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材用語不統一 院士建議「患者」改「病人」

2020-12-01 華夏經緯

  是稱「患者」還是 「病人」?最近,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同濟醫院肝臟外科教授陳孝平給《中國實用外科雜誌》今年第一期的建議信在網上公布。信中建議,將醫學教材及醫學出版物中「患者」一詞統一更改為「病人」。此舉得到20位院士、專家聯名支持。

  昨日,長江日報記者專訪了陳孝平教授,他詳細講述了統一為「病人」的理由。他認為,醫學教材及醫學出版物中應該規範統一,前後一致。如在英文中,表達「病人」概念的詞有好幾個,但在英文的醫學教材及文獻中,表達「病人」意思的詞只有「patient」一個。陳孝平直接從事醫學教材的編寫工作,他表示,病人、患者混用,會對學習教材的人造成困擾。

  再者,患者是一個外來詞。陳孝平表示,他並不反對使用外來語,各國語言中都有外來詞,但往往是本民族文化處於弱勢時,或是本民族語言中找不到相對應的詞才使用。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老一輩醫學家吳階平院士、裘法祖院士等5人聯名向原衛生部等寫信,建議將醫學教材及醫學出版物中「患者」一詞統一更改為「病人」。理由在於:我國早期醫學詞典、醫學教材、醫學出版物及漢語言辭典中並無「患者」一詞,「九一八」事變後,「患者」一詞才在關外出現並傳入關內。「患者」一詞與日本侵略我國東北的歷史有著很大的關聯。

  陳孝平作為裘老的博士生,是這一建議的見證人。他說,患者這個詞是上世紀80年代慢慢傳到南方的,老一輩江浙、上海一帶的人,過去從沒有聽過患者這個詞。上世紀70年代他從事醫學工作時根本沒有「患者」的說法。

  陳孝平在建議信中舉例,「病人」一詞,在古義中,如《荀子·法行》,就指生病的人,與今義相同。在我國古代「患」字雖有「病」意,也有「患……者」的語式,但並無專門指稱病人的「患者」一詞。

  倒是「病人」翻譯成日文是「患者さん(かんじゃさん)」。據幾位老醫學家的觀點——「患者」一詞很可能是直接由日文翻譯而來。

  部分網友認為,生病的人自身並不希望被稱為「病人」,「病人」一詞有歧視感,「患者」更合適。

  對此,陳孝平表示,包括自己讀研究生時的同學,也有不一樣的觀點。其實,他強調的是在醫學教材及醫學出版物中,統一規範為「病人」,至於日常用語,並不必強制要求。(記者劉睿徹)

