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家裴端卿:人體細胞已可「長生不老」

2020-11-29 環球健康

如果將人類的長生不老夢比喻成一部73集的長篇電視連續劇,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認為,目前人類的科學研究已經「拍」到了第15集——組成人類身體的細胞已可以實現「長生不老」。

接受廣州日報專訪時,裴端卿表示,神經幹細胞將可用於治療老年痴呆症、自閉症等特性疾病;多能幹細胞有望解決肝臟器官移植問題。

「有勇氣、想像力,主動去挑戰未知世界,是科學精神很重要的一部分。」裴端卿說,在多能幹細胞領域,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團隊已走在世界科技前沿,「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懷疑未來的美好。」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丹陽、羅樺琳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曉溪

19歲那年,高中學俄語、大學本科學農學的湖北青年裴端卿靠著自學,考取了中國生物領域公派留學項目CUSBEA(全國僅50人);17年後,36歲的裴端卿作為「長江學者」被引進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如今,裴端卿已回國16年,13年待在廣州。

學俄語的他自學「應考」

從小,裴端卿就對科學感興趣。身為小學老師的父親,經常給他講科學家的故事,當時,裴端卿最好奇的是科學家為什麼對國家如此重要?

1979年,知名物理學家李政道發起了「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開改革開放後中國公派留學先河。

現在被國內公眾熟悉的科學家饒毅、施一公,不為公眾所了解的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駱利群和陳雪梅,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等都是CUSBEA項目的學生。

1984年,19歲的裴端卿是華中農學院(華中農業大學的)農學本科專業畢業生,也是該校歷史上唯一一個考取CUSBEA的學生。筆試分為用英文答卷的專業考試和英文考試。其中專業考試包括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由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等負責輪流出題。

裴端卿順利地通過了考試。隨後,裴端卿和其他49名幸運兒一起被送到中山大學集中學習一年,進行留學前英語培訓和申請學校準備。南國的美麗風景與羊城的風土人情給裴端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留美16年成終身副教授

1985年,20歲的裴端卿來到美國古老的常青藤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來到美國後,裴端卿一開始繼續在農學、植物學領域繼續深造。1987年開始,裴端卿開始轉入人體健康研究。

他先研究真菌類的酵母,接著研究B肝病毒。選擇這個實驗室,是因為B肝病毒在上世紀80年代是影響中國人健康的大問題,當時,全世界對B肝患者得肝癌的機理並不清楚。一直到1991年畢業,裴端卿在B肝實驗室待了3年多。

隨後,裴端卿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做博士後研究。31歲時,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藥理系任助理教授。當時,作為CUSBEA一員,裴端卿原本就計劃回國,但他的導師建議,拿到終身副教授後,他去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暢行無阻。

2001年,裴端卿拿到終身副教授職位,打算回國。那一年剛好是清華大學成立90周年校慶。當時在研究金屬蛋白酶與腫瘤領域處於世界領先的裴端卿,被邀請參加清華校慶。同年年底,裴端卿被清華大學特聘「長江學者」引進回國,籌建清華大學生物實驗室,隨後受邀進入中國科學院。

當時,中國在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還從處於空白,裴端卿因此改變了自己的研究領域,開始進行幹細胞研究。

幹細胞領域還將有諾獎

2003年非典過後,中國科學院與廣州市政府談論成立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在首任院長陳琳博士的推薦下,2004年,裴端卿來到廣州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報到,在廣州待了13年。

2009年,裴端卿團隊證實維生素C可大大提高細胞變身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的效率,可以從原來的萬分之一提高到十分之一,從而抵抗衰老。

4年前,裴端卿率領的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也是生物幹細胞領域第一次獲得如此殊榮。

如今,裴端卿團隊的研究是用神經幹細胞來治療老年痴呆症、自閉症。

雖然科研任務繁重,很少有個人時間。但在生活中的裴端卿,依然喜歡早晨跑步、有空與朋友聊天、偶爾寫書法字,讀英文原著的古羅馬歷史。在飛機出差間隙,他愛看《星際旅行》這類科幻片,思考人類未來。

目前,在幹細胞領域有多個研究曾獲得諾貝爾獎,裴端卿認為在15集以後,也將陸續有諾獎獲得者來自幹細胞。

他堅信,人類未來可以看到「這部73集電視劇」的大結局。而這其中重要的幾集,將有中國科學家的身影。

對話:老年痴呆症、自閉症或可治癒

廣州日報:能否簡要介紹你的研究?

