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醫學新方法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取得臨床進展

2020-12-04 中安在線網站

  光明日報北京9月13日電(記者齊芳)心肌梗死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心臟疾病,儘管及時藥物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等治療方法可以挽救部分心梗患者生命,但對於嚴重的陳舊性心肌損傷,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開展了國際首個可注射膠原支架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9月10日,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在線發表相關研究成果:自2016年3月起開始招募陳舊性心梗患者,通過44例入組受試者1年期的隨訪,結果表明細胞及材料移植安全性良好,膠原材料聯合幹細胞移植在一年後可顯著減小患者心臟梗死體積,並且病人的生活質量及心臟評級改善,對於術前病情較重(心臟射血分數小於40%)的患者,效果尤為明顯。

  戴建武介紹,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以及強大的營養和分泌功能,幹細胞移植是心肌再生領域的研究熱點,但其治療效果仍存在爭議。一些研究表明幹細胞移植後容易擴散,很難在損傷部位定植存活,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如何促進幹細胞在心肌損傷部位的定植是幹細胞治療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戴建武領導的研究團隊長期從事再生醫學功能生物材料的研究,經過多年研究成功研發了一種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可用於心肌內注射的膠原支架,可為細胞提供穩定的胞外基質支持,注射到損傷心肌組織後可有效限制細胞從損傷部位擴散,幫助重塑心肌再生修復微環境。目前,這一材料已經完成產品標準化研究,並獲得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等權威機構的產品技術要求認證、生物安全性檢測、免疫評價、病毒滅活檢測等報告,達到臨床植入性醫療器械質量標準。

  戴建武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團隊合作,開展臨床前大動物實驗,檢驗材料與細胞移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在動物實驗獲得明確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評估的基礎上,團隊進一步制定臨床試驗方案,完成倫理審查及國際臨床研究註冊,在中國科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及重點部署項目「組織器官再生與損傷修復」的資助下,開展可注射膠原材料聯合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這一臨床研究的基本入組標準為心功能小於45%的需要進行搭橋手術的陳舊性心梗患者。經過三年多的努力,該研究共入組50例患者,完成了44例病人術後1年隨訪,結果表明細胞及材料移植安全性良好,在惡性事件(死亡、腫瘤、持續性心動過速、心衰再入院、心律不齊等)發生率、生化指標、免疫指標等方面與對照組無明顯差別。相比於對照組,膠原材料聯合幹細胞移植在一年後可顯著減小患者心臟梗死體積,並且病人的生活質量及心臟評級改善。對於術前心臟射血分數小於40%的患者效果尤為明顯:在搭橋及幹細胞和膠原材料聯合注射後一年時,心臟射血分數平均提升9.35%,而對照組分別提升為6.59%(搭橋手術聯合幹細胞移植組)和3.62%(單獨搭橋手術組)。

  這是國際上第一個可注射支架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研究首次證明了可注射材料聯合幹細胞用於心臟病治療的臨床安全性及可行性,並顯示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為後續大樣本臨床試驗奠定了基礎。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14日08版)

