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肝臟的生物轉化作用

2020-12-07 生物谷

第三節 肝臟的生物轉化作用

  一、肝臟生物轉化的概述

  生物轉化的定義 機體將一些內源性或外源性非營養物質進行化學轉變,增加其極性(或水溶性),使其易隨膽汁或尿液排出,這種體內變化過程稱為生物轉化(biotransformation)。

  日常生活中,許多非營養性物質由體內外進入肝臟。這些非營養物質椐其來源可分為:(1)內源性物質:系體內代謝中產生的各種生物活性物質如激素、神經遞質等及有毒的代謝產物如氨、膽紅素等。(2)外源性物質:系由外界進入體內的各種異物,如藥品、食品添加劑、色素及其它化學物質等。這些非營養物質既不能作為構成組織細胞的原料,又不能供應能量,機體只能將它們直接排出體外,或先將它們進行代謝轉變,一方面增加其極性或水溶性,使其易隨尿或膽汁排出,另一方面也會改變其毒性或藥物的作用。

  一般情況下,非營養物質經生物轉化後,其生物活性或毒性均降低甚至消失,所以曾將此種作用稱為生理解毒(physiological detoxification)。但有些物質經肝臟生物轉化後其毒性反而增強,許多致癌物質通過代謝轉化才顯示出致癌作用,如3,4-苯並芘的致癌。因而不能將肝臟的生物轉化作用一概稱為「解毒作用」。

  肝臟是生物轉化作用的主要器官,在肝細胞微粒體、胞液、線粒體等部位均存在有關生物轉化的酶類。其它組織如腎、胃腸道、肺、皮膚及胎盤等也可進行一定的生物轉化,但以肝臟最為重要,其生物轉化功能最強。

  二、生物轉化反應類型

  肝臟內的生物轉化反應主要可分為氧化(oxidation)、還原(reduction)、水解(hydrolysis)與結合(conjugation)等四種反應類型。

  (一)氧化反應

  1.微粒體氧化酶系

  微粒體氧化酶系在生物轉化的氧化反應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需細胞色素P450的氧化酶系,能直接激活分子氧,使一個氧原子加到作用物分子上,故稱加單氧酶系(monooxygenase)。由於在反應中一個氧原子摻入到底物中,而一個氧原子使NADPH氧化而生成水,即一種氧分子發揮了兩種功能,故又稱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 function oxidase)。亦可稱為羥化酶。加單氧酶系的特異性較差,可催化多種有機物質進行不同類型的氧化反應。

  (1)加單氧酶系的組成

  加單氧酶系由NADPH,NADPH細胞色素P450還原酶及細胞色素P450組成。NADPH-細胞色素P450還原酶以FAD和FMN為輔基。二者比例為1:1。細胞色素P450是以鐵卟啉原IX為輔基的b族細胞色素,含有與氧和作用物結合的部位。

  (2)加單氧酶系反應過程

  加單氧酶系催化總反應式如下:

  NADPH+H++O2+RH→NADP++H2O+ROH

  反應中作用物氧化生成羥化物。細胞色素P450含單個血紅素輔基,只能接受一個電子,而NADPH是2個電子供體,NADPH-P450還原酶則既是2個電子受體又是1個電子的供體。正好溝通此電子傳遞鏈。作用物經加單氧酶系氧化的步驟見圖11-2。

圖11-1 氧化與還原型FAD與FMN

圖11-2 加單氧酶系的反應過程

  (3)加單氧酶系的生理意義及作用特點

  加單氧酶系的生理意義是參與藥物和毒物的轉化。經羥化作用後可加強藥物或毒物的水溶性有利於排洩。如甲苯為常用化工原料,在肝臟經加氧羥化生成對-甲酸,極性增強,易於排出體外。另外,維生素D3羥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25-(OH)D3。

  加單氧酶系酶可誘導生成,如苯巴比妥類藥物可誘導加單氧酶的合成,長期服用此類藥物的病人,對異戊巴比妥,氨基比林等多種藥物的轉化及耐受能力亦同時增強。

  2.線粒體單胺氧化酶系

  胺氧化酶屬於黃素酶類,存在於線粒體中,可催化組胺、酪胺、屍胺、腐胺等腸道腐敗產物氧化脫胺,生成相應的醛類。例如:

  3.脫氫酶系

  胞液中含有以NAD+為輔酶的醇脫氫酶與醛脫氫酶,分別催化醇或醛脫氫,氧化生成相應的醛或酸類。如:

  (二)還原反應

  肝微粒體中存在著由NADPH及還原型細胞色素P450供氫的還原酶,主要有硝基還原酶類和偶氮還原酶類,均為黃素蛋白酶類。還原的產物為胺。如硝基苯在硝基還原酶催化下加氫還原生成苯胺,偶氮苯在偶氮還原酶催化下還原生成苯胺。此外,催眠藥三氯乙醛也可在肝臟被還原生成三氯乙醇而失去催眠作用。

  (三)水解反應

  肝細胞中有各種水解酶。如酯酶、醯胺酶及糖苷酶等,分別水解各種酯鍵、醯胺鍵及糖苷鍵。分布廣泛,人肝臟中水解酶類可催化乙醯苯胺、普魯卡因、利多卡因及簡單的脂肪族酯類的水解。如

  (四)結合反應

  結合反應是體內最重要的生物轉化方式。凡含有羥基、羧基或氨基等功能基的非營養物質,在肝內與某種極性較強的物質結合,增加水溶性、同時也掩蓋了作用物上原有的功能基團,一般具有解毒功能。某些非營養物質可直接進行結合反應,有些則先經氧化、還原、水解反應後再進行結合反應。結合反應可在肝細胞的微粒體、胞液和線粒體內進行。椐參加反應的結合劑不同可分為多種反應類型:

  1.葡萄糖醛酸結合反應

  葡萄糖醛酸結合是最為重要和普遍的結合方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為葡萄糖醛酸的活性供體,由糖醛酸循環產生。肝細胞微粒體中有UDP葡萄糖醛酸轉移酶,能將葡萄糖醛酸基轉移到毒物或其他活性物質的羥基、氨基及羧基上,形成葡萄糖醛酸苷。結合後其毒性降低,且易排出體外。膽紅素、類固醇激素、嗎啡、苯巴比妥類藥物等均可在肝臟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而進行生物轉化。臨床上,用葡萄糖醛酸類製劑(如肝泰樂)治療肝病,其原理即增強肝臟的生物轉化功能。

  2.硫酸結合反應

  以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為活性硫酸供體,在肝細胞胞液中有硫酸轉移酶,能催化將PAPS中的硫酸根轉移到類固醇、酚類的羥基上,生成硫酸酯。雌酮在肝內與硫酸結合而失活。

  3.乙醯基結合反應

  在乙醯基轉移酶的催化下,由乙醯CoA作乙醯基供體,與芳香族胺類化合物結合生成相應的乙醯化衍生物。如磺胺類藥物及抗結核藥異煙肼在肝臟經乙醯化而失去作用。

  4.甲基結合反應

  肝細胞液及微粒體中具有多種轉甲基酶,含有羥基、巰基或氨基的化合物可進行甲基化反應,甲基供體是S腺苷蛋氨酸(SAM)。例如,尼克醯胺可甲基化生成N甲基尼克醯胺。

  5.甘氨酸結合反應

  某些毒物、藥物的羧基與輔酶A結合形成醯基輔酶A後,在醯基CoA:胺基酸N-醯基轉移酶催化下與甘氨酸結合,生成相應的結合產物。如馬尿酸的生成。

  由上可見,肝臟的生物轉化作用範圍是很廣的。很多有毒的物質進入人體後迅速集中在肝臟進行解毒,這是一方面,然而另一方面,正是由於這些有害物質容易在肝臟聚集,如果毒物的量過多,也容易使肝臟本身中毒,因此,對肝病患者,要限制服用主要在肝內解毒的藥物、以免中毒。

  上面列舉的一些生物轉化反應包括藥物、毒物或腐敗產物,經轉化後毒性或生物活性減弱。然而有些物質,通過生物轉化、其活性或毒性反而加強,即不是滅活而是激活。如苯駢芘(致癌物)是在肝內經過生物轉化才形成終致癌物的。

