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IA 述評|影像學新方法臨床應用及評估女性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

2020-12-05 國際科學編輯

Novel Imaging Approaches for the Diagnosis of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Women」 一文總結了影像學新方法的臨床應用以及評估女性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最佳診斷策略的作用。

與男性相比,對女性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SIHD)的評估可能會給臨床醫生帶來獨特的挑戰。傳統的疑似SIHD診斷測試方法主要是為識別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CAD)而設計的,且大多數結論主要是來自大量男性標本的研究,而對於女性患者運用傳統的方法可能導致預測過度,而不區分真正的風險,無法科學的準確的篩選出其中高危女性人群。用於評估女性穩定缺血性心臟病的檢測在很大程度上與男性相似。雖然它們主要是為了識別CAD,因女性特有的病理生理(持續性心絞痛,非梗阻性冠心病,冠狀動脈微血管功能障礙(CMD)、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應激性心肌病和保留射血分數(HFPEF)的心力衰竭,炎症性疾病等),這也與心血管發病率的增加有關。因此運用傳統方法可能導致婦女過度測試,而不區分誰是真正的風險。

新的影像診斷工具在女性缺血性心臟病診斷中具有更高的重要性。包括心臟計算機斷層血管造影、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和心臟磁共振成像,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負擔、大血管和微血管相關缺血和心肌纖維化的評估。有效的診斷檢測將進一步識別高風險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女性,而不過度檢測那些低風險的女性。

在同期接受非緊急冠狀動脈造影的11223名有症狀患者(女性佔42%)中,1/3的男性和2/3的女性沒有梗阻性冠心病,這些患者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的風險仍然增加。患有阻塞性CAD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女性比男性患阻塞性多支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更低,在死於缺血性心臟病的患者的屍檢評估中,女性比男性表現出範圍更廣、梗阻更重的冠心病,斑塊侵蝕的證據比斑塊破裂的證據更多。有創冠狀動脈造影術是心血管疾病診斷的基石,但正常的冠脈造影並不一定表明冠脈循環正常,它識別瀰漫性動脈粥樣硬化和小血管功能障礙的能力有限。新的診斷成像工具正在幫助重新定義缺血性心臟病,並強調非梗阻性CAD和CMD的重要性。

本綜述重點介紹了心臟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CTA)、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和心臟磁共振(CMR)成像在內的新型非侵入性臨床診斷工具分別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負荷、大血管和微血管相關缺血以及心肌纖維化進行敏感的評估的。

(1)心臟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CTA)的臨床應用及優勢

CCTA極大地提高了診斷CAD的檢測靈敏度,並使斑塊形態的早期表徵成為可能。最近的觀察性研究顯示,隨著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嚴重程度(即輕度、中度或重度狹窄)和範圍(即受累節段或血管的數量)增加,患者不良事件的風險逐步增加。隨著CCTA的開展,越來越多證據的被發現:(1)任何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存在,無論是否阻塞,都預示著事件的風險增加,(2)存在的總斑塊負擔越高,風險就越高。

CCTA還可以描述高危斑塊的特徵,在評價胸痛的前瞻性多中心影像學研究(PROMISE)的一項觀察性子研究中,非梗阻性CAD患者的高危斑塊的存在使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增加了1.6倍,並且高危斑塊與女性事件的相關性更強(調整後的風險比為2.41。95%可信區間0.81~2.39)。然而,在這些患者中,高危斑塊檢測的MACES的陽性預測價值很低(只有4.8%的高危斑塊患者經歷了MACES),限制了它目前的臨床適用性。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的臨床應用及優勢傳統的冠狀動脈造影和CCTA都不能檢測到CMD,它是冠狀動脈流量儲備(CFR)的減少,是冠狀動脈血管運動功能障礙的綜合標誌,以評估局灶性、瀰漫性和小血管CAD對心肌組織灌注的血流動力學影響,已成為預測心血管風險的重要影像標誌物。觀察數據顯示,使用心臟PET獲得的CFR測量可以區分急性心肌梗死的低風險或高風險患者,包括心源性死亡,超出全面臨床評估的患者,心肌灌注缺陷,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低水平肌鈣蛋白升高,舒張功能障礙,或有創冠狀動脈造影顯示的斑塊嚴重程度。現在的證據支持:(1)CFR受損的存在,無論是否存在阻塞性CAD,都預示著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2)整體CFR受損越嚴重,風險越高。

(3)心臟磁共振(CMR)成像的臨床應用及優勢

CMR獨特的優勢在於其優越的空間解析度,可以對心血管結構和功能進行全面的評估,包括對心肌瘢痕的敏感定量。在心肌梗死時,壞死的心肌纖維化,膠原纖維沉積導致細胞外間隙擴張。CMR技術可以用來評估組織水平上的局灶性變化,包括水腫、微血管阻塞,以及使用LGE技術評估纖維化進展為完全的區域瘢痕。在細胞外造影劑作用下,CMR可以在延遲圖像上看到亞釐米級的病變,並區分心內膜下、中層心肌和心外膜下的病變。

