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化膠原材料及其在口腔臨床中應用研究進展

2020-12-06 醫脈通

作者:閆明,高飛,朱珊珊,王蔚,中國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綜合科

 

近年來,骨缺損的再生修復一直是在口腔醫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目前臨床應用的植骨材料主要分為自體骨、同種異體骨、人工骨三大類。自體骨成骨速度快,但供量有限且發生併發症風險大。同種異體骨骨傳導性優良,但存在來源少、有免疫反應等缺點。

 

礦化膠原作為一種優良的人工骨材料逐漸從一眾植骨材料中脫穎而出。礦化膠原材料多由仿生學方法在體外製備而成,是一種在結構與成分上與人體骨高度相似的新型有效的人工植骨材料。礦化膠原材料促進成骨分化能力及其在體內產生的微環境變化,如影響巨噬細胞的極化方向等,都是目前研究的熱點。本文圍繞新型植骨材料礦化膠原的性質、分類及其在口腔臨床中的應用3個方面,詳細介紹了目前研究的進展。

 

1.礦化膠原材料的性質

 

1.1化學組成

 

天然的骨組織是複雜的生物礦化系統,具有分層結構,其基本單位是由有序、有組織的膠原蛋白和羥基磷灰石組成的礦化膠原蛋白。礦化膠原材料則是一種以膠原和羥基磷灰石為主要元素,模擬天然骨基質化學成分和微觀結構的仿生複合材料。

 

根據以往採用紅外光譜分析儀(FTIR)的研究發現,礦化膠原與膠原兩種膜在特徵吸收峰處基本重合,說明膠原是其主基底材料;而在羥基磷灰石特徵吸收峰處,礦化膠原膜有很強的吸收峰,說明其成分包含羥基磷灰石。同時,對礦化膠原材料樣品進行觀察,結果表明膠原和羥基磷灰石發生了吸附並產生了深層次的分子鏈之間的化學鍵合。通過FTIR研究結果驗證了礦化膠原材料與天然骨組織的微觀結構和化學組成相似。

 

1.2結構

 

結構是決定骨性能的重要因素,天然的骨組織是一種等級分層的生物礦化系統,可分為皮質骨和松質骨兩部分。皮質骨結構緻密,機械強度優良;松質骨充滿貫聯的孔隙,為細胞的增殖和遷移提供適宜的環境。礦化膠原材料在多孔結構和分層等級結構上與天然骨組織相似。首先,礦化膠原材料的多孔結構類似松質骨,有利於細胞、新生骨組織及微血管的長入,並且提供一個相互貫聯的通道,營造出骨生長的最佳環境。同時,礦化膠原材料重現了天然骨中礦化膠原的等級結構,包含有多個層次,是一種具有嚴格等級結構的三維多孔納米材料。與天然骨組織的這種相似性使礦化膠原材料除具有良好的生物學特性外,還具有接近天然骨的機械性能,可用於承重部位的骨缺損修復。

 

1.3性能

 

在結構和化學組成上,礦化膠原材料與天然骨組織非常相似,可以產生一個使骨細胞運動的良好微環境,滿足骨組織工程領域對理想支架良好的機械和生物學性能的基本要求。大量的體外和體內研究已證實,礦化膠原材料具有良好的促進骨再生的能力。

 

1.3.1機械特性

 

理想的骨替代材料必須提供能夠替代失去骨組織的初始機械強度,可以支持成骨細胞增殖分化及骨基質蛋白的表達,並且材料需要與組織本身有相似的彈性模量。礦化膠原材料具有與天然骨組織相似的等級結構和微觀結構,可以達到與骨組織相近的機械性能[(13.7±2.6)GPa],符合骨移植材料的要求。

 

1.3.2生物學特性

 

通過FTIR結果驗證了礦化膠原材料與天然骨組織的微觀結構和化學組成相似,這也提示了其生物學特性也可能與骨組織類似。(1)生物相容性:礦化膠原材料無毒性,對人體組織、血液無不良反應,也不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所排斥,為細胞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微環境。(2)骨傳導性:礦化膠原材料的多孔結構能讓細胞、血管和新骨組織生長到材料的孔隙中並緊密結合到材料上,利於新骨組織生長。(3)骨誘導性:礦化膠原材料作為支架誘導間充質幹細胞等趨化、分化為成骨細胞,生成礦化基質和膠原蛋白,從而促進新生骨組織生長。(4)生物降解性:植入礦化膠原材料後,其被吸收在骨組織的表面和內部,同時伴有新骨的沉積,並且礦化膠原材料降解速率與新骨沉積速率是相符的。

 

2.礦化膠原材料的分類

 

