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凝血檢測和新型口服抗凝藥

2020-12-07 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作者:Andrew Noll, MD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經批准新型口服抗凝藥(NOAC)達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用於治療非瓣膜性房顫(NVAF)和靜脈血栓栓塞症(VTE)。這些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可預測,不需要常規進行實驗室檢測,較維生素K拮抗劑(VKAs),如華法林,具有明顯的優勢。大型臨床試驗證明新型口服抗凝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優於華法林,這使得藥物獲得批准。在所有這些試驗中,預先指定劑量的研究藥物沒有進行常規實驗室監測。


這種給藥策略已引起關注,由於血藥濃度的個體差異不可避免,一些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失敗或發生出血事件的風險增高了。此外,臨床上需要對某些病例量化NOAC效果,包括治療失敗、大出血、可疑藥物相互作用、疑似過量、腎功能或肝功能衰竭、極端體重和圍手術期的患者。兩個大型NOAC研究報導了患者的血漿藥物水平差異很大;然而,有趣的是,血藥濃度的差異似乎對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影響不大。在臨床實踐中,直接檢測血藥濃度是不切實際的。不幸的是,標準凝血試驗,如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和抗Xa活性在評估NOAC效果的作用是有限的。該專家分析文章的目的旨在探討NOAC劑量、抗凝作用和患者預後之間的關係,並總結NOAC對於常見凝血試驗的影響。


ACC.org發起的一項調查詢問了醫生是否會採用一種快速、可靠的檢測方法來評估NOAC的抗凝血效果,這是可行的嗎?有5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採用凝血試驗「一次,開始治療後不久」或「經常」。對檢測NOAC效果的方法發生興趣可能是因為:在華法林治療期間熟練監測INR,抗凝藥物固有的不良事件(大出血,顱內出血[ICH]),在亞組患者中對於NOAC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報告。例如,近期一項回顧性研究納入9,404例初診NVAF的醫保患者,採用達比加群或華法林治療。結果顯示,達比加群較華法林大出血風險增加,(HR 1.58; 95%CI 1.36~1.83),特別是非洲裔美國人(HR 2.09; 95%CI 1.68~2.60)和慢性腎臟病患者(HR 1.55; 95%CI 1.32~1.82)。此外,利伐沙班和華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顫動(ROCKET-AF)試驗(比較了利伐沙班和華法林對於NVAF患者卒中和全身栓塞事件[SEE]的預防效果),結果發現接受利伐沙班治療的既往有胃腸道(GI)出血病史的患者發生大出血的風險高於華法林治療者(HR 2.33; 95%CI 1.39~3.88)。依度沙班最近在美國被批准用於NVAF患者預防卒中/SEE,需要提醒的是應避免用於肌酐清除率> 95 ml/min的患者,因為與應用華法林相比,這些患者卒中/SEE的風險增加。


根據患者特徵調整所有NOAC的劑量(肌酐清除率,體重,伴隨藥物相互作用)是推薦的一部分,但通過檢測血漿藥物濃度或抗凝作用的問題仍然是開放的。來自隨機評估長期抗凝治療(RE-LY)研究和新一代Xa因子抑制劑在房顫患者中的抗凝作用-心肌梗死溶栓試驗48(ENGAGE AF-TIMI 48)研究的患者資料報導已經開始闡明這個問題。


RE-LY研究比較了達比加群和華法林在預防NVAF患者卒中/SEE中的作用。隨機化1個月後在患者亞組中檢測達比加群的血漿水平。個體間藥物濃度的可變性很大;劑量為150mg BID,其谷濃度範圍39.8~215 ng/ml(第10~90百分位)。與高濃度相關的患者特徵包括肌酐清除率降低(<80ml/min),年齡≥75歲,女性,體重<50 kg,卒中和出血高風險評分(CHADS2,CHA2DS2-VASC,HAS-BLED)。發生大出血事件的受試者(n=323),谷濃度中位數為116 ng/ml(第10~90百分位; 46.7~269 ng/ml);而未發生出血的受試者(n=5899)為75.3 ng/ml((第10~90百分位; 30.7~175 ng/ml)。發生缺血性卒中或SEE的受試者與未發生事件者相比平均血藥濃度無差異(80.6 vs.78.3 ng/ml)。作者採用Logistic回歸分析創建以下大出血和缺血性卒中/SEE的風險預測模型:


圖1 大出血和缺血性卒中/SEE的概率與達比加群的水平[J Am Coll Cardiol 2014 Feb 4;63(4):321-8] 


達比加群的血漿水平較高時大出血風險增高,特別是≥75歲的患者,提示通過調整達比加群的劑量可避免事件發生,但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策略是不確定的。卒中/SEE與藥物濃度的平緩曲線表明達比加群用於預防栓塞事件有很寬的治療窗。


ENGAGE AF-TIMI 48研究比較了依度沙班和華法林用於預防NVAF患者的卒中/SEE;存在增加藥物暴露風險的患者(肌酸酐清除率降低,低體重,同時應用P-糖蛋白抑制劑)減少依度沙班用量。在依度沙班所有劑量的檢測中均可觀察到藥物谷濃度的個體差異顯著(例如,60mg/d的平均谷濃度為48.5ng/ml,標準偏差45.8),依度沙班水平與抗Xa活性高度相關(r = 0.92~0.97)。較高的血藥濃度與大出血風險增加和卒中/SEE風險降低相關,沒有影響ICH率,即使在較高的血藥濃度下也保持低ICH率。


儘管高濃度依度沙班和大出血存在關聯性,作者警告不要使用血漿藥物濃度或抗FXa活性來調整治療劑量。低劑量(30mg/d)患者的依度沙班濃度和抗FXa活性較低,但與未降低劑量者相比顯著增加了出血率、卒中/SEE率和死亡率。這種結果不能完全歸因於藥物作用的差異,並且可能反映這些患者的基線風險存在差異。全劑量和小劑量依度沙班均被證明有效性和安全性優於華法林,因此他們得出結論,僅根據患者特徵而不是通過檢測血藥濃度或凝血試驗調整治療,這才是依度沙班治療的最佳策略。其他NOAC的類似數據尚未公布。


雖然根據患者特徵常規給藥優於實驗室檢測指導給藥,但在某些情況下,定量檢測NOAC的效果對於臨床醫師和患者是有幫助的。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直接測量NOAC血藥濃度僅可用於參考實驗室,不是大規模監測治療的實用方法。標準凝血試驗(PT/INR,APTT,TT和抗Xa活性)可因NOAC而改變,可理解為現在臨床醫生可採用凝血試驗,直到檢測NOAC更可靠的方法出現。


通過標準化驗定量測定NOAC的活性是困難的,因為即使是單一的測定法,如PT/INR,對一種NOAC的反應很大程度取決於所用的試劑和分析儀。此外,與VKAs不同,其檢測結果明顯受到距抽血時間最近一次服用NOAC劑量的影響,而相比之下,PT/INR則反映最近多劑量的累積效應。Cuker等發表了實驗室測量達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效果的系統評價,表1是改編自他們的分析和其他的藥代動力學研究:

 

表1 NOAC對各種標準凝血試驗的影響 

改編於[J Am Coll Cardiol 2014 Sep 16;64(11):1128-39]和[J Thromb Thrombolysis 2015 Apr;39(3):288-94]


圖2 口服Xa抑制劑凝血試驗的靈敏度和線性度(水平條形圖代表近似的檢測能力範圍,垂直陰影線對應線性範圍。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ECA蝰蛇毒顯色法; ECT蝰蛇毒凝血時間; PT凝血酶原時間; TT凝血酶時間)[J Am Coll Cardiol 2014 Sep 16;64(11):1128-39] 


