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白介素對間充質幹細胞免疫抑制機制

2020-11-30 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組在承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科技部「973」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等項目中獲得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揭示了白介素17可通過調節mRNA穩定性,增強間充質幹細胞(MSC)的免疫抑制功能,這對其在炎症、腫瘤等疾病發生中的作用和探尋相關治療新方案具有重要意義。近日,《自然—細胞死亡和分化》在線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MSC是廣泛存在於機體組織中的幹細胞,易於分離獲取。其不僅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其他幹細胞不具有的免疫調節能力。MSC有向創傷部位趨化的特性,定植於損傷部位的MSC與炎症微環境之間存在交互作用,參與塑造和調控局部免疫微環境,在免疫紊亂性疾病病理機制、幹細胞治療和再生醫學領域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研究人員發現,白介素17作為促炎症因子中的「明星」分子,可以增強MSC免疫抑制作用。進一步的機制研究表明,白介素17可通過下調促mRNA降解因子,形成炎症因子調控MSC免疫抑制功能的最大化。該研究首次揭示了白介素17對MSC免疫抑制功能的調節作用及其機制,為全面闡釋MSC免疫調節規律提供了新的理論觀點和臨床探索方向。(來源:中國科學報 黃辛)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發現自噬調控間充質幹細胞免疫功能及其機制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自噬調控間充質幹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及機制。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是一群成體多能組織幹細胞,不僅有跨胚層分化的能力,並具有其它幹細胞不具有的免疫調節功能,已被用於治療重症肝病、糖尿病和神經損傷等疾病。
  • 時玉舫教授:間充質幹細胞和適應性免疫反應
    蘇州大學特聘教授時玉舫參加了會議,並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的報告"間充質幹細胞和適應性免疫反應"。時玉舫是2008年中央組織部「**計劃」首批入選者,國家特聘教授國家973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總體組成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科技專項總體組成員。已發表SCI收錄的研究論文180餘篇,h-index為55。
  • 不同間充質幹細胞來源的外泌體與骨關節炎
    1.1骨髓間充質幹細胞骨髓間充質幹細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是人類最早發現的幹細胞,在實驗 研究及臨床應用中十分廣泛。1.3 脂肪間充質幹細胞脂肪間充質幹細胞(adipose derive mesenchy mal stem cell,ASC)是從脂肪組織中分離獲得的幹 細胞。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2020
  • 科學網—間充質幹細胞:組織修復的理想「種子」
    時玉舫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介導間充質幹細胞免疫抑制作用的核心分子具有物種差異性,即鼠源間充質幹細胞主要通過分泌高水平的一氧化氮來執行對淋巴細胞的抑制作用,而人源間充質幹細胞主要通過表達高水平的吲哚胺-2,3-雙加氧酶,促進色氨酸消耗,發揮抑制淋巴細胞的作用。
  • 什麼是間充質幹細胞?全球間充質幹細胞臨床研究現狀概覽!
    其中胚胎幹細胞具有發育全能性,是幹細胞研究與應用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但是學界關於胚胎幹細胞的研究一直存在著倫理爭議。相比於胚胎幹細胞,成體幹細胞則有著容易獲取、致瘤風險低以及無倫理爭議等優點,因此成體幹細胞成為了幹細胞臨床應用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在眾多的成體幹細胞臨床研究中,間充質幹細胞是最多的一個。
  • 新生命幹細胞公司新專利獲受理 提升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免疫調節能力
    近期,從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研發團隊傳來消息,其相關項目負責人發明的「一種可增強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免疫調節能力的新方法」已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發明專利並獲得受理,有望在免疫性疾病治療上發揮重要作用。最新研究顯示,間充質幹細胞可通過免疫調節作用對免疫性疾病進行治療。
  • 【臨床】間充質幹細胞及外泌體抑制皮膚瘢痕形成
    導讀:瘢痕是深度燒傷燙傷傷創面癒合的必然結果,在創面癒合過程中,過度的炎症反應和異常的纖維增生, 打破了細胞外基質各個方面的平衡, 細胞外基質的含量、結構和成份均有所改變。目前對於皮膚瘢痕的治療方法有其局限性,治療效果不好,有的副作用大甚至影響癒合。有研究報導低氧培養下的間充質幹細胞及外泌體能夠一定程度抑制瘢痕形成。
  • 間充質幹細胞外泌體治療心血管疾病
    眾所周知,間充質幹細胞在治療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在這篇綜述中,作者主要討論了有關間充質幹細胞及其衍生的外泌體促血管生成的潛能,以及增強其生物活性來改善心臟組織修復的方法,以增加了人們對血管生成機制的理解,這將有助於發揮間充質幹細胞未來在心血管疾病治療方面的潛能[1]。