裴端卿:現在去醫院看病,要麼做手術,要麼打針吃藥。未來,我們希望有些像老年痴呆症、自閉症等特性疾病,可以通補充幹細胞治療來解決,這種新型治療方式叫再生醫學。

比如,老年痴呆症是患者的神經元不行了,如果恢復或補充神經元,應該就可以把疾病治癒。我認為這種利用身體細胞再生能力的新方法,比簡單的手術吃藥,更有生命力、更有效。幫助患老年痴呆症、自閉症等病人的康復,為醫院提供新的治療手段,就是我們現在努力的方向。

廣州日報:我們真的可以實現長生不老嗎?

裴端卿:實現長生不老還有很多困難,但我們的細胞已經可以實現「長生不老」。細胞從分裂到衰老、走向死亡是必然過程。但在自然中,也存在幹細胞,幹細胞永遠處於未分化狀態、不衰老,是青春永駐的。

讓細胞「時間重置」

廣州日報:怎樣通俗解釋多能幹細胞、人工誘導形成器官?

裴端卿:受精卵具有全能性,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受精卵而來。在受精以後,大概5至6天就會有卵胚,卵胚中的細胞有產生人體所有細胞、組織器官的能力,就叫多能細胞。

這種多能細胞拿到體外培養,就叫多能幹細胞。通過人工的方法,未來能讓多能幹細胞把人體所有的細胞、組織、器官再產生出來。

上世紀末開始,我們就有能力把多能幹細胞放到體外培養。但是多能幹細胞有一個問題,就是它只在受精卵中有。當我們成長為人時,體內的多能幹細胞就沒有了。直到十多年前,又出現了「重編程技術」,它可以把人體內的某一個細胞,「時間重置」回多能幹細胞。

當然,現在多能幹細胞誘導出的器官都比較原始的,像神經元之類的細胞。

廣州日報:哪些人體細胞可以「時間重置」?

裴端卿:像大家比較熟悉的,我們從尿液細胞中分裂出多能幹細胞,再把它逆轉回神經元。這就相當於每個人身體裡都自帶有拷貝,70年後,當你老了,神經元出現問題時,就可以用自己的多能幹細胞補充神經元。當然這只是幻想,但我們目前已經在做動物實驗,未來幾年還將做臨床實驗。

廣州日報:為何要選擇老年痴呆症、自閉症這類疾病?

裴端卿:這些疾病都是現在急需治療的。現實生活中,有許多自閉症小朋友,還有患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的人。科學研究最好從現實需求來。比如肝臟再生的研究,就是因為現在肝臟移植中肝源太缺乏了。

仍處於基礎研究階段

廣州日報:目前的研究與願景差距有多少?

裴端卿:我所在的研究屬於基礎研究階段,有些知識還沒有弄清楚。如果把整體願景比做一部73集的電視劇,現在劇情大概走到了15集,前面15集可以看到基本的概念,至於怎麼解決,從15集到73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面對未來,除了聰明,我們還需要勇氣,需要有想像力,每一個重大發現都需要想像,即使不對,也豐富了人類的知識。

設開放日答疑解惑

廣州日報:你有四個孩子,聽說兩個孩子在學生物,這跟你的遺傳細胞有關係嗎?

裴端卿:(笑)希望如此。老大學習營養學,今年開始在醫學院實習,準備當醫生。老二學的是分子細胞學。作為父親,我很遺憾的是因為工作陪伴他們的時間不多,但我有時間會跟他們聊天,解答他們的好奇,聊天是人類最有趣的事。

我對他們的期待是,做一個正直、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快樂的人。

廣州日報:15歲上大學,19歲大學畢業,你覺得自己是「學霸」嗎?

裴端卿:(害羞地笑)我的成長年代還沒有學霸這個單詞。我不認為自己是學霸,因為我是一個非常愛玩的人,但對科學的興趣從小就有。

廣州日報:你們的團隊在廣州十多年,我很想知道對廣州人有什麼「著數」(好處)?

