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螳螂是一種昆蟲,它的美,超出了人的想像力,恐怕連造物主自己也未層想像到蘭花螳螂的優雅芳容。
有幸遇到蘭花螳螂,親自觀賞這種優雅的精靈的人必定是幸福的,無福相遇而可以坐在電腦前閱讀此文,觀賞圖片者無疑也是十分幸運的。據有限的資料記載,蘭花螳螂主要生長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熱帶雨林中,因外貌酷似蘭花,因而得名蘭花螳螂。偉大的博物學家,進化論的提出者之一華萊士(Alfred Wallace)在1889出版的《達爾文主義》一書中描述過這種生物,他說「蘭花螳螂」十分稀少,體色十分奇特。雖然華萊士一生在東南亞從事生物研究,但他也沒機會真正見過這種奇特的生物,只是好友寄來的一副黑白素描和蠟黃變色的標本而已。
據《中國螳螂》一書記載,一位叫王天齊的科研人員於1994年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採集到一枚雌性蘭花螳螂標本,並發文為新種。其實不然,後來經過比對研究發現在西雙版納發現的蘭花螳螂與馬來西亞的是同一個物種。王天齊的發現有錯誤,螳螂前足脛節上棘刺的數量在不同年齡個體間是有所變化的。正是因為蘭花螳螂的稀少,加之極其難以發現,才導致了這樣的錯誤。隨著相機的普及和信息流動的加速,版納植物園的工作人員近幾年發現了四五隻蘭花螳螂,並做了記錄。
2011年,版納植物園發現了幾次蘭花螳螂,其中兩隻在黃姜花上逗留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版納植物園科普人員利用難得的機會,拍攝了大量精美圖片,引起了不少人的驚嘆、 愛憐和哀嘆(見:圖集)。
今年三月末,在版納植物園又先後發現了兩隻蘭花螳螂,一白一粉,為不同年齡的雌性螳螂。體型稍小的白色螳螂為純白色,躲在梔子花上,巧奪天工,難以辨識。要不是細心的園林管理員發現,外人基本上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另一隻雌性螳螂為粉紅色,個子較大,優雅地趴在大海芋葉子上面。
事實上,蘭花螳螂與其它種類的螳螂一樣,是捕食性昆蟲,天性還是很殘忍的。飼養蘭花螳螂的網友發現,蘭花螳螂是夜行性昆蟲。在黑夜中,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掠殺體型比它小的其它昆蟲。蘭花螳螂優雅的姿態和完美的顏色便是迷惑他人的毒藥。成年蘭花螳螂會將屁股高高舉起,將自己摺疊偽裝,模擬花朵以吸引獵物。
蘭花螳螂科學的稱呼應該是冕花螳,雖然將其稱為「蘭花螳螂」,並非意味著它的形態就像蘭花。版納植物園從未在蘭花上發現過蘭花螳螂,而是在黃姜花、梔子花或其它植物之上。網絡是大量的蘭花螳螂趴在蘭花之上的圖片估計都是「偽作」,不符合真實的場景。蘭花螳螂有很多階段,雌性生活周期約八個月,一生要經過七次蛻皮,雄性蘭花螳螂生活周期為六個月,一生經過五次蛻皮。蘭花螳螂各年齡的體色和形態也不盡相同。剛剛孵出時,體色是暗紅色的,長得像螞蟻,經過蛻皮之後慢慢變為白色或粉色的若蟲,這時候方才成為蘭花螳螂。性成熟後則會慢慢變為黃色,屁股也不像之前那麼翹,那時候看起來就沒那麼起眼了。
美麗的東西讓人愛,也叫人憐。每次發現蘭花螳螂之後,消息總會不脛而走,最後的結局便是被人抓走,令人心寒。不僅是因為蘭花螳螂過於美麗,而且因為它背後有巨大的市場。國內很多博物館會購置標本,網友也熱衷於飼養盒販賣蘭花螳螂。百度搜索「蘭花螳螂」一詞,便可看到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購買蘭花螳螂的信息。有網友甚至不惜花一千多從馬來西亞、印尼購買蘭花螳螂回國飼養,交易很是火爆。
如何既能讓公眾有機會欣賞這些美麗精靈的同時,又能保護它們呢?昆蟲界其實充滿了神奇,從來不缺乏驚豔的角色。 在生態日益惡化的今天,受傷的不僅僅是蘭花螳螂,連傳粉的蜜蜂也在不斷減少,昆蟲確實需要更多人的關注。 《中國螳螂》作者之一透露,蘭花螳螂其實還是可以人工繁殖的,真心希望西雙版納乃或全國將蘭花螳螂作為昆蟲界的旗艦物種,把它打造成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增進人們對靚麗昆蟲的了解和保護。
白色的蘭花螳螂(楊璽攝)
睡美人--海芋葉子上的蘭花螳螂(萬金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