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鄧宏魁課題組與合作者在Science報導功能成熟細胞在體外長期...

2020-11-30 北大新聞網

2019年4月2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課題組、解放軍總醫院盧實春教授課題組和復旦大學袁正宏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原代人肝臟細胞在體外的長期功能性維持(Long-term functional maintenance of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in vitro)」的研究論文,首次證明利用化學小分子調控細胞信號通路,實現了功能細胞在體外的長期維持,這為大量製備功能成熟細胞及其應用提供了可能。

如何誘導獲得功能成熟的細胞並在體外保持其功能性是再生醫學的關鍵瓶頸。研究團隊致力於在體外獲得大量功能性細胞。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多種發育信號精確調控,分化產生功能各異的細胞並長期穩定地維持其生理功能。然而,這些功能細胞一旦離開體內微環境便會迅速去分化並失去功能。此外,由於缺乏適當的培養條件與微環境,體外源於幹細胞誘導分化所獲得的功能細胞,很難真正成熟並長期維持其功能,是再生醫學研究和應用中長期面臨的挑戰。過去幾十年裡,人們嘗試了改變培養材料、共培養及三維培養等多種方法,但始終未能建立一個簡單高效且穩定的功能細胞體外培養體系。為解決這一問題,鄧宏魁課題組組以體外培養過程中快速失去功能的人原代肝細胞為研究對象,篩選到五種化學小分子組合(5 compounds,5C)並利用它們在體外成功實現了肝細胞功能的長期維持。在超過一個月的培養過程中,5C組合抑制了肝細胞的去分化,細胞整體基因表達譜與體內肝細胞高度相似,並長期維持了白蛋白分泌、尿素合成、藥物代謝等肝細胞功能。

人原代肝細胞在五個化學小分子的協同作用下,能夠在體外長期維持功能。這些長期維持功能的人肝細胞在藥物研發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它們可以支持B肝病毒(HBV)完整的病毒複製周期,包括持續的產生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這為抗B肝病毒藥物提供了理想的高通量篩選模型

肝細胞在體外藥物代謝及藥物研發方面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然而長期以來功能維持條件的缺失極大限制了肝細胞的應用。在鄧宏魁課題組新建立的5C培養體系中,體外培養的肝細胞能合成與體內水平相似的藥物代謝酶,並具有長期維持藥物代謝的能力,極大拓展了其在藥物代謝、藥物相互作用和藥物毒性等方面的應用。與此同時,研究團隊基於5C培養條件,成功建立了B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持續高水平表達B肝表面抗原、e抗原、合成B肝病毒DNA等感染指標,尤其是能夠長期穩定產生B肝病毒複製必需的cccDNA。這一模型的建立,對於B肝病毒的深入研究與藥物研發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約有1.2億人攜帶B肝病毒,目前仍無有效的治癒方法。因為B肝病毒侵入肝細胞後,形成了一種很難被清除的病毒複製模板cccDNA,目前還沒有針對這個病毒複製關鍵靶點的藥物。相形之下,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雖然晚於B肝病毒,但基於有效的體外病毒感染模型已成功篩選並獲得治癒C肝的藥物。5C培養條件下的肝細胞支持B肝病毒的高效感染,並能夠長期產生cccDNA,可作為理想的藥物篩選模型,為治癒B型肝炎帶來希望。

相比於傳統遺傳學方法,化學小分子能夠實現對多個信號通路靶點的精細調控。過去幾年,鄧宏魁課題組在化學小分子調控細胞命運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誘導體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幹細胞(CiPS細胞);誘導皮膚成纖維細胞為功能神經元細胞(CiN);建立了具備全能性功能特徵的多潛能幹細胞(EPS細胞)。他們利用化學小分子實現了體外肝細胞功能的長期維持。這項工作表明化學小分子在精細調控細胞命運和功能上的優越性,這一方法也為其它類型細胞體外功能的長期維持提供了新途徑。

鄧宏魁、盧實春和袁正宏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向晨罡博士、杜媛媛博士與孟高帆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工作獲得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支持。

專家點評

聞玉梅(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病毒學家,長期從事B型肝炎病毒持續性感染機理及對策相關研究)

