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中國科大發現胚胎免疫耐受新機制

2021-01-08 中國科大新聞網

大公網合肥3月5日電(記者 柏永、通訊員 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今日對外宣稱,該校生命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魏海明教授、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和《自然-通訊》上。
  

《美國科學院院刊》審稿人認為,該研究發現了母胎免疫耐受的新機制,證明胚胎局部的NK細胞在保障正常妊娠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自然-通訊》審稿人評價說,這項研究發現了IGF-1在人類自然殺傷細胞中的新功能,即IGF-1對自然殺傷細胞的殺傷功能具有促進作用,這將對NK細胞的臨床生物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妊娠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胚胎對於母體來說是一個基因不合的異物,母體免疫系統識別後會發生免疫排斥,類似於器官移植後的排斥反應。但在正常情況下,胚胎不會受到母體的排斥而發育存活,這就是胚胎免疫耐受。其機制此前尚不清楚。

  

自然殺傷細胞有保護作用

  

中國科大研究人員發現,在妊娠過程中,母-胎界面存在大量與眾不同的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天然殺傷能力很低,但可以產生伽馬乾擾素,抑制由於胚胎基因不合而產生的炎症細胞Th17,並將Th17的作用控制在正常生理範圍內,使母體對胎兒並不產生排斥反應,而是產生保護性免疫作用。

  

如果母體同時遭遇病毒等病原體感染,會產生大量Th17細胞,導致炎症反應,自然殺傷細胞失去抑制能力,甚至暴露出殺傷的真面目,加劇胚胎局部的免疫反應和炎症反應,最終導致胚胎丟失或流產。相關研究成果1月15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第一作者為博士後傅斌清。

  

為什麼胚胎局部的自然殺傷細胞失去殺傷功能,而變成維持母胎免疫耐受的衛士? 該課題組利用微小RNA晶片技術進行篩查,首次發現胚胎局部的自然殺傷細胞富含一種微小核糖核酸分子miR-483-3p,該分子在胚胎自然殺傷細胞中的含量是正常自然殺傷細胞含量的近萬倍,導致胚胎自然殺傷細胞不能分泌生長因子IGF-1,失去殺傷功能,轉而分泌伽馬乾擾素,維持免疫調節功能。該研究從新的理論角度解釋了胚胎免疫耐受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2月12日《自然-通訊》上,第一作者是博士生倪芳。

 

          大公網 2013年3月5日 

                          

