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簡單,但內涵不斷的凝血四項相關內容,在TT與FIB推出之後,迎來了小小的完結篇。希望您能有所收穫的同時,也希望您把日後在《白展堂》板塊期待讀到的有關內容在文末留言,也許我們就會為您有針對性的推送相關內容的呦......
從組織因子進入血液啟動外源性凝血途經開始,到內源性途徑對外源性途徑進一步放大,最後都要經過FⅩ→FⅠ,到纖維蛋白形成,即共同途徑。而TT是共同途徑中從血漿加入凝血酶將纖維蛋白原裂解,再轉變為纖維蛋白單體到形成纖維蛋白這一過程的時間,FIB也是這一途徑中的重要凝血因子。
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 TT):是指在37℃條件下,在血漿中加入「標準化」的凝血酶溶液後,血漿凝固所需要的時間。它是檢測凝血、抗凝及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功能的篩查試驗,也是一個評估纖維蛋白形成快速且簡易的實驗。
檢測指徵:疑有FIB減低或結構異常;臨床應用肝素;在肝病、腎病及系統性紅斑狼瘡時的肝素樣抗凝物質增多;纖溶亢進。
試 劑:含滴定過的人類含鈣凝血酶(凍乾粉)。
延 長:
肝素增多、類肝素抗凝物質存在
FDP和D-二聚體增多
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或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症等
溶栓治療,TT延長在參考範圍的1.5-2.5倍時效果最好
縮 短:
纖維蛋白原濃度異常升高
高凝狀態
圖1 TT糾正實驗(此圖來源於網絡)
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FIB)
纖維蛋白原的濃度和功能異常均可導致凝血障礙,因此,纖維蛋白原是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診治中常用的篩查指標之一。
檢測指徵:疑有纖維蛋白原含量、結構異常導致的出血或血栓形成;溶栓、降纖藥治療的監測;纖溶亢進症的診斷;肝細胞重度損傷等。
試驗原理方法:
1.CLAUSS法即凝血酶法:在過量的凝血酶存在下,稀釋血漿的凝固時間可直接反映血漿中纖維蛋白原的水平。所得凝固時間與血漿中FIB濃度呈負相關。WHO推薦方法。
2.PT衍生法:基於PT反應曲線差值來確定FIB濃度的方法。儀器法完成PT測定時,FIB全部變成纖維蛋白,其濁度與FIB濃度成正比,可採用終點法或速率法換算出FIB濃度。
3.酶聯免疫法
4.熱沉澱比濁法
5.雙縮脲法:雙縮脲法和免疫比濁法準確性較差基本被淘汰,綜合各種因素,Clauss法精密度較高,在FIB高、中、低值時準確性良好,最低檢測值為0.1g/L,是目前首選的檢測方法。PT衍生法精密度較差,在PT檢測值異常以及FIB異常等情況下並不適用。
試 劑:滴定過的人類含鈣凝血酶(凍乾粉),肝素抑制劑(可測定含有肝素抑制劑樣本的纖維蛋白原)。
增 高
感染:毒血症、肺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
無菌性炎症:腎病症候群、風溼熱等
血栓前狀態和血栓性疾病: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惡性腫瘤
外傷、燒傷、手術、放射治療後
妊娠晚期、妊娠高血壓症候群等
減 低
原發性纖維蛋白原減少或結構異常
繼發性纖維蛋白原減少:DIC晚期、纖溶亢進、嚴重肝病
TT和FIB的檢測,兩者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在待測血漿中加入凝血酶,不同的是TT檢測中加入標準量的凝血酶(1.5NIH unit/ml);FIB加入足量的凝血酶(大約80NIH unit/ml)和肝素抑制劑。
至此,凝血的四個常規項目就講完了,其檢測原理、臨床意義、檢測指徵、試劑成分等等,各位客官都清楚了嗎?腦海中的凝血瀑布圖上每個因子在什麼位置,起什麼作用,相信大家不會想「靜靜」,更不會想「停停」了。
下面,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關於凝血的那些事兒。
目前,人們發現體內的凝血因子有15個,按發現的時間順序用羅馬數字排列的有12個,從Ⅰ-ⅩⅢ,不含Ⅵ因子,因為發現Ⅵ因子其實是FⅤa ,還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激肽釋放酶原(PK)和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除了FⅣ(Ca2+),其它都是蛋白質。正常血液中FⅢ組織因子分布在全身組織,其餘都可在血液中找到。除凝血因子Ⅲ、Ⅳ、Ⅴ和因子ⅩⅢ中的一部分外,其他的凝血因子均由肝臟合成。正常情況下,所有因子處於無活性狀態。當血管損傷或血液中的細胞釋放表達等使組織因子進入血液時,啟動凝血。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生化反應和分子聚合的過程,多處存在正反饋作用,一旦啟動就會迅速連續進行,以保證在較短時間內出現凝血止血效應。在整個凝血過程中,中心環節是凝血酶的形成,一旦產生凝血酶,即可極大加速凝血過程。但受損部位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又必須受到制約而不能無限制擴大和長期存在,這一作用由體內抗凝系統和纖溶系統調節控制。在凝血過程中,除了正反饋作用外,同時也存在負反饋作用調節,其中之一是被稱為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I)的負調節作用,TFPI可與Ⅶa和Ⅹa形成無活性的複合物,從而隔斷外源凝血。這時體內產生的少量凝血酶足以去反饋內源途徑以產生纖維蛋白。
凝血過程分為:
1. 兩個途徑:①外源性凝血途徑;②內源性凝血途徑。
在外源凝血途徑中,由於參與的因子較少,反應快速;而內源途徑參與的因子多,反應緩慢。
2. 三個階段:
①凝血活酶的形成(FⅩa+FⅤa+Ca2++PF3複合物);
②凝血酶形成(FⅡ→FⅡa);
③纖維蛋白形成。
這三個階段都在共同途徑內完成。
凝血過程特徵:
1、凝血蛋白酶促反應具有逐級放大的功能
2、凝血首先啟動外源性途徑,內源性途徑由外源性途徑激活
3、凝血過程具有正、負反饋調節功能
4、凝血酶激活蛋白C系統,抑制內源凝血途徑
5、生理性凝血僅局限於受損血管內部
6、細胞和體液具有抗凝作用
以上5個表格能否幫你回憶凝血過程和實驗原理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縱觀整個凝血機制,從外源性凝血途逕到內源性凝血途徑、再到它們的共同途徑;從凝血活酶的形成到凝血酶形成、再到纖維蛋白的形成,其實質就是經過一系列蛋白質的水解過程後,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變成不溶性纖維蛋白,從而實現了三國歸晉,達到止血目的。
參考文獻
1. 許文榮,王建中主編.臨床血液學檢驗(第5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2. 王振義等主編.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第三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3. 彭明婷主編.臨床血液與體液檢驗.
相關知識連結:
1、凝血那些你應該知道的事兒之-PT篇
2、凝血那些你應該知道的事兒之-APTT篇
3、APTT糾正實驗病例分析
4、「凝血四項」-止凝血功能有無缺陷的「前沿偵察兵」
水彩配圖:子陌
編輯推送:大樹
敬請掃碼關注,發現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