  還有些致癌物在體內存在多種轉化方式,有的屬於致癌(活化),有的則屬於解毒,例如黃麴黴素B1的生物轉化。

  三、影響生物轉化的因素

  生物轉化作用受年齡、性別、肝臟疾病及藥物等體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新生兒生物轉化酶發育不全,對藥物及毒物的轉化能力不足,易發生藥物及毒素中毒等。老年人因器官退化,對氨基比林、保泰松等的藥物轉化能力降低,用藥後藥效較強,副作用較大。此外,某些藥物或毒物可誘導轉化酶的合成,使肝臟的生物轉化能力增強,稱為藥物代謝酶的誘導。例如,長期服用苯巴比妥,可誘導肝微粒體加單氧酶系的合成,從而使機體對苯巴比妥類催眠藥產生耐藥性。同時,由於加單氧酶特異性較差,可利用誘導作用增強藥物代謝和解毒,如用苯巴比妥治療地高辛中毒。苯巴比妥還可誘導肝微粒體UDP-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合成,故臨床上用來治療新生兒黃疸。另一方面由於多種物質在體內轉化代謝常由同一酶系催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時,可出現競爭同一酶系而相互抑制其生物轉化作用。臨床用藥時應加以注意,如保泰松可抑制雙香豆素的代謝,同時服用時雙香豆素的抗凝作用加強,易發生出血現象。

  肝實質性病變時,微粒體中加單氧酶系和UDP-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顯著降低,加上肝血流量的減少,病人對許多藥物及毒物的攝取、轉化發生障礙,易積蓄中毒,故在肝病患者用藥要特別慎重。