與傳統骨替代材料相比,礦化膠原材料具有許多獨特的優點。隨著仿生材料越來越被接受,目前在臨床上應用的礦化膠原材料主要有以下幾種。

 

2.1骼金Bongold®骨替代材料

 

骼金Bongold®孔隙率>70%,孔徑約50~500μm,是一種由羥基磷灰石和Ⅰ型膠原蛋白合成的三維多孔材料。其模擬天然骨的礦化過程在體外合成,具有與天然礦化膠原蛋白相仿的微觀結構。骼金Bongold®有薄膜狀、海綿狀等多種規格,適用於臨床不同需求。

 

2.2Bio-OssCollagen®骨替代材料

 

Bio-OssCollagen®孔隙率>70%、孔徑約300~1500μm,是一種由10%Ⅰ型膠原蛋白和90%礦物質組成的多孔材料,具有優良的骨傳導性。臨床使用的多呈塊狀和粉末狀,適用於多種部位的骨缺損。

 

2.3OSTEON™骨替代材料

 

OSTEON™是由92%磷酸鈣和8%Ⅰ型膠原合成的複合材料,可廣泛應用於口腔臨床,包括牙槽嵴增寬、拔牙窩移植、囊腫刮除後的骨缺損修復和牙周組織缺損修復等。其具有可吸收性,能任意塑形,可滿足臨床需求。

 

3.礦化膠原材料在口腔臨床中的應用

 

礦化膠原材料是一種與天然骨組織相似的仿生骨替代材料,其在體內可作為支撐自體細胞增殖分化的骨組織工程學支架,有利於新生骨的沉積,目前在口腔臨床中廣泛應用。礦化膠原材料可根據臨床需要的不同製備出骨粉、骨水泥、薄膜、充填塞等各種規格形狀。

 

3.1礦化膠原人工骨粉

 

礦化膠原人工骨粉多具有三維多孔結構,可為血管和新生骨再生提供充足的空間,並具有獨特的膠原酶被動降解方式,逐步自體化。礦化膠原人工骨粉適用於各種小範圍骨缺損修復,如拔牙後位點保存、種植體周圍骨缺損的充填修復、牙周病造成的骨吸收修復以及上頜竇提升術後、口腔頜面部良性腫瘤切除後、囊腫刮除後的骨缺損修復等。在臨床研究中,將骨粉植入下頜骨囊腫刮除乾淨的骨腔中,並進行臨床及影像檢查。

 

從臨床療效來看,患者多未發生術後出血、植入材料外溢、感染等併發症,無任何毒副反應,創口可達到Ⅰ期癒合,優秀率高達90%。術後12周影像檢查顯示,骨腔緻密,植入的骨粉與附近骨融合。因此,礦化膠原人工骨粉是一種優良的骨替代材料。臨床上也有將骨粉作為牙髓室穿孔的修補材料。將根管預備清理,把配置好的骨粉和膠原液調拌後置於穿孔處,使穿孔處嚴密封閉,再於髓室內放置小棉球,氧化鋅暫封並觀察。X線片結果顯示,大多數患者牙髓室穿孔處稀疏區消失,說明礦化膠原人工骨粉是一種良好的牙髓窒穿孔修復材料。

 

3.2礦化膠原引導骨組織再生膜

 

近年來,礦化膠原引導骨組織再生膜逐漸應用於口腔臨床,主要包括牙周病或囊腫造成的骨及軟組織缺損治療、牙槽嵴增高增寬和上頜竇提升術等。礦化膠原引導骨組織再生膜獨特的雙層結構能使其屏障保護功能長達3~6個月,為硬組織生長提供充分的空間,促進骨質再生和成骨細胞增生。目前的治療中多將膜與植骨材料聯合使用,同時利用即刻種植、微創拔牙等方法,提高骨組織和牙齦的修復及再生療效。

 

孫翼等在犬拔牙窩內植入骼金Bongold®並覆蓋新型複合礦化膠原膜,經過3個月癒合後,觀察牙槽骨高度和寬度的變化,分析成骨效果。X線和顯微CT檢查顯示,牙槽窩內骼金Bongold®與礦化膠原膜結合後,骨小梁的結構更加趨於成熟和穩定,更為接近原有的骨小梁結構。

 

3.3礦化膠原充填塞

 

礦化膠原充填塞呈海綿狀,其結構和組成與礦化膠原人工骨粉相似,有利於新生組織的形成。同時,充填塞具有一體化成型設計,可根據臨床需要的不同選擇其規格,也可在幹態下任意塑形,適用於各種類型的骨缺損。充填塞主要應用於拔牙位點的保存,其可減慢骨吸收,保留剩餘骨量,利於後續治療;同時可減少術後止血不佳和幹槽症的發生;還可用於根尖手術和頜骨囊腫刮除等造成的骨缺損修復等。

