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偉:心臟性猝死的預防,掌握三大方法|臨床精粹

2020-11-30 醫脈通

預防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及時終止室性心動過速和(或)心室顫動是預防心臟性猝死(SCD)的關鍵環節。SCD的預防包括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


一級預防的對象是未曾發生過心搏驟停,但具有SCD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心肌梗死後射血分數低下、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所謂二級預防係指針對已經發生過心搏驟停或有過可導致心搏驟停的嚴重室性心律失常而搶救存活的患者,預防其再次發生。另外強調,具有SCD的高危因素,曾經發生過不明原因的暈厥,推測暈厥可能是由於室性心律失常導致者屬於二級預防的範疇。


臨床實踐中,由於大多數心搏驟停和SCD發生在院外,並且發作突然,能進行及時有效救治的時間窗窄,所以從總的SCD人群來說,僅有極少數的心搏驟停得以存活成為SCD倖存者,有機會並且需要SCD二級預防。因此,SCD的一級預防較之二級預防更為重要。


目前SCD預防的原則為積極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加強家庭、社區和公共場所心肺復甦培訓。針對高危患者,遵循個體化原則,根據心律失常的類型、合併的基礎心臟病、發作時的血流動力學狀態及發生SCD的危險性綜合考慮,除對原發疾病積極治療外,分別或聯合選擇藥物、植入ICD或導管射頻消融治療等措施。


綜合幹預手段


綜合幹預手段包括對原發心血管疾病(CVD)、心功能、電解質紊亂等危險因素的治療,對過度激活的交感神經、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幹預。


CASS、CABG-Patch試驗證實,冠心病患者可以通過冠脈血運重建(藥物、溶栓、介入治療、冠脈旁路移植術)限制心肌梗死的範圍,防止缺血事件的再發,從而降低SCD發生率。


對於心力衰竭、心肌缺血患者,β-受體阻滯劑雖然抗心律失常效果較差,但可以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降低血壓,而且對預防SCD的發生有一定的效果,可減少SCD的發生率,明顯改善遠期預後。對於該類人群,MERIT-HF等試驗證實β-受體阻滯劑是SCD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基礎藥物治療。


此外,臨床研究提示諸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CHARM試驗)、醛固酮拮抗劑(EPHESUS試驗)等藥物亦顯示出一定的預防SCD作用,選為聯合用藥是比較理想的。


抗心律失常藥物


由於絕大多數的SCD是由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因此,最初採用的預防方法是經驗性的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AAD)來控制諸如室性早搏、非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等的心律失常,這亦是患者最容易接受的治療方式。臨床上主要應用的ADD藥物為β-受體阻滯劑、Ⅲ類抗心律失常藥。


表1 臨床常用口服抗心律失常藥物


鈉通道阻滯劑預防SCD作用有限,CAST試驗證實,對於有頻發室性早搏病史的心肌梗死後患者,雖然應用Ⅰ類抗AAD能有效抑制心律失常,但增加了心律失常相關性死亡、缺血性死亡和總體病死率。因此,鈉通道阻滯劑較少應用於預防SCD。《2017AHA/ACC/HRS室性心律失常與心臟性猝死管理指南》僅提出了以下適用的情況:①靜脈利多卡因用於難治性室速或心搏驟停;②口服美西律用於先天性LQTS;③奎尼丁用於BrS;④氟卡尼用於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


β-受體阻滯劑具有重要的抗心律失常價值,尤其對於交感神經過度激活相關的室性心律失常效果顯著,在減少冠心病心肌梗死和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SCD風險的作用早已得到包括MUSTT、CIBIS等研究的證實。此外,β-受體阻滯劑能加強離子通道受體藥物抗心律失常的效果。對於部分心臟離子通道病(如LQTS、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該藥亦具有很好的效果。總之,β-受體阻滯劑是指南推薦預防SCD的一線治療藥物。


延長復極藥物在預防SCD上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如胺碘酮為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通過阻斷復極鈉鉀離子通道延長復極時間,從而抑制或終止自發性或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一些大型臨床研究和薈萃分析顯示,對於陳舊性心肌梗死和非缺血性心肌病所致的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應用胺碘酮或索他洛爾能減少SCD的發生。CASCADE研究提示對於心室顫動復發的高危患者,應用胺碘酮可以降低SCD的發生率。事後分析還發現,Ⅲ類AAD可能優於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後來,Ⅲ類AAD的療效進一步得到CAMIT試驗、EMIAT試驗及SWORD試驗的證實,即對於心肌梗死後患者,Ⅲ類AAD尤其是胺碘酮可以降低SCA和SCD的發生率。但遺憾的是不能有效降低總病死率。此外應注意的是,長期大劑量應用胺碘酮預防SCD會帶來肺、甲狀腺、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而索他洛爾可能導致心力衰竭失代償發生,應用於LVEF<20%的患者需慎重。


作為臨床實踐中應用最為廣泛的SCD防治手段,AAD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β-受體阻滯劑在預防各種器質性心臟病SCD的發生上效果顯著,尤其對於缺血性心臟病患者。此外可選用Ⅰ類、Ⅲ類AAD-胺碘酮、索他洛爾等,主要用於控制心律失常發作和改善症狀方面。目前提倡聯合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例如OPTIC研究顯示,胺碘酮+β-受體阻滯劑在減少ICD放電上優於單純應用β-受體阻滯劑或索他洛爾。聯合用藥需注意藥物不良反應的影響。再次強調,除了β-受體阻滯劑,目前尚無隨機對照研究證實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能夠改善SCD一級和二級預防患者的預後,臨床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需個體化對待。


導管消融


對於藥物不能有效預防SCD的發生,而ICD受限於需要手術、放電痛苦和價格昂貴等因素,目前在我國難以廣泛應用,探討和嘗試導管消融治療(圖1)惡性室性心律失常進而達到預防SCD是個不錯的選擇。


圖1 射頻消融示意圖


導管消融是室上性心動過速和部分良性室性心動過速的有效根治手段,尤其對於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不理想甚至無效的ICD二級預防的器質性心臟病患者。


多個研究已經證實了導管消融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令人惋惜的是,目前無隨機對照研究證實導管消融能減少病死率。


對於結構性心臟病患者,《2009EHRA/HRS關於室性心律失常導管消融的專家共識》中對於器質性心臟病VT導管消融治療推薦見表2,此外,《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與心臟性猝死管理指南》對2009年指南在導管