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端卿劉晶揭示小鼠多能幹細胞始發態向原始態轉變過程的分子機制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細胞命運轉化是由精密複雜的信號調控和表觀遺傳調控所決定,其分子機理研究是細胞生物學發展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研究表明,小鼠的多能性幹細胞在信號維持和功能上存在兩種不同的狀態,分別是始發態(primed)的上胚層幹細胞(Epiblast stem cells, EpiSCs)和原始態(naive)的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在體外,這兩種多能性幹細胞狀態可以相互轉變,在ActivinA和bFGF信號的刺激下,naive態的ESCs可以分化為primed態的EpiSCs。相反,通過過表達單個naive態的多能性基因,例如Esrrb, Klf2, Nr5a2等也可實現始發態向原始態的轉變(primed to naive transition, PNT)。研究小鼠PNT過程的細胞命運轉變機制可以為分離或誘導不同物種naive態多能性幹細胞提供參考意見,然而小鼠PNT的細胞命運變化過程主要的分子機制仍不明確。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組和劉晶研究組在《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BMP4 Resets Mouse Epiblast Stem Cells to Naive Pluripotency through Zbtb7a/b-mediated Chromatin Remodeling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先發現BMP4可以誘導小鼠PNT,並建立化合物成分明確的高效誘導PNT體系。隨後,利用ATAC-seq等高通量測序技術,揭示小鼠PNT過程的具體分子機制。

研究人員首先發現生長因子BMP4可以誘導小鼠PNT,藉助可視化的報告系統,通過化合物庫篩選,發現EZH2抑制劑EPZ6438和DOT1L抑制劑EPZ5676可以顯著提高誘導效率,進而建立了8天內誘導效率高達80%的化學成分明確的小鼠PNT誘導體系。

在該平臺的基礎上,研究人員基於染色質轉座酶可及性測序(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wit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TAC-seq)聯合生物信息學分析,描繪了化學小分子誘導小鼠PNT過程染色質可及性動態變化規律,並發現該體系中最關鍵的因子BMP4通過調控染色質可及性,一方面抑制分化相關位點的開放,另一方面促進naive多能性基因位點的開放來介導PNT的進行。通過分析BMP4開放並激活表達的基因位點,研究人員發現BMP4新的下遊靶點ZBTB7家族轉錄因子Zbtb7aZbtb7b通過影響染色質重塑調控PNT的功能。進一步通過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證明Zbtb7a直接結合併激活Esrrb, Klf2, Nr5a2等naive多能性基因的表達,從而調控PNT的發生。

綜上所述,該研究建立了高效的化學誘導小鼠PNT的技術平臺,從染色質可及性角度揭示了其中的分子機理並發現新的靶點,在細胞命運轉化機理研究中取得新的發現,為研究化學調控細胞命運轉變提供新的理解和切入點,同時為其他研究體系例如人體系的naive態多能幹細胞的獲取提供了極具意義的參考方向。

研究員裴端卿和劉晶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餘勝勇和周純華,博士曹尚濤、何江平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細胞命運轉換過程、染色質變化以及中間參與的調控蛋白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56-020-0516-x

