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建立基於人內胚層幹細胞的規模化肝向分化系統

2021-01-19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程新、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徐成冉、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研究員陳洛南和上海長徵醫院教授殷浩合作,在Cell Reports上,發表題為Large-scale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and Transplantable Hepatocytes and Cholangiocytes from Human Endoderm Stem Cells的研究成果。

肝臟由肝實質細胞(hepatocytes)和膽管上皮細胞(cholangiocytes)等多種細胞構成,其損傷及功能紊亂會嚴重影響人類健康。肝臟移植是目前治療終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其應用受制於供體匱乏。體外再造肝臟組織/器官是解決供體來源的有效途徑,但也受制於肝臟細胞的來源限制。此外,肝臟細胞的來源短缺和肝組織體外模型的缺失制約了藥物篩選及毒理研究。由於肝臟包含超過1011的肝實質細胞和約1010的膽管上皮細胞,上述應用對肝臟細胞的來源、數量、純度、質量及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因此,建立高效的肝臟細胞體外規模製備及質檢體系是應對該挑戰的較好選擇,其也成為當今轉化醫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為了滿足肝病治療及體外藥物篩選等應用對肝臟細胞在數量、質量及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研究人員建立了高效的基於人內胚層幹細胞系(hEnSCs)的體外規模化肝向分化體系,使規模製備高純度的肝母細胞、肝實質細胞(E-heps)及膽管上皮細胞(E-chos)成為可能。研究人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深入解析了該體系各關鍵分化步驟的細胞群體,並與原代及其他來源的肝實質細胞進行了系統的對比。功能實驗顯示,E-heps和E-chos具有成體細胞的分泌、代謝及解毒功能;包囊化的E-heps經移植後可挽救急性肝衰動物;E-chos在小鼠腎包囊下可形成膽管網絡。該研究為肝病治療及疾病模擬提供了細胞規模製備及質檢體系。

該研究建立的基於人內胚層幹細胞的規模化肝向分化系統為體外藥物篩選、肝病模擬、肝臟體外構建以及肝病細胞治療等應用奠定了技術及理論基礎。未來的研究方向將聚焦於體系的優化完善,包括尋找更優的起始種子細胞類型(如雙潛能的肝幹細胞系等)、進一步降低終末分化細胞的群體異質性、進一步提高終末分化細胞體內整合及再殖能力,進而探索利用體外製備的肝臟細胞構建血管化和膽管化的肝組織以及肝病細胞治療的可行性。

該研究主要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程新組博士馮思思、吳佳穎和鄧小剛與陳洛南組博士邱偉林以及北京大學徐成冉組博士楊李共同完成,程新、徐成冉、陳洛南和殷浩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動物平臺、細胞分析平臺和分子生物學平臺等的支持,獲得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研究員惠利健和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潘國宇的指導和幫助。

