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幹細胞及其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進展

2020-11-24 醫脈通

作者:姜楊楊,姜竹玲,劉明月,袁夢桐,史欣,胡偉平,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口腔修復科

 

牙齒由外部礦化的釉質層,鄰近礦化的牙本質層以及包含血管、神經和間葉組織的牙髓組成;根部結構包括牙本質、牙骨質以及將牙齒與牙槽骨緊密連接的牙周韌帶(periodontal ligament,PDL)。牙本質獨有的牙本質小管是由成牙本質細胞產生,成熟的牙本質表現出有限的再生能力,外傷或疾病時可產生修復性牙本質。牙髓由牙間充質細胞、神經以及穿過根管的血管組成。在胚胎發生早期,腦神經嵴源性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與口腔源性上皮幹細胞之間相互作用。

 

從口腔的一些組織如顱面骨、牙髓、PDL、牙囊、牙胚、根尖乳頭、口腔黏膜、牙齦以及骨膜中可提取出幹細胞。牙源性幹細胞(dental stem cells,DSCs)是具有MSCs性能的產後幹細胞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這些細胞來源於神經嵴,還有一些細胞起源於骨髓MSC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在口腔組織來源的幹細胞中,人牙髓幹細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因臨床潛力大且易獲取而被廣泛研究。

 

DPSCs在體外可形成牙本質樣組織,並分化為成骨樣細胞。在特定條件下,DPSCs可分化成神經細胞、脂肪細胞、軟骨細胞以及肌細胞。幹細胞療法在組織再生和疾病管理方面有很好的前景,其允許通過自體細胞移植,修復有缺陷的組織或功能。由於幹細胞技術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需要跨學科合作以成功實現臨床應用。

 

近年來,DSCs的易獲性、可塑性以及高增殖能力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已經確認了的DSCs類型包括人牙髓中的DPSCs、SHED、PDLSCs以及來自人第三磨牙的牙囊細胞。DSCs可進行自我更新,並具有多種分化能力,且無倫理問題。組織工程方法結合對DSC生物學特性的理解,將為DSC在各種治療策略中的應用提供有力的支持。預計未來幾年,幹細胞將在組織工程領域取得巨大進展。現就DSCs的類型及其在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治療潛力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DSCs

 

目前有8種牙齒組織來源的MSCs被分離和鑑定出來,其來源於牙齒發育的不同階段。DPSCs是第一個從牙髓組織中鑑定出來的人牙MSCs,其他牙MSCs群如乳牙牙髓幹細胞(stem cell populations from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SHEDs)、PDL幹細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牙濾泡細胞祖細胞(follicular cell progenitor cells,DFPCs)、牙槽骨MSCs(alveolar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BMSCs)、牙乳頭幹細胞(dental papilla stem cells,SCAPs)、牙胚細胞(tooth germ cells,TGPCs)、牙齦MSCs(gingiv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GMSCs)隨後也被分離和鑑定出來。

 

牙髓來源的幹細胞如成人牙髓幹細胞和SHEDs,均存在於牙髓血管周圍,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MSCs,起源於神經嵴,具有MSCs和神經幹細胞的特性。DPSCs和SHEDs具有再生為其他組織的能力。研究發現,脊髓損傷植入DPSCs和SHED後促進了脊髓功能的恢復。DPSCs也可使新出生的小鼠免受腦缺血的傷害。DSCs的治療潛力與BMMSCs相似,是再生治療的另一種無創來源。

 

1.1DPSCs

 

DPSCs是第1個被鑑定出來的牙髓源性的DSCs,是從人類第三磨牙的牙髓中通過酶消化法分離出來,DPSCs呈典型的成纖維細胞樣形態。不同的分化條件下,DPSCs可分化為成牙本質細胞、成骨細胞、脂肪細胞、神經細胞、平滑肌細胞。DPSCs不表達特異性生物標誌物,但表達BMMSCs標誌物如基質細胞抗原1(stromal cell antigen 1,STRO-1)、CD146和胚胎幹細胞標誌物如OCT4。DPSCs的候選標誌物包括STRO-1、CD29、CD44、CD73、CD90、CD105、CD146、CD166以及CD271。

 

1.2SHED

 

Miura等證實,從脫落的乳牙中分離出的SHED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可分化成神經元細胞、脂肪細胞、成骨細胞、成牙本質細胞,與DPSCs比較,SHED更容易獲得,且創傷更小。Lindemann等研究發現,由於脫落乳牙的髓腔暴露的較恆牙多,低溫保護劑更易吸收,所以低溫冷凍保存乳牙的可行性較恆牙更高。因此,脫落的乳牙在牙齒幹細胞保存中較恆牙具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1.3PDLSCs

