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廉院士:是院士也是病人 肝移植讓我「重生」

2020-11-28 浙江在線

周廉院士:是院士也是病人 肝移植讓我「重生」

2012年12月03日 09:09:26

  浙江在線12月03日訊 浙大一院建院65周年慶典大會吸引了中國工程院10餘位院士參加,在參加慶典的嘉賓中,有一位身份特別。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廉,是我國材料科學家,今年72歲。

  周廉院士身材挺拔,臉上一直掛著微笑,人也顯得年輕精神。7年前,他被診斷為C肝、肝硬化、原發性肝癌。為了求醫,他花了幾個月時間上網查資料,調查比較全國各大肝移植中心的技術力量,經過慎重考慮,選擇了遠在千裡之外的浙大一院做肝移植手術。2006年7月,由浙大一院院長鄭樹森院士主刀,為當時年已66歲的周廉院士,成功完成了移植手術。

  移植手術後半年,周院士就恢復了正常工作,到上海參加了學術會議。術後10個月,他赴日本參加學術會議。在這6年時間裡,周院士照常工作,並牽頭把國際超導材料領域的大會開到中國。

  「我現在深深感覺到,只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地工作,浙大一院給了我恢復健康再工作的機會。他們高超的技術和精心的護理,都讓我感動。直到現在,我一直沒有停止工作。」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手術後的每年,周院士都會來杭州走走,看看浙大一院這幾年的飛速發展。該院目前擁有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學科,14個國家重點專科,7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連續3次進入「全國醫療機構SCI收錄前四強」。鄭樹森院士與李蘭娟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肝病診治和研究,肝癌肝移植「杭州標準」和人工肝治療技術已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和應用,挽救了一大批終末期肝病患者生命。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或電頭為"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浙江在線",並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浙江即時報