基於人內胚層幹細胞的規模化肝向分化系統

來源: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廣州生物所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合作揭示幹細胞分化新機制
    2017年5月2日,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的一篇研究論文,研究報導了關於調控人胚胎幹細胞向肝系細胞分化的機理。
  • Cell Reports | 徐成冉課題組和合作者實現規模化產生功能化且可移植的肝系細胞
    肝臟是人體內重要的代謝調控器官,對於穩態維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肝臟病變會誘發嚴重的疾病。體外產生肝系細胞對於藥物肝毒性檢測、肝臟疾病藥物篩選及移植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受限於技術方法等原因,迄今為止體外誘導得到的肝實質細胞和膽管上皮細胞的功能和可移植性並不成熟,並且產生的目的細胞數目有限。
  • Cell Stem Cell | 蘇大張文勝組揭示小鼠胚胎幹細胞三胚層分化調控機制
    胚胎幹細胞(ESCs)能夠自我更新和分化成身體的所有細胞類型,這是由關鍵因子,包括轉錄因子(TF),多聚複合物,microRNA和組蛋白修飾物調控的。基於亞基組成的特異性。 BAF複合物已被證明對哺乳動物植入前後的發育至關重要,並且在控制胚胎幹細胞的自我更新和多能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在胚胎幹細胞和早期胚胎中僅研究了少量BAF複合物亞基的功能,以及BAF複合物如何機械控制細胞命運決定尚不清楚。
  • 數學院等通過調控網絡數學建模揭示幹細胞分化關鍵轉錄因子
    -幹細胞》(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和美國史丹福大學科研人員合作的幹細胞分化的基因調控網絡建模成果。  幹細胞為人類疾病治療帶來了希望,然而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立普通醫學科學研究所幹細胞生物學基金監管人Marion Zatz說:「幹細胞研究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如何調控幹細胞轉變為一種特異的細胞類型」。
  • 李小玲組發現組蛋白巴豆醯化促進人類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分化
    該文通過一系列高通量測序分析,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單細胞測序分析,以及分子、細胞和小鼠實驗,揭示了短鏈脂肪酸代謝所產生的中間產物巴豆醯輔酶A能夠修飾組蛋白,進而促進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分化。該研究為代謝調節細胞分化提供了新的分子機制。在誘導人類胚胎幹細胞分化成三個胚層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三個產生巴豆醯輔酶A的酶在分化的中內胚層細胞中表達增加。
  • ...每年肝移植不超6千人困境,科學家建立體外規模製備可移植肝細胞...
    日前,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程新研究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徐成冉教授、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洛南研究員和上海長徵醫院殷浩教授合作,不僅找到了規模化製備肝臟細胞更為理想的種子細胞,還建立了相應的質檢體系。【從半山腰出發,可以更快捷地到達山腳下】長期以來,各國研究人員以人多能幹細胞(包括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能幹細胞等)為種子,在體外製備肝臟細胞。
  •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根據人胚胎幹細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基因組表達的動態變化,將hESCs神經分化過程劃分為五個重要階段(modules),並找到了決定hESCs神經分化過程的關鍵階段以及核心決定因子。  在人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神經外胚層的出現發生在受孕第三周的末期。
  • 新技術或能將幹細胞分化為胰島β細胞 糖尿病細胞替代療法有望開發
    近日,國際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刊登了一項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的研究報告,他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改進型的多能幹細胞分化技術,其能在體外產生具有良好葡萄糖反應和胰島素分泌的胰腺β細胞。
  • 幹細胞分化方向可隨成長環境改變
    幹細胞是尚未分化成熟的細胞,除胚胎幹細胞外,多數幹細胞常常「命中注定」只能成長為某一種特定的細胞。但刊登在19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只要改變成長環境,來自胸腺的幹細胞也可以「轉行」變為毛囊細胞。這對於研究器官組織再生具有重要意義。  據英國愛丁堡大學發布的公告,該校研究人員和瑞士同行進行的這項研究成功改變了實驗鼠胸腺幹細胞的「命運」。胸腺是存在於人和許多動物胸部的一個器官,它是免疫細胞T細胞的生成地,在免疫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研究表明,含地塞米松的培養液適合於誘導間充質幹細胞向軟骨分化
    2.4.1間充質幹細胞向中胚層分化間充質幹細胞來源於中胚層,大量研究證實間充質幹細胞可以定向誘導分化為各種中胚層組織細胞。  向成骨分化:Stefan等將人胎盤間充質幹細胞接種於絨毛膜支架後,置入含體積分數為10%胎牛血清、10mmol/L地塞米松、10nmol/L1,25-(OH)2VitD3、50 g/L抗壞血酸和10mmol/Lβ-甘油磷酸的高糖型DMEM培養液中,三四周後電鏡下觀察到大塊的細胞外殼覆蓋於支架表面,通過檢測鹼性磷酸酶活性和Ca2+濃度,顯示胎盤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能分化為骨移植物
  • Cell Stem Cell:一種關鍵的轉錄因子或能促進幹細胞分化形成心血管...
    2018年8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很多研究中,研究人員都想發現一種單一的轉錄因子來誘導中胚層的形成,中胚層是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如果沒有來自其它細胞蛋白的幫助,研究人員或許就無法誘導中胚層的形成。
  • 四、胚體形成的胚層分化
    四、胚體形成的胚層分化   從第4周初至第8周末的發育過程,胚胎不僅初具人形,而且胚盤的三胚層分化發育,建成各器官系統的雛形;胎膜和胎盤也於此時期發育形成。此時期的胚胎發育對環境因素的作用十分敏感,某些有害因素(病毒、藥物等)易通過母體影響胚胎發育,導致發生某些嚴重的先天性畸形。
  • 轉錄因子Oct4與Erk/MAPK信號通路在胚胎幹細胞分化中的調控機制
    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細胞)來源於著床前囊胚的內細胞團,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多能性的特點,這使得其具有巨大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價值。ES細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受到細胞內轉錄因子與細胞外分子介導的信號通路的共同調控。研究表明,以Oct4為代表的關鍵轉錄因子對於ES細胞保持未分化狀態至關重要;而Erk/MAPK通路對於ES細胞的分化是必不可少的。
  • 生命科學學院徐成冉課題組解析哺乳動物早期內胚層特化和軸向形成...
    、發育路徑以及軸向(前-後、腹-背和中間-兩側)建立的調控機制。經典的理論認為早期內胚層劃分為前腸、中腸和後腸3大區域,然而區域邊界並不清晰。該研究通過精確的顯微解剖,分離出特定位置的小鼠內胚層組織,隨後進行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通過基於基因共表達網絡的多層分類算法,根據核心調控基因鑑定出內胚層細胞的不同類群,進一步結合內胚層組織的空間信息和標誌基因的原位雜交,確定內胚層中主要細胞類群的空間分布。
  • 楊黃恬組揭示TRF3特異性調節人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命運作用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轉錄因子(TATA-box-binding protein-related factor 3,TRF3)在人胚胎幹細胞(hESCs)向中內胚層分化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發現進一步加深了對人中內胚層發育機制的了解,對理解人中內胚層發育調節網絡有重要意義。
  • 科學網—三維圖像,追溯胚層「祖先」!
    科學家繪就早期胚胎細胞的成長軌跡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 三胚層的形成與分化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宮著床後經過原腸運動(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外胚層將發育成機體的神經、皮膚等組織,中胚層將發育成心臟、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組織,而內胚層則發育成肺、肝、胰腺和腸等內臟器官。因此,外、中、內三胚層的形成過程對於胚胎發育的正常進行十分重要,並影響胎兒是否能夠順利從母體誕生。
  • 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第3期)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2018年8月30日/生物谷BIOON/---近期,幹細胞研究取得重大的進展。基於此,小編梳理了一下生物谷最新報導的幹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之後,將源自胚胎幹細胞的肝細胞(其已在培養物中生長20天)加載到支架上並植入小鼠皮下。研究結果顯示,血管能夠在支架上成功生長。此外,作者並且發現小鼠的血液中含有人肝蛋白,表明組織已成功地與循環系統整合,支架未被動物的免疫系統拒絕。進一步,作者在在患有酪氨酸血症的小鼠中測試肝組織支架的效果。
  • PNAS:轉錄因子Oct4與Erk/MAPK信號通路在胚胎幹細胞分化中的調控機制
    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細胞)來源於著床前囊胚的內細胞團,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多能性的特點,這使得其具有巨大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價值。ES細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受到細胞內轉錄因子與細胞外分子介導的信號通路的共同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