相關焦點

  • 中國再生醫學重大突破:可注射材料治療心臟病臨床安全可行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戴建武再生醫學研究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上第一個開展可注射支架(膠原生物)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獲重大突破,首次證明可注射材料聯合幹細胞用於心臟病治療的臨床安全性及可行性,並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CVIA 述評|影像學新方法臨床應用及評估女性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
    」Novel Imaging Approaches for the Diagnosis of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Women」 一文總結了影像學新方法的臨床應用以及評估女性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最佳診斷策略的作用。
  • ...報導膠原生物材料聯合幹細胞引導心肌再生取得的臨床研究原創成果
    儘管及時藥物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等治療方法可以挽救部分心梗患者生命,但是對於嚴重的陳舊性心肌損傷,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2020年9月11日,《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Network Open雜誌在線發表了相關內容,報導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的重要研究成果。
  • 幹細胞治療心衰技術在中國啟動三期臨床試驗
    「幹細胞再生醫學對於心血管病的治療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8月23日,在北京舉行的 「缺血性心力衰竭幹細胞治療國際高峰論壇」上,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周玉傑如是表示。健康界在會上獲悉,由美國梅奧診所發明的一項利用幹細胞治療缺血性心力衰竭的c-cure技術國際多中心中國區三期臨床試驗在北京啟動,北京安貞醫院、上海東方醫院將率先進行這一創新性臨床研究。
  • 中國再生醫學研究如何領跑世界?
    自從2005年召開第184次「再生醫學」香山會議以來,我國的再生醫學基礎研究、產品研發、臨床轉化以及再生醫學轉化基地的建設等,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扭轉心梗患者命運,幹細胞移植治療減少梗死面積和死亡率
    >>> 幹細胞移植治心梗效果或更好 這是全球首個可注射支架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指出,我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億,中青年心臟病發病率正逐年上升。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病中最危急重的病症之一,心肌梗死後心肌細胞會減少或產生心臟瘢痕組織,乃至被纖維化組織替代,帶來致命的心衰。成年人心臟的再生能力有限,常規藥物、手術等治療手段只能挽救部分心梗患者,對於已壞死的心肌我們仍然缺乏有效方法。
  • 我國學者在貧血症的再生醫學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我國學者在貧血症的再生醫學研究領域取得進展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5 15:50 來源: 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    2014年7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光慧研究員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分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StemCell)和《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連續發表了兩篇重要研究論文
  • iPS幹細胞幹預心臟病取得新進展,重啟心臟或成可能!
    2020年5月13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報導了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團隊的一項臨床治療研究,在這項研究中,兩名中國男子接受了基於「重編程」幹細胞的實驗性心臟病治療,並在一年後成功康復。據悉,這是全球目前已知的首個使用iPS技術治療受損心臟的的臨床應用。而該項技術的提供者為南京艾爾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其董事長王嘉顯表示他們公司將在今年內公布這兩名患者的臨床研究結果,並且他們還獲準將研究範圍擴大到另外20名患者。
  • 幹細胞療法不斷取得進展!
    目前,中風的治療僅限於中風事件後3-4小時的急性期,而對於中風後的恢復期,醫學上尚未有行之有效的療法。 基於幹細胞的再生醫學技術有望成為緩解全世界數百萬中風患者終生殘疾的最佳希望。
  • 【科學普及】幹細胞治療心臟病的是與非
    為了證明這確實是免疫反應而不是幹細胞本身在輔助心臟修復,他們又做了另一組實驗——在小鼠的受損心臟中分別注射無活性的幹細胞和一種非細胞的天然免疫反應激活劑酵母多糖,也取得了類似的效果,而且酵母多糖的效果還要更好一點。因此Molkentin教授認為,幹細胞治療受損心臟的機制是急性炎症性傷口癒合反應,而不是心肌的再生或者是之前有人提出的旁分泌現象假說。
  • 2020年幹細胞治療研究推動人類醫學進入新紀元
    幹細胞治療是目前臨床治療中最複雜、最先進的療法之一,在很多傳統手段無法攻克的疾病面前,幹細胞療法讓人們看到了希望。近年來,全球範圍內幹細胞治療技術和產業化快速發展,各國家密集發布支持性政策,產品正加快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的轉變,幹細胞產業即將翻開新的篇章。
  • 未來醫學的發展熱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在國內,再生醫學的重要性已引起相關決策部門和科技人員的高度重視,已初步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再生醫學研究隊伍,且初步取得一些再生醫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不同幹細胞克隆轉化時間從50代至80代不等,建議在臨床實際應用中不要用培養很多代的幹細胞。有的專家指出,再生醫學是指利用生物學及工程學的理論方法創造丟失或功能損害的組織和器官,使其具備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機構和功能。盧世璧院士還介紹了軟骨組織工程方面的進展。還有專家認為,再生醫學的概念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 九芝堂幹細胞新藥研發獲新進展,將與天壇醫院開展臨床試驗
    1月12日晚,九芝堂(000989.SZ)發布公告稱,子公司九芝堂美科(北京)細胞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北京美科」)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下稱「天壇醫院」)、昆翎(北京)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昆翎醫藥」)聯合開展的幹細胞治療缺血性腦卒中項目取得重要進展,於1月12日啟動臨床試驗。
  • 67歲腦中風患者幹細胞治療後效果明顯!
    目前對中風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通過溶解或移除血塊或其它方式疏通阻塞,以恢復受中風影響的部分大腦的血液流通,如取出血凝塊和藥物溶栓,但這些治療方法對許多患者來說很難實現。 截止目前,在clinicaltrials.共有47項幹細胞在GOV上註冊治療中風的臨床研究。這些臨床研究表明,幹細胞在治療中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CXCL12/CXCR4信號通路與缺血性腦卒中新進展
    目前臨床上靜脈溶栓及動脈取栓是改善預後最積極有效的方法,但因時間窗狹窄、禁忌證限制以及相關風險性,有很多急性CIS患者錯過溶栓及取栓治療時機,因此尋找其它治療方法逐漸成為研究熱點。 內皮祖細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治療CIS被認為是一種新型治療方法。
  • 日本科學家計劃利用iPSCs治療心臟病
    自2006年問世以來,iPSCs就被認為是再生醫學的新力量,可以避開胚胎幹細胞的倫理擔憂,降低免疫排斥風險。2014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幹細胞臨床研究員Masayo Takahashi團隊曾成功利用來源於自體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治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一種眼疾)。但是因為安全問題,該試驗在完成首例之後就被暫停了。
  • 我國細胞治療獲得重大突破,腦卒中患者的希望來了
    也代表著腦卒中治療的最新前沿進展。2020年10月29日是第15個世界腦卒中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醫體融合,預防卒中」,提倡運動和醫學防治相結合,以更好的防治卒中。在「世界腦卒中日」來臨之際,本文為大家介紹腦卒中的臨床治療現狀以及未來醫學趨勢,幫助更多的人了解腦卒中這種疾病。
  • 全世界每年有550萬人死於中風,幹細胞成為治療中風新選擇
    2020年10月7日,《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了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新途徑。研究發現羊水幹細胞可以恢復神經的可塑性——大腦的變化和適應能力,提高認知,取代由於缺血性中風導致的神經元受損或丟失。
  • 南京鼓樓醫院完成世界首例iPS幹細胞心臟病治療,重啟心臟
    近年來,幹細胞治療領域方興未艾,以幹細胞為核心的醫學研究也備受公眾關注,從抗衰老、皮膚毛髮再生,再到骨骼再生、免疫力提升,以及最近的新冠肺炎治療等等,幹細胞以其促進組織再生或自我修復的強大功能為人類醫療帶來了無限可能
  • 內地與香港醫療團隊合作取得心臟病微創治療新突破
    內地與香港醫療團隊合作取得心臟病微創治療新突破 2018-10-06:新華網 參與互動    內地與香港醫療團隊合作取得心臟病微創治療新突破  新華社香港10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