由鄧宏魁、盧實春、袁正宏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的論文:「體外長期維持原代肝細胞功能」,是我國學者研究B肝、C肝以及其它肝臟疾病機理的一項重大突破。作者們通過用FSK、SB431542、DAPT、IWP2及LDN193189等五種化合物,成功實現了在體外將人肝細胞延長培養至四周。用此技術體外培養的肝細胞,不僅保持了肝細胞的生理功能,最有意義的是,這些在體外維持數周的肝細胞可成功地被B肝病毒感染,表達HBsAg與HBeAg。通過對比,發現B肝病毒與C肝病毒感染過程有較大不同。這一研究最重要的價值是細胞被B肝病毒感染後,可以完成整個病毒複製周期,包括產生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而cccDNA正是目前B肝病毒難以被清除、疾病難以被治癒的關鍵。通過這一平臺,人們將可更深入提出解決cccDNA的策略。作者們還在這一平臺上對現有臨床實用的抗B肝病毒核苷類藥物與幹擾素進行考核,證實了核苷類藥物可抑制經細胞培養的B肝病毒,經幹擾素處理後細胞可上調幹擾素激活的基因控制B肝病毒。用此建立的較長期的人肝細胞體外培養平臺,不僅將為研究B肝治癒推進一大步,還提供了創新性研發抗肝炎病毒藥物的重要工具。

孫序序(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肝臟疾病相關研究)

肝臟是體內重要器官,負責代謝、解毒、造血凝血、免疫等功能。肝細胞是佔肝臟80-90%的肝實質細胞,是肝臟功能的主要承擔者。原代肝細胞分離和體外培養為模擬肝臟疾病和分子機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和材料。但是新鮮分離得到的原代肝細胞體外培養只能維持10-14天,過程中肝細胞功能會快速喪失,隨後變成纖維樣間質細胞,最後發生細胞凋亡。這對於體外操作細胞並精確模擬體內疾病和分子機制研究帶來困難。因此,如何保持肝細胞在體外長期培養過程中性狀穩定並與體內功能一致,是肝臟研究領域長期未解決的問題和難題。

最近一期Science報導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研究組等發現利用五種小分子化合物組合處理實現在體外長期培養肝細胞時穩定保持其功能的新方法。該研究首先從比較新鮮分離的人原代肝細胞與培養24小時後的肝細胞轉錄表達譜入手,發現體外培養24小時後肝細胞基因表達即發生變化,有15個主要的肝功能相關基因被下調達10倍。同時TGF-信號通路被上調,提示原代肝細胞體外培養24小時即觸發啟動上皮-間質轉化程序,推動細胞命運改變,正常肝細胞功能走向喪失。通過隨後加入TGF-小分子抑制劑SB431542可以保持一定的上皮細胞性狀,但仍不能阻止肝功能相關基因表達被下調,提示仍存在其它負向調控肝細胞穩定的信號。研究組繼續通過小分子藥物篩選,最終發現在體外培養液中加入五種化合物組合:FSK、SB43、DAPT、IWP2和LDN193189,可以很好地延長培養時間至四周,在此期間並有效保持肝細胞極性性狀和肝功能相關基因的穩定表達。這五種化合物分別為cAMP激動劑、TGF-抑制劑、Notch抑制劑、Wnt抑制劑和BMP抑制劑,這些信號通路主要涉及肝細胞細胞轉化、增殖等過程,而抑制劑的加入可能模擬體內微環境中所釋放信號的綜合效應,達到維持肝細胞穩態的作用。

這種化合物組合穩定的體外培養原代肝細胞可以用來進一步進行體外肝臟功能及機制研究。作者首先驗證了肝細胞藥物的解毒功能,發現肝細胞解毒特異酶CytochromeP450家族成員都保持了與新鮮肝細胞同等的藥物代謝活性。

除此之外,研究組發現這些延長培養的肝細胞持續穩定表達B肝病毒HBV受體蛋白NTCP,提示其可作為研究HBV感染的體外模型。HBV感染是我國肝炎和肝癌發生的主要原因,但是由於HBV感染具有嚴格的種屬特異性,使得包括小鼠在內的動物模型並不能感染人HBV,這是長期以來人HBV病毒感染基礎研究的障礙。該研究中,作者通過利用HBV感染證明這些穩定培養的肝細胞可以準確模擬體內HBV感染進程。除此之外,西方人群中較常見的C肝病毒HCV感染也可以在這些細胞中有效進行,並且當用抗HCV病毒藥物daclatasvir處理時,肝細胞可以對藥物做出反應。

該項研究首次發現了五種小分子化合物組合應用可以有效延長原代肝細胞體外培養時間並保持其生物學功能穩定,在時間上和功能上均保證了其作為體外模擬病毒感染模型的可行性。這對於探索病毒感染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也將為大規模抗病毒藥物篩選提供新方法。未來這項體外延長培養的肝細胞是否可應用於其它肝臟疾病體外模擬、幹預和基因操作等分子研究,值得進一步探索。

