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性和靶向性c-met表達系統的建立及其促肝細胞再生的研究...

2021-01-16 中安在線網站

  我國是HBV感染高發地區,由HBV引起的重型肝炎是臨床常見的病症。重型肝炎是急驟發生廣泛性肝細胞壞死而引起重度肝功能障礙,出現以肝性腦病為主的肝功能衰竭的一種臨床綜合症。目前,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Saunders等認為肝衰竭的發生與患者肝臟缺乏肝細胞再生有關,改善患者存活率的關鍵在於刺激肝細胞再生,促進肝細胞生長而使得肝功能恢復。肝臟是具有極大再生潛能的器官,在重型肝炎動物模型中雖然血清內與肝細胞再生相關的生物活性物質水平明顯升高,但是殘餘肝細胞內出現代謝-再生環路障礙,不能接受外部因子的調節,肝細胞凋亡或壞死不能被阻止,少量再生肝細胞仍無法彌補殘存肝細胞進行性大量壞死,新生細胞存在再生不良,最終導致肝功能衰竭。

  目前針對重型肝炎的治療原則是對症支持、促肝細胞再生、以及防治併發症的治療。人工肝為肝功能衰竭患者提供功能支持,延長生存期,然而能否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率目前尚未定論,只能作為肝衰竭到肝移植前的過渡橋梁。對大多數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提供了唯一的生存機會,但由於受到屍肝捐獻嚴重缺乏和在有限的時間內難以獲得合適供體肝臟的限制,據估計全球不到10%的重型肝炎患者有條件進行了肝移植。因此在重型肝炎的治療過程中,促肝細胞再生可能成為關鍵。目前臨床用於促肝細胞再生的常規藥物為肝細胞生長因子(HGF)。HGF為小分子多肽物質,它具有潛在的肝臟「營養功能」。然而關於HGF的促肝細胞再生療效還有很多爭議,其中最矛盾的是重型肝炎患者或動物模型體內本身就有高水平的HGF,但是仍然缺乏肝細胞再生的直接證據。

  肝細胞生長因子受體/c-met基因為一原癌基因,HGF與其受體c-met蛋白相結合,激活受體後啟動胞內信號通路,將增殖信號傳至細胞核內,通過調節特定基因的表達而促進肝細胞的生長。多篇文獻報導,肝切除或肝臟腫瘤體內肝細胞表面c-met蛋白高表達,而重型肝炎患者或動物模型肝細胞表面c-met蛋白的表達下降或缺失。我們比較急性肝衰竭和肝再生兩種模型研究發現:肝再生大鼠模型血清HGF水平和肝細胞表面c-met的表達都升高,而肝衰竭大鼠模型雖有HGF水平的升高,但肝細胞表面c-met表達不變甚至下調,從而造成了HGF/c-met通路障礙,最終影響了肝細胞再生。HGF或c-met蛋白的減少都不利於肝細胞的再生,重型肝炎患者體內的HGF水平持續升高,而c-met蛋白表達下降或缺失為肝細胞再生障礙的最合理的解釋,通過基因治療的方法適當增加c-met蛋白的表達或受體後效應來解決這個問題為今後促肝細胞再生的一個重要方向。

