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肝移植不超6千人困境,科學家建立體外規模製備可移植肝細胞...

2021-01-19 瀟湘名醫

我國各類肝病患者總數超過三億,每年死於終末期肝病的患者人數超過100萬。肝移植是治療終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手段,但由於供體嚴重匱乏,我國每年接受肝移植的患者人數不超過6千。體外再造肝臟組織/器官可以解決供體來源問題,但對肝臟細胞的數量、純度、質量及安全性等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建立高效的肝臟細胞體外大規模製備及質檢體系,成為當今轉化醫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日前,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程新研究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徐成冉教授、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洛南研究員和上海長徵醫院殷浩教授合作,不僅找到了規模化製備肝臟細胞更為理想的種子細胞,還建立了相應的質檢體系。

【從半山腰出發,可以更快捷地到達山腳下】

長期以來,各國研究人員以人多能幹細胞(包括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能幹細胞等)為種子,在體外製備肝臟細胞。然而,肝臟包含超過1011的肝實質細胞和約1010的膽管上皮細胞,目前能夠製備這麼多細胞的規模化培養體系尚未建立;並且預期製備成本驚人,僅細胞增殖和分化所需試劑耗材一項,就需上千萬元人民幣;任何殘留的未分化細胞還可能在體內形成腫瘤;多能幹細胞來源的肝臟細胞無論在純度和功能上均與成體細胞還有相當差距。

在之前的研究中,程新等人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幹細胞系——「人類內胚層幹細胞系」,這些種子細胞來源於多能幹細胞,但更接近成熟細胞。據介紹,「人內胚層幹細胞」除保留了體外無限增殖及可建立病人個體化細胞系的優點外,其突出特點是能在體外高效轉化為肝、胰、小腸等細胞,因而是體外規模化製備肝臟細胞更為理想的種子細胞。

在此基礎上,程新團隊及其合作者建立了基於人類內胚層幹細胞系的肝臟細胞體外規模製備體系。「打個比方,過去的方法就像是一個皮球要從山頂出發,沿著多種分叉的路線滾到山腳下,但由於山高路陡以及中間步驟繁多,皮球可能會隨機滾到其他地方。從山頂出發,路途遙遠,易出錯、效率低、成本高;更有甚者,那些來不及變化的細胞就像直接凌空跌落至山腳的皮球,這些細胞在體內有形成腫瘤的風險。我們現在選擇的是從半山腰出發,通過更為精準的控制方法使皮球按照特定的路線前進,可以更快捷、更準確地到達山腳下。」程新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

【對細胞群像進行「面部識別」】

「據估計,體外製備的肝臟細胞數量需達到肝臟細胞總數的10分之一,才能發揮足夠的代償功能。我們在300毫升的培養體系中,在30天內即可獲得10的9次方肝實質細胞,以及10的8次方膽管上皮細胞,在效率上比現有的基於多能幹細胞的肝臟細胞製備體系提高了10倍以上;最終獲得的肝臟細胞的純度達到95%以上。如此一來,只需利用10個500 毫升培養瓶即可獲得足量的、具有成體細胞功能的肝臟細胞。這一體系有望大大提高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因為作為種子細胞的內胚層幹細胞在體內會快速轉變成其他成體細胞,即使體系中有少量未分化細胞殘留,也不會『瘋狂生長』形成腫瘤,所以比多能幹細胞更安全。」程新說。

體內外功能實驗顯示,規模製備的肝臟細胞具有成體細胞的分泌、代謝及解毒功能,接近甚至優於體外培養24小時的原代肝實質細胞,可作為藥物篩選及毒理的優質體外模型;包囊化的肝實質細胞,經移植後可挽救急性肝衰竭動物,有望用於肝病的細胞治療;膽管上皮細胞在小鼠腎包囊下可形成典型的膽管網絡。這些結果顯著優於其他已報導的基於幹細胞的肝臟細胞體外製備體系,為臨床及體外應用提供了技術保證。

要確保種子細胞按計劃一步步變成想要的細胞,這就需要對「流水線」進行質量控制。「我們利用先進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對群體中的每個細胞進行精準的『面部識別』,有助於更深入地認識和篩選我們想要的細胞類型。」