原文連結專家點評Science | 小分子,大作為:鄧宏魁/盧實春/袁正宏合作團隊突破人肝細胞體外長期培養瓶頸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建立體外大規模製備人功能成熟細胞的新方法
    2019年7月3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研究組和合作者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兩步法策略將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功能成熟的人肝臟細胞》 (A two-step lineage reprogramming
  • 中國學者《科學》發論文:肝細胞體外長期維持
    研究者首次證明,利用化學小分子調控細胞信號通路,可在體外成功實現肝細胞功能的長期維持,這為抗B肝病毒藥物提供了理想的高通量篩選模型,為治癒B型肝炎帶來希望。該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論文題目為《原代人肝臟細胞在體外的長期功能性維持》。
  • 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課題組與李程課題組構建了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
    2021年1月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課題組和李程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l organoid cultures modeling injury-associated epithelial regeneration」的研究論文,在體外構建了具有損傷再生特徵的新型小腸類器官。
  • 鄧宏魁/徐君/李程合作建立具備再生能力的新型類器官培養方法
    類器官技術能夠在體外模擬體內器官組織的三維結構和生理功能,已被廣泛應用於疾病模型建立、藥物篩選、功能組織誘導等多種研究中,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1】。類器官技術在2013年被Science雜誌評選為十大科學進展,成為過去十年再生醫學領域最重要的生物技術之一。
  • 分子所陳良怡、劉彥梅課題組揭示活體胰島β細胞功能成熟機制
    胰島β細胞在血糖調控與糖尿病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其數量和功能直接和血糖紊亂程度密切相關。近年來,基於幹細胞的胰島β細胞再生治療糖尿病是領域內重要研究方向。但是,通過誘導幹細胞分化為β細胞的方法目前仍然不能產生功能完全成熟的β細胞,最主要的原因是研究者尚不清楚在體內β細胞如何受其微環境包括血管、神經元和其它內分泌細胞等分泌的因子影響實現功能成熟。
  • 生科蔣爭凡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發文報導細胞凋亡維持「天然...
    2017年,蔣爭凡課題組發表在Immunity中的文章展示了炎性小體活化後負調控I-型幹擾素通路。病原微生物感染細胞並激活炎性小體後,被活化的炎性蛋白酶(Inflammatory caspases:CASP1/11/4/5)切割cGAS,抑制胞質DNA誘導的I-型幹擾素產生。炎性小體缺陷小鼠在DNA病毒刺激下產生更多的細胞因子,因而對病毒感染有更強的抵抗能力。
  • 北大鄧宏魁等團隊首次將擴展多能幹細胞誘導為功能性肝臟細胞
    ,因為它們可以通過定向分化產生不同類型的功能細胞。然而,由於多種因素,包括多能性的異質性,常規人類多能幹細胞的應用受到限制。最近,研究人員建立了一種新型多能幹細胞,稱為擴展多能幹(EPS)細胞,具有胚胎和胚外發育潛能。與已知的多能幹細胞類型相比,這些細胞具有出色的分化潛能。此外,EPS細胞可以通過單細胞傳代以高增殖率長期擴增。EPS細胞的這些獨特功能使其在生物醫學應用中很有價值,例如基因靶向和動物模型生成。
  • 毛有東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發表NLRP3炎症小體激活新機制
    2019年6月1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介觀物理重點實驗室、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與哈佛醫學院吳皓課題組合作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Structural mechanism for NEK7-licensed activation of NLRP3 inflammasome」的研究長文,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方法解析了人源NLRP3-NEK7的複合物3.8埃解析度的結構,並通過NLRP3或NEK7突變體的體外和細胞功能研究,系統揭示了NEK7與NLRP3亞基的多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其介導NLRP3炎症小體激活的分子機制
  • 清華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首次實現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
    清華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首次實現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細胞清華新聞網6月14日電 6月12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題為 《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細胞》(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 生科李毓龍課題組在Neuron發文報導新型基因編碼的去甲腎上腺素...