裴端卿:我們有公眾開放日,可以讓大家近在咫尺地來參觀,我們也願意解答廣州市民的科學問題。更重要的是隨著幹細胞產業化,我們的研究將增強廣州生物製藥的競爭力,創造經濟效益。

我在廣州生活13年,廣州市政府支持我們的發展,十多年來,在這種包容環境下,我們受益匪淺。

相關焦點

  • 《我是未來》長生不老引熱議 人類有望活到200
    」話題引爆輿論圈,刷新了人們對生命科學的認識。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和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燁帶來的生命科學頂尖技術震撼全場。  裴端卿發現人類尿液中含有活細胞,因而通過提取、培養、逆轉、誘導等一系列過程能夠讓其分化並形成人體組織;尹燁正在著手復活史前生物猛獁象並帶來完全由人類製造的新生命——人工酵母。他們的研究成果都為醫療領域開闢了新世界,為人類「長生不老」的夙願帶來了希望,引發網友怒贊。
  • 幹細胞學者裴端卿全職加入西湖大學,致力於細胞命運調控研究
    :澎湃新聞 國內知名多能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專家裴端卿日前已全職加入西湖大學。
  • 生命為什麼無法實現長生不老?科學家終於在微觀世界找到了答案
    要想揭開器官老化的秘密,就需要走進微觀的世界,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體是由無數的細胞組成,這些細胞的壽命較短,每天都會有新的細胞誕生代替老化死亡的細胞,這就是我們俗稱的新陳代謝。正常來說,人體內的細胞一直都在進行著新老更替,而細胞的更新也是決定著器官的老化速度。如果細胞能夠完全完成新細胞代替老死細胞,那麼器官就不會衰老死亡。
  • 《我是未來》探索科技真玩法 真·細胞實驗驚呆觀眾
    繼此前對人工智慧領域的探索和創新之後,本期節目開啟新的視角,以生命科學探索生命自身的奧妙,而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和華大基因CEO尹燁分別從幹細胞技術和基因技術兩個領域入手,探討生物技術如何發掘人類生存潛力。而節目中所展示的真實的幹細胞培養實驗,更讓人感受到生命科學的震撼。
  • 我國科學家發現「返老還童」新細胞
    誘導多能幹細胞及其產生的功能細胞移植被認為是治療遺傳病、器官損傷以及帕金森等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該領域的瓶頸是對此缺乏分子機理認識。最近,我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細胞生物學機制,有望推動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更快地應用到疾病治療中。
  • 為了讓人類「長生不老」,科學家們都想了這些辦法
    其中,美國佛羅裡達大學遺傳學研究中心的海弗利克博士在實驗室對人體細胞進行實驗,發現人體的成纖維細胞分裂50次左右就會中止,該理論稱為「海弗利克極限」。細胞的每次分裂周期約為2.4年,據這一理論,人類預期壽命為120歲左右。
  • 為什麼人類無法實現長生不老?科學家在微觀世界找到了答案
    隨著人類走進科技發展的時代,科技的快速發展讓人類走出了地球開始探索宇宙,也開始認識事物的本質,能夠初步進入微觀世界探索生命的奧秘,這個時候,科學家自然不會放過探索長生不老的奧秘,想要揭開人類生死的奧秘。在多數人的眼裡,生死這是自然規律,沒什麼好研究的,可是在科學家眼裡則不同,為什麼人類無法實現長生不老呢?到底是什麼原因阻礙著生命長生?
  • 為什麼人類無法做到長生不老?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從古時候到現在一直有人在追求著自己的生命能夠長時間的延續下去,但往往總是不能夠達到目的,從古代的始皇帝為了追求自己的長生一直不間斷的吃丹藥,最後卻把讓自己的生命更快的終極,到現在的科學家們一直在不斷的進行實驗期望能夠成功的把這個課題攻克下來,但卻沒有多大的成果。事實證明目前來說人類是沒有辦法去做到長生不老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解釋一下。
  • 我科學家開發出誘導多能幹細胞新方法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銜的研究團隊,揭示了化學方法製備幹細胞的科學原理,開發了簡單、高效、標準化製備幹細胞的方法。相關成果於日前在線發表在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Stem Cell)上。
  • 如何能長生不老?近百名科學家共同研究,未來人類或成「機器人」
    現代科學早已指出,生命隨著細胞的衰弱而不斷的流逝,這是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比如有的科學家在研究如何讓細胞停止衰老或者讓細胞衰老變慢,以保持細胞活躍,人就不會老去。而有的科學家在研究人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將人的本質提取出來,轉移到永生的物質上,讓人的本質與物質長久活下去。這些技術和理論的研究從未間斷,長生不老的追求也從未間斷。
  • 我科學家利用人體尿液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再生牙齒