 

PDL是存在於牙骨質與牙槽骨之間的一個特殊結構,其作用是保護和支持牙體組織,通過牙囊產生的MSCs連續再生。PDL包含不同類型的細胞,可分化為成牙骨質細胞和成骨細胞。研究證實,被分離出來的PDLSCs具有成纖維細胞樣形態,並表現出克隆屬性,增殖率高於DPSCs,表達STRO-1、CD146以及腱特異轉錄因子。PDLSCs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在適當介質誘導下可分化為成骨細胞、脂肪細胞以及軟骨細胞。

 

1.4DFPCs

 

牙囊來源於外胚間充質,包繞在未萌出的牙齒上。DFPCs可以在牙齒的萌出過程中調控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並分化成牙周膜。DFPCs呈成纖維樣細胞形態,可從人類第三磨牙的牙囊中分離出來,表達多種生物標誌物,如Notch1、STRO-1以及神經巢蛋白10;DFPCs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分化為成骨細胞、脂肪細胞以及神經細胞,這些細胞可以維持培養至少15代;STRO-1陽性的牙囊細胞在體外可分化為成牙骨質細胞,在體內可形成牙骨質。DFPCs在骨形態發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BMP-7以及釉基質衍生物的刺激下能夠表達成牙骨質細胞標誌物。

 

1.5ABMSCs

 

Matsubara等成功分離和培養了人ABMSCs,細胞呈梭形成纖維細胞樣形態,具有黏附性、呈集落生長,表達CD73、CD90、CD105以及STRO-1等表面標誌物,但不表達造血幹細胞標誌物CD14、CD34以及CD45。ABMSCs可分化為成骨細胞,也可向軟骨細胞和脂肪細胞分化。生物陶瓷可作為ABMSCs附著、增殖、遷移的支架材料,用於骨組織工程學。

 

1.6SCAPs

 

在牙齒發育過程中,牙乳頭發展為牙髓,進而促進牙根發育。牙乳頭貼附在發育的牙根鬆散連接處。SCAPs表達早期間充質表面標誌物CD24。SCAPs在特定培養條件下,可分化為成骨細胞、脂肪細胞、軟骨細胞以及神經細胞。對於牙齒的形成,SCAPs較PDLSCs表現出更高的增殖率,且更容易從人第三磨牙中分離出來。

 

1.7TGPCs

 

TGPCs是新的幹細胞群,在第三磨牙牙胚的中晚期形成,表達MSCs相關標誌物STRO-1、CDs以及趨向性表達相關的基因(Nanog、Oct4、Sox2、Klf4和c-Myc)。TGPCs與其他MSCs相似,可分化為脂肪細胞、成骨細胞、成牙骨質細胞、軟骨細胞以及神經細胞。羥基磷灰石/TGPCs共同植入後,新形成的骨基質中出現了成骨細胞,並有新骨形成。TGPCs可分化成肝細胞形態,具有肝細胞表型和功能特徵,可用於肝臟疾病的治療。

 

1.8GMSCs

 

牙齦是口腔組織的一種特殊結構,覆蓋在牙槽嵴和磨牙後區,是生物化學屏障和口腔黏膜免疫的特殊組成部分。GMSCs易從口腔的牙齦組織獲得,且對機體的損傷很小。GMSCs具有克隆、自我更新以及多向分化能力,還具有幹細胞樣和免疫調節特性。GMSCs表達CDs,Oct4、Sox2、Nanog、Nestin、SSEA-4以及STRO-1也呈陽性表達。牙齦組織表現出無瘢痕癒合和快速組織重建和再生能力。GMSCs在體內具有形成結締組織樣結構的能力,在體外與不同的生長因子培養可形成礦化結節、脂肪、軟骨樣基質。另有研究表明,GMSCs在體外成骨誘導後轉入體內孵化仍具有成骨的潛力。這些屬性表明GMSCs可用於組織再生。

 

2.DSCs的應用

 

2.1神經系統疾病

 

DPSCs起源於神經嵴,可表達神經營養因子的特徵。這些擴散性鈦分泌神經元和神經元的支持細胞,作為發展、維護、修復和使特定神經元的生長因子生存,尤其是DPSCs分泌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神經生長因子、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對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如運動神經元和多巴胺能神經元具有深遠的影響。DPSCs可影響內源性神經幹細胞,並產生神經球。因此,DPSCs可能在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方面具有廣泛的前景。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特徵是黑質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和紋狀多巴胺神經元退行性變。在帕金森病模型中使用MSCs間接共培養系統與DPSCs間接共培養發現,DPSCs對MPP+和魚藤酮有保護作用。因此,DPSCs可看作是神經系統疾病細胞治療的候選細胞。