CMR評估組織重塑的一種新興技術包括使用和不使用細胞外造影劑的T1標測,分別測量細胞外體積分數和心肌T1。細胞外體積分數與HFpEF患者的舒張功能障礙相關,可能是瀰漫性心肌纖維化的生物標誌物。

展望未來,更有效準確的診斷和檢測工具將運用於女性,識別出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高危患者。正確應用新的影像學方法對於拓寬CAD和缺血的定義,更好地反映女性包括非梗阻性CAD和冠脈微血管功能障礙在內的所有病理表型,並幫助制定所需的循證診療策略,將是至關重要的。

述評者背景:

胡金柱,男,1982年2月出生,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美國德克薩斯醫學中心訪問學者,江西省科協「百人遠航工程」人才,南昌大學「215人才工程」 贛江青年學者,南昌大學、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青年崗位能手。從事心血管疾病---起搏電生理領域臨床和基礎工作。擅長心律失常疾病的介入治療和創新研究,每年完成心律失常射頻消融500餘例,起搏器植入200餘例。近年來,和科室團隊成員成功開展專業領域的新技術--左心耳封堵術、房顫冷凍消融術、房顫一站式治療、希氏束、左束支永久起搏技術。在國內外期刊發表文章5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專業權威期刊Circulation等雜誌發表SCI論文7篇。參編專業書籍4部,多次受邀國內大型專業學術會議演講。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級科學基金項目4項。獲江西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江西省高等學校科技成果獎一等獎、江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全國心電學大比武二等獎、江西省心電圖識圖大賽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關於 CVIA

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CVIA)期刊是長城國際心臟病學大會(長城會)的官方期刊。自2015年創刊以來,CVIA已連續出版13期專刊,每期專刊都凝聚著全球心血管專家的智慧結晶。CVIA期刊由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前任主席C. Richard Conti教授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醫院董建增教授共同擔任主編,由來自愛爾蘭的Compuscript公司負責出版工作。