相關焦點

  • 廣州健康院揭示小鼠多能幹細胞始發態向原始態轉變過程的分子機制
    研究表明,小鼠的多能性幹細胞在信號維持和功能上存在兩種不同的狀態,分別是始發態(primed)的上胚層幹細胞(Epiblast stem cells, EpiSCs)和原始態(naive)的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 廣州生物院揭示小鼠多能幹細胞始發態向原始態轉變過程的分子機制
    細胞命運轉化是由精密複雜的信號調控和表觀遺傳調控所決定,其分子機理研究是細胞生物學發展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研究表明,小鼠的多能性幹細胞在信號維持和功能上存在兩種不同的狀態,分別是始發態(primed)的上胚層幹細胞(Epiblast stem cells, EpiSCs)和原始態(naive)的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 新型原始態體系誘導幹細胞回到始發態_鄭大中科博生
    小鼠胚胎多能幹細胞存在兩種不同狀態,即原始態幹細胞(Na?ve態,對應植入前約3.5胚胎)和始發態幹細胞(Primed 態,對應植入後約5.5-6.5天胚胎)。中科博生。幹細胞始發態重編程到原始態(PNT)代表著胚胎發育階段的逆時間回撥,需要克服重要表觀遺傳障礙,也為揭示著床前後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模型。
  • 新型小鼠與人胚胎嵌合體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馮教授的團隊解決了此類嵌合體培育過程中的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為了讓人類胚胎幹細胞和小鼠胚胎幹細胞能夠交流和混合,它們需要處於相同的發育狀態,如何做到這一點? 人類幹細胞處於較晚的發育時期,稱為「始發態」(primed),通常只有在人類胚胎已經被植入子宮壁之後才會發生。相比之下,小鼠幹細胞處於「原始態」(naive),這種狀態通常發生在小鼠胚胎仍在輸卵管內漂浮的時候。馮教授表示,以往的研究人員無法將人體細胞轉換回原始態。
  • 新型小鼠與人類胚胎嵌合體中 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馮教授的團隊解決了此類嵌合體培育過程中的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為了讓人類胚胎幹細胞和小鼠胚胎幹細胞能夠交流和混合,它們需要處於相同的發育狀態,如何做到這一點?胚胎幹細胞具有多能性,可以發育成體內任何類型的細胞。但是,馮教授指出,「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外觀和行為與小鼠胚胎幹細胞非常不同」,因此過去試圖讓它們融合的嘗試都失敗了。
  • ...中科院廣州生物所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合作揭示幹細胞分化新機制
    2017年5月2日,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的一篇研究論文,研究報導了關於調控人胚胎幹細胞向肝系細胞分化的機理。
  • Mol Cell丨陳捷凱/裴端卿合作組揭示體細胞重編程的細胞命運決定路徑
    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在發育過程中通過細胞特化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細胞命運,探究這些細胞命運產生的原因,進而實現細胞命運的高效轉變,是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研究細胞命運轉變的關鍵之一是選擇動態的細胞變化過程,比如幹細胞的分化(Differentiation)、體細胞的轉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或者體細胞重編程(Reprogramming)等。
  • Cell Stem Cell背靠背|揭開細胞表面張力與幹細胞分化的秘密
    為了探究形狀、機械力和命運之間的相互作用,近日,德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Alba Diz-Munoz研究組發文題為Cell Surface Mechanics Gate Embryonic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利用生物物理方法對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表面力學的作用進行了研究。
  • 排除汙染因素,癌症相關突變在人原始多能幹細胞中並不豐富
    通過對大量的原始態(nave)和始發態(primed) 兩種狀態的hPSCs進行RNA-seq分析,發現多個tier 1癌症基因(癌症相關基因集)反覆出現非同義的SNPs。而且,作者強調了這些突變出現在原始態多能幹細胞中的概率比始發態高出4倍,這或與原始態需要使用幾種信號通路的化學抑制劑來維持有關【2】,選擇性致癌突變導致原始態在抑制劑存在的條件下具有生長優勢。
  • 厲害了中國科技:誘導多能幹細胞助推再生醫學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銜的研究團隊經過5年攻關,揭示了化學方法製備幹細胞的科學原理,為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和優化製備途徑提供了全新的科學視角和解決方案。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幹細胞權威雜誌Cell Stem Cell(細胞·幹細胞)上。
  • Cell Stem Cell背靠背|吳軍等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全能幹細胞
    在近二十年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多能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 PSCs)可被劃分為Nave(原始態)和Primed(始發態)兩種狀態,分別代表了體內胚胎著床前、後的兩種狀態。
  • 我科學家開發出誘導多能幹細胞新方法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銜的研究團隊,揭示了化學方法製備幹細胞的科學原理,開發了簡單、高效、標準化製備幹細胞的方法。相關成果於日前在線發表在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Stem Cell)上。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小鼠早期胚胎著床後發育時期高解析度時空轉錄組圖譜,揭示了小鼠胚胎多能幹細胞的分子譜系和多能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網絡,並首次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內胚層(Endoderm)譜系在上胚層(Epiblast)產生前新的譜系來源,闡釋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早期胚胎發育期間參與內胚層發育的重要功能。
  • 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變化模式揭示
    記者4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國際權威期刊《基因組研究》最新在線發表了該所鄭萍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所韓敬東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發育多能性是指一種細胞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潛能。
  • 利用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解析人類多能幹細胞的分化通路
    人類多能幹細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hPSCs)是用於細胞分化研究的重要模型,為再生醫學提供了無限的細胞來源。然而,目前仍未建立全面的hPSCs單細胞水平分化圖譜。
  • 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變化模式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鄭萍團隊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所韓敬東團隊合作,研究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