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廣州生物所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合作揭示幹細胞分化新機制

2020-11-28 生物谷

2017年5月2日,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的一篇研究論文,研究報導了關於調控人胚胎

幹細胞

向肝系細胞分化的機理。研究成果為多能

幹細胞

分化提供

細胞生物學

的機理,為解決

幹細胞

再生醫學

運用中打開一扇新門窗。與此同時,在統一體細胞重編程與

幹細胞

分化這兩個看似相反過程的機理研究中邁出一大步,促進細胞命運調控理論體系的建立。


歷時多年的系統研究

如何大量獲得具有特定功能的細胞如神經元、肝臟細胞及胰腺β細胞等是當前

再生醫學

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因為它們是細胞移植及體外人類器官構建的基礎。科研人員結合體細胞重編程、定向分化或是轉分化技術現在已經能夠獲得多種功能性細胞,但是,不同方法誘導效率不一,所獲得的產物細胞的體內安全性、有效性不易評估。

早在2010年,裴端卿團隊在研究中發現,細胞「逆轉」過程是由間充質細胞狀態轉變到上皮細胞狀態來驅動的,該過程被稱為「MET」。隨後,科研人員通過優化轉化因子導入的順序,發現在間充質轉變到上皮細胞狀態前還存在一個「上皮向間充質細胞」狀態轉換過程(該過程被稱為「EMT」),並證明這樣的多次轉換有利於提高重編程效率。這一發現與中國傳統陰陽太極理念較一致,科研人員進一步推論,間充質細胞狀態與上皮細胞狀態之間的 多次相互轉換機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能在其它類型的細胞命運轉換過程中也有重要作用。為此,課題組對體細胞重編程的逆過程---多能

幹細胞

的定向分化過程,進行了系統分析,重點評估EMT/MET過程在肝系分化過程中的作用。


肝臟細胞分化的關鍵點

成熟肝臟細胞是典型的上皮細胞,可由其同屬上皮細胞的人胚胎幹細胞通過體外定向分化而獲得。在上述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這兩種上皮細胞之間的命運轉換需要經過一個間充質狀態的中間階段。在胚胎

幹細胞

分化為定型內胚層階段發生了EMT過程,而隨後進一步的肝系分化成熟過程伴隨著MET過程。

科研人員運用單細胞分析、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修飾等技術,初步闡明了調控上述細胞命運轉換的分子機制:Activin A誘導人胚胎幹細胞分泌EMT的誘導信號TGF-β,後者激活EMT轉錄因子SNAI1,從而激活胚胎

幹細胞

的肝系分化過程。

EMT/MET調控重編程及分化過程中細胞命運轉換的發現,為獲得特定的功能性細胞提供了一個理論性框架,有望通過對EMT/MET過程的分析和調控,高效、同步地獲得特定功能的細胞,同時,降低分化程度不足導致的潛在安全隱患(如成瘤性等),從而滿足