相關焦點

  • 十二年裡周廉院士歷盡艱辛為中國申辦世界鈦會主辦權,把中國鈦科技及其產業推向世界舞臺
    ,中國材料走向世界的引領者「中國鈦材料界的一面旗幟」,這是材料界對周廉院士的褒讚。2017年2月22日,周廉院士和甘子釗院士交流進入21世紀,伴隨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鈦行業進入崛起期。1992年,由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推薦,周廉院士代表中國加入了世界鈦會組委會,使中國成為世界鈦會組委會第7個成員國,這也是成員國中唯一的一個發展中國家。周廉此後15年擔任世界鈦會組委會委員。按照國際慣例,每屆世界鈦會主辦權由7個成員國委員投票決定。由於歷史原因,前11屆與中國無緣。
  • 招募免費肝移植患兒|中華慈善總會攜手7位院士助力兒童肝移植
    「我的孩子活了,我也就活了,我們這個家也就有希望了。後半生我們全家都會在感恩中度過,我們會把這份愛傳遞下去。」在經歷了父親去世、割肝救女兩大劫難的李嵐(化名)如是說道。肝病患兒李嵐女兒萱萱今年1歲,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在7個月大時就已經經歷了一場葛西手術,花費了數萬元醫療費用,但手術並未有明顯好轉,只有肝移植手術,才是孩子重生的希望。可萱萱家裡卻已花光了所有積蓄,一貧如洗。
  • 材料界大牛周廉院士出席先進高分子材料研討會,助力新材料發展!
    講習班開始前,周廉院士率先發表致辭:「希望十年之後,中國材料能在國際上走向輝煌。」隨後,周廉院士表示,目前正在大力推進學術交流平臺的建立,採用「學習+交流」的模式培養青年力量。周廉院士希望本次講習班可以深度解讀高分子材料的學術進展,闡明高分子領域的現存問題及發展空間。
  • 他是材料學界泰鬥、蜚聲國際的材料科學家,八十歲的周廉院士依然在...
    2017年6月18日,周廉院士在第二屆中國海洋材料產業高峰論壇(大連))大會上致辭 秋風渭水,金葉滿長安,群賢畢至,蓬蓽生輝。 今年恰逢周廉院士80歲壽誕,第10屆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的舉辦,無疑是給這位蜚聲國際的材料科學家獻上的生日禮物。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歐陽平凱賦詩一首,慶賀周廉院士80壽誕——「八徵耄念風帶雨,五旬韶華為國抒。不懼艱難繁霜鬢,且看今日功勳鑄。」
  • 他是材料學界泰鬥、蜚聲國際的材料科學家,八十歲的周廉院士依然在跋涉……
    2017年6月18日,周廉院士在第二屆中國海洋材料產業高峰論壇(大連))大會上致辭今年恰逢周廉院士80歲壽誕,第10屆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的舉辦,無疑是給這位蜚聲國際的材料科學家獻上的生日禮物。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歐陽平凱賦詩一首,慶賀周廉院士80壽誕——「八徵耄念風帶雨,五旬韶華為國抒。不懼艱難繁霜鬢,且看今日功勳鑄。」
  • 中科院新院士有兩位鹽城人!芮筱亭教授!樊嘉教授!
    至此,鹽城中學已有4位院士校友 孫九林、李立浧、王詩宬、芮筱亭 鹽城籍的院士已有18位!   擅長並完成了9000餘例肝腫瘤切除手術以及肝移植1800餘例,涵蓋諸多高難度手術,其中包括世界首例「廢棄肝臟」成人-兒童部分肝移植、亞洲首例成人肝心聯合移植、亞洲首例機器人輔助活體供肝移植手術、中國首例經典劈裂式肝移植術等。   在醫學界,肝癌患者又叫邊緣人,救治的風險極大,會將一個醫生保持了多年的手術成功率和口碑毀於一旦。但在樊嘉的眼裡,生命從來都重於口碑。
  • 一家3位院士!李林:我爸爸是院士,我老公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李四光對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來說,最驕傲的可能不是他的科研成果,或許會是他最寵愛的女兒李林。李四光時常欣慰有這樣一位優秀的女兒 ,對自己的女婿也是十分肯定!在我們大眾看來,和諧美滿的家庭背後還能出現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失為一段傳奇佳話。就連李林自己驕傲的說:「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 記我國肝臟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
    2019年3月,97歲高齡的吳孟超主刀手術    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題:無影燈下70年——記我國肝臟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    1949年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2019年從院士崗位上正式退休,吳孟超70年鞠躬盡瘁,成為我國醫療和科研戰線上一盞永不熄滅的無影燈。    人民軍醫的精神血脈    又有肝病患者敲開了吳孟超的家門,他白天沒能掛上吳老的號。    吳孟超招招手,讓這位來自安徽鄉下的病人躺在客廳的沙發上。
  • 《院士來了》第十集 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為兩岸生命護航
    《院士來了》第十集熱血漫畫男主角 行走的醫者傳奇亞洲換肝之父 陳肇隆為兩岸生命護航他創造了多項亞洲乃至全球的肝臟移植紀錄他一度保持了全球最高的活體肝移植存活率他幾乎以一己之力,讓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成為世界活體肝移植聖地
  • 周廉院士:3D列印產業發展關鍵在材料
    原標題:周廉院士:3D列印產業發展關鍵在材料   科技日報訊 (記者付麗麗)「3D列印發展的關鍵在材料,未來3D列印材料將爆發巨大生命力,可能佔據3D列印產值30%以上份額。我們一定要做好3D列印材料這篇大文章,縮小與國際差距。」12月18日,在中國3D列印材料理事會成立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3D列印材料理事會主席周廉說。