 

2.2肝臟疾病

 

肝硬化是一種不可逆的肝纖維化改變,可導致嚴重後果如肝功能損傷、門靜脈高壓以及肝細胞癌。肝移植是目前肝硬化治療的最後選擇。在器官移植領域,細胞治療這種新興療法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SHED是兒童和成人肝損傷MSCs治療的可行細胞。來自第三磨牙的幹細胞培養分化為肝細胞,在肝臟疾病動物模型中,其能防止肝纖維化,提高白蛋白和膽紅素的水平。

 

Cho等證實,褪黑素通過調節BMP、p38、細胞外調節蛋白激酶及核因子κB通路促進DPSCs向肝細胞分化。因此,將人DPSCs與褪黑素聯合應用可能是治療肝硬化的一種可行的方法。

 

2.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胰島β細胞自身免疫破壞或胰島素對持續性高血糖敏感性降低的疾病。利用幹細胞或胰腺移植來補充失去的胰島β細胞可用來治療糖尿病。有研究報導,DPSCs可潛在分化為像胰島樣細胞團的胰腺細胞系。Carnevale等報導,人DPSCs在適當的刺激下可表達與胰島β細胞發育和功能相關的基因,如胰腺十二指腸同源框1,刺激胰島素分泌。Kanafi等將從人DPSCs和SHED衍生出的胰島樣細胞移植到糖尿病小鼠體內,結果發現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恢復到正常水平。以上研究表明,DPSCs可用於糖尿病患者的自體幹細胞治療。

 

2.4再生眼部治療

 

DSCs作為一種自體幹細胞,已用於角膜盲症的治療。角膜與DPSCs具有相似的胚胎來源,在體外誘導分化後,DPSCs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表達了角質細胞、角質蛋白以及硫酸角質素蛋白多糖的分子特性,並生成組織工程的角膜組織結構,且在體內不引起細胞排斥反應。這一發現證明了DPSCs在細胞或組織工程領域治療的價值。研究發現,小鼠的視神經損傷後,在其體內移植DPSCs,促進了神經營養因子介導的視網膜神經節的存活和軸突再生。

 

2.5腦卒中

 

研究表明,DPSCs腦內移植和SHED無血清培養基鼻內注射可改善腦功能,促進內源性神經祖細胞遷移和分化,誘導血管生成,改善腦損傷。隨後也有研究開始評估腦卒中後慢性殘障患者DPSCs腦內自體移植治療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3.結語

 

幹細胞治療是通過移植活細胞修復缺損組織或功能的一種新方法。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需優化多個關鍵參數,才能用於治療;另一個問題幹細胞的使用壽命,DPSCs或SHED不可能終生使用,雖然可通過低溫冷凍的方式來保存,但這種方法不僅耗費時間而且昂貴,同時也限制了DSCs在臨床上的應用。免疫排斥是細胞移植的主要風險,此外細菌、病毒、真菌或朊病毒病原體傳播也可導致致命危險。因此,幹細胞用於臨床治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將進一步研究和理解細胞生理學,以期最終實現幹細胞治療。

 

