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輝院士:免疫耐受期患者應否治療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瑞金感染科幹沁怡 瑞金感染科

北京大學醫學部莊輝院士作了題為「慢性B型肝炎熱點:免疫耐受期患者應否治療」的報告,總結了慢B肝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臨床管理。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根據自然病程一般可劃分為4個期,即免疫耐受期(慢性HBV 攜帶狀態)、免疫清除期(HBeAg 陽性CHB)、免疫控制期(非活動HBsAg攜帶狀態)和再活動期(HBeAg 陰性CHB)。當然,並非所有慢性HBV感染者都經過以上4 個期。而當前APASL、EASL、AASLD三大指南對免疫耐受期(IT-CHB)的定義和治療意見不完全一致:

對於慢B肝免疫耐受期患者,以往不推薦治療的主要原因有:

1、IT-CHB為良性疾病期,一般不會引起肝硬化肝癌;

2、IT-CHB患者肝組織大多正常,無炎症纖維化;

3、現在的治療方法對IT-CHB效果欠佳,很難達到HBeAg轉換和HBsAg清除;

4、IT-CHB患者醫從性較差。

然而在2015年,IT-CHB的概念受到挑戰,2017年EASL指南將「免疫耐受期」更名為「HBeAg陽性慢性HBV感染」。2018年以來,一些學者提出對IT-CHB患者治療,可以降低肝纖維化進展和肝癌風險。由此,最近有學者提出擴大IT-CHB患者的治療:

1、IT-CHB不完全是良性病程,IT-CHB有HBV DNA整合、肝細胞突變、克隆肝細胞擴增、HBV特異性T細胞應答、肝臟損傷;

2、ALT持續正常的IT-CHB患者也可以存在肝細胞炎症和纖維化病理改變;

3、抗病毒治療可顯著降低IT-CHB患者血清HBV DNA,降低HCC發病率;

4、以及其他擴大IT-CHB治療的理由;

總結:

1、鑑於以下幾點,我們應考慮如何擴大對IT-CHB治療:

(1)對IT-CHB的新認識;

(2)已有研究表明,對IT-CHB治療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

(3)一線藥物抗病毒力強、耐藥發生率低、長期治療安全有效;

(4)治療費用低於監測,性價比高;