評估達比加群效果的最佳方法是稀釋法TT和蝰蛇毒為基礎的檢測方法,但這些檢測方法並不普及,並且實驗室缺乏標準化;APTT或TT正常可排除達比加群極端藥物水平。Xa因子抑制劑中,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需要以藥物本身校準抗Xa活性檢測。正常的PT/INR可排除極端利伐沙班水平,但阿哌沙班不可以。以肝素或依度沙班校準抗FXa活性檢測可以可靠地評估依度沙班。因此,當懷疑藥物過量或劑量不足時,可以使用該標準凝血試驗,但它們量化藥效的能力是有限的。


總之,當最佳劑量方案和監測策略還未明確的時候,以下幾點可能有助於在臨床實踐中安全且有效地使用NOAC:


•使用NOAC無需常規監測抗凝作用對於許多NVAF 和VTE的患者可能是安全和有效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如治療失敗、出血、腎或肝功能衰竭和圍手術期,需要可靠地檢測NOAC的藥效。


•目前建議根據患者的特徵調整NOAC劑量,而不是檢測藥效,近期來自達比加群和依度沙班的大型試驗資料支持這一策略;然而,對於其他NOAC缺乏類似的數據。


•抗凝的標準檢測通常不足以測量NOAC的藥效,除非是在藥物濃度極高或極低的情況下,以及在應用Xa因子抑制劑的情況下。此外,NOAC藥物水平的臨床意義是不確定的,值得進一步研究。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礙診治專家共識(2020)
    常用口服抗凝藥物包括維生素 K 拮抗劑(vitamin K antagonist, VKA) 和直接口服抗凝藥 (direct oralanticoagulant, DOAC)。  專家意見 4對於臨床情況複雜的患者,推薦使用新型血栓分子標誌物做早期評估。
  • 關於新型口服抗凝藥,這篇文章全說清楚了
    作者丨一條錦鯉   來源丨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非維生素K拮抗的口服抗凝藥(NOACs)包括直接抑制II因子的達比加群和抑制Xa的沙班(-Xaban)類藥物(如利伐沙班)。
  • 「凝血功能」常規檢測及結果解讀
    臨床應用: 凝血酶原時間是檢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種過篩試驗,是用來證實先天性或獲得性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 Ⅴ、Ⅶ、Ⅹ 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時用於監測口服抗凝劑的用量,是監測口服抗凝劑的首選指標。據報導,在口服抗凝劑的過程中,維持 PT 在正常對照的 1~2 倍最為適宜。
  • 一個病例,教你如何解讀直接口服抗凝劑的凝血試驗結果
    本文要點:➤ 凝血酶原時間(PT)升高(檢測抗Xa因子抑制劑)、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升高(檢測達比加群)提示在檢測的時間點存在臨床意義的藥物作用。 凝血試驗的意義凝血酶原時間(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是以凝塊為基礎的試驗,測量在特定試劑存在下血栓形成所需的時間。P
  • 關於房顫腦卒中,我們應該怎麼預防和治療?為我們的健康護航呢?
    2、房顫患者常用的抗凝藥有什麼?房顫患者常用的抗凝藥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華法林抗凝藥物,另一種是新型口服抗凝藥。服用華法林的步驟較為麻煩,患者在服用華法林期間,需要經常抽血檢測INR這個指標,而且還要根據INR這個指標調整服用華法林的劑量。
  • 如何根據基因多態性選擇抗栓藥物,專家來支招
    根據中國口服抗栓藥物治療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中國人群華法林和氯吡格雷基因多態性特點,以及亞洲尤其中國人群基因多態性在指導臨床抗栓藥物選擇中循證醫學的證據,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精準醫療分會臨床專家與心血管藥學分會藥理學專家發表了《基因多態性與抗栓藥物臨床應用專家建議》。現將要點整理如下。