來源: 長江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王一方教授與陳孝平院士商榷 請留住「患者」
    陳孝平院士是中國外科泰鬥裘法祖院士的高足,裘老有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表明醫者應以慈悲為懷,德高如佛祖。中日之間關涉「患者」內涵的佛經交流的這段歷史,建議放在良醫的知識譜系之中,作為背景了解。「患者」與「病人」的語用之差由於「患者」(是不確定的主觀體驗的疾病感受,是尚未確定的病人)與「病人」(是對患者不確定性的澄清,是確切的疾病載體)稱謂之間存在著主體性與客體性、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內涵差別,似乎可以約定一下兩者使用的合理範圍,專業文獻(教材、參考書)、診療場所與情境應該使用「病人」,非專業場合、大眾語境(衛生科普)則使用
  • 66名院士發起「醫學教育智能系統」 讓更多病人告別「在高鐵上來回...
    日前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分級診療交流會」上,大家熱議一組數據:從2005年到2016年的12年間,去大醫院看病的患者比例從33.8%上升到41%,而去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的患者比例從63.3%下降到55.5%。  大醫院病人怎麼越看越多?病人為何不相信基層醫院?專家說,因為分級診療還沒真正實現,因為基層醫療水平還有限。
  • 院士專家與鄉村醫生共話「精準醫學」
    此次活動是國內首次由院士專家針對基層鄉村醫生開展「精準醫學」的學術大會,為鄉村醫生創造了與院士專家面對面學術交流的機會,共同研究學習最新的醫療模式和方法,分享「精準醫學」在基層醫療中的發展和運用。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餘名鄉村醫生代表參加了培訓。  會上,院士專家用通俗的語言講解了當前最前沿的醫學發展。
  • 鍾南山院士會診後,兩臺氫氧機當天送到患者病房
    今天上午,鍾南山院士領銜廣東省人民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專家,對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兩個重症患者進行遠程會診。其中一位患者是2月1日收治入院的31歲剖腹產產婦,此前因病情嚴重,曾接受過鍾南山的遠程會診。經過1個多月的治療,她已陸續撤掉ECMO和呼吸機,目前神志清楚,可以自行飲食,下床活動。
  • 鍾南山院士簡介 及傳奇事跡
    1985年後被指定為中央領導保健醫生,受聘為世界衛生組織醫學顧問、國際胸科協會特別會員、亞太地區執委會理事;同年任碩士研究生導師。1995年任博士生導師。1996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年起任醫藥衛生工程學部副主任。現任中華醫學會會長、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廣州醫學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
  • 世衛組織:尚無證據證明瑞德西韋可改善新冠病人存活率,不建議對住院患者使用
    聯合國新聞網站11月20日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指南制定小組(Guideline Development Group)19日通過《英國醫學雜誌》發表文章表示,不建議對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病)住院患者使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無論其病情有多嚴重——因為目前尚無證據表明這種藥物可改善生存或者對呼吸支持的需要。
  • 8院士齊聚羊城,縱論中國精準醫學前沿與創新
    另外,他認為,幹細胞治療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科學、可行。在武漢,對重型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前瞻性、隨機雙盲、對照研究,結果表明: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患者輸注過程安全順利,耐受性好,無任何不良事件。與對照組相比,臨床症狀顯著改善,化驗檢查指標、肺部影像學檢查均明顯好轉。幹細胞治療重症患者的安全性與療效被證明。
  •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出新書 關注「醫學的溫度」
    新京報訊(記者 楊菲菲)「醫學亦人學,醫道重溫度。」11月19日,「醫學的溫度—韓啟德院士新書發布會暨讀書分享會」在北京大學舉行。該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所著,該書收錄了20篇文章,闡述了其對醫學本質、敘事醫學、精準醫學等系列專業議題的人文思考。
  •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醫學是人學 醫道重溫度
    醫學是有限度的。技術至上的盛行只能使公眾產生不符實際的過高期望,由此產生更多的失望;也讓醫者不能跳出技術的局限,對患者施以更多的人文關懷。醫學的對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在生病的時候尤其需要得到人性的關懷。疾病的根本危害在於傷痛,而傷痛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所以病人最需要的永遠是關愛和照顧。我們的許多醫生都體會到,與病人溝通是看病最關鍵的環節。
  • 小學語文教材全國都統一了,為啥數學不能統一?好多都應該統一!
    去年,全國的中小學語文教材都用的是部編教材,也就是說,全國的孩子語文書都一樣了。但數學教材為啥不統一呢?現在的小學數學版本有: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還有冀教版、青島版、西師大版、滬教版、北京版等,有的版本還分為六三,五四兩種版本。數學版本現在很多,一個市的孩子用的可能都不一樣。
