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的檢測主要是檢查患者的內源性凝血途徑和外源性凝血途徑的指標有無明顯異常,主要指標為患者活化凝血酶原時間和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時間,此外還要看纖維蛋白原等指標,根據指標的異常程度來初步判斷患者凝血異常的類型。
1. 血小板減少主要常見於骨髓生成減少、組織損傷或被激活消耗增多、大出血、血液稀釋、脾功能亢進、藥物影響等。
2. 血小板增多見於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骨髓纖維化、急性炎症、腫瘤等。
3. 血小板功能異常。
先天性:血小板無力症、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等。
獲得性:骨髓增生症候群、尿毒症、肝硬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等。
1. 高凝狀態是由於體內凝血與抗凝平衡失調所致。
2. 高凝狀態是多種疾病的並存狀態,如高血壓、高血脂、腎病、腦血管疾病、血管栓塞性疾病、妊娠、腫瘤、感染等可能存在的凝血異常。
3. 術前禁食、術中手術創傷激活凝血、低血壓、術後臥床等是高凝患者發生圍術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風險因素,而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是圍術期嚴重併發症。
成人心臟外科手術中,無論是否使用肝素進行抗凝處理,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儀均能預測術後異常出血。同時,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儀還可通過監測PF值判斷血小板功能是否恢復,有助於鑑別心臟外科手術後的出血原因。
1. 術前曲線平坦,缺乏凝血物質,止血功能明顯異常。
2. 手術過程中,纖溶亢進,血液成為凝膠狀態後,短時間內又恢復為液態。
3. 處理纖溶亢進,新肝成活後,曲線接近正常。
纖維蛋白膠形成後又迅速溶解,使血標本變回液態。
即時凝血功能監測指導DIC患者的替代和抗凝治療,其使用肝素的比例增加,抗凝時間縮短,肝素用量減少,局部出血比例下降,血漿、血小板及冷沉澱用量減少,且ICU住院時間縮短,30天內生存率顯著改善。
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儀之所以在臨床應用相對局限,是因為其結果受到年齡、性別和血小板數量影響,測量的重現性差。有專家認為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儀目前的指標參考區間不適合中國人,當所測值低於其原有參考區間時,其特異性較高而敏感性降低,此時需要輔助常規的凝血功能監測。但目前普遍認為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儀的準確性仍高於傳統監測手段。
術前:基礎性凝血疾病患者管理,對於高齡、肝腎功能異常患者,預防性應用抗凝、抗栓藥物進行術前評估。
術後:術後應注意分析出血原因,預防血栓栓塞性疾病,並選擇在恰當的時機應用抗凝藥物。
來源:天津市醫學會2020年麻醉學術年會
本微信公眾平臺所刊載原創或轉載內容不代表米勒之聲的觀點或立場。文中所涉及藥物使用、疾病診療等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