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在檢測B型肝炎血清學標誌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時,具有「流行病學意義」的B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抗-HBc)其陽性率是B型肝炎病毒(HBV)標誌物中最高的,並且單項抗-HBc 陽性率也較高。單項抗-HBc陽性說明什麼呢?患者應如何管理?
第五屆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肝病專委會學術年會暨第三屆中國青年肝病醫師論壇上,北京大學醫學部莊輝院士應邀以「單項抗-HBc陽性:意義及管理」為題,從定義、流行率、B肝再活動的危險因素和風險分類,以及患者管理五個方面展開闡述,相關內容報導如下。
一、單項抗-HBc陽性的定義
單項抗-HBc陽性是指HBsAg和抗-HBs陰性,抗-HBc陽性(或IgM,或IgG),HBV DNA陰性。確證單項抗-HBc陽性流程見下圖:
圖1.確證單項抗-HBc陽性流程
單項抗-HBc陽性的原因有如下四種:
①假陽性:特別是在HBV流行率低的人群,但假陽性率一般在10%以下;②HBV康復早期,抗-HBs尚未出現,可抗-HBc陽性;③HBV康復多年後,抗-HBs消失,但抗-HBc仍陽性;④HBV康復但因免疫抑制或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不產生抗-HBs,但抗-HBc陽性。
二、單項抗-HBc陽性的流行率
單項抗-HBc陽性的流行率高低與地區HBV流行率、年齡和人群特點有關,請見表1。
表1.不同地區、年齡和人群單項抗-HBc流行率
我國各年齡組單項抗-HBc陽性流行率見表2。由表2 可見,我國單項抗-HBc流行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20歲以上人群單項抗-HBc流行率為37.44%~48.87%。
表2.我國不同年齡組人群單項抗-HBc流行率
三、單項抗-HBc陽性者B肝再活動的危險因素
單項抗-HBc陽性者B肝再活動的危險因素包括宿主因素、病毒因素和免疫抑制治療藥物三個方面,詳見圖2。
圖2.單項抗-HBc陽性者B肝再活動的危險因素
(引自Moretto F, et al. J Clin Med,2020, 9(1). pii: E202. doi:10.3390/jcm9010202)
四、單項抗-HBc陽性者B肝再活動的風險分類
單項抗-HBc陽性患者B肝再活動的風險可分為高、中和低三類,見表3。
表3.單項抗-HBc陽性患者B肝再活動的風險分類
五、單項抗-HBc陽性者的管理
(一)檢測
接受長期免疫抑制劑治療前,每例單項抗-HBc 陽性患者均須進行HBV血清學檢測,如第一次檢測陰性,需複測;如單項抗-HBc陽性,為排除假陽性,需作第二次檢測;為確定是否產生抗-HBs,需在首次檢測後1~3個月再次檢測抗-HBs;如未出現抗-HBs,需定量檢測血清HBV DNA,以確定是否為隱匿性HBV感染。
(二)管理流程
單項抗-HBc陽性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劑等治療時的管理流程見圖3。
圖3.單項抗-HBc陽性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劑等治療時的管理流程
(三)B肝疫苗免疫
單項抗-HBc陽性者接種B肝疫苗後,其免疫記憶應答率為7%~46%;總免疫應答率為60%~89%(見表4)。
表4.單項抗-HBc陽性者接種B肝疫苗後的免疫應答
六、小結
1.單項抗-HBc陽性是指HBsAg和抗-HBs陰性,抗-HBc陽性(或IgM,或IgG),HBV DNA陰性;
2.單項抗-HBc陽性的流行率與地區、年齡和人群類型有關,B肝流行率高的地區、年齡大和高風險人群,其單項抗-HBc陽性流行率高;
3.單項抗-HBc陽性患者B肝再活動的風險可分為高、中、低三類;
4.單項抗-HBc陽性患者接受長期免疫抑制劑等治療時的管理包括檢測、抗病毒預防和B肝疫苗免疫。
END
(來源:《國際肝病》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