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第十一章第三節 昆蟲的一生
一、設計思想
根據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給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課堂教學的核心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課堂上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比較分析的學習方法,強調辨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引導學生客觀的分析昆蟲與人類的關係,增強學生保護昆蟲的多樣性的歷史責任感和環保意識,通過運用生物知識解釋現象與解決問題,如生物防治方法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的價值,使學生在現實生活背景中學習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儘量採用一些逐步增加難度的方式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教學設計中利用了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如「概念是符號所代表的具有共同關鍵特徵的一類事物或性質」,包括四個方面:概念名稱、概念定義、概念例子和概念屬性;「概念學習就是能概括出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徵,習得一個概念不僅要求學生學習與掌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徵,而且要求他能排除非本質特徵。」(P99,《教育心理學》,邵瑞珍主編)所以在學習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這兩個概念的過程中,設計比較二者異同點、舉例、判斷、排序等環節,幫助學生正確全面的掌握這兩個概念。
二、教學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內容在課標中的要求:
昆蟲的生長發育在課標中要求是:「舉例說出昆蟲的發育過程。」即能夠識別、辨認昆蟲的生長發育過程,能夠描述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的基本特徵等,屬於理解水平。課標中規定「學生能夠概述昆蟲與人類的關係」,也是屬於理解水平。
2、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後知識的聯繫:
本節內容同前一章中昆蟲的生殖方式有緊密的聯繫,昆蟲大多是體內受精,卵生。昆蟲的生長發育方式是動物的生長發育板塊中重要的一部分內容。
3、本節內容的學習會對學生的一般發展的促進作用
學生能夠認同辨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客觀的分析昆蟲與人類的關係,增強保護昆蟲的多樣性的歷史責任感和環保意識,通過運用生物知識解釋現象與解決問題,如生物防治方法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的價值。
4、本節內容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昆蟲的完全變態發育過程與不完全變態發育過程。
難點: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的異同點
5、重難點解決途徑
突出重點:教學中先從錄像入手,然後讓學生複述昆蟲的發育過程;
突破難點:設置了五個測試環節,逐步增加難度,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6、對教材的處理
由於教材中感性材料家蠶與蝗蟲的生活史只有圖片,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另外採用了學生更有興趣的蝴蝶與蟬的生長發育過程來講解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的概念,將家蠶與蝗蟲作為檢測資料。這樣既不會影響教學效果,也不會忽視教材內容。
另外,教材中講述昆蟲與人類的關係的時候只講了昆蟲對人類的影響,而忽視了人類對昆蟲的影響,人類對昆蟲的利用與防治正是人類對昆蟲的影響。另外教材中提到的物理防治比較簡單,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重點講述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
(二)學情分析
1、學生的認知心理
初二學生正在處於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有限,輔以形象思維才能很好的發展抽象思維。所以教學中採用直觀的圖片與動態的錄像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採用先感性認識後理性認識的教學設計。
2、學習風格的分析
這個班級的學生屬於外向型,思維活躍,課外知識豐富,善於表達,自學能力比較強,好勝心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給他們設置一些有較高難度的問題,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
3、學生起點學習能力分析
由於教學進度的安排,學生還沒有學習昆蟲的生殖的相關內容,但是由於小學科學課對這一部分內容有介紹,所以預測不會影響他們對這節內容的學習。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強,但是缺乏生活經驗,缺少感性認識,所以教學過程中,多採用圖片,彌補學生這方面的欠缺。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生能夠列舉三個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種類;
2.學生能夠說出完全變態發育與不完全變態發育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3.學生能夠說出昆蟲與人類的關係
4.學生能夠列舉防治有害昆蟲的常用方法。
(二)能力目標:
1.學生能夠據圖複述昆蟲的完全變態發育過程與不完全變態發育過程;
2.學生能夠辨別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的昆蟲。
(三)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蝴蝶與蟬的生長和發育過程的教學,學生能夠認同生物科學的重要價值,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通過合理防治有害昆蟲的教學,學生能夠關注保護昆蟲多樣性的重要性,激發學生保護昆蟲和學習昆蟲知識的熱情。
四、教學活動
(一)講授: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的過程與概念;
(二)演示:蝴蝶的圖片、蝴蝶與蟬的生長發育過程等視頻資料;
(三)談話:採訪學生對蝴蝶的認識以及學生對昆蟲與人類的關係的認識;
(四)討論:利用排序的方法檢測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程度;
(五)測試:根據圖片判斷某種昆蟲的生長發育方式。
五、教學媒體
(一)圖片資料:《五彩繽紛的蝴蝶》、某些昆蟲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圖片
(二)視頻資料:蝴蝶與蟬的生長發育過程、昆蟲為人類提供食物與娛樂等
六、板書設計
第三節 昆蟲的一生
(一)昆蟲的生長發育
完全變態:卵→幼蟲→蛹→成蟲
不完全變態:卵→若蟲→成蟲
(二)昆蟲與人類的關係
益(合作)
昆蟲 害(防治) 人類
七、評價與反饋
課後作業:1、觀察蝴蝶與蝗蟲的生活史標本;
2、寫一篇小論文,介紹自己喜歡的一種昆蟲;
3、課外閱讀世界名著《昆蟲記》
八、課後反思:(待續)
九、教學流程:(下一頁)
十、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