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展過程(分期)及分型

2020-11-28 生物谷

第三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展

過程(分期)及分型

  一、分期

  DIC是一個病理過程,根據它的病理生理特點及發展過程,典型者一般可經過三期:

  (一)高凝期

  由於凝血系統被激活,所以多數患者血中凝血酶含量增多,導致微血栓的形成,此時的表現以血液高凝狀態為主。

  (二)消耗性低凝期

  由於凝血系統被激活和微血栓的形成,凝血因子、血小板因消耗而減少,此時常伴有繼發纖溶。所以有出血的表現。

  (三)繼發性纖溶亢進期

  在凝血酶及Ⅻa的作用下,纖溶酶原活化素被激活,從而使大量纖溶酶原變成纖溶酶;此時又有FDP的形成,它們均有很強的纖溶和/或抗凝作用,所以此期出血十分明顯。

  二、分型

  由於引起DIC的原因很多,其發生發展速度也不相同,因此又可將DIC分為以下各型:

  (一)按DIC發生快慢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與慢性型

  主要和致病因素的作用方式、強度與持續時間長短有關。當病因作用迅速而強烈時,DIC表現為急性型;相反,作用緩慢而持續時,表現為慢性型或亞急性型。各型的主要特點如下:

  1.急性型 DIC可在幾小時或1~2天內發生,常見於各種嚴重的感染,特別是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引起的敗血症性休克、血型不合的輸血、嚴重創作、移植後急性排異反應等。此時,臨床表現明顯,常以休克和出血為主,患者的病情迅速惡化,分期不明顯,實驗室檢查結果明顯異常。

  2.亞急性型 DIC在數天內逐漸形成,常見於惡性腫瘤轉移、宮內死胎等患者,表現介於急性型和慢性型之間。

  3.慢性型常見於惡性腫瘤、膠原病、慢性溶血性貧血等疾病。此時,由於機體有一定的代償能力,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功能也較健全,所以各種異常表現均輕微而不明顯。病程較長,臨床診斷較困難,常常以某臟器功能不全的表現為主,有時僅有實驗室檢查異常,所以出現亞臨床型的(subclinical)表現,此類DIC往往在屍解後作組織病理學檢查時才被發現。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急性型。

  (二)按DIC代償情況分為代償型、失代償型和過度代償型

  在DIC發生發展過程中,血漿凝血因子與血小板不斷消耗,但是骨髓和肝可通過增加血小板和血漿凝血因子的生成而起代償作用。此時肝臟生成纖維蛋白原的能力可增加5倍,骨髓生成血小板的功能可增國10倍,因此根據凝血物質的消耗與代償性生成增多之間的對經關係。可將DIC分為以下三型:

  1.代償型凝血因子與血小板的消耗與生成間基本上保持平衡狀態。主要見於輕度DIC。此型患者可無明顯臨床表現或僅有輕度出血和血栓形成的症狀。實驗室檢查無明顯異常(如纖維蛋白原無明顯減少),易被忽視。但如病情持續加重,則可轉化為失代償型。

  2.失代償型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超過生成。主要見於急性DIC。此型患者出血、休克等表現明顯,實驗室檢查發現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均明顯減少。

  3.過度代償型 機體代償功能較好,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生成迅速,甚至超過消耗。因此有時出現纖維蛋白原等凝血因子暫時升高的表現。主要見於慢性DIC或DIC恢復期。此型患者出血或栓塞症狀可不太明顯,但與代償型相似,在致病因子的性質和強度發生改變時,也可轉化為典型的失代償型。

  至於局部型的DIC,主要是指局限於某一臟器的多發性微血栓症,但全身仍有輕度的血管內凝血存在,多見於靜脈瘤、主動脈瘤,心臟室壁瘤、人造血管、體外循環、器官移植後的排異反應等,此時常在病變局部有凝血過程的激活。因此嚴格地說,這是全身性DIC的一種局部表現。