  • 當代心臟病學之父陳灝珠院士逝世,曾說「對待病人要如親人」
    據中國工程院,10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灝珠逝世,享年95歲。陳灝珠,1924年生,中國心血管病有創性檢查和治療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心血管病介入性診治法主要奠基人,也是首位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心血管病內科專家,為心血管病學科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 韓啟德院士:醫學的對象是人,要讓醫學有溫度
    11月19日,北京大學舉行《醫學的溫度》新書發布會。該書作者為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全書收錄20篇文章,以「醫學的溫度」為主題,闡述了他對醫學本質、敘事醫學、精準醫學等系列專業議題的人文思考,針對人們關於癌症治療、死亡所持有的習以為常的觀點,他也提出質疑並發表獨特觀點。在發布會上,韓啟德帶來主題報告,他說,醫學永遠不可能消滅疾病。
  • 王忠誠院士在我校《中國醫學倫理學》發表論文
    我國神經外科的開創者和奠基者,2008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忠誠院士在我校《中國醫學倫理學》雜誌發表《論醫生的責任》的論文。論文指出,醫生的工作關係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與其他行業相比分量顯得格外沉重,責任也特別重大。醫生的責任包括對醫術的責任、對患者的責任和對國家的責任。擔負起這三種責任,是醫生必然的使命也是應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
  • 最懂中國「心」的院士:遵循15字箴言拼搏了一輩子
    在1976年6月搶救奎尼丁昏厥患者的治療中,陳灝珠院士對3小時20分鐘「偶然」無發作時段進行仔細地分析研究,提出了大劑量、長時間使用異丙腎上腺素的治療方法。多年之後,陳灝珠院士坦言,當時腦子裡根本沒有想什麼首創不首創,只是純粹地想要把病人救活。
  • 今年9月起中小學將統一換教材 一年級先認字
    來自教育部最新要求:今年9月起,中小學將統一換教材!作為教育改革的標誌性學科,中小學語文教材「一綱多本」的時代正式終結。從起始年級開始,全國小學和初中將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  近日,一條消息迅速傳遍了家長的朋友圈:2016年,部分中小學的一年級和七年級開始試用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門課部編本新教材。三科教材將於今年秋季學期統一在全國一年級和七年級首先使用,2018年延伸至二年級和八年級,2019年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
  • 醫學MDT,為患者「私人定製」診療方案
    醫學MDT,為患者「私人定製」診療方案 2020-08-26 14: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冠患者「復發」有三種情況?武漢醫生建議分類施策
    武漢一線醫生發文稱,大量病癒患者出院,部分患者出院後出現再次發熱、核酸檢測陽性的現象,原因多種,既與患者基礎帶病相關,也有臨床治療、核酸採樣等原因。多名臨床醫生提醒,新冠病毒狡猾,目前對其認識尚不夠全面。上述信息3月2日收錄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出院後「復發」原因分析及治療策略》一文中,由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劉輝國等人發表在《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上。
  • 關於常態化防控,李蘭娟院士的最新建議來了
    」5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在福建省晉江市衛健系統「院士大講壇」上,就當前的常態化防控,給出了最新建議。晉江市醫院職工陳金礦創作的李蘭娟院士剪紙作品李蘭娟院士在論壇上指出,風熱患者常態化監測,設置發熱門診非常必要,對於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讓新發突發傳染病「前哨」更響。
  • 陳灝珠院士「生命之花」醫學人才培養項目啟動—新聞—科學網
    作為一名醫學大家,他常說人是要有精神的,那就是為人民服務精神、人道主義精神,看到病人能痊癒,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陳灝珠院士可謂桃李滿天下。他以高尚的醫德、嚴謹的學風、廣博的知識,將一批又一批學生培養成祖國的棟梁之材。他對待學生的工作、學習,要求嚴格,言語溫和,學生從他平等如友般的交談中,感知老師治學的嚴謹。
  • 科學網—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從老山前線到醫學前沿
    面對旁人的稱讚,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總是這樣說。 2009年,49歲的付小兵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最年輕的院士。2000年初的一個下午,付小兵取了些病人組織標本作組織學檢查,想看看傷口的癒合情況。「病人創傷癒合得很好,但我們卻發現了一種不該出現的東西——在不應該出現幹細胞染色的地方出現了幹細胞的染色。」 付小兵馬上又找了些片子觀察,發現有的切片上有幹細胞,有的切片上沒有。「究竟是切片錯誤,還是創面組織在癒合時結構發生了紊亂,抑或是老細胞返祖為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