  基因治療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載體,介導基因轉移的載體一般分為病毒性載體和非病毒載體。目前病毒載體具有較高的轉染效率,在基因治療中佔有主導地位。但由於病毒載體導入體內後表達部位和表達量很難控制,因此需要開發能在體內特定部位或特定細胞表達並接受外界調控的表達系統,在本研究中我們是通過特異性啟動子和改進的Tet系統來實現這一目的。白蛋白是肝臟表達的血清蛋白,其組織特異性表達的基礎在於白蛋白基因存在特異性調控序,可與肝臟富含的轉錄因子特異性結合,刺激基因高效轉錄。因此利用白蛋白啟動子的調控可以使得目的基因在肝細胞的特異性表達。Tet系統由Tet反應性元件(TRE)和融合的轉錄活化因子(tTA或rtTA)兩部分組成。tTA在其誘導因子不存在時與上述反應性元件結合,啟動目的基因轉錄;加入誘導因子後,誘導因子與tTA結合使其從TRE上脫落,終止目的基因轉錄。而rtTA的作用方式與tTA的相反,當加入誘導因子時啟動目的基因的轉錄,當誘導因子從系統中去除後,目的基因的轉錄關閉。這兩種系統能在外源誘導因子的作用下人為控制目的基因的表達或關閉,故被分別稱為Tet-on/Tet-off系統。目前應用最多的Tet系統為多西環素表達調控系統,該系統和其它基因調控系統相比,其可調性、表達效率都有極大的提高,但仍存在許多不足:1)TRE和tTA/rtTA構建於不同的質粒中,但兩個或兩個以上質粒共轉染細胞比單質粒轉染細胞效率低很多;2)細胞內tTA或rtTA濃度過高時,tTA或rtTA的激活作用會干擾宿主細胞自身的基因轉錄系統,導致嚴重的細胞毒性。因此,我們通過建立起一種自身調節的雙向性載體系統,將TRE和rtTA置於同一質粒中,且用較弱的白蛋白啟動子來控制tTA或rtTA的表達,同時用PminCMV作為TRE中的啟動子來控制目的基因的表達。這樣既解決了普通多西環素表達調控系統的轉染效率低和細胞毒性高等問題,又達到通過特異性的啟動子來調控目的蛋白表達之目的。

  本研究建立白蛋白啟動子調控的Tet-on表達系統,該系統包裝成腺病毒後導入肝組織後,在多西環素的誘導作用下表達目的蛋白(c-met),使得c-met在指定細胞(肝細胞)和指定時間下適當表達,達到真正的靶向性和可控性。通過白蛋白啟動子和Tet-on系統雙重調節可使得c-met蛋白靶向表達於肝細胞,且接受多西環素誘導表達,從而減少了c-met蛋白「盲目」表達而帶來的副作用。同時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研究c-met蛋白在模型大鼠殘存肝細胞的可控性表達對肝細胞再生的促進肝和細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並長期觀察監測該系統的體內應用後的安全性。本研究建立了針對肝細胞的靶向性Tet-on表達系統,為今後肝病領域基因導入實驗和治療奠定了基礎。本研究基因水平促肝細胞再生是基因治療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為今後重型肝炎的臨床治療開闢了一條新途徑。本研究通過上調HGF受體c-met的表達來促肝細胞再生和抑制肝細胞凋亡的方法也為今後基因修飾肝細胞移植的臨床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本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相關焦點