  • JACC:直接口服抗凝藥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要點一文總結
    目前,我國已有多種直接口服抗凝藥(DOAC)進入臨床應用,基於這類藥物的相對優勢,它們已成為很多患者的一線選擇。不過,DOAC與一些藥物之間也存在明顯的相互作用,可能導致嚴重的不良事件。近日,《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系統評估了DOAC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給出了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建議,強調在臨床管理中要對這一問題給予特別關注。
  • 一文讀懂凝血檢測的意義與未來發展之路
    作為實驗室臨檢的三大常規之一,凝血檢測能夠為出血與血栓性疾病臨床診療提供重要依據,其醫學價值日益凸顯,臨床對於凝血檢測的質量與效率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日,「凝新聚智賦能未來——2020華南凝血高峰論壇」在福州隆重舉行,線上線下多位業界知名專家齊聚一堂,圍繞血栓與止血領域的臨床診療研究進展與凝血檢測新技術等話題進行了分享與探討。
  • 凝血功能檢測在圍術期的應用
    凝血功能的檢測主要是檢查患者的內源性凝血途徑和外源性凝血途徑的指標有無明顯異常,主要指標為患者活化凝血酶原時間和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時間,此外還要看纖維蛋白原等指標,根據指標的異常程度來初步判斷患者凝血異常的類型。1.
  • 你能從「凝血四項」裡看到多少信息?知識匯總,乾貨滿滿
    PTPT是檢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個過篩試驗,用來檢測有無先天性或獲得性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和V、VII、X因子的缺陷或是否存在相應的抑制物。此外,可用於監測口服抗凝劑的用量,作為監測口服抗凝劑的首選指標。PT延長見於先天性因子(II、V、VII、X因子)缺乏症和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
  • 這些藥物和優甲樂...
    且聽專家武維平為大家詳細介紹。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些食物,會影響藥效 服藥期間應注意避免同時服用葡萄柚,和含大豆的物質食物 1、香豆素類抗凝藥(如華法林) 左甲狀腺素鈉能增強此類藥物的抗凝作用。同時服用兩藥的患者需定期監測凝血指標,遵醫囑調整抗凝藥的劑量。 2、降糖藥(如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 左甲狀腺素鈉,可能降低該類藥物的降血糖效應。
  • 微流控凝血企業普施康完成由元生創投領投的數千萬B輪融資
    公司利用國際領先的離心微流控盤式晶片平臺技術,結合獨創的微量全血分離功能,能夠實現PCOT產品全自動化、多樣本多指標檢測、高準確性和低成本的統一。普施康致力於滿足中國各級醫療服務機構的快速診斷需求,研發適用國情的凝血、免疫、生化試劑盒及新型配套檢測系統,可全方位應用於大醫院急診、中小醫院、社區基層醫院、臨床科室和移動醫療的新型診斷系統,服務於快速增長的中國醫療市場。
  • 凝血五項怎麼看?收藏這張圖就夠了
    延長 1)血漿因子 Ⅷ、因子 Ⅸ 和因子 XI 水平減低:如血友病 A、血友病 B 及因子 XI 缺乏症; 2)嚴重的凝血酶原(因子 Ⅱ)、因子 Ⅴ、因子 Ⅹ 和纖維蛋白原缺乏:如肝臟疾病、阻塞性黃疽、新生兒出血症、腸道滅菌症候群、吸收不良症候群、口服抗凝劑及低
  • 凝血五項不會看?一圖幫你搞定
    延長 1)血漿因子 Ⅷ、因子 Ⅸ 和因子 XI 水平減低:如血友病 A、血友病 B 及因子 XI 缺乏症; 2)嚴重的凝血酶原(因子 Ⅱ)、因子 Ⅴ、因子 Ⅹ 和纖維蛋白原缺乏:如肝臟疾病、阻塞性黃疽、新生兒出血症、腸道滅菌症候群、吸收不良症候群、口服抗凝劑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