相關焦點

  • [中國醫藥報]中國科大發現胚胎免疫耐受機制
    證明「自然殺傷細胞」對保障正常妊娠具有重要作用 本報安徽訊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魏海明教授、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該研究從新的角度解釋了胚胎免疫耐受的分子機制,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中國科大胚胎免疫耐受研究獲重要進展
    本報訊 (楊保國 記者吳長鋒)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魏海明教授、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中國科大研究人員發現,在妊娠過程中,母胎界面存在大量與眾不同的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天然殺傷能力很低,但可以產生伽馬乾擾素,抑制由於胚胎基因不合而產生的炎症細胞Th17,並將Th17的作用控制在正常生理範圍內,使母體對胎兒並不產生排斥反應,而是產生保護性免疫作用。
  • [中安在線]中國科大胚胎免疫耐受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對保障正常妊娠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中安在線訊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魏海明教授、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妊娠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胚胎對於母體來說是一個基因不合的異物,母體免疫系統識別後會發生免疫排斥,類似於器官移植後的排斥反應。但在正常情況下,胚胎不會受到母體的排斥而發育存活,這就是胚胎免疫耐受。其機制此前尚不清楚。
  • 中國科大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魏海明、傅斌清和田志剛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蛻膜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高表達轉錄因子PBX1,能夠增強生長因子轉錄,促進胚胎發育;NK 細胞 PBX1 功能異常與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病因存在相關性。
  • [人民日報]我科學家研究發現胚胎免疫耐受機制
    本報北京3月25日電  (喻思孌、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的一項研究發現胚胎免疫耐受機制,在妊娠過程中,一種自然殺傷細胞的出現,可調節母體和胚胎的「衝突」。該研究的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和《自然—通訊》上,被評價為將對自然殺傷細胞的臨床生物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大在肝臟免疫耐受和B肝病毒免疫逃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醫學中心、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田志剛教授研究組在肝臟免疫耐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B型肝炎病毒(HBV)通過肝臟免疫耐受而逃逸免疫攻擊的新機制。
  • 第十三章 免疫應答(三):免疫耐受--第一節 免疫耐受的發現
    它是免疫應答的另一種重要類型,其表現與前述的正相免疫應答相反,亦與各種非特性的免疫抑制不同,後者無抗原特異性,對各種抗原均呈無應答或低應答(表13-1)。   按照免疫耐受形成的特點,可分為天然與獲得兩種。   免疫耐受既可天然獲得,亦可人工誘導。前者稱天然耐受(natural tolerance),後者稱獲得耐受(acpuired tolerance)。
  • [安徽日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胚胎免疫耐受研究獲重大進展
    近日,中科大魏海明、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和《自然·通訊》上。 妊娠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胚胎對於母體來說是一個基因不合的異物,母體免疫系統識別後會發生免疫排斥,類似於器官移植後的排斥反應。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
  • Nature:促進免疫耐受的肥大細胞
    與過敏性紊亂中肥大細胞(mast  cell)起促炎作用相反,此項研究發現肥大細胞在CD4+CD25+Foxp3+調節性T細胞(TReg)依賴性的外周耐受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Nature雜誌中,  Lu等人指出肥大細胞對於這種免疫耐受是必需的。確實地,成功移植的組織要比排斥的組織周邊含有更多的肥大細胞。
  • 中國科大等發現肝臟腫瘤逃脫自然殺傷細胞免疫監視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教授魏海明和田志剛課題組與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錢葉本合作,發現肝癌中浸潤的NK細胞線粒體發生斷裂,其抗腫瘤功能丟失。研究成果於10月21日以Mitochondrial fragmentation limits NK cell-based tumor immunosurveillance 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誌,該研究揭示了一種腫瘤免疫逃逸的新機制,為基於NK細胞的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了新思路與新靶標。
  • 研究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魏海明、傅斌清和田志剛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蛻膜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高表達轉錄因子PBX1,能夠增強生長因子轉錄,促進胚胎發育;NK 細胞 PBX1 功能異常與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病因存在相關性。
  •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4-0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田志剛課題組與山東大學藥學院教授張彩課題組合作,揭示了B肝病毒感染導致機體T淋巴細胞免疫耗竭的新機制
  • 第四節 免疫耐受的機制
    第四節 免疫耐受的機制   1975年著名免疫學家Burnet提出克隆選擇學說,並以克隆清除(clonal deletion)學說解釋免疫耐受現象。他的觀點曾對免疫學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隨著近代基礎免疫學,尤其是免疫調節研究的迅速發展,當前對免疫耐受機制的認識已遠遠超越了這一學說當時的涵義。
  • 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揭示自然殺傷細胞活化和耐受調節新機制
    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揭示自然殺傷細胞活化和耐受調節新機制清華新聞網8月19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董忠軍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田志剛課題組合作在《免疫》(「Immunit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自身活化性 SLAM家族受體在NK細胞「教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伯內特:發現「免疫耐受」現象
    他對免疫學的第一個重要貢獻是關於獲得性免疫耐受的理論,認為在胚胎期給動物注射抗原,該動物不能產生抗體而是對該抗原獲得了耐受性。這種看法在1953年已為英國科學家P.B.梅達沃等人的實驗所證實。第二個重要貢獻是關於抗體生成的理論。他基於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和實驗觀察,於1957年提出了有關抗體生成的克隆選擇學說。
  • 凋亡細胞吞噬和免疫耐受新機制(組圖)
    (本欄圖片均由三軍醫大供圖)(首席記者 李珩)3月3日,記者從第三軍醫大學獲悉,該校全軍免疫學研究所張志仁教授、吳玉章教授及其團隊,歷時4年,在全球範圍內首次發現促紅細胞生成素能讓吞噬細胞「胃口大開」,從而「吃」掉凋亡細胞,這將為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路徑。
  • Cell Met|NAD+代謝調節腫瘤免疫逃避等新機制
    但臨床試驗數據顯示,抗PD-1/PD-L1抗體等免疫治療在實體瘤中的有效率低,僅20%左右。另外,長時間持續性的單一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腫瘤並不能收到預期的療效,甚至容易引發免疫耐受。最近研究發現NAD+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NAD+會促進衰老細胞分泌促炎因子,刺激腫瘤細胞生長【4】。然而,NAD+代謝在免疫檢查點調節和免疫逃避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 T細胞形成不同類型的新機制被發現
    過去,科學家發現了兩類T細胞,都產生於胸腺:攻擊感染細胞的「效應T細胞」和抑制免疫系統以保護機體不受感染時炎症損傷的「調解T細胞」。如果是接受了移植的個體,輸注調解T細胞可能會有助於抑制排斥反應。       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決定來自於胸腺的成熟T細胞究竟是效應細胞還是調解細胞的一個新機制。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雖然腫瘤免疫檢查點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但相比於其他癌症,肝癌形成強大的免疫耐受微環境使得肝癌患者長期處於免疫低應答狀態,容易形成對腫瘤免疫治療的抵抗性。因此,研究如何打破肝癌的免疫耐受,促進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應答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