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瘢痕是深度燒傷燙傷傷創面癒合的必然結果,在創面癒合過程中,過度的炎症反應和異常的纖維增生, 打破了細胞外基質各個方面的平衡, 細胞外基質的含量、結構和成份均有所改變。目前對於皮膚瘢痕的治療方法有其局限性,治療效果不好,有的副作用大甚至影響癒合。有研究報導低氧培養下的間充質幹細胞及外泌體能夠一定程度抑制瘢痕形成。
【更多了解】
傷口癒合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炎症、細胞增殖、分化、遷移、血管生成和重塑的細胞外基質(ECM)。傷口癒合需要多種細胞、細胞因子、蛋白等共同合作完成。
然而過度的傷口修復會導致肥厚性瘢痕或瘢痕疙瘩。在疤痕形成的過程中,皮膚纖維母細胞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瘢痕過度增生(又稱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多種細胞參與了創傷癒合過程,而成纖維細胞生物學行為異常尤其是增殖活性異常是瘢痕過度形成的重要原因,成纖維細胞的異常增值使增生性的瘢痕組織中膠原過度沉積、排列紊亂,導致愈後不同程度的畸形與功能障礙。
正負調控相對平衡與制約使成纖維細胞增殖有度可能是理想的創傷癒合模式。最近有中國的研究學者發現的低氧培養下的間充質幹細胞條件培養基對防止疤痕的形成有一定效果,這項研究被發表在期刊Life Sciences上。
研究人員用背部燙傷的小鼠作為模型,其中,他們把低氧培養下胎盤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培養液收集起來,作為條件培養基,隨後在燙傷部位周圍皮下注射了條件培養基。
在隨後的天數中,注射低氧下間充幹條件培養基(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nditioned medium)的小鼠傷口疤痕面積顯著小於對照組,並且15天以後這種差別更明顯。
隨後研究人員檢測了疤痕組織中的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 和I型膠原蛋白(CollagenI),發現低氧組的二者表達量相對更低。TGF-β是其中最重要的細胞因子之一。
它介導了成纖維細胞遷移、增殖和Ⅰ、Ⅲ型膠原蛋白、彈性纖維、纖維連接素及細胞外基質(ECM)的合成,其能夠介導纖維化,膠原蛋白的沉積也是疤痕形成的主要原因。
此外,低氧下的間充質幹細胞條件培養基(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nditioned medium)對人皮膚成纖維細胞(Human skin fibroblasts)體外培養增值和遷移有一定抑制作用,有利於抑制成纖維細胞異常增生,對防止疤痕形成起到積極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間充質幹細胞分泌的多種細胞因子有助於傷口的加速癒合,同時促進血管生成,給組織提供營養。不僅如此,間充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同樣有助於傷口癒合。
(文獻來源:Du L, Lv R, Yang X, et al. Hypoxic conditioned medium of 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tects against scar formation.[J].發表於期刊Life Sciences 149 (2016) 51–57)
來源網絡
細胞工匠
END
大醫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