  • 間充質幹細胞-中科西部細胞,始於2007年
    MSCs是一種主要類型的成體幹細胞,正在研究用於治療應用,因為它們具有治療一系列急性和退行性疾病的潛力。它們在體內外特定的誘導條件下可以分化成脂肪、軟骨、肌肉、肌腱、韌帶、神經甚至血液等多種組織細胞——這簡直相當於孫悟空72變的能力! 1.間充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功能 間充質幹細胞最重要的特性在於其具有很強的免疫調節作用。
  • 人脂肪間充質幹細胞對異種小鼠間皮膚移植的免疫調節作用
    :是一種來源於脂肪組織,具有自我複製和多向分化潛能的成體幹細胞,其高表達CD105、CD29、CD90等間充質幹細胞共性表面分子,不表達CD34和CD45等表面分子,具有較低的免疫原性和較強的抑制免疫排斥作用。
  • 間充質幹細胞分泌組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其病變與再生機制複雜,治療需要從神經保護、解放神經再生潛力、對抗周圍再生抑制環境等多方面進行。間充質幹細胞分泌組:是間充質幹細胞分泌至細胞外空間的各種分子或細胞外囊泡,主要由間充質幹細胞培養基去除雜質後獲得,通過各種可溶性分子(如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及外泌體介導了間充質幹細胞的大部分治療作用,並且能避免細胞移植的各種弊端。
  • 探秘臍帶間充質幹細胞
    封面新聞記者 周家夷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幹細胞,尤其是新生兒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被美、英、日、韓和以色列等多個國家應用到重症及危重症的救治研究中,我國科技部也在第一時間啟動了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臨床研究應急攻關項目。結果顯示,幹細胞治療安全、有效,能夠使重症、危重症患者呼吸困難很快得到緩解或者停止加重。
  • 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研究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其病因尚未肯定,大量研究表明與免疫異常有關。SLE傳統療法能控制大多數患者的病情,但也有患者療效欠佳。間充質幹細胞(MSCs)即間充質基質細胞,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幹細胞。自20世紀70年代,再生醫學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因此,MSCs為SLE治療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 巨噬細胞對間充質幹細胞成骨分化影響的研究進展
    作者:廣東醫學院附屬深圳福田人民醫院脊柱外科  易志新間充質幹細胞巨噬細胞是炎症免疫的關鍵調節者,其對MSC成骨分化的影響目前還存在較大爭議,尤其是在巨噬細胞與MSC共培養條件下和巨噬細胞相關的單個炎症因子刺激MSC的非共培養條件下。筆者圍繞共培養和非共培養條件下巨噬細胞對間充質幹細胞成骨分化的影響綜述如下。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理
    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一群來源於中胚層,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幹細胞
  • 間充質幹細胞:我是怎麼來的?
    眾所周知,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中胚層來源的、廣泛分布於全身多組織中的幹細胞。20世紀70年代,Friedenstein等成功通過貼壁分離培養的方法,從骨髓中分離出一種纖維原細胞,並證明其可在體外大量擴增,並具有定向分化的特徵。隨後,Prockop和Pittenger分別證明了這種纖維樣黏附細胞含有間充質幹細胞,具有分泌多種間質組織的能力。1991年,Caplan教授首次提出MSCs的概念,他也被業界稱為「間充質幹細胞之父」。
  • 間充質幹細胞:「我」怎麼來的?
    眾所周知,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中胚層來源的、廣泛分布於全身多組織中的幹細胞。 20世紀70年代,Friedenstein等成功通過貼壁分離培養的方法,從骨髓中分離出一種纖維原細胞,並證明其可在體外大量擴增,並具有定向分化的特徵。隨後,Prockop和Pittenger分別證明了這種纖維樣黏附細胞含有間充質幹細胞,具有分泌多種間質組織的能力。
  • 我國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三大特徵
    間充質幹細胞憑藉著免疫調節機制、抗炎作用、修復受損組織以及低免疫原性等特性,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為了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的新希望。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被列為科技攻關的緊急專項。
  • 文獻告訴你:間充質幹細胞對實體器官移植的重要貢獻
    間充質幹細胞是治療器官移植免疫排斥的希望間充質幹細胞被認為是一種寶貴的細胞類型,因為它們具有獨特的免疫調節特性,這使得它們在免疫系統高度激活的移植環境中很有應用價值,正越來越引起研究者的關注。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間充質幹細胞能夠抑制效應T細胞和記憶性T淋巴細胞功能,抑制輔助性T細胞、Th2和Th17細胞反應,誘導T淋巴細胞向CD4+、CD25+、Foxp3+調節性T細胞分化,這一特性使間充質幹細胞可能成為適合在器官移植中誘導免疫耐受的新型細胞群[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