相關焦點

  • 膿毒症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診治急診專家共識發布_膿毒症_彌散性...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不是獨立的疾病,而是一種獲得性凝血功能紊亂症候群,30%~50% 的膿毒症患者會發生DIC,約佔DIC患者總數的50%。膿毒症並發DIC的病死率達28%~43%。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雜誌編輯委員會組織相關專家在參考相關指南與共識及近年發表的相關研究基礎上制定《膿毒症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診治急診專家共識》。
  •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Hemorrhage
  • 基於預後和分子分型的子宮內膜癌分期修訂建議:國際聲音與中國現狀
    因此,對於子宮內膜樣癌、G1或G2、肌層浸潤<1/2、腫瘤直徑≤2cm的患者,可不常規行淋巴結切除術。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子宮肌層血管或淋巴管內查見腫瘤提示預後不良,且與組織學分級或肌層浸潤深度無關。此外,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通常與血管浸潤有關。血管浸潤在子宮內膜樣癌中並不常見,其發生率在不良病理學類型、組織學分級高和深肌層浸潤病例中居多。
  • 凝血功能檢測在圍術期的應用
    凝血功能的檢測主要是檢查患者的內源性凝血途徑和外源性凝血途徑的指標有無明顯異常,主要指標為患者活化凝血酶原時間和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時間,此外還要看纖維蛋白原等指標,根據指標的異常程度來初步判斷患者凝血異常的類型。1.
  • 凝血功能紊亂,幕後黑手竟然是它!
    國外有研究表明[1-2],急性炎症,作為對嚴重感染或創傷的反應,會導致凝血系統的全身激活。哪怕只是局部炎症,仍可以激活凝血級聯過程。 一方面,產生的纖維蛋白肽B、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和凝血酶具有趨化性,可引導中性粒細胞遷移到炎症灶,發揮促炎作用; 另一方面,可能導致局部血栓併發症或全身血管內纖維蛋白沉積。由於組織因子介導凝血酶生成,機體抗凝機制下調,導致凝血激活。
  • 先搞清楚分期分類分級分型
    原發腫瘤(T)分期Tx 原發腫瘤情況不詳(已被切除)。T0 原發腫瘤未捫及。Tis 原位癌(包括小葉原位癌及導管內癌),Paget病局限於乳頭,乳房內未捫及塊物。T1 腫瘤最大徑小於2Cm。T2 腫瘤最大徑2~5crn。T3 腫瘤最大徑超過5cm。T4 腫瘤任何大小,直接侵犯胸壁和皮膚(包括炎性乳腺癌)。
  • 凝血五項怎麼看?收藏這張圖就夠了
    APTT 是內源性凝血系統的一個較為敏感的篩選試驗,主要反映內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纖維蛋白原(FIB) 纖維蛋白原即凝血因子 Ⅰ,是凝血過程中的主要蛋白質。 但需注意,只要機體血管內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纖維溶解活動,D-二聚體就會升高。心肌梗死、腦梗死、肺栓塞、靜脈血栓形成、手術、腫瘤、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感染及組織壞死等均可導致 D-二聚體升高。
  • 凝血五項不會看?一圖幫你搞定
    APTT 是內源性凝血系統的一個較為敏感的篩選試驗,主要反映內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纖維蛋白原(FIB) 纖維蛋白原即凝血因子 Ⅰ,是凝血過程中的主要蛋白質。 但需注意,只要機體血管內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纖維溶解活動,D-二聚體就會升高。心肌梗死、腦梗死、肺栓塞、靜脈血栓形成、手術、腫瘤、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感染及組織壞死等均可導致 D-二聚體升高。
  • 受傷之後,血管自我修復的三個過程
    當我們運動不小心擦傷或被鋒利的東西所劃傷,因為小血管受到損傷後會出血。幾分鐘後,受傷出血的部位都能止血,保護了我們自身。從出血到止血,要用三個過程來完成,分別是:血管收縮、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個過程。
  • 臭名昭著的「冒牌貨」:血管內大 B 細胞淋巴瘤
    第二部分:進展性的步態障礙可以由中樞性或周圍性神經系統病變引起。如營養障礙、炎症及遺傳性疾病均可影響粗大的神經纖維引起周圍性神經病。此外,累及後索及小腦的中樞性神經系統病變(如多發性腦梗死、脫髓鞘、副腫瘤等)也可引起步態障礙。患者的神經系統查體提示病變累及周圍神經及小腦。
  • PNAS:研究顯示從受損細胞釋放的RNA可促進凝血
    Preissner博士及其同事的這項新研究顯示,細胞外RNA能夠激活凝血因子XII和XI。這些發現被發表於4月10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7;104:6388-6393.)上。       在動脈血栓形成的小鼠模型中,作者發現RNA經常附著於富纖維蛋白的血栓上。使用RNA酶而不是DNA酶預處理,可減緩血栓增大。
  • 你能從「凝血四項」裡看到多少信息?知識匯總,乾貨滿滿
    一、凝血因子的分類與合成凝血因子是凝血過程的主要參與者,包含12個經典凝血因子和2個激肽系統的因子。因子VI是因子V的活化形式,已廢用;除外因子IV為鈣離子,其餘均為蛋白質;除因子III存在於血管內皮組織,其餘均存在於血漿中,且多在肝臟中合成。
  • 呂奔團隊破譯細菌內毒素激活凝血級聯機制
    呂奔團隊破譯細菌內毒素激活凝血級聯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7 15:43:56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呂奔課題組發現,細菌內毒素通過Gasdermin D依賴的磷脂醯絲氨酸暴露激活凝血級聯。
  •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礙診治專家共識(2020)
    此外,NETs 還可刺激中性粒細胞吸附活化的血小板,導致血小板減少;(3) 糖萼及內皮細胞破壞:血管內皮表面 覆蓋的糖萼有重要的抗凝活性,在炎症情況下,氧自由基、乙醯肝素酶及其他一些蛋白酶可破壞糖萼,使內皮發生糖萼脫落,從而暴露內皮表面 E- 選擇素及黏附分子,使其募集血小板及中性粒細胞,促進血栓形成 。
  • [CSC2018]劉新峰: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
    ➤ 缺血性卒中早期介入適應症(2018):①卒中前mRS <2分②ICA或MCA近端閉塞所致卒中③年齡≥18歲④NIHSS≥6分⑤ASPECTS≥6分⑥股動脈穿刺能在發病6h內實施➤ 發病6-16小時以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原因是前循環大血管閉塞,且符合DAWN和DEFUSE 3標準,推薦實施血管內再通治療。
  • 從胃癌分型、臨床診斷及治療出發,看胃癌綜合診治的重要性
    早期胃癌根據病灶形態可分隆起型、表淺型以及凹陷型,其中表淺型還可分為淺表隆起型、淺表平坦型和淺表凹陷型。 進展期胃癌是指癌組織浸潤深度超過黏膜下層,按Borrmann分型法可分4 型: 息肉型、潰瘍局限型、潰瘍浸潤型以及瀰漫浸潤型。若全胃受累可使胃腔縮窄,胃壁僵硬如革囊狀則稱為皮革胃,皮革胃惡性度極高,易早期發生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