談及未來的研究方向,程新表示將聚焦體系的優化完善,包括尋找更優的種子細胞類型和探索肝病細胞治療的可行性。「比如,能否找到離『山腳』更近的種子細胞,以進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時,我們正在探索在體外構建具有血管和膽管網絡的再生肝組織,為肝病的移植治療提供用之不竭的組織器官來源。」(作者 黃海華)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建立體外大規模製備人功能成熟細胞的新方法
    本項工作通過模擬體內再生過程,提出了譜系重編程的新策略,建立了在體外大規模製備人功能成熟細胞的新方法。鄧宏魁研究組通過過表達5個肝譜系特異轉錄因子的組合,首先在體外將人成纖維細胞誘導成肝前體樣細胞,再通過化學小分子將肝前體樣細胞誘導成功能成熟的功能性肝細胞。通過兩步法重編程策略獲得的誘導肝細胞在功能和轉錄譜上與人原代肝細胞相當,兩步法重編程的巨大優勢在於實現了功能細胞的大規模製備。
  • 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細胞在新生兒體內移植成功!
    但6天大的嬰兒太小,不能接受肝臟移植,一般要等到大約3到5個月大、體重大約有6公斤的時候再進行肝移植才是安全的。            該研究所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在接受治療後,患者的血氨濃度沒有增加,因此,能夠成功地完成下一步的治療,即肝移植。      這名嬰兒的性別尚未公布,他接受了父親的肝移植手術,在出生後6個月就出院了。
  • 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細胞在新生兒體內移植成功
    無論在體外還是體內環境,ES細胞都能被誘導分化為機體幾乎所有的細胞類型。日本國立成育醫療中心於5月21日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肝細胞在一名新生兒體內移植成功了!日本醫生成功地將胚胎幹細胞來源的肝細胞移植到新生兒體內,這是世界上首次可以為新生兒提供新治療選擇的手術。這名新生兒患有先天性尿素循環障礙,其肝臟不能分解毒氨。
  • 「可控性和靶向性c-met表達系統的建立及其促肝細胞再生的研究...
    重型肝炎是急驟發生廣泛性肝細胞壞死而引起重度肝功能障礙,出現以肝性腦病為主的肝功能衰竭的一種臨床綜合症。目前,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Saunders等認為肝衰竭的發生與患者肝臟缺乏肝細胞再生有關,改善患者存活率的關鍵在於刺激肝細胞再生,促進肝細胞生長而使得肝功能恢復。
  • 中國學者《科學》發論文:肝細胞體外長期維持
    研究者首次證明,利用化學小分子調控細胞信號通路,可在體外成功實現肝細胞功能的長期維持,這為抗B肝病毒藥物提供了理想的高通量篩選模型,為治癒B型肝炎帶來希望。該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論文題目為《原代人肝臟細胞在體外的長期功能性維持》。
  • B肝進入機制探索,長期缺乏可靠體外模型,到原代人肝細胞應用
    B肝進入機制探索,長期缺乏可靠體外模型,到原代人肝細胞應用C端S結構域,是所有這3種包膜蛋白共有的結構域。其中,M蛋白還包含一個額外的N端preS2結構域,L蛋白質除了preS2和S結構域外,還包含一個preS1結構域。包膜蛋白包含了附著於肝細胞所必需的結構域。
  • 科學家有了重大發現!
    最常見的肝癌是肝細胞癌(HCC)。HCC最常見於患有慢性肝病(如B肝、C肝和肝硬化)的患者,他們在肝癌死亡率中佔最大份額。過去20年左右,關於肝癌和一般癌症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科學家發現,針對特定類型癌症的所有癌細胞都不相同。在一組癌細胞中,有一個罕見的細胞子集被稱為癌症幹細胞(CSC),其功能與正常幹細胞相似。它們是導致癌細胞形成、更新和增殖的原因,是維持癌症的「原動力」。
  • 生科鄧宏魁課題組與合作者在Science報導功能成熟細胞在體外長期...
    (Long-term functional maintenance of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in vitro)」的研究論文,首次證明利用化學小分子調控細胞信號通路,實現了功能細胞在體外的長期維持,這為大量製備功能成熟細胞及其應用提供了可能。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合作建立保護金屬鋰負極的可移植界面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合作建立保護金屬鋰負極的可移植界面清華新聞網2月17日電 金屬鋰以極高的容量(3860 mA h g-1)和最負的電勢(-3.040 V vs. 標準氫電極)而成為儲能界的「聖杯」,是下一代高能電池最有前景的負極材料之一。以金屬鋰為負極的鋰硫電池的理論能量密度高達2600 Wh kg-1,有著巨大的產業前景。
