不合而產生的炎症細胞Th17,並將這些炎症細胞的作用控制在正常生理範圍內,從而使母體對胎兒不產生排斥反應,而起到保護性免疫作用。

  

課題組利用微小RNA晶片技術進行篩查,首次發現,胚胎局部的自然殺傷細胞富含一種微小核糖核酸分子miR—483—3p,該分子在胚胎自然殺傷細胞中的含量,是正常自然殺傷細胞含量的近萬倍。正是這一差異,使胚胎自然殺傷細胞不能分泌生長因子IGF—1,殺傷「本性」失去,轉而分泌出抑制炎症細胞的「法寶」——伽馬乾擾素,維持了免疫調節功能。

 

            《人民日報》( 2013年03月26日12 版)
 

相關焦點

  • [中國醫藥報]中國科大發現胚胎免疫耐受機制
    證明「自然殺傷細胞」對保障正常妊娠具有重要作用 本報安徽訊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魏海明教授、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該研究從新的角度解釋了胚胎免疫耐受的分子機制,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大公網]中國科大發現胚胎免疫耐受新機制
    大公網合肥3月5日電(記者 柏永、通訊員 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今日對外宣稱,該校生命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魏海明教授、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和《自然-通訊》上。
  • 中國科大胚胎免疫耐受研究獲重要進展
    本報訊 (楊保國 記者吳長鋒)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魏海明教授、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中國科大研究人員發現,在妊娠過程中,母胎界面存在大量與眾不同的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天然殺傷能力很低,但可以產生伽馬乾擾素,抑制由於胚胎基因不合而產生的炎症細胞Th17,並將Th17的作用控制在正常生理範圍內,使母體對胎兒並不產生排斥反應,而是產生保護性免疫作用。
  • [中安在線]中國科大胚胎免疫耐受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對保障正常妊娠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中安在線訊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魏海明教授、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妊娠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胚胎對於母體來說是一個基因不合的異物,母體免疫系統識別後會發生免疫排斥,類似於器官移植後的排斥反應。但在正常情況下,胚胎不會受到母體的排斥而發育存活,這就是胚胎免疫耐受。其機制此前尚不清楚。
  • [安徽日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胚胎免疫耐受研究獲重大進展
    近日,中科大魏海明、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和《自然·通訊》上。 妊娠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胚胎對於母體來說是一個基因不合的異物,母體免疫系統識別後會發生免疫排斥,類似於器官移植後的排斥反應。
  • 第十三章 免疫應答(三):免疫耐受--第一節 免疫耐受的發現
    它是免疫應答的另一種重要類型,其表現與前述的正相免疫應答相反,亦與各種非特性的免疫抑制不同,後者無抗原特異性,對各種抗原均呈無應答或低應答(表13-1)。   按照免疫耐受形成的特點,可分為天然與獲得兩種。   免疫耐受既可天然獲得,亦可人工誘導。前者稱天然耐受(natural tolerance),後者稱獲得耐受(acpuired tolerance)。
  • 第四節 免疫耐受的機制
    第四節 免疫耐受的機制   1975年著名免疫學家Burnet提出克隆選擇學說,並以克隆清除(clonal deletion)學說解釋免疫耐受現象。他的觀點曾對免疫學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隨著近代基礎免疫學,尤其是免疫調節研究的迅速發展,當前對免疫耐受機制的認識已遠遠超越了這一學說當時的涵義。
  • Science:重建機體的免疫耐受機制
    研究發現,一種抗炎環境(anti-inflammatory milieu)有助於誘導形成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免疫系統能夠為機體提供保護,免受感染性病原體(infectious agents)的侵害,同時也能夠在腫瘤出現的第一時間消滅它們,但是在發揮這些免疫保護功能的同時,又能夠保持機體的完整性。