 

王彥夫等通過在犬的拔牙窩內植入礦化膠原充填塞進行動物實驗研究。實驗結果顯示,複合材料植入後3個月,骨小梁體積分數增長明顯高於非植入充填塞組;且術後1個月組織學觀察顯示,充填塞的孔隙內已有大量成骨細胞移行生長,說明充填塞上成骨細胞的細胞活性更為活躍。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礦化膠原充填塞材料發現,其具有網狀結構,可誘導細胞長入,利於新骨產生。

 

3.4其他

 

礦化膠原材料除上述幾種規格形狀外,還有充填仿生骨、骨泥等規格,均可供臨床使用。此外,模擬天然骨組織的礦化膠原材料可廣泛用於修復人體不同部位的各種骨缺損。目前口腔臨床中應用的礦化膠原材料還可用於骨科和神經外科等臨床研究。4展望隨著組織工程及生物科技的進步,人工植骨材料因具有良好的性能、可避免供區損傷等優勢,逐漸成為關注焦點。礦化膠原材料作為優良的骨替代材料,廣泛應用於臨床各個方面。

 

本文就礦化膠原材料的仿生學製備方法、結構、合成機制、性能及其在口腔臨床中的應用等方面做一綜述,其仿生學方法製備及在體內產生的微環境變化等是目前的研究熱點。但礦化膠原材料在許多方面仍需改進,如生物力學性能、等級結構和生物降解性等。進一步研究應著重探討不同表面形貌、晶粒大小的礦化膠原材料對機體產生的不同效果,來增加材料的生物學活性,從而利於骨組織的再生,提高其使用價值。雖然多種礦化膠原材料已經商業化並應用於口腔臨床,但仍需長期隨訪來確定其療效。

 