  • 我國科學家報導全球首個3D列印原代肝細胞癌個體化藥篩模型
    目前常用的臨床前模型是PDX模型,但PDX模型建立成本高,成瘤率底,時間慢,所以這麼長時間都沒有落地在臨床應用;另一種模型是類器官模型(Organoid),目前仍然是最高光的研究成果,但是均勻尺寸和細胞數量的類器官形成過程不可控,且此方法依賴病人原代HCC細胞的固有增殖能力(Ki67),總體成功率不高,無法常規構建個性化類器官模型。
  • NEJM深度綜述:肝細胞性肝癌|溫故知新
    HCC監測的目標人群是肝硬化患者,且不考慮肝硬化的病因。 由於重度肝功能不全的肝硬化患者不適合接受根治性治療,所以沒有癌症監測的必要。但因肝功能障礙而等待肝移植的患者則需要進行監測,目的是確保腫瘤不會發展到按照既定標準無法進行移植的程度。 一些沒有肝硬化的肝病患者也應該被納為癌症監測目標。
  • B肝體外HBV/HCV共感模型,日本科學家研究,開發針對藥物
    目前,B肝病毒複合C肝病毒在肝細胞中,複合感染機制尚不清楚。基於此背景,日本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同時允許B肝病毒和C肝病毒感染的細胞系。結果表明,在體外的HBV/HCV共感染系統,為研究宿主與病毒對複合感染的反應以及開發針對HBV和HCV抗病毒藥物,提供了一個簡易使用模型。
  • 招募免費肝移植患兒|中華慈善總會攜手7位院士助力兒童肝移植
    肝病患兒李嵐女兒萱萱今年1歲,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在7個月大時就已經經歷了一場葛西手術,花費了數萬元醫療費用,但手術並未有明顯好轉,只有肝移植手術,才是孩子重生的希望。可萱萱家裡卻已花光了所有積蓄,一貧如洗。
  • 【擼起袖子論「肌松」】第三講 肌松藥在肝功能障礙和肝移植患者中...
    Ø 消除不依賴肝腎功能。能安全應用於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或肝移植的患者。這些患者如果使用肌松藥是完全依賴肝臟或腎臟功能的話,對麻醉工作的可控性、拔管以及術後恢復,將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常用的肌松藥並沒有達到理想肌松藥的要求,只是部分比較接近。目前,臨床常用的,最接近理想要求的肌松藥有以下幾種。
  • 周廉院士:是院士也是病人 肝移植讓我「重生」
    周廉院士:是院士也是病人 肝移植讓我「重生」 2012年12月03日 09:09:26   浙江在線12月03日訊 浙大一院建院65周年慶典大會吸引了中國工程院10餘位院士參加,在參加慶典的嘉賓中,有一位身份特別。
  • 日本成功為6天大新生兒進行肝胚胎幹細胞移植 情況穩定已...
    日本國家兒童健康與發展中心的福田秋樹(Fukuda Akinari)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宣布,去年10月,一個患有尿素循環障礙的6天大嬰兒接受了肝細胞治療。患病嬰兒肝臟無法分解有毒的氨——這種疾病可能是致命的,而肝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方法。但是,當時6天大的嬰兒實在太小,無法進行肝移植——通常不認為這是安全的。一個3-5個月大的孩子,體重長到約6公斤(13磅)時才被認為可以進行安全的肝臟移植。
  • 青年科學家因經費短缺沒安全感,騰訊科學探索獎每年砸15億支持
    然而人才搞科研的現實困境卻讓人焦灼。科學雜誌《Nature》前些年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44%的青年科學家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為獲得資助展開競爭"。 青年科學家的群體性困境引發高度關注。高達65%的科學家表示,因為經費困境,他們考慮過放棄研究,並且15%的人真的這麼做了。
  • B肝潛在新藥方向,增強誘導先天反應,急需1種新體外模型
    B肝潛在新藥方向,增強誘導先天反應,急需1種新體外模型這項發現得到證實,並和肝細胞膜特有的NTCP顯著誘導與HepaRG細胞分化時的表達一致。早期研究表明,原代人類肝細胞支持HBV感染,儘管即便在細胞培養基中添加二甲基亞碸或聚乙二醇,感染通常也不穩定。另外,原代人肝細胞從體外微環境中,分離出來後,很快就會失去其肝臟表型。在這些體外HBV感染模型中發現了一些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