來源:姜楊楊,姜竹玲,劉明月,袁夢桐,史欣,胡偉平.牙源性幹細胞及其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進展[J].醫學綜述,2018,24(12):2334-2338.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牙源性幹細胞及牙髓再生的研究進展
    DPSCs是在口腔及其周圍組織中發現的第一種幹細胞類型,也是研究最徹底的牙源性幹細胞,已被證明具有多分化潛能,可分化為成牙本質細胞、成骨細胞、破骨細胞、脂肪細胞、軟骨細胞和神經細胞等。牙囊中含有不同來源的幹細胞群體,有研究證實在牙囊中存在神經嵴幹細胞(neural crest stem cells,NCSCs)和膠質樣幹細胞,表明牙囊可能成為再生醫學臨床應用中的自體幹細胞來源。
  • MAPK信號通路在牙源性細胞成牙分化中的功能研究進展
    ,牙列缺失的前沿研究方向,誘導牙源性細胞成牙分化是實現牙齒組織生物性再生修復的重要途徑之一。多種信號通路共同參與調控牙源性細胞成牙分化的過程。牙源性幹細胞是一類來源於牙齒組織的間充質幹細胞如牙髓幹細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根尖牙乳頭幹細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s)、牙周膜幹細(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牙囊幹細胞(dental follicle stem cells,DFSCs)脫落乳牙幹細胞(stem
  • 異體間充質幹細胞介導的生物牙根及牙周組織再生臨床研究取得重要...
    近日,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承擔的「異體間充質幹細胞介導的生物牙根及牙周組織再生研究」課題取得重要進展。  針對目前國內外口腔醫學界重點關注的「幹細胞介導的牙及支持組織再生技術」等熱點問題,2012年6月,市科委支持北京口腔醫院探索建立牙源性間充質幹細胞操作規程及質量檢測體系,探討解決異體間充質幹細胞再生牙周組織及再生生物牙根臨床應用的關鍵問題。
  • 當材料科學遇到幹細胞,牙齒再生或夢想成真
    編輯:小明月來源:幹細胞者說近日,看到一則新聞,"牙齒再生有戲?科研人員有了新發現?",那到底是怎麼一項技術呢?   原來是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口腔再生醫學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牽頭完成的「基於幹細胞的牙再生研究」,希望通過幹細胞來讓牙齒再生。
  • 前沿:幹細胞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進展|內源性幹細胞|幹細胞...
    肺是由40多種不同的分化類型細胞組成的複雜器官,不同的祖細胞群位於成年人類肺的不同解剖區域(例如肺上皮幹細胞)。通過動物模型實驗及臨床試驗發現,組織特異性幹細胞和骨髓來源幹細胞能夠促進受損傷的肺再生新的肺組織。這提示我們,通過給予外源性幹/祖細胞或激活內源性幹/祖細胞來達到治療COPD的目的,是一種新的可行的治療方案。
  • 在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中,幹細胞如何「妙手回春」?
    幹細胞是一種多功能細胞,能夠再生人體的各種組織,因此在創傷治療中有一定的臨床潛力,特別是在骨折癒合、軟骨癒合及創傷後炎症等方面。 局部細胞和組織損傷後,機體對損傷所形成的缺損進行修補恢復的過程稱修復。修復是機體抗損傷的表現,組織修復主要是通過再生來完成的。
  • 全脫出牙齒牙周膜再生研究進展
    本文將對2種作用方式在全脫出牙齒牙周膜再生中的研究與應用進展做一綜述。 1.無細胞性組織再生 無細胞性組織再生是指通過生物信號分子,調節體內固有幹細胞的活性、增殖、遷移、分化,進而誘導內源性修復,或通過細胞歸巢募集內源性幹細胞到達目標區域進行組織再生。
  • Cell子刊:如何利用組織幹細胞開發新型靶向性再生醫學療法!
    幹細胞(SCs)能夠維持組織穩態並修復創傷,儘管在組織結構和再生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但幹細胞在微環境生境溝通從靜態過渡到再生狀態方面通常會遵循相似的模式,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題為「Tissue Stem Cells:Architects of Their Nich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利用機體中受壓力最大的組織中的皮膚上皮組織和骨骼肌組織進行研究強調了幹細胞神經成分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戰略發展論壇在京舉辦
    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兩院院士、細胞產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漢氏聯合幹細胞研究院院長韓忠朝、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九三學社副主席邵鴻、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付小兵院士、全軍造血幹細胞研究所所長陳虎以及法國技術科學院副院長Bruno JARRY以及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多名外籍專家分別就幹細胞行業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行業發展前景、中法幹細胞發展現狀及合作前景等話題做主題發言
  • 牙周再生治療現狀和進展
    在過去二十年的研究中,釉基質蛋白衍生物顯示出良好的牙周缺損修復效果,不僅能促進無細胞性牙骨質再生,促進牙周膜細胞的增殖和分化,而且能夠在組織學上呈現出真正的牙周組織再生。 不同的幹細胞對於牙周組織再生的效果也不盡相同,研究表明,牙源性幹細胞優於非牙源性幹細胞,牙髓幹細胞與牙周膜幹細胞效果相當。大量的動物實驗及臨床病例報告表明,利用上述幹細胞移植來修復牙周組織缺損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幹細胞不僅可以促進牙周組織再生,而且還具有免疫調節能力。
  • 河南幹細胞_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發展目標_鄭大中科博生