    因此,在複雜神經環路中以高時空解析度的方式檢測去甲腎上腺素的動態分布對完整解析去甲腎上腺素在生理及病理條件下的功能和調節尤為重要。然而受限於現有技術的靈敏度、特異性、時空解析度和組織創傷性等,人們無法實現對它在體分布的精確檢測。為了解決以上技術瓶頸,李毓龍課題組開發並優化了一類基於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GPCRActivation Based)的去甲腎上腺素螢光探針(GRABNE)。
  • 生科湯富酬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
    囊胚主要由外圍的外滋養層細胞(trophectoderm,TE)和內細胞團(inner cell mass,ICM)細胞組成,成熟的內細胞團會進一步發育成為具有多能性的上胚層(epiblast,EPI)和原始內胚層(primitive endoderm,PE)。囊胚著床之後TE主要分化為胚外滋養層結構,例如胎盤等;而上胚層主要會發育形成胎體的各個組織器官。
  • 研究發現SRSF1調控小鼠骨骼肌衛星細胞增殖以及NMJ的成熟過程
    該研究發現剪接因子SRSF1不僅對於骨骼肌衛星細胞的增殖至關重要,而且調控著神經肌肉接頭在小鼠出生後進一步的成熟過程。骨骼肌衛星細胞是小鼠骨骼肌組織出生後發育階段發揮主要作用的幹細胞群體,其在圍產期階段的增殖是小鼠出生後骨骼肌組織快速生長的重要保證。
  •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分化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10月4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課題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題為《自身免疫病相關IgG1變異體調控B細胞活化及分化》的研究論文,報導人類膜聯免疫球蛋白IgG1重鏈胞內區存在增加系統性紅斑狼瘡
  • ...課題組在《自然》發表文章報導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
    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在《自然》發表文章報導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清華新聞網3月8日電 美國東部時間3月6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p53通過尿素循環調控氨代謝進而控制腫瘤細胞多胺合成》(p53 regulation of ammonia metabolism through
  • 馮英研究組合作發現SRSF1調控小鼠骨骼肌衛星細胞增殖以及神經肌肉接頭(NMJ)的成熟過程
    該研究發現剪接因子SRSF1不僅對於骨骼肌衛星細胞的增殖至關重要,而且調控著神經肌肉接頭在小鼠出生後進一步的成熟過程。骨骼肌衛星細胞是小鼠骨骼肌組織出生後發育階段發揮主要作用的幹細胞群體,其在圍產期階段的增殖是小鼠出生後骨骼肌組織快速生長的重要保證。
  • Science 重磅報導:世界首例通過「藥物治療」痊癒的愛滋病患者或將...
    利用 LRAs 重新激活 HIV 潛伏的細胞以後擊殺,這種激活和擊殺(shock and kill)的策略是減少 HIV 潛伏庫的主要辦法。「聖保羅病人」使用了就是這種策略:通過 LRA 煙醯胺暴露潛伏性細胞,然後使用超級「雞尾酒療法」一舉殺死所有病毒,就可能實現愛滋病的「治癒」。
  • 《自然》雜誌發布2019十大科學人物,中國科學家鄧宏魁上榜
    鄧宏魁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的出現還不到十年,但現在這項技術已經開始被用於臨床治療。這項技術歸功于于一個人:來自北京大學的鄧宏魁。在實驗室中,他展示了CRISPR基因編輯可以無限生產出一種可能的免疫細胞,這些細胞不受HIV感染的影響。該方法的靈感來自於「柏林病人」蒂莫西雷布朗(Timothy Ray Brown)的成功治癒的案例。
  • 無精子症原來跟這些細胞有關!上交大學者揭示生精微環境體細胞變化
    目前對於參與人類生精微環境的體細胞成熟過程及其在無精症患者的病理變化鮮有系統報導。 聚焦於支持細胞,時序分析表明生理狀態下支持細胞成熟經歷了3個連續且獨立的發育階段,更新了原本認為支持細胞只有成熟和不成熟兩種狀態的認知,而這一過程中支持細胞功能特徵和調控通路的動態變化與精子發生過程的推進密切相關。
  • 上海生科院發現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保護作用的磷脂氧化產物
    上海生科院發現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保護作用的磷脂氧化產物 2017-02-2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近年來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發現多種磷脂氧化產物,並證實這些氧化產物通過與血管壁中的內皮細胞、巨噬細胞、平滑肌細胞等相互作用,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發展的每個階段。但是,由於這些氧化產物具有高度的異質性,所以促進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均有報導。
  • 2019年6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Science:探究類器官癌症模型在癌症研究中的作用doi:10.1126/science.aaw6985在一篇新的綜述類型文章中,作為幹細胞和類器官領域的專家,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的Hans Clevers和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David Tuveson總結了類器官(organoids,也稱為微型器官,即mini-organs)在癌症研究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