    再生牙樣結構來源示意圖 製圖:張芳曼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導的研究組,成功利用志願者尿液衍生的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得再生牙齒,這是科學家首次利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得成型的再生器官。
  • 長生不老的希望?科學家首次逆轉細胞衰老,多吸氧就夠了!
    長生不老的希望?科學家首次逆轉細胞衰老,多吸氧就夠了!從生理來說,人體的細胞時時刻刻都在複製分化,細胞的更替也就是人類生理衰老的過程。而細胞在複製過程中,端粒總是在不斷縮短,這是人類衰老的生理根源。端粒(Telomere)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它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特殊的「帽子」結構,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
  • 以色列科學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人類真能"長生不老"?
    但是,在人們的固有思維中,生老病死就是常態,是一種生命更新換代所必然經歷的一件事。這兩個關鍵指標就是"細胞端粒"和"細胞衰老"。如果了解過基因學的人,可能對這兩個名字並不陌生。人類之所以會生老病死,都和體內細胞的衰亡有關。其中,每個細胞都有一個端粒,它附著於染色體上,是保護染色體的保護帽。而細胞衰老之後,就會造成細胞端粒縮短,從而使人體衰老。
  • 科學家發現「長生不老」辦法?白鼠實驗成功,在自己身上做實驗,結果...
    人類會不會有一天長生不老呢?像這樣的想法不僅在現代人會有,古代時候也有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例如統一六國的秦始皇,他就痴迷於長生不老,到處尋找長生不老的秘訣,可最終還是沒能做到.一位西方科學家說:他終於發現了永生的辦法。讓我們來看看是什麼辦法吧! 這位西方著名的科學家,無意中在北極的地下冰層內,發現了一種300多萬年前的細菌,科學家們為這種細菌起名為芽孢桿菌,是科學家們發現的一種新型細菌,在他們仔細研究中發現,這種細菌有一種特殊的功能,這種功能可以延長生存代謝,這一發現證明了,這種細菌可以延長生命的代謝,也就是延長了生命的壽命.
  • 「長生不老」真的可行?美國科學家正式宣布:發現細胞衰老機制
    ,中國幾千年以前就有這個概念了,當年的秦始皇就是為了長生不老所以派徐福去海外尋找仙山求得長生不老藥回來。,而且,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傳出來了,「長生不老」真的可行?美國科學家正式宣布:發現細胞衰老機制!
  • 以色列科學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人類真能實現「長生不老」?
    但是,在人們的固有思維中,生老病死就是常態,是一種生命更新換代所必然經歷的一件事。古代有不少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包括當年的秦始皇也是如此。他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然後讓大秦帝國千秋萬代。但是,秦始皇49歲就駕崩了,他不僅沒有長生不老,甚至連自己的老年都沒有活到。
  • 世上真的有長生不老藥嗎?科學家眼裡的長生不老藥到底怎樣了?
    《聖經》開篇《創世紀》中說,伊甸園內有兩種神奇之樹——智慧之樹與生命之樹,如果人吃了生命之樹的果實後,就會永遠不死。傳說終究是傳說,傳說也許有可能變為現實,所以在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還沒有深入了解的古代,長生不老、長生不死,一直是隱藏在人們心目中的一件神秘、忌諱和嚮往的事情。
  • 人能實現長生不老嗎?科學家給出否定答案,還算出了壽命的極限
    科學家總結出3種方法來計算人體壽命極限,坦言人類難以違逆自然規律。從國家宏觀局面來看,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由從前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現在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而從百姓生活實際來看,人們如今不僅追求物質滿足,還追求精神自由,同時,不少人還對壽命有所期待,希望在科技的幫助下,能實現長生不老。
  • 你想要長生不老嗎?其實微觀條件並不允許這麼做
    那麼,既然人類可以這麼厲害創造這麼多東西出來,為什麼不能創造長生不老的藥出來呢?難道長生不老真的不能實現嗎?首先我們要知道,地球上所有具有生命的生物都離不開生老病死這個法則,沒有人會長生不老,有些生物只是能活很久而已,它們最終都會走向死亡。就比如烏龜,曾經有一隻名為Adwaita的亞拉伯拉象龜活到250歲,但最後還是逃脫不掉死亡的結局。
  • 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人能否長生不老?
    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人能否長生不老?  一些科學家們猜想,生命起源於地下,或者是火山噴發口附近。又或許,生命源自宇宙,在其到達隕星或彗星時就已經具備了某種固定形態。另一些科學家們則猜測,單個微生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