    將從國家層面整體提升幹細胞相關領域及其轉化醫學的實力,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凝聚優勢力量,重點針對幹細胞發生、發育和形成功能細胞過程中的重要科學問題,深入開展幹細胞、生物材料、組織工程、生物人工器官,以及幹細胞與疾病發生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轉化開發。
  • 掉了的牙有望再長出來!這個實驗室已經取得初步成功!
    4月21日,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田衛東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基於幹細胞的牙再生研究」項目,獲得2019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自然科學類一等獎。目前,團隊對幹細胞在牙齒發育中的作用和機制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已經在猴及小型豬的頜骨裡成功再生出具有咬合功能的牙齒,表明這項實驗取得了初步成功。
  • 華西口腔醫院這個實驗室,研究怎麼讓「掉了的牙再長出來」
    4月21日,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田衛東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基於幹細胞的牙再生研究」項目,獲得2019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自然科學類一等獎。目前,團隊對幹細胞在牙齒發育中的作用和機制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已經在猴及小型豬的頜骨裡成功再生出具有咬合功能的牙齒,表明這項實驗取得了初步成功。
  • 幹細胞在動物醫學中的應用進展:從基礎研究到臨床實踐
    本文將重點介紹間充質幹細胞及其修復機制,以及目前研究和應用最多的疾病類型及臨床方案。臨床上應用的幹細胞方案、分子機制和生理反應之間的關係,可為新的研究提供幫助,從而改善動物乃至人類疾病的治療效果。這一特性導致受體免疫系統的耐受性,從而允許使用遺傳上不同的供體細胞(同種異體),這在細胞移植方案中極受歡迎。MSC的免疫調節能力似乎與其與T-CD4、T-CD8細胞和它們的炎性介質間的相互作用有關。這類幹細胞通過下調分泌介質並激活抗炎細胞因子來阻斷炎症信號。
  • 幹細胞與皮膚衰老和再生
    而在皮膚衰老過程中,主要是DNA所累積的受損及蛋白質損害造成不穩定性,另一個是內源性幹細胞群的耗盡,此群幹細胞有助於維持細胞組織穩定和損傷組織的修復。多項研究也證實衰老與幹細胞完整性密切相關,因此許多幹細胞生物學和再生醫學的目標就是研究這群細胞來逆轉衰老及其伴隨的功能影響。
  • 乳牙中的寶藏,牙髓幹細胞
    、器官修復和自體、異體移植等細胞治療提供細胞來源,被認為是用於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最易獲取和最有前景的多功能間充質幹細胞。牙髓再生旨在通過牙髓幹細胞分化為成牙本質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形成新生牙本質、血管及神經,促進牙髓活力恢復及牙根的繼續發育。 研究證實,在體內牙髓幹細胞不僅可存活、增殖並形成牙本質樣結構,還可分化為成牙本質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前者可形成管狀牙本質,後者可形成和宿主脈管相連的功能性血管。
  • 礦化膠原材料及其在口腔臨床中應用研究進展
    本文圍繞新型植骨材料礦化膠原的性質、分類及其在口腔臨床中的應用3個方面,詳細介紹了目前研究的進展。(1)生物相容性:礦化膠原材料無毒性,對人體組織、血液無不良反應,也不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所排斥,為細胞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微環境。(2)骨傳導性:礦化膠原材料的多孔結構能讓細胞、血管和新骨組織生長到材料的孔隙中並緊密結合到材料上,利於新骨組織生長。(3)骨誘導性:礦化膠原材料作為支架誘導間充質幹細胞等趨化、分化為成骨細胞,生成礦化基質和膠原蛋白,從而促進新生骨組織生長。
  • 科普丨外源性幹細胞與內源性幹細胞,哪樣才是治療「慢阻肺」疾病的...
    肺是由40多種不同的分化類型細胞組成的複雜器官,不同的祖細胞群位於成年人類肺的不同解剖區域(例如肺上皮幹細胞)。通過動物模型實驗及臨床試驗發現,組織特異性幹細胞和骨髓來源幹細胞能夠促進受損傷的肺再生新的肺組織。這提示我們,通過給予外源性幹/祖細胞或激活內源性幹/祖細胞來達到治療COPD的目的,是一種新的可行的治療方案。
  • 不同幹細胞來源外泌體在牙周再生領域的研究進展
    在組織再生過程中,幹細胞可通過旁分泌機制釋放多種生物活性分子(如趨化因子、生長因子等),構建複雜的局部微環境,趨化周圍的宿主幹/祖細胞遷徙至損傷部位並增殖、分化,抑制受損細胞凋亡和炎性反應,促進血管新生,調節細胞免疫功能,誘導再生反應的發生。外泌體作為幹細胞旁分泌機制的重要產物,在組織損傷修復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對外泌體在牙周組織再生領域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我國學者在貧血症的再生醫學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我國學者在貧血症的再生醫學研究領域取得進展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5 15:50 來源: 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    2014年7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光慧研究員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分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StemCell)和《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連續發表了兩篇重要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