相關焦點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內質網蛋白Nogo-B促進肝臟炎-癌轉化新機制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內質網蛋白Nogo-B促進肝臟炎-癌轉化新機制 2019-07-3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第三章 電離輻射生物學效應--第一節 電離輻射對生物大分子的作用
    第三章 電離輻射生物學效應   電離輻射將能量傳遞給有機體引起的任何改變,統稱為電離輻射生物學效應(ionizing radiation biological effect),人類的放射損傷是一種嚴重的病理性輻射生物效應。
  • 初二《生物》第十一章第三節 昆蟲的一生
    初二《生物》第十一章第三節 昆蟲的一生一、設計思想根據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 2014山東醫療衛生考試西藥學備考:藥物的生物轉化及其影響因素
    2014山東醫療衛生考試西藥學備考:藥物的生物轉化及其影響因素 2014公職考試QQ交流群:點擊加入體內藥物主要在肝臟生物轉化而失去藥理活性,並轉化為極性高的水溶性代謝物而利於排出體外。生物轉化與排洩統稱為消除。生物轉化分兩步進行,步為氧化、還原或水解,第二步為結合。步反應使多數藥物滅活,但少數例外反而活化,故生物轉化不能稱為解毒過程。第二步與體內物質結合後總是使藥物活性降低或滅活並使極性增加。
  • 初二《生物》第十三章 第三節 原核生物界
    2.舉例說明原核生物人類的關係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二)能力目標:1.通過對細菌和整合生物細胞結構的比較,培養學生對不同類型生物的識別能力,以及概括總結能力。2.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第三節 蠅 - 專區 - 生物谷
    第三節 蠅   蠅屬雙翅目環裂亞目(Cyclorrhapha),全世界已知10000多種,我國記錄有1500多種。與人類疾病有關者多屬蠅科(Muscidae)、麗蠅科(Calliphoridae)、麻蠅科(Sarcophagidae)及狂蠅科(Oestridae)。
  • 典型孕激素在羅非魚體內的生物富集與生物轉化規律
    由於孕激素在ng/L濃度就會對水生生物產生潛在的生態風險,因此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目前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部分孕激素的分布特徵和內分泌幹擾效應,而關於孕激素暴露下水生生物不同組織的生物富集與生物轉化規律的研究屈指可數。
  • 第三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展過程(分期)及分型
    第三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展 過程(分期)及分型   一、分期   DIC是一個病理過程,根據它的病理生理特點及發展過程,典型者一般可經過三期:   (一)高凝期   由於凝血系統被激活,所以多數患者血中凝血酶含量增多
  • 親電反應體的轉化在生物合成和解毒方面的作用
    細胞代謝不可避免地產生RES,其親核基團能夠攻擊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和脂質等,造成細胞損傷。該文章開篇總結親電反應體的轉化在生物解毒中的作用。以糖代謝副產物甲基乙二醛為例,它廣泛存在於細胞中且具有較強的毒性,而生物中保守的乙二醛酶系催化相應的解毒反應。
  • 通過將脾臟「轉化」為肝臟治療終末期肝病 南京大學發表組織工程...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董磊教授、張峻峰教授和澳門大學王春明教授團隊嘗試用一種器官向另一種器官"轉化"的方法,在體內將脾臟轉化為有功能的肝臟。最終,通過注射不同來源的肝細胞,實現脾臟向肝臟的"轉化"。轉化後的脾臟具有肝臟的典型功能,並具有生理意義。在動物實驗中,切除掉90%的肝臟後,通過移植小鼠來源肝細胞成功構建轉化脾的實驗小鼠可以實現100%存活。   研究人員認為,選擇重塑現有的器官,而不是使用支架+種子細胞+細胞因子的傳統組織工程技術具有顯著的優勢。
  • 研究:微生物組與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影響肝臟
    最近,科研人員發現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細胞之間相互作用會導致膽汁淤積性肝病,也為此提供了新的見解。腸道除了吸收食物之外,它還能排出可能危害我們的毒素,如果腸道受損則增加我們的健康問題。研究人員表示,肝臟與胃腸道有密切的關係,腸道微生物組能影響健康,也能影響肝臟。以前,研究人員發現,在膽汁淤積症患者中,微生物組的組成是不同的,並且差異較小。膽汁淤積是慢性肝病的常見特徵,一些膽汁淤積的患者還顯示出腸漏或炎症性腸病的跡象。
  • 第三單元第一節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設計
    第三單元第一節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設計   天津市河北區天慈中學趙婧   1.教材分析   1.1本課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課標十大主題中第四大主題──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內容。
  • 生物質能轉化利用途徑都有哪些?
    我的煤炭網>新聞>行業熱點>生物質能>生物質能轉化利用途徑都有哪些? 生物質能轉化利用途徑都有哪些?按照轉化方法分類,主要有5種途徑:一是直 接燃燒。包括農村炊事、採暖,以及用於工業過程和區域供暖的 機械燃燒等方式。二是熱化學法。包括熱解、氣化和直接液化技 術。三是生化法。包括水解、發酵製取乙醇技術,以及厭氧發酵 製取沼氣技術等。四是化學法。包括間接液化生產甲醇、醚等, 以及酯化生產生物柴油技術。五是物理化學法。主要指壓縮 成型。
  • 第七單元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第三節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1
    第七單元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第三節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1 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若冰    2014-03-14 07:28:02 [標籤:初二生物 電子課件 生物課件]說兩句
  • 第三節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謝
    第三節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謝   嘧啶核苷酸合成也有兩條途徑:即從頭合成和補救合成。本節主要論述其從頭合成途徑。 圖8-8 UMP的生物合成   (1)合成氨基甲醯磷酸(carbamoyl phosphate):嘧啶合成的第一步是生成氨基甲醯磷酸,由氨基甲醯磷酸合成酶Ⅱ(carbamoyl
  • PNAS:新型化合物或可有效逆轉肝臟纖維化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5年1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肝臟的慢性損傷最終會產生不可癒合的傷口,而這種表現稱之為纖維化,其通常會取代正常的肝臟細胞,給肝臟帶來很多很多疤痕,最終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索爾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一種新型藥物,其可以有效抑制肝臟中疤痕組織的積累,這種名為JQ1的小分子可以有效逆轉肝臟纖維化,並且幫助全球數百萬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患者。
  • 認識了解肝臟 保護好你的「小心肝」
    我們先來簡介一下肝臟:一般認為成年人的肝臟在1.5公斤左右,是人體中最大的器官,它呈現一個不規則的楔形。肝臟的再生功能非常強大。它也是各種器官中少數的具有再生功能的器官。一般認為只要30%的肝臟就可以生長為一個全肝。這也是活體肝臟移植的基礎。
  • 第四章 影響藥物效應的因素及合理用藥原則--第一節 藥物方面的因素
    第一節 藥物方面的因素   一、藥物劑型   同一藥物可有不同劑型適用於不同給藥途徑。不同給藥途徑藥物的吸收速度不同,一般規律是靜脈注射>(快於)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經肛>貼皮。
  • 第二節 反轉錄作用
    第二節 反轉錄作用(reverse transcription)   1970年Temin等在致癌RNA病毒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DNA聚合酶,該酶以RNA為核板,根據鹼基配對原則,按照RNA的核苷酸順序(其中V與A配對)合成DNA。
  • 繪製肝臟單細胞圖譜開啟肝臟疾病的精準治療-解讀Nature最新研究
    一.肝臟我們知多少肝臟是消化系統中最大的消化腺,也是人體內臟裡最大的器官,位於人體的腹部位置,在右側橫隔膜之下,膽囊的前端且在右邊腎臟的前方及胃的上方。它不僅參與糖、脂類、蛋白質三大基本物質的代謝,還參與維生素的合成、分解和儲存;核酸代謝;激素的生物轉化以及膽紅素和膽酸的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