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揭示肺臟支氣管肺泡幹細胞具有雙向分化潛能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1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Discover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斌研究組的科研成果「Bi-dire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single bronchioalveolar stem cells during lung repair」。該研究基於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利用細胞克隆分析技術揭示了單個支氣管肺泡幹細胞(single BASC)在支氣管和肺泡區域都損傷情況下具有同時再生這兩個區域上皮細胞的能力。這一發現為肺臟的再生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

  作為一個複雜的多功能器官,肺臟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肺上皮細胞對肺臟穩態的維持及肺損傷後修復再生具有重要作用。肺臟自上端到末端結構主要包括氣管、支氣管、小支氣管和肺泡區域。肺臟呼吸道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種類的上皮細胞。氣管和支氣管的上皮細胞主要包括纖毛細胞、棒狀細胞、杯狀細胞和基底細胞等;小支氣管上皮主要包括纖毛細胞、棒狀細胞和神經內分泌細胞;肺泡區域上皮主要由I型肺泡上皮和II型肺泡上皮組成。以往的研究普遍認為不同區域的上皮細胞維持各自區域的穩態。

  2005年,Kim研究團隊通過體外驗證,首次提出在小支氣管與肺泡交界處(bronchioalveolar juct junctions, BADJs)存在一群多能性幹細胞,具有同時表達支氣管上皮棒狀細胞分子標記Scgb1a1(又稱為CC10)和II型肺泡上皮細胞分子標記Sftpc(又稱為SPC)的特點,這群細胞被稱為支氣管肺泡幹細胞(bronchioalveolar stem cells, BASCs)(Kim et al., 2005, Cell)。由於Kim團隊的研究缺乏體內的直接證據,周斌研究組利用雙同源重組細胞首次在體內證實了BASCs的存在,並通過命運圖譜分析證實了BASCs在體內具有多能性,其在支氣管上皮損傷後能向支氣管方向增殖分化為支氣管上皮棒狀細胞和纖毛細胞;而在肺泡區域損傷後能向肺泡方向增殖分化為I型和II型肺泡上皮細胞 (Liu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9)。以上的分析結果是對BASCs細胞群進行的命運圖譜分析,然而單個BASC在支氣管和肺泡同時損傷情況下,是否能展現出更強的增殖分化能力而同時再生支氣管和肺泡兩個區域的上皮細胞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對傳統的克隆分析工具R26-Confetti進行了改造,改進成了受雙同源重組調控的克隆分析報告系統,稱為R26-Confetti2。當細胞內同時發生Dre-rox和Cre-loxP重組後,這個細胞會隨機表達RFP,YFP,或nGFP基因,此工具可應用於對雙陽性的單細胞進行克隆分析。研究人員首先對Sftpc-DreER;Scgb1a1-CreER;R26-Confetti2三基因型小鼠進行低劑量的Tamoxifen誘導,因為BASC同時表達DreER和CreER,這樣可將單個BASC隨機標記成RFP,YFP,或nGFP。之後依次進行萘(Naphthalene)和博來黴素(Bleomycin)損傷,來依次損傷支氣管上皮和肺泡上皮。等肺臟再生修復後收取肺臟組織進行免疫螢光染色分析。分析結果證明,單個BASC在支氣管和肺泡上皮都受損情況下,可以向支氣管方向分化再生為支氣管上皮棒狀細胞和纖毛細胞,同時也可以向肺泡方向分化再生為I型和II型肺泡上皮細胞。總結來說,在損傷修復中,單個BASC在體內具有雙向分化潛能,為肺臟再生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研究工作在研究員周斌的指導下,由研究生劉擴等完成,並得到研究員季紅斌的大力支持。同時得到中科院、國家基金委、國家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等資助。