  • 肝細胞癌(HCC)新藥!武田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Cabometyx...
    2020年01月29日訊 /生物谷BIOON/ --Exelixis公司近日宣布,其日本合作夥伴武田製藥(Tekada)已向日本衛生勞動福利部(MHLW)申請批准生產和銷售靶向抗癌藥Cabometyx(cabozantinib,卡博替尼),用於先前系統治療後病情進展的不可切除性肝細胞癌(HCC)患者的治療。
  • 大鼠肝細胞的知識解析及應用
    、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脂蛋白和補體等血漿蛋白滑面內質網:參與生物轉化和代謝,如膽汁合成、脂類代謝、糖代謝、激素代謝和有機異物的轉化高爾基複合體:參與蛋白的加工和膽汁排泌線粒體、溶酶體和過氧化物酶體豐富; 3、含糖原、脂滴、色素等內涵物肝細胞核肝細胞核主要由去氧核糖核酸(DNA)和組蛋白等組成。
  • 牙源性幹細胞及其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進展
    現就DSCs的類型及其在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治療潛力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研究發現,脊髓損傷植入DPSCs和SHED後促進了脊髓功能的恢復。DPSCs也可使新出生的小鼠免受腦缺血的傷害。DSCs的治療潛力與BMMSCs相似,是再生治療的另一種無創來源。
  • 【ASCO 2017】華海清教授:lenvatinib打破肝癌一線治療研究的「陰」霾
    c-met作為一種原癌基因於1980年被發現,其所編碼的c-MET蛋白是受體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員。研究表明,c-MET蛋白由一條50 kD的α亞基和140kD的β亞基組成,α亞基和β亞基的胞外區作為配體識別部位可識別並結合肝細胞生長因子(HGF),而胞內區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磷酸化後可激活一系列的下遊信號通路,導致細胞的增殖、存活、細胞骨架重組、分離擴散、運動能力增強及血管再生等。
  • 原來PARP抑制劑對腫瘤的效果和c-Met表達量相反!
    體外和小鼠模型的最新研究數據表明,PARP抑制劑結合c-Met抑制劑可能能幫助高c-Met表達癌症患者克服對PARP抑制劑的抗性。
  • AZ 與和黃醫藥啟動首創 c -MET 抑制劑 savolitinib 臨床 III 期研究
    和黃中國醫藥科技(Hutchison China MediTech,以下簡稱:和黃醫藥)與英國製藥巨頭阿斯利康(AstraZeneca)近日聯合宣布,雙方已啟動一項全球性關鍵 III 期臨床研究 SAVOIR,評估高度選擇性 c -MET 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savolitinib 治療 c -MET 驅動的乳頭狀腎細胞癌(PRCC)的療效和安全性
  • 肝細胞抵禦諸如科薩奇病毒等多種病毒感染的分子機理
    研究者指出,肝細胞能幫助機體控制諸如科薩奇病毒等常見病毒的感染,同時還能有效抵禦其它多種病毒的感染,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長期以來被認為能幫助清除血液中化學毒素的細胞—肝細胞或許還能作為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分,從而幫助藥物有效增強機體抵禦多種新發病毒感染的能力
  • 促肝細胞生長素 HepatocytegrowthpromottingFactors
    【分類】肝膽疾病輔助用藥  【藥理作用】刺激正常肝細胞DNA合成,促進肝細胞再生,降低谷丙轉氨酶,具保肝作用。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有免疫增強作用。本品為豬或小牛的肝細胞生長因數(HGF),有明顯的促進肝細胞DNA的合成、促進肝細胞再生,能提高實驗動物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存活率。
  • 2020年11月CRISPR/Cas最新研究進展
    3.Human Gene Therapy:肝臟再生促進基因修復doi:10.1089/hum.2020.042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使用甲狀腺激素促進肝細胞增殖提高了小鼠肝臟中CRISPR / Cas9介導的基因編輯的效率。相關結果發表在《Human Gene Therapy》雜誌上。
  • 硫酸乙醯肝素蛋白聚糖的功能機制及靶向性藥物研究
    主要從事中藥中多糖的結構與功能,構效關係,多糖的靶向性及其作用機理,細胞膜蛋白聚糖及其相關酶的功能機制以及糖類創新藥物研究;涉及方向有抗腫瘤,早老痴呆,免疫調節,以及針對腸道菌群相關疾病預防等。研究工作闡明了30多種多糖新結構和9種靶向性中藥多糖抗腫瘤作用的新機制;首次揭示了多糖的吸收機制和蛋白聚糖與miRNA相互調控網絡研究的新方向;發現了中藥多糖抑制腫瘤生長的15個潛在新靶點。