來源:閆明,高飛,朱珊珊,王蔚.礦化膠原材料及其在口腔臨床中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誌,2019(04):245-248.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研究發現外泌體與口腔疾病也存在密切聯繫,本文就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作一簡要綜述。外泌體在口腔疾病的研究中從最初主要集中在口腔腫瘤和自身免疫性口腔黏膜疾病,到現在已經擴展到口腔上皮間充質轉化、牙周免疫和口腔組織再生等方面,這說明外泌體在口腔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正在被引起重視。
  • 牙源性幹細胞及其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進展
    在口腔組織來源的幹細胞中,人牙髓幹細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因臨床潛力大且易獲取而被廣泛研究。由於幹細胞技術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需要跨學科合作以成功實現臨床應用。 近年來,DSCs的易獲性、可塑性以及高增殖能力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已經確認了的DSCs類型包括人牙髓中的DPSCs、SHED、PDLSCs以及來自人第三磨牙的牙囊細胞。
  •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劉燕研究團隊揭示骨礦化前體在細胞內的發生機制
    近日,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正畸科劉燕研究團隊與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張玉峰教授該研究通過對胚胎骨發育及骨細胞分化過程的超微觀察,揭示了骨生物礦化過程中礦化前體形成的潛在機制,填補了礦化前體起源及形成機制的空白。劉燕及其合作者基於多年在骨再生及生物礦化的研究基礎,將先進的納米形貌觀測手段與細胞生物學有效結合,對胚胎骨發育及體外成骨細胞分化過程進行連續超微觀察,證實線粒體是礦化前體的形成場所,且線粒體內鈣磷元素的初始沉積部位與內質網位置關係緊密。本研究系統性闡述了內質網鈣攝取,內質網膜上鈣、磷團簇形成,繼而被轉運到線粒體,並經過線粒體自噬,最終形成礦化前體的一系列過程。
  • 口腔生物力學問題有限元分析的研究進展
    摘 要有限元法(FEM)是對人體的力學行為進行數值模擬的一種有效工具,綜述了有限元分析法在解決口腔生物力學問題中的研究進展,包括口腔組織力學模型的建立、口腔正畸、口腔修復、口腔種植、口腔內科學、口腔顱頜面外科等領域和口腔醫療器械的力學性能評價及優化設計;總結了口腔領域國內外學者建立各種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分析工具、材料假設及研究內容,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鑑;指出了有限元法在口腔生物力學中應用的特點和不足以及模型重建和相關分析中需進一步改進和深入研究的問題。
  • 環狀RNA在免疫炎症反應中的作用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環狀RNA在免疫炎症反應中的作用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 數位化技術在口腔美學修復中的研究進展
    本文簡要概述在口腔美學修複診療過程中數位化技術的優勢、不足及發展方向,為其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數位化口腔美學修復並非是在治療過程中簡單應用某些數位化技術,而是應用數位化技術進行數據連接與疊加,實現口腔美學修復治療過程中的連貫性與可重複性,以提高美學修復的精確性和可預見性。 2.
  •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院   發布者:管理員   日期:2015-01-05   今日/總瀏覽:1/3128
  • 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根際沉積作用)等進入土壤碳庫。
  • 中國再生醫學重大突破:可注射材料治療心臟病臨床安全可行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戴建武再生醫學研究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上第一個開展可注射支架(膠原生物)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獲重大突破,首次證明可注射材料聯合幹細胞用於心臟病治療的臨床安全性及可行性,並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口腔醫學領域3D列印材料的研究進展
    在口腔醫學領域,3D列印技術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以及研究,其中口腔修復學、口腔種植學、口腔正畸學、口腔內科學都有涉及,還包括生產用於牙科種植導板、顱頜面和整形外科植入物的製造,以及用於植入物和牙齒修復體的內冠和骨架的製造等等。
  • 中美科學家聯合攻關在硬組織礦化機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新華網西安3月28日電(記者楊一苗)近期,由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牛麗娜副教授為第一作者,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Sang Eun Jee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美國奧古斯塔大學Franklin R.Tay教授、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陳吉華教授及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Seung Soon Jang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所完成的揭示硬組織礦化機制的研究
  • 仿生基質小泡用於生物礦化研究
    其中,基質小泡是一類由成骨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囊泡,大量研究表明基質小泡是生物礦化的起點。那麼,有無可能利用基質小泡在礦化中的關鍵作用使其用於細胞礦化行為的調控呢?近日,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張玉峰團隊和袁荃團隊合作,設計了仿生基質小泡,探究其在細胞礦化行為調控方面的應用。
  • 土壤有機質礦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Horwath團隊合作在土壤有機質礦化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加強了學科組的科研成果產出,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土壤學刊物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和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上。
  • ...報導膠原生物材料聯合幹細胞引導心肌再生取得的臨床研究原創成果
    作為國際上第一個可注射支架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首次證明了可注射材料聯合幹細胞用於心臟病治療的臨床安全性及可行性,並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為後續大樣本臨床試驗奠定了基礎。這也是戴建武團隊繼首次成功開展卵巢早衰再生修復、子宮內膜再生修復、脊髓損傷再生修復等一系列再生醫學原創成果後,探索心肌再生取得的又一重要原創成果。
  • 轉錄因子HIF-1α與口腔疾病關係的研究進展
    研究發現,HIF-1α在動物心血管系統的生成、骨系統的發育和神經胚的形成過程中都有表達,可以調控細胞的生長、增殖、遷移和凋亡等過程,與人類多種生理、病理過程相關。然而對HIF-1α及其信號通路的研究,以往多體現在腫瘤方面,近期發現其對口腔某些疾病發生與發展意義重大。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首頁 » 人物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來源: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 基於Dixon的脂肪抑制技術及其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傳統方法可以分為反轉恢復法(STIR)和頻率選擇法(SPIR和SPAIR),但這些技術在含有脂肪成分的疾病診斷及精確定量時不能滿足臨床需求。隨著Dixon技術提出、不斷完整發展,逐步解決了上述問題,本文就Dixon技術的基本原理、發展與改進和其在臨床中的應用進展做一綜述。
  • 有限元法在口腔修復中載荷條件的研究進展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三維有限元法已經成為一種分析口腔生物力學研究領域中的有效工具,牙頜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是研究口腔生物力學的基礎。在維持原模型幾何形狀不變的情況下,可根據需要改變受載與邊界條件等力學參數,對其分布變化和應力大小進行對比分析。
  • 再生醫學新方法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取得臨床進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開展了國際首個可注射膠原支架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9月10日,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在線發表相關研究成果:自2016年3月起開始招募陳舊性心梗患者,通過44例入組受試者1年期的隨訪,結果表明細胞及材料移植安全性良好,膠原材料聯合幹細胞移植在一年後可顯著減小患者心臟梗死體積,並且病人的生活質量及心臟評級改善,對於術前病情較重(心臟射血分數小於40%)的患者,效果尤為明顯。
  • 【展望】生物礦化在重金屬汙染治理領域的研究進展
    生物礦化在重金屬汙染治理領域的研究進展黨政1, 代群威1,2, 趙玉連1,2, 鄧遠明1, 董發勤1,21.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10;2.西南科技大學, 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四川 綿陽 621010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