  文章連結

圖註:單個標記的BASC在損傷下具有向支氣管和肺泡區域雙向分化潛能

相關焦點

  • 肺多能幹細胞可「跨界」參與肺臟再生
    肺臟是人體的呼吸器官,對氣體交換和抵禦病原體入侵至關重要。肺臟一旦受損,人體正常生命活動也將受到影響。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斌研究組最新研究證實,在人體中存在一種參與肺臟再生的肺多能幹細胞,它可以「按需分化」,完成肺臟內部的「跨界維修」。
  • 滬科學家最新研究:肺多能幹細胞「跨界」參與肺臟再生
    原標題:肺多能幹細胞「跨界」參與肺臟再生 據《勞動報》報導,肺臟是人體的呼吸器官,對氣體交換和抵禦病原體入侵至關重要。肺臟一旦受損,人體正常生命活動也將受到影響。
  • 重大進展 | 同濟大學左為團隊研究揭示新冠重症患者肺部幹細胞可參與肺損傷修復
    左為教授團隊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經證實了人肺臟中存在著KRT5/P63雙陽性細胞,這群細胞具有自我更新並分化成為不同類型成熟肺臟細胞的潛能。同時目前也有文獻報導肺臟中的TM4SF1陽性的細胞,可以再生受損的支氣管和肺泡組織。因此,左為教授認為,在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發生的肺部上皮組織再生過程中,研究肺幹細胞在其中所發揮的再生修復的作用,如肺泡細胞的再生和上皮屏障的重新構建等。
  •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
    幹細胞是一種具有多分化潛能及自我複製能力的早期未分化細胞。而肺部幹細胞可以再生肺部組織,因此有潛力能形成實驗室肺培養模型,用於研究肺病、癌症和感染。但是,肺部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肺臟自近端到遠端包括氣管、支氣管、小支氣管和肺泡等結構,對氣體交換和抵禦病原體入侵至關重要,由數十種不同細胞的協同工作保證了其正常功能的進行。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4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朱學良研究組的研究論文「Wdr47 controls neuronal polarization through the Camsap family microtubule minus-end-binding proteins」。
  • 肺「重生」再現普羅米修斯神話 ——詳解全球首例人類自體肺幹細胞移植再生成果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副院長李欽傳告訴記者,根據幹細胞所處的發育階段不同,可以分為胚胎幹細胞和成體幹細胞。胚胎幹細胞來源於早期胚胎,是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和無限自我更新能力的原始未分化的細胞,是形成成體的各組織器官的原始細胞。胚胎幹細胞的發育等級較高,屬於多能幹細胞。
  •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_科技_中國西藏網
    幹細胞是一種具有多分化潛能及自我複製能力的早期未分化細胞。而肺部幹細胞可以再生肺部組織,因此有潛力能形成實驗室肺培養模型,用於研究肺病、癌症和感染。  但是,肺部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肺臟自近端到遠端包括氣管、支氣管、小支氣管和肺泡等結構,對氣體交換和抵禦病原體入侵至關重要,由數十種不同細胞的協同工作保證了其正常功能的進行。
  • Cell Rep:研究揭示RNA分子對於胚胎幹細胞分化的重要性
    2019年11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胚胎幹細胞(ESC)具有自我更新的雙重能力和分化的潛能,而兩者都需要受到嚴格的調節控制。在ESC分化過程中,幹細胞會發展為特殊的細胞類型,例如皮膚細胞,神經細胞,肌肉細胞等。雖然我們對ES細胞調控的理解主要在於轉錄和表觀遺傳差異等方面,但我們對轉錄後調控的作用仍知之甚少。
  • Biomaterials:如何將多潛能幹細胞轉變成為成熟分化細胞?
    ,但如果可以可靠地將幹細胞從多潛能狀態轉化成為成熟的分化狀態,研究者們或許就可以通過改變幹細胞被培養的環境來研究如何控制幹細胞的狀態了,近日來自新加坡A*STA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就成功進行了相關研究,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Biomaterials上。
  • 中國完成世界首例成體肺幹細胞移植,患者症狀已...
    同濟大學左為教授團隊近日發表了「Regenerationof functional alveoli by adult human SOX9+ airway basal cell transplantation」 的研究論文,在國際上率先報導了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培養和移植技術再生肺臟的突破性工作。該成果發表於Protein & Cell雜誌最新一期。
  • 科研人員建立基於人內胚層幹細胞的規模化肝向分化系統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程新、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徐成冉、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研究員陳洛南和上海長徵醫院教授殷浩合作,在Cell Reports上,發表題為Large-scale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and Transplantable Hepatocytes
  • 打贏「新冠」戰疫 幹細胞有望出力
    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和分化能力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據現有文獻報導推測,一方面幹細胞通過分泌角質細胞生長因子,增強肺上皮細胞鈉離子通道蛋白轉運到細胞膜頂端的能力,從而提高肺臟清除肺泡滲出液體的能力,減小肺水腫;另一方面分泌血管生成素1,通過維護細胞黏附因子、細胞之間連結,阻止應激纖維蛋白生成,從而提高肺泡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存活率,提高血管穩定性,阻止血液中蛋白向肺泡間隙滲透,提高肺泡上皮消除肺水腫的能力。
  • 有理有據 | 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可定向分化18餘種細胞類型
    儲存的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有什麼用?它真的可以修復治療多個系統疾病嗎?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的施沁等人,檢索了12年-17年120篇國內外的學術報導,通過《人臍帶華通氏膠間充質幹細胞定向分化:現狀與前景》[1] 一文,清晰闡述了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的分化能力。
  • 同濟大學團隊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自體肺幹細胞移植再生
    本報上海2月12日電(記者姜泓冰)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再移植到患者肺部病灶部位。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
  •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2017-10-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定向分化是研究人類早期神經發育的理想體外模型,但hESCs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hESCs在不添加外源因子的情況下發育分化為成熟的神經元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為分階段研究幹細胞命運決定和人體內神經發生過程的分子機制提供了便利條件。  景乃禾研究組利用已建立的hESCs神經分化體系,在神經分化的前22天隔天收取細胞樣品,對所收取的細胞樣品進行轉錄組測序。
  • 單細胞測序揭示肺泡中毛細血管類型的分化
    單細胞測序揭示肺泡中毛細血管類型的分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7 22:46:16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Ross J. Metzger、Mark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