  • 肝臟中的主要細胞類型—肝細胞抵禦多種病毒感染的分子機理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長期以來被認為能幫助清除血液中化學毒素的細胞—肝細胞或許還能作為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分,從而幫助藥物有效增強機體抵禦多種新發病毒感染的能力。研究者Whitton及其同事長期以來對科薩奇病毒進行研究,該病毒能通過糞口途徑來進行傳播並引發一系列疾病症狀,比如發燒、咽喉痛、腹瀉、腦膜炎和心肌炎等,這種病毒之所以以來自紐約市的科薩奇鎮命名是因為上世紀40年代末期,研究人員從該地的一名患者機體中首次分離到了科薩奇病毒。
  • Quasi Vivo流動培養提高肝細胞基因表達,細胞原代培養技術
    人肝細胞原代培養被認為是研究藥物/異種代謝、毒性和副作用的金標準。然而,原代培養的肝細胞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許多基因(包括細胞色素P450、結合酶和膜轉運蛋白)的表達量在早期就會發生下調。尤其細胞鋪板後CYP表達的巨大下降是主要問題。這可能是靜止培養條件無法複製某些生理刺激所致。
  • 解讀丨lncRNA及其同源snoRNA促進腫瘤發生和轉移機制
    了解非編碼RNAs(ncRNAs)在腫瘤發生和轉移中的作用,將為鑑定診斷和治療靶點建立新的途徑。該研究鑑定出lncRNA SNHG10及其同源snoRNA SCARNA13作為HCC發展和轉移的新驅動因子。揭示了LncRNA SNHG10通過正反饋環調節其同源物SCARNA13促進肝癌發生和轉移的分子機制。肝細胞癌(HCC)是中國第四大常見惡性腫瘤和第三大癌症死因。
  • 研究人員研究了棕櫚油提取物對小鼠肝細胞的影響
    赴美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棕櫚油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化合物,其中包括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醇。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保護細胞免受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毒化學物質的損害。雖然生育酚是一種廣為人知的研究化合物,但關於生育三烯醇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一個來自馬來西亞和利比亞的研究小組最近調查了從棕櫚油中提取的三烯醇對小鼠肝細胞的影響。
  • 肝細胞癌新藥!武田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Cabometyx獲日本批准!
    Exelixis公司近日宣布,其日本合作夥伴武田製藥(Tekada)已獲得日本厚生勞動省(MHLW)批准,在日本生產和銷售靶向抗癌藥Cabometyx(cabozantinib,卡博替尼),用於先前系統治療後病情進展的不可切除性肝細胞癌(HCC)患者的治療。
  • 高維擬線性波方程可控性研究
    為解決變係數波方程可控性的著名難題,中科院數學院系統控制重點實驗室姚鵬飛研究員首次創造性地引入黎曼幾何方法,並取得重要突破。
  • |運用多層組學研究非編碼RNA在肝癌的發生和轉移
    儘管臨床檢測和治療策略不斷進步,但由於早期診斷,術後高復發率和轉移,HCC患者的預後仍然很差。由於尚未完全闡明HCC的腫瘤發生和轉移的分子機制,因此鑑定關鍵的促癌分子將有助於了解HCC的發病機理並確定潛在的治療靶標。近期研究發現lncRNA和小RNA之間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些lncRNA可以產生或調節小RNA。
  • 骨生物學進展:肝細胞凋亡和炎性顆粒的釋放誘導星狀細胞活化和肝纖維化
    肝細胞凋亡和細胞外炎性體釋放在肝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方法:我們使用了原代小鼠和人類肝細胞,肝細胞特異性L351P Nlrp3KICreA小鼠和Gsdmd-KO這些小鼠研究了肝細胞中的細胞焦亡及其對肝臟炎症和損傷的影響。從突變的NLRP3-YFP HEK細胞中分離出細胞外NLRP3炎性小體,並研究了LX2和原代人肝星狀細胞的內在化。
  • 從沃利替尼上市申請獲受理 談c-Met抑制劑研發現狀
    文丨Dopine近日,和黃醫藥宣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受理沃利替尼(savolitinib)治療間充質上皮轉化因子(MET)外顯子14跳變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新藥上市申請。沃利替尼是和黃醫藥自主研發的一款高選擇性c-Met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2011年和黃醫藥與阿斯利康就該藥達成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