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SRSF1調控小鼠骨骼肌衛星細胞增殖以及NMJ的成熟過程

2020-12-03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9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Stem 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馮英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Splicing factor SRSF1 is essential for satellit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postnatal maturation of neuromuscular junctions in mice」。該研究發現剪接因子SRSF1不僅對於骨骼肌衛星細胞的增殖至關重要,而且調控著神經肌肉接頭在小鼠出生後進一步的成熟過程。

骨骼肌衛星細胞是小鼠骨骼肌組織出生後發育階段發揮主要作用的幹細胞群體,其在圍產期階段的增殖是小鼠出生後骨骼肌組織快速生長的重要保證。神經肌肉接頭(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是一種外周突觸(synapse),是連接外周運動神經元與其支配的骨骼肌的重要結構,在轉換神經衝動信號到骨骼肌收縮過程中扮演著主要作用。NMJ的發育異常與多種運動障礙性疾病密切相關,如先天性重症肌無力(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 CMS)等。

在馮英研究員的指導下,博士生劉玉國、羅陽君等利用骨骼肌單根肌纖維體外培養及其衛星細胞分離和培養技術,結合免疫螢光染色分析,發現SRSF1能夠在衛星細胞激活和增殖階段特異性的表達,提示SRSF1可能參與了衛星細胞增殖過程的調控。然後利用MyoDcre小鼠構建骨骼肌特異性敲除SRSF1的小鼠,通過流式細胞術分選和體外培養骨骼肌原代衛星細胞,研究發現,SRSF1的缺失會顯著降低衛星細胞的體外擴增能力;通過圍產期EdU體內標記和追蹤分析發現,SRSF1的缺失同樣顯著降低衛星細胞的體內增殖能力。同時研究發現敲除小鼠表現出明顯的肌萎縮和肌無力,與人類CMS症狀高度一致。藉助於膈肌整體包埋染色技術(Whole mount staining),研究發現SRSF1缺失小鼠中存在大量不成熟的NMJ結構,其典型表現為:無效的神經末梢(Nerve terminal)-乙醯膽鹼受體(AchR)共定位;NMJ染色區域變寬;Nerve terminal和AchR的數量變多而體積變小。最後證明,SRSF1通過調控組織特異性剪接事件而參與小鼠骨骼肌的發育和功能的維持。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馮英研究員與浙江農林大學吳文武教授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這項工作得到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沈雷博士的大力幫助;感謝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提供SRSF1floxed小鼠;該研究還得到了上海科技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中國科學院等項目的資助,同時也得到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公共技術平臺和動物平臺的支持。