相關焦點

  • 再生醫學新方法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取得臨床進展
    光明日報北京9月13日電(記者齊芳)心肌梗死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心臟疾病,儘管及時藥物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等治療方法可以挽救部分心梗患者生命,但對於嚴重的陳舊性心肌損傷,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
  • 中國腦血管病影像應用指南2019發布:時隔四年,7處更新劃重點!丨...
    2016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及其腦血管病學組發布了中國腦血管病影像應用指南。由於影像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臨床應用的循證醫學證據的不斷湧現,舊版已經不能滿足臨床需要。在2019新版指南中,對大家已熟悉的應用領域進行了精簡,重點介紹了CT和MRI應用的新領域以及一些新技術及其後處理的新方法,新版指南主要更新了以下方面。
  • 剛剛,CDE發布《抗腫瘤藥臨床試驗影像評估程序標準技術指導原則》
    目前臨床影像學中影像處理、信息傳輸等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標準化,並在臨床實踐中被廣泛應用。臨床或影像科醫師對醫學影像進行分析和診斷時,通常以主觀判斷及病灶測量為主,不需要系統性的量化評估也能滿足臨床對影像診斷的需求。
  • 中國再生醫學重大突破:可注射材料治療心臟病臨床安全可行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戴建武再生醫學研究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上第一個開展可注射支架(膠原生物)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獲重大突破,首次證明可注射材料聯合幹細胞用於心臟病治療的臨床安全性及可行性,並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長期PM2.5暴露與缺血性心臟病和卒中風險的關係
    長期PM2.5暴露與缺血性心臟病和卒中風險的關係 2021-01-10 0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缺血性心臟病心肌特徵的CT掃描研究進展:心肌存活顯像
    冠狀動脈疾病(CAD)對心肌的血流動力學影響可以通過幾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其中一種方法是心肌灌注成像(MPI)。傳統上,MPI是由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或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或最近三維MRI研究。這些方法目前無法對冠狀動脈進行解剖評估。結合解剖和功能評估使用計算機斷層掃描(CT)是理想的方法,因為它提供了使用一種模式進行完整的CAD評估的可能性。
  • 高危非致殘性缺血性腦血管事件診療指南
    (Ⅱa 級推薦,C 級證據)NICE 的早期風險評估及綜合幹預 1. NICE 的早期風險評估多種因素能夠預測 NICE 的早期卒中復發風險,主要分為臨床預測因素、影像預測因素以及生物標誌物預測因素 3 類,以臨床及影像評估研究最為豐富。
  • 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分子影像設備在臨床應用中獲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乳腺癌早期臨床檢測設備——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等國內多家醫院開展臨床應用,目前成功診治百餘例的乳腺癌患者,實現了分子影像在臨床應用的重大突破,該方法受到了院方領導、外科醫生積極肯定的評價。當今世界,癌症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一大殺手。目前手術治療仍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
  • 《脂蛋白相關的磷脂酶 A2 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建議》要點總結
    這次長城五洲國際心血管病會上發布了《脂蛋白相關磷脂酶 A2 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建議》,現總結要點如下:Lp-PLA2 的生物學特性Lp-PLA2 是磷脂酶超家族中的亞型之一,也是被認為是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醯水解酶,由於血管內膜中的巨噬細胞、T 細胞和肥大細胞分泌。
  • 應用放射性抗體片段鑑定動脈斑塊
    發表於《循環研究》(Circulation:Research;美國心臟病協會雜誌)的最新研究報導,一种放射性抗體片段可鑑定易導致動脈破裂和心臟病的脂肪和碎片斑塊。
  • 華偉:心臟性猝死的預防,掌握三大方法|臨床精粹
    抗心律失常藥物由於絕大多數的SCD是由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因此,最初採用的預防方法是經驗性的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AAD)來控制諸如室性早搏、非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等的心律失常,這亦是患者最容易接受的治療方式。
  • 速遞II CDE公開徵求《抗腫瘤藥臨床試驗影像終點程序標準技術指導...
    目前臨床影像學中影像處理、信息傳輸等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標準化,並在臨床實踐中被廣泛應用。臨床或影像科醫師對醫學影像進行分析和診斷時,通常以主觀判斷及優勢的病灶測量為主,不需要系統性的量化評估也能滿足臨床對影像診斷的需求。
  • 新型DWI-MRI方法在乳腺影像上的前景
    該方法,即多路復用靈敏度編碼(MUSE)DWI,可將單發成像採集分成多發,從而有助於降低該技術對運動的敏感度。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此前曾通過15分鐘的MRI掃描產生高質量腦部圖像探索MUSE-DWI的潛力,但此技術尚未應用到乳腺成像上。
  • 中科院自動化所光學分子影像技術臨床應用獲突破
    中科院自動化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採用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成功研製的中國國內首臺乳腺癌早期臨床檢測設備,通過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等多家醫院開展臨床應用,目前已成功診治百餘例的乳腺癌患者,從而實現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臨床應用的重大突破。
  • 葛均波:2018年介入心臟病年度盤點|葛均波|心臟病|盤點|DAPT|侵入...
    2018 ESC/EACTS心肌血運重建指南推薦穩定型缺血性心臟病DES植入術後,氯吡格雷為基礎的DAPT治療不少於6月,ACS 患者DES植入術後DAPT治療至少12個月。兩組在平均年齡、缺血性心肌病比例、心肌梗死史比例、LVEF等方面均無差異。
  • 分子影像與核醫學中的人工智慧應用價值幾何?
    諸如此類的臨床試驗科學地證偽了基於希望和炒作而推測或假定的臨床獲益。從這些臨床試驗中產生出嚴格且往往費力的科學方法,以建立、評估和推翻診斷與治療程序的價值。對患者來說,價值的產生在於生活質量的提升,死亡率的降低,和可避免死亡的消除。無論醫生還是患者都極難乃至無法直接評判醫療產品、醫療幹預或醫學技術的價值。因此,科學的嚴格指導對患者診療不可或缺。
  • 黃曉軍教授談微小殘留病變在AML中的臨床應用前景
    該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將微小殘留病變作為重要參考指標納入治療決策,並宣稱急性髓系白血病移植後的完全緩解評估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為更好地解讀該文章,《中國醫學論壇報》刊登了研究摘要及同期述評,並邀請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的黃曉軍教授對該項研究的結論及對我國人群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和點評。
  • 超聲影像診斷在醫學上的應用及發展
    現在,沒有一個醫院可以離得開超聲影像診斷技術,超聲影像診斷具有高空間解析度、高軟組織對比、實時快速成像、操作方法簡便、無禁忌、無損傷、可重複、可提攜和經濟等特點,它與CT、MRI、同位素顯像一起構成了臨床醫學中必不可少的四大影像診斷技術。
  • ...報導膠原生物材料聯合幹細胞引導心肌再生取得的臨床研究原創成果
    儘管及時藥物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等治療方法可以挽救部分心梗患者生命,但是對於嚴重的陳舊性心肌損傷,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2020年9月11日,《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Network Open雜誌在線發表了相關內容,報導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的重要研究成果。
  • 平安健康(檢測)中心首屆國際分子影像臨床應用學術論壇圓滿舉辦
    他系統介紹了PET及PET/CT的發展史,闡述了FDG PET在影像診斷中的應用。他認為分子影像是轉化醫學的平臺,通過分子影像可以將基礎研究成果用於臨床。核醫學是最成熟的分子影像及分子影像的研究發展趨勢。平安健康(檢測)中心將持續加強科研投入,推動分子影像在腫瘤等疾病的早期發現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