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胚層的形成
三胚層主要由內細胞群細胞分化而來。
受精兩周時,內細胞群細胞增殖形成為兩層細胞,靠近極端滋養層的細胞柱狀,稱上胚層,上胚層與滋養層間形成羊膜腔,內有羊水;下胚層細胞立方形,下連卵黃囊。上下胚層圓盤狀,稱胚盤,是胚胎發育的原基。
上胚層中間部分的細胞增殖出一條細胞索,稱原條(請見下下圖),原條細胞部分脫落在上下胚層間,形成中胚層,中胚層的細胞向下遷移,替代了下胚層細胞,新形成一層細胞稱內胚層,同時上胚層改稱為外胚層,至此,三胚層形成,此時是受精後三周末。
原條前端細胞增殖出原結,原結細胞向前、向左右方向細胞增殖速度快,逐漸使胚盤變得一端大一端小,大的一端為胚胎的頭端,小的一端為尾端。原結向前增殖出一條細胞索,稱脊索,主要發育為中樞神經系統,同時,原條退化消失,原條的出現意義重大,一是決定了胚盤的頭尾方向,二是決定了胚胎的中軸,使小胚胎對稱性生長。
三胚層的分化
三胚層形成後開始進行定向分化。
下面這個樹形圖更細一些。
滋養層的變化
在內細胞群細胞增殖的同時,滋養層也在發生明顯的變化。首先滋養層的細胞增殖為兩層,內層細胞立方形,細胞界限清晰,稱細胞滋養層,外層細胞界限不清,稱合體滋養層,兩層共同向胚體外突出,形成突起,稱絨毛,自此滋養層改稱為絨毛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