(5)對IT-CHB患者治療可減少HBV傳播。

2、需繼續開展對IT-CHB治療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循證醫學證據。

編輯,曹 莉,李自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086】為何有支持免疫耐受期慢B肝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的聲音?
    編者按:以往有研究認為基於拉米夫定(LAM)、普通幹擾素α(IFNα)和恩曲他濱等藥物治療免疫耐受期(IT)慢B肝患者,免疫應答情況不佳,不推薦對IT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然而逐漸有新的研究發現IT患者肝臟病理情況不佳。
  • 治好B肝,治療時期也很重要!免疫耐受期是否應該開始抗病毒?
    2019版B肝防治指南認為,這個時期的患者不用治療,這也和其他國家的指南意見相同。隨著年齡增加,轉氨酶異常後才需啟動抗病毒治療。 但最近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現象,這些現象可能證明,處於免疫耐受期的患者同樣需要啟動抗病毒治療。
  • B肝在研新藥進度,真實看待免疫耐受,HepTcell今年進入2期
    原理上,HepTcell屬於治療性B肝疫苗之一,通過主動打破免疫耐受來實現清除體內B肝病毒,B肝主要可以分急性B肝和慢性B肝,慢性B肝患者的免疫耐受狀態是真正導致體內B肝病毒沒有被清除的關鍵,而急性B肝則最常見到的是,體內通過T細胞免疫應答實現清除病毒。慢性B肝患者的免疫耐受,阻止了體內B肝病毒受到清除,這將增加在今後隨著時間推移,有可能繼續進展到肝硬化乃至肝癌階段。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然而,這些治療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症候群,因為打破了利用解除免疫耐受治療腫瘤和免疫穩態之間的平衡。已經批准的治療方法,如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糖皮質激素、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1拮抗劑,需要持續治療,並針對免疫功能紊亂的末期而不是誘導免疫耐受。隨著對形成免疫耐受的分子和功能的進一步了解,研發免疫耐受藥物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治療格局。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樊嘉院士分享了《肝癌的免疫微環境和免疫治療新策略》。、免疫微環境調控因子、免疫微環境的異質性、免疫微環境的可塑性、免疫治療策略及展望五個方面闡述了樊嘉院士團隊關於免疫微環境的系列探索。
  • 莊輝院士:中國B肝表面抗原攜帶者人數仍為全球最多
    中新網北京7月26日電 (記者 李亞南)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莊輝26日在「2019年世界肝炎日宣傳大會」上表示,雖然中國在肝炎防治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當前肝炎流行形勢依然嚴峻,B肝表面抗原攜帶者人數仍為全球最多。
  • 莊輝院士:B肝五項檢查,單項抗-HBc陽性說明什麼?如何管理?
    患者應如何管理?第五屆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肝病專委會學術年會暨第三屆中國青年肝病醫師論壇上,北京大學醫學部莊輝院士應邀以「單項抗-HBc陽性:意義及管理」為題,從定義、流行率、B肝再活動的危險因素和風險分類,以及患者管理五個方面展開闡述,相關內容報導如下。
  • 慢性B肝感染過程和免疫耐受清除
    實際上,還要看他們所處的免疫階段,如果已經發展到免疫清除期,就不宜觀望。B肝DNA突然下降,轉氨酶卻持續升高,大三陽如何判斷方向?B肝病毒複製的根本在於DNA聚合酶與蛋白酶鏈,到目前為止也只有抗病毒藥物能夠有效抑制B肝病毒複製,從而配合免疫系統清除體內的B肝病毒,這是治療B肝大三陽的核心部分。
  • B肝抗原不應答,免疫耐受的秘密在這裡!
    B肝是一個長期困擾人們健康的疾病,而導致了B肝發展成為慢性疾病的秘密就在於免疫耐受。那麼小編今天就跟大家說說B肝免疫耐受的秘密。  近50年的研究與觀察發現,成年時期感染B肝病毒,大多為急性B肝,只有約1-5%的人發展成為慢性B肝。而1-5歲的兒童感染B肝,30-50%發展成為慢性,而圍產期感染B肝的新生兒,發展成為慢性的比率為80-90%。
  • B肝滿意抗病毒效果,認清免疫清除期,免疫系統被激活
    B肝滿意抗病毒效果,認清免疫清除期,免疫系統被激活免疫耐受期,是醫藥學界不建議抗病毒的階段。小番健康提醒,指南對慢性B肝提倡的是,長期性和強效性,可以這樣去理解,我們應該長時間的用藥來抑制體內B肝病毒水平,避免多未受到病毒感染的肝細胞受到波及。
  • Science:重建機體的免疫耐受機制
    因此如何恢復機體內的免疫耐受就成了治療這些疾病的關鍵所在。Kasagi等人發現,的確有可能重建機體的免疫耐受機制,讓機體的免疫系統重新獲得識別自身組織的能力。多種自身免疫疾病的病理機制都涉及原發性自身免疫反應或繼發性自身免疫反應,而且這些疾病已經繼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後,成為了發病率和致死率排名第三的疾病。不過目前還沒有徹底治癒自身免疫疾病的好辦法。
  • 第五節 免疫耐受的臨床意義
    第五節 免疫耐受的臨床意義   首先,免疫耐受的誘導、維持和破壞影響著許多臨床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人們企圖誘導和維持免疫耐受性來防治超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物的排斥反應。某些感染性疾病以及腫瘤生長過程中,設法解除免疫耐受、激發免疫應答將有利於對病原體的清除及腫瘤的控制。
  • 肺癌患者新希望 免疫治療3期肺癌可延長生存期
    原標題:肺癌患者新希望 免疫治療3期肺癌可延長生存期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也是頭號癌症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2018年約有210萬人新罹患肺癌,並導致180萬人死亡。肺癌早期症狀一般不明顯,約三分之二患者在確診時已經是晚期,即第3或第4期肺癌。
  • 腫瘤免疫治療O藥正式定價 患者關心的幾大問題全解析
    PD-1單抗歐狄沃Opdivo(nivolumab),中國患者俗稱O藥,是國內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獲批上市的免疫治療新藥。重磅!美國:根據FDA在2016年9月批准修改後的Opdivo給藥方案,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按照「每2周1次,每次240mg」給藥,直至疾病進展或出現不可耐受毒性。
  • 專家答疑:肺癌的治療—手術還是免疫治療?顛覆你認知的必看文
    因為5年前父親發現肺癌時是IIIA期,從開腔手術爭取治療,到失去機會,到IV期,到死亡;這5年內醫學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父親一樣不能手術的III期患者,從等死、到放化療,再到今天誕生了免疫療法這樣具有重大突破的治療手段,我感慨萬千。我心想,如果父親遲5年得病該有多好啊!
  • 慢性HBV感染免疫控制期抗病毒治療之爭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自發地出現免疫清除後大部分患者進入免疫控制期[1],此期患者血清抗-HBe陽性,HBV DNA通常檢測不到或處於低水平(<2000 IU/ml),血清HBsAg一般為低水平(<1000 IU/ml),並伴有持續正常的ALT和輕度肝臟炎症壞死及纖維化。
  • 王紅陽院士揭示抗衰老新寵——煙醯胺能改善癌症免疫治療效果
    然而,臨床試驗數據顯示,抗PD-1/PD-L1抗體等免疫治療在實體瘤中的有效率低,僅20%左右。另外,長時間持續性的單一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腫瘤並不能收到預期的療效,甚至容易引發免疫耐受。因此,尋找行之有效的療效預測標誌和聯合治療是提高腫瘤免疫治療效果和推進腫瘤精準免疫治療的重要方法。
  • 肝臟時間|國產治療性B肝疫苗TVAX-008 1期臨床首位患者開始用藥
    2021年02月04日,遠大生命科學集團南京遠大賽威信公司宣布,公司旗下1類創新藥 —— 治療性B肝疫苗 TVAX-008 注射液正在進行的 Phase I 期臨床試驗首位慢B肝患者已經在組長單位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完成了入組用藥。
  • 免疫太強也是罪過!細胞療法的另一種應用:誘導免疫耐受
    例如,惡性腫瘤是「異常組織」,但有時候被免疫系統認為是「良民」,擁有著正常健康組織的「良民證」;而自身免疫則打破了對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因為「內部鬥爭」導致組織損傷。治療自身免疫病可以借鑑腫瘤細胞如何免疫逃逸,治療腫瘤可以借鑑自身免疫以打破對「良民證「的免疫耐受。
  • 免疫治療或可代替放療延長NSCLC腦轉移患者的生存期
    單用PD-1抑制劑免疫治療或者與化療聯合使用已獲批作為晚期NSCLC的一線標準治療,但是大多數關鍵的免疫治療試驗都除外了未接受治療的腦轉移  研究方法  入組患者要求:年齡大於18歲,IV期非小細胞肺癌,至少1處腦轉移且大小在5-20mm,沒有治療過或者放療後出現進展,沒有神經系統症狀或者皮質類固醇的需求,ECOG評分在2以下。  入組患者給予靜脈滴注帕博利珠單抗 10mg/kg,每2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