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稱「患者」還是 「病人」?最近,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同濟醫院肝臟外科教授陳孝平給《中國實用外科雜誌》今年第一期的建議信在網上公布。信中建議,將醫學教材及醫學出版物中「患者」一詞統一更改為「病人」。此舉得到20位院士、專家聯名支持。
昨日,長江日報記者專訪了陳孝平教授,他詳細講述了統一為「病人」的理由。他認為,醫學教材及醫學出版物中應該規範統一,前後一致。如在英文中,表達「病人」概念的詞有好幾個,但在英文的醫學教材及文獻中,表達「病人」意思的詞只有「patient」一個。陳孝平直接從事醫學教材的編寫工作,他表示,病人、患者混用,會對學習教材的人造成困擾。
再者,患者是一個外來詞。陳孝平表示,他並不反對使用外來語,各國語言中都有外來詞,但往往是本民族文化處於弱勢時,或是本民族語言中找不到相對應的詞才使用。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老一輩醫學家吳階平院士、裘法祖院士等5人聯名向原衛生部等寫信,建議將醫學教材及醫學出版物中「患者」一詞統一更改為「病人」。理由在於:我國早期醫學詞典、醫學教材、醫學出版物及漢語言辭典中並無「患者」一詞,「九一八」事變後,「患者」一詞才在關外出現並傳入關內。「患者」一詞與日本侵略我國東北的歷史有著很大的關聯。
陳孝平作為裘老的博士生,是這一建議的見證人。他說,患者這個詞是上世紀80年代慢慢傳到南方的,老一輩江浙、上海一帶的人,過去從沒有聽過患者這個詞。上世紀70年代他從事醫學工作時根本沒有「患者」的說法。
陳孝平在建議信中舉例,「病人」一詞,在古義中,如《荀子·法行》,就指生病的人,與今義相同。在我國古代「患」字雖有「病」意,也有「患……者」的語式,但並無專門指稱病人的「患者」一詞。
倒是「病人」翻譯成日文是「患者さん(かんじゃさん)」。據幾位老醫學家的觀點——「患者」一詞很可能是直接由日文翻譯而來。
部分網友認為,生病的人自身並不希望被稱為「病人」,「病人」一詞有歧視感,「患者」更合適。
對此,陳孝平表示,包括自己讀研究生時的同學,也有不一樣的觀點。其實,他強調的是在醫學教材及醫學出版物中,統一規範為「病人」,至於日常用語,並不必強制要求。(記者劉睿徹)
來源: 長江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