圖:SRSF1敲除導致骨骼肌衛星細胞增殖缺陷,NMJ紊亂和骨骼肌萎縮

文章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3671120303350

相關焦點

  • 馮英研究組合作發現SRSF1調控小鼠骨骼肌衛星細胞增殖以及神經肌肉接頭(NMJ)的成熟過程
    該研究發現剪接因子SRSF1不僅對於骨骼肌衛星細胞的增殖至關重要,而且調控著神經肌肉接頭在小鼠出生後進一步的成熟過程。骨骼肌衛星細胞是小鼠骨骼肌組織出生後發育階段發揮主要作用的幹細胞群體,其在圍產期階段的增殖是小鼠出生後骨骼肌組織快速生長的重要保證。
  • .| 生物學院孟慶勇團隊揭示ISLR基因在骨骼肌發育及重建過程中的...
    在前期對肌肉和脂肪平衡發育調控的基礎上,對影響該過程的重要差異基因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containing LRR (ISLR) 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該基因可以通過靶向穩定Dvl2從而影響經典Wnt信號通路的激活, 進而影響衛星細胞(肌肉乾細胞)的分化能力。
  • Development:經典Wnt信號通路參與骨骼肌發育影響成肌細胞融合
    2018年11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骨骼肌發育受到一系列有序調控途徑的控制。Wnt/β-catenin是參與肌細胞發育的最重要信號途徑之一,但是該信號途徑對肌細胞生成過程的調控是否具有時空特異性還不清楚。最近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對上述問題進行了進一步探究,並將相關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Development上。
  • 肌衛星細胞自我更新及其信號調控的應用熱點及問題
    ,產生完全複製自身的子細胞的過程。背景:肌衛星細胞自我更新是肌纖維受損後,肌衛星細胞被激活參與骨骼肌纖維修復從而影響骨骼肌再生修復的重要環節。目的:將肌衛星細胞自我更新及其相關信號調節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研究發現STING信號通路對神經幹細胞的調控作用
    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過程都被基因與外部信號之間的相互作用精確地調節,任何異常的刺激均可能改變神經幹細胞的命運,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已有研究證明,DNA損傷會影響神經幹細胞的增值與分化。STING信號通路已被證實是動物細胞自主性固有免疫系統的核心成分,在DNA損傷的情況下可被激活。STING信號在多種細胞類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心肌細胞、腸上皮細胞、癌細胞。
  • NCB:脂肪前體細胞快速增殖新發現
    2015年3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生物學期刊natue cell biology在線刊登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在高脂飲食刺激下,小鼠內臟脂肪會發生短暫的快速增殖,這與人類肥胖過程的模式一致,並且他們證實這一過程主要依賴於PI3K-AKT2信號通路。
  • 從斷裂的肌肉纖維中漏出的成分激活「衛星」肌肉乾細胞
    熊本大學(Kumamoto University)與日本長崎大學(Langaki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培養系統中建立肌肉損傷模型時,斷裂的肌肉纖維洩漏的成分會激活「衛星」(satellite)肌肉乾細胞。
  • 肌肉乾細胞研究最新進展(第2期)
    在肌肉再生的微環境中,一些分子信號刺激物會被釋放並產生外成性的修改,從而控制那些負責調控肌肉乾細胞生長與分化的基因的表達。一個來自美國伯翰姆醫學研究所(Burnham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的科學家小組對這一過程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
  •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骨骼肌細胞和棕色脂肪細胞主要來源於Myf5 和Pax3 肌源性祖細胞,皮下脂肪、腹部脂肪等白色脂肪細胞則主要來源於Myf5- 和Pax3- 非肌源性祖細胞。關於肌內脂肪細胞起源和祖細胞譜系的研究報導較少,早期的研究認為肌內脂肪細胞可能由肌衛星細胞分化而來。
  • 研究揭示m6A RNA表觀遺傳修飾對成年小鼠造血幹細胞靜息狀態的調控...
    利用BrdU標記實驗,他們發現Mettl3敲除的HSC快速增殖,不再處於正常的靜息狀態。  相對於其它成體幹細胞,HSC的研究有著更為成熟的表型鑑定標準(12種以上抗體組合流式細胞分析)和更為嚴格的功能檢測標準(移植致死性輻照後小鼠),因此,HSC一直被作為成體幹細胞的「範例」來研究新基因、新通路在幹細胞中的作用功能