  • 中國科大在肝臟免疫耐受和B肝病毒免疫逃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醫學中心、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田志剛教授研究組在肝臟免疫耐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B型肝炎病毒(HBV)通過肝臟免疫耐受而逃逸免疫攻擊的新機制。
  • 伯內特:發現「免疫耐受」現象
    1931年在倫敦國立醫學研究所從事病毒學研究。1934年返回澳大利亞,於墨爾本皇家醫院沃爾特-伊萊扎·霍爾醫學研究所工作,1938~1944年任該所副所長,1944~1965年任所長,1965年退休。   他自30年代起即從事病毒學方面的研究,是首先研究噬菌體繁殖的學者之一。
  • Cell:Aire基因在免疫耐受調節中的作用
    哈佛大學醫學院病理系,Broad研究所,哈佛大學幹細胞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的Cell上發表免疫耐受研究機制新進展Aire's Partners in the Molecular Control of Immunological
  • 研究解析母胎免疫優勢形成機制
    induces dendritic cell–mediated regulatory TH2 bias in the decidua during early gestation in humans」的最新文章,這篇文章獲得了母胎界面Th2型免疫優勢形成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結果公布在《血液》(Blood)雜誌上。
  • 自身免疫病:自身耐受與自身免疫
    機體對某種抗原的刺激不表現出免疫應答的現象稱為免疫無應答性(unresponsiveness)。這種狀態主要由兩種原因引起:一為機體的免疫系統異常,例如免疫缺陷病(見第二十七章);二是特異性免疫不反應,即免疫耐受性(immunetolerance)。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Bluestone和Mark Anderson博士聯名撰寫了這篇綜述,從免疫耐受的機制和誘導免疫耐受兩個大的維度闡述了免疫耐受新理論,值得精讀。本人是NEJM的鐵粉,但是沒有免疫學背景,憑藉一些在PD-1抑制劑的臨床研究設計、不良反應管理共識和檢查點抑制劑指南撰寫的粗淺經驗,翻譯這篇綜述如下:免疫耐受的機制胸腺和中央免疫耐受外周免疫耐受誘導免疫耐受
  • :B肝病毒感染中T細胞免疫應答與耐受研究獲進展
    T細胞免疫,特別是病毒特異性T細胞免疫在控制B肝病毒感染和清除病毒中發揮核心作用,在慢性B肝感染中,高濃度的病毒抗原長期作用是誘導T細胞免疫耐受和特異性T細胞耗竭的直接原因,T細胞免疫功能受損直接導致病毒持續性感染和病毒難以清除。但長期以來,B肝慢性感染中T細胞抗病毒功能缺陷與免疫耐受的調控機制並不清楚,這阻礙了進一步設計有效的針對性免疫治療方案和藥物。
  • B肝抗原不應答,免疫耐受的秘密在這裡!
    B肝是一個長期困擾人們健康的疾病,而導致了B肝發展成為慢性疾病的秘密就在於免疫耐受。那麼小編今天就跟大家說說B肝免疫耐受的秘密。  近50年的研究與觀察發現,成年時期感染B肝病毒,大多為急性B肝,只有約1-5%的人發展成為慢性B肝。而1-5歲的兒童感染B肝,30-50%發展成為慢性,而圍產期感染B肝的新生兒,發展成為慢性的比率為80-90%。
  • 第五節 免疫耐受的臨床意義
    第五節 免疫耐受的臨床意義   首先,免疫耐受的誘導、維持和破壞影響著許多臨床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人們企圖誘導和維持免疫耐受性來防治超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物的排斥反應。某些感染性疾病以及腫瘤生長過程中,設法解除免疫耐受、激發免疫應答將有利於對病原體的清除及腫瘤的控制。
  • 酵母菌高糖耐受機制的研究進展
    隨著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技術的發展,也可以從綜合和整體的角度來研究酵母菌的耐受性機制。彭素琴等以一株產醬香地衣芽孢桿菌CGMCC3963和不產醬香的模式菌株ATCC14580為研究對象,測定其耐高滲、耐酸和耐乙醇的特徵,利用轉錄組學研究分析菌株CGMCC3963的耐受機制。轉錄組比較分析表明,二者的一系列與耐受相關的基因表達有差異。
  • 前沿快報,研究發現自身免疫才是青光眼的致病原因
    在醫學領域,特別是涉及基本病理生理機制的研究方面,產生徹底顛覆認知,改寫教科書的結果,實屬不易。但是,科學家們實在太努力,又來了一項,青光眼的發病機制竟然被發現是自身免疫所致,這是讓眼科專家都能驚到合不攏嘴的結論。
  • Midkine促進黑色素瘤免疫耐受和免疫抵抗狀態的產生
    Midkine促進黑色素瘤免疫耐受和免疫抵抗狀態的產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0 15:54:31 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 Mara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