再生醫學

研究對細胞的需求。

人胚胎

幹細胞

肝系分化的過程


人胚胎

幹細胞

肝系分化過程中EMT/MET相關基因的表達變化

相關焦點

  • 復旦團隊合作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復旦團隊合作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2019-03-14 14:34:00來源:央廣網
  • 生物通 裴端卿亮點推薦重要幹細胞研究
    2月11日,裴端卿教授與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舒曉東研究員一起在《Cell》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Pluripotency without
  • 生命科學家裴端卿:人體細胞已可「長生不老」
    如果將人類的長生不老夢比喻成一部73集的長篇電視連續劇,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認為,目前人類的科學研究已經「拍」到了第15集——組成人類身體的細胞已可以實現「長生不老」。接受廣州日報專訪時,裴端卿表示,神經幹細胞將可用於治療老年痴呆症、自閉症等特性疾病;多能幹細胞有望解決肝臟器官移植問題。
  • 裴端卿劉晶揭示小鼠多能幹細胞始發態向原始態轉變過程的分子機制
    細胞命運轉化是由精密複雜的信號調控和表觀遺傳調控所決定,其分子機理研究是細胞生物學發展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研究表明,小鼠的多能性幹細胞在信號維持和功能上存在兩種不同的狀態,分別是始發態(primed)的上胚層幹細胞(Epiblast stem cells, EpiSCs)和原始態(naive)的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 復旦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人民網上海3月15日電 (記者 姜泓冰)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孟丹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書寧副主任醫師合作揭示了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3月13日,研究成果以《Bach1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並抑制幹細胞向中胚層和內胚層的分化》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種關鍵的轉錄因子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及作用機制,可能為開發幹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
  • 厲害了中國科技:誘導多能幹細胞助推再生醫學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供圖如何又快又好地誘導多能幹細胞,最近有了新方法。科研人員們開發了一套「魔法藥水」,用它依次為細胞「洗澡」,便可又快又好地實現多種體細胞類型的「返老還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銜的研究團隊經過5年攻關,揭示了化學方法製備幹細胞的科學原理,為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和優化製備途徑提供了全新的科學視角和解決方案。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幹細胞權威雜誌Cell Stem Cell(細胞·幹細胞)上。
  • 我科學家開發出誘導多能幹細胞新方法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銜的研究團隊,揭示了化學方法製備幹細胞的科學原理,開發了簡單、高效、標準化製備幹細胞的方法。相關成果於日前在線發表在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Stem Cell)上。
  • Mol Cell丨陳捷凱/裴端卿合作組揭示體細胞重編程的細胞命運決定路徑
    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在發育過程中通過細胞特化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細胞命運,探究這些細胞命運產生的原因,進而實現細胞命運的高效轉變,是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研究細胞命運轉變的關鍵之一是選擇動態的細胞變化過程,比如幹細胞的分化(Differentiation)、體細胞的轉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或者體細胞重編程(Reprogramming)等。
  • 廣州健康院揭示小鼠多能幹細胞始發態向原始態轉變過程的分子機制
    2020-05-12 17:19:59 來源: 嶺南科苑 舉報   細胞命運轉化是由精密複雜的信號調控和表觀遺傳調控所決定
  • 中國學者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Bach1維持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並抑制幹細胞向中胚層和內胚層分化的機製圖。校方提供中新網上海3月14日電 (記者 陳靜)復旦大學14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孟丹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書寧副主任醫師合作,揭示了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 廣州生物院揭示小鼠多能幹細胞始發態向原始態轉變過程的分子機制
    細胞命運轉化是由精密複雜的信號調控和表觀遺傳調控所決定,其分子機理研究是細胞生物學發展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研究表明,小鼠的多能性幹細胞在信號維持和功能上存在兩種不同的狀態,分別是始發態(primed)的上胚層幹細胞(Epiblast stem cells, EpiSCs)和原始態(naive)的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 廣州健康院揭示造血幹細胞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近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王金勇課題組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程輝/程濤課題組合作攻關,在造血幹細胞穩態調控領域研究取得新突破,最近在Haematologica(血液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Loss of Nupr1 promotes engraftment by tuning the quiescence threshold of hematopoietic
  • 亞太幹細胞科研中心有限公司訪問廣州生物院
    5月16日下午,亞太幹細胞科研中心有限公司APSC(下稱APSC)總裁周向榮教授到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商談幹細胞領域合作事宜。院長裴端卿介紹了生物院在幹細胞研究領域的實力與成就,表示希望通過合作有效推進粵港幹細胞領域的優勢集成與互補,切實推動粵港幹細胞技術的產業化。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其恩課題組以小鼠為模型,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的新機制。成體幹細胞命運決定受到特殊微環境調控,在大多數組織中,微環境的形成和維持機制並不明確。精原幹細胞是一類經典的成體幹細胞,是哺乳動物精子發生的基礎。精原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間的精準平衡依賴於體細胞信號,尤其是支持細胞分泌的生長因子,如GDNF、FGF2和CXCL12等。精原幹細胞命運決定異常引起的生殖細胞枯竭導致不育,而生殖細胞過度增殖導致腫瘤的出現。
  • 第9屆廣州國際幹細胞論壇召開 Max Plank-GIBH再生醫學中心成立
    論壇上,由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共同組建的再生生物醫學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雙方將在多能幹細胞的生產、心肺疾病的藥物篩選、用於再生醫學的器官移植及生產領域進一步合作。中科院廣州生物院院長裴端卿(左)與德國馬普學會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漢斯席勒教授為再生生物醫學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廣州國際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論壇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再生細胞生物學分會、廣州市外國專家局(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辦公室)、中國科學院、廣東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廣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聯盟主辦,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單位承辦。
  • 幹細胞在直銷行業的春天來了?
    2017年4月2日,山東衛康幹細胞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暨幹細胞實驗室揭牌儀式新聞發布會在衛康生物科技園舉行。會上,衛康生物集團董事長王宗繼與廣東萬海細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衛康幹細胞實驗室科研帶頭人李相魯博士籤署合作協議,這標誌著衛康正式進軍幹細胞產業。回顧過往,在直銷行業致力於幹細胞產業研究的直銷企業不止衛康一家。
  • 幹細胞學者裴端卿全職加入西湖大學,致力於細胞命運調控研究
    幹細胞學者裴端卿全職加入西湖大學,致力於細胞命運調控研究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07-06 12:18 來源
  • 數學院等通過調控網絡數學建模揭示幹細胞分化關鍵轉錄因子
    -幹細胞》(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和美國史丹福大學科研人員合作的幹細胞分化的基因調控網絡建模成果。針對這一重要的科學問題,數學院研究員王勇與史丹福大學統計系教授Wing Hung Wong、醫學院皮膚系教授Anthony Oro、Howard Chang、博士李令傑等緊密合作,設計實驗獲取了從全能性幹細胞向表皮角質細胞分化期間匹配的染色質可及性和基因表達時間序列數據,提出了針對轉錄因子-可及調控元件-靶基因三元組的網絡推斷模型,揭示了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的兩個關鍵的過渡期:表面外胚層起始階段和角質形成細胞成熟階段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靶向抑制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6能夠特異性觸發TH17細胞的效應功能,增強機體抗肝癌免疫應答,為肝癌患者的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研究人員通過小鼠荷瘤實驗發現,敲除肝癌細胞系中HDAC6基因不影響肝癌體內成瘤,但HDAC6敲除小鼠顯著抑制肝癌皮下成瘤,這提示HDAC6主要通過免疫微環境來影響肝癌的進程。進一步實驗證實,HDAC6敲除能夠特異地誘導TH17細胞的分化及功能,並促進過繼轉移CD8+ T細胞的效應功能和肝癌清除能力。
  • 南方日報:細胞可返老還童人類長生或不遠
    胚胎幹細胞被醫學界稱為「萬用細胞」,但它存在於胚胎中,因此獲取的難度較大。如今,出現了一種更新的生物技術———誘導多能幹細胞,是成年細胞經過誘導而成為類似胚胎幹細胞狀態。筆者從近日舉行的廣州國際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論壇上了解到,作為我國幹細胞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這方面的研究屢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