  • 中科大發現調控NK細胞抗腫瘤活性關鍵分子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田志剛課題組的一篇關於NK細胞的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該研究發現了調控NK細胞成熟、存活增殖已及效應功能的關鍵分子。
  • 小鼠骨骼肌細胞提取物的應用
    來源:ChemicalBook背景[1-4]小鼠骨骼肌細胞提取物是從小鼠骨骼肌細胞提取的,小鼠骨骼肌細胞從正常小鼠骨骼肌組織製備,可以直接用於基因克隆,表達圖譜分析以及各種分子生物學實驗的研究。骨骼肌(skeletal muscle)又稱橫紋肌,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肌肉中的一種。
  • 【重磅綜述】成體幹細胞穩態與衰老的晝夜節律調控
    BMAL1也與肌肉發生和衛星細胞維持有關。不過和神經發生以及EpSCs不一樣的是,BMAL1缺失不能促進WNT信號下遊調控的成肌細胞分化。此外,BMAL1似乎可以直接或間接調節MyoD的表達,MyoD是肌肉生成的關鍵調控者,導致Bmal1基因敲除小鼠骨骼肌的肌絲結構受到損傷。
  • 科學家發現肝癌細胞增殖非編碼RNA調控機制
    我國科學家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發現了兩種非編碼RNA調控肝癌細胞增殖分子作用機制。這是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得的消息。據介紹,非編碼RNA是指不能編碼產生蛋白質的RNA分子。具有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主要包括微小RNA,長鏈非編碼RNA以及環狀RNA等。
  • 邱菊研究組合作發現3型天然淋巴細胞表觀遺傳學調控新機制
    3型天然淋巴細胞(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3s)作為固有免疫系統中的一個細胞類群,廣泛分布於腸道黏膜固有層中,在腸道炎症過程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天然淋巴細胞在分化早期以及待激活狀態下即實現了關鍵基因轉錄調控區域的染色質開放,這使其相比於功能相似的輔助性T細胞能夠更為快速地做出免疫應答。
  • 研究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在此過程中,細胞經過一次DNA複製後進行兩次細胞分裂,最終產生單倍體配子。同有絲分裂一樣,減數分裂的精確完成離不開細胞周期蛋白(Cyclins)與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CDKs)之間的共同調節。Cyclins的周期性降解與合成以及CDKs激酶活性的動態變化,是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周而復始的重要物質保障。
  • 研究發現小鼠肝臟敲除SRSF2引起肝癌形成的機制
    5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馮英課題組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小鼠肝臟特異性敲除SRSF2(HKO)能夠引起肝細胞代償性增殖和祖細胞增殖,最終出現肝細胞癌(HCC),初步揭示了HCC的形成機制。肝臟是體內平衡的中樞器官。大多數功能由肝實質細胞(即肝細胞)完成,肝細胞約佔肝臟總體積的80%。當肝臟遭受急性損傷時,肝細胞能夠增殖以維持肝臟功能,該過程稱為代償性增殖。
  • 研究揭示小鼠基態多能幹細胞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添加MEK和GSK3抑制劑(PD0325901、CHIR99021)的無血清培養基條件(2i+Lif, 2iL)下的小鼠胚胎多能性幹細胞比傳統血清條件(serum+Lif, SL)下的胚胎多能性幹細胞更接近著床前胚胎的內細胞團,因此2iL條件下的胚胎多能性幹細胞又被稱為基態多能幹細胞,具有更高的分化潛能,而SL條件下的胚胎多能性幹細胞則被稱為亞穩態多能幹細胞。
  • 硫化氫緩釋供體ADT-OH對神經前體細胞增殖的調控
    GYY4137對脂多糖誘導的小鼠急性肺損傷有保護作用,硫氫化鈉作為一種神經源化合物已被廣泛用於研究神經元氧化應激模型中。腦室帶區神經前體細胞:又稱為神經祖細胞,這些祖細胞既可增殖亦可分化為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在胚胎發育第12天之前,神經前體細胞進行大量增殖形成一個細胞池,為後期大腦皮質的發育提供條件。
  • 維持β細胞身份和功能性成熟:糖尿病幹預新機制
    近期的一系列研究開拓了我們對維持β細胞成熟分化狀態重要性的認識,而成熟分化調控也成為胰島β細胞研究領域的新熱點。在各種幹預中,僅限制飲食(而非胰島素、SGLT抑制劑、羅格列酮治療)可逆轉去分化標誌物ALDH1A3在糖尿病小鼠db/db中的異常高表達[26]。   三、mTORC1信號通路調控β細胞功能性成熟   究竟是何種特定信號通路參與了出生後β細胞功能性成熟這一重要生理過程,尚無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