  • 中國工程院陳肇隆院士受聘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劉青光副院長表示,這是西安交大一附院的一件盛事,也是肝膽外科的一件盛事,陳院士的加盟將對醫院特別是醫院肝膽外科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技術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無影燈下70年——記我國肝臟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
    ↑2019年3月,97歲高齡的吳孟超主刀手術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題:無影燈下70年——記我國肝臟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1949年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2019年從院士崗位上正式退休,吳孟超70年鞠躬盡瘁,成為我國醫療和科研戰線上一盞永不熄滅的無影燈。人民軍醫的精神血脈又有肝病患者敲開了吳孟超的家門,他白天沒能掛上吳老的號。吳孟超招招手,讓這位來自安徽鄉下的病人躺在客廳的沙發上。女兒吳玲拿出布單,說鋪一下沙發乾淨些。
  • 香港肝臟移植專家範上達榮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新網12月14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肝臟移植專家範上達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新一輪增補中,榮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工程學部院士。   中國工程院昨日(十三日)公布新增補五十名院士名單,來自本港的肝移植專家範上達範上達以其香港首例原位肝移植、肝移植五年百分之八十二生存率的世界先進水平等卓越成就折服評委,成為五十名新增補院士中唯一一名來自內地以外的人士。
  • 66名院士發起「醫學教育智能系統」 讓更多病人告別「在高鐵上來回...
    大醫院病人怎麼越看越多?病人為何不相信基層醫院?專家說,因為分級診療還沒真正實現,因為基層醫療水平還有限。就在「中國分級診療交流會」上,以鍾南山、樊代明為代表的66名院士宣布發起「醫學教育智能系統」,希望藉助網際網路讓基層醫生成長不再難,助力分級診療的實現,讓更多病人告別「在高鐵上來回跑」的折騰。
  • 醫學教材用語不統一 院士建議「患者」改「病人」
    是稱「患者」還是 「病人」?最近,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同濟醫院肝臟外科教授陳孝平給《中國實用外科雜誌》今年第一期的建議信在網上公布。信中建議,將醫學教材及醫學出版物中「患者」一詞統一更改為「病人」。此舉得到20位院士、專家聯名支持。  昨日,長江日報記者專訪了陳孝平教授,他詳細講述了統一為「病人」的理由。
  • 官春雲院士:苦難也是一種財富
    「我經常給孩子們講家庭經歷的苦難,讓他們不要忘記過去。苦難也是一種財富,教給我勤勞儉樸、積極向上。我希望孩子們像祖輩一樣,做個勤勞儉樸、積極向上的人。」官院士說。  回顧家庭苦難史,官院士對童年逃難記憶深刻。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殺戮,3歲的官春雲便隨全家四處逃難。「有次與母親失散了半個多月才重逢,全家人抱頭痛哭。」「有次高燒不退又沒藥治療,右眼成了弱視。」
  • 周廉高:用心用情扶貧 貧困戶眼中的「高隊長」
    紅網時刻4月24日訊(通訊員 陳勇 謝新陽 視頻剪輯/湯思柔)「高隊長,你來啦,真的太感謝你了」看見扶貧隊長周廉高登門走訪,郴州市桂陽縣舂陵江鎮十字村貧困戶肖嗣周熱情地迎了上去。郴州市桂陽縣舂陵江鎮十字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周廉高,一直以在路上的心態紮根群眾中,貧困戶的難事就是他的心事,用心用情幫他們。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我和我的祖國
    1955年從上海醫學院畢業以後,王正敏院士一直就職於母校附屬醫院上海醫學院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現為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當時的醫院沒有電梯,夏天沒有空調,冬天手術洗手沒有熱水。除了基礎設施落後,王院士所在的耳鼻喉科,雖是全國最高學府著名科室,其水平與國際水準存在明顯差距。可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由王院士代表的一批黨員醫生,積極發揮骨幹作用,與同事團結協作,不計名利地投入工作。
  • 2020華西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院士論壇舉辦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26日訊(記者 胡旭陽 攝影報導)11月26日,「2020華西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院士論壇」在成都舉辦,15位國內知名院士及學者團隊齊聚一堂,圍繞建設「國際一流、裝備先進、高度綜合集成、開放共享」的生物治療轉化醫學設施帶來新的啟迪等話題開展深入探討
  • 董家鴻院士工作站 在淮安市一院揭牌成立
    本報訊 10日下午4點,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董家鴻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舉行。董家鴻院士是目前國內肝膽外科的領軍人。通過建立院士工作站,淮安市一院將與董家鴻院士專家團隊在醫療技術、醫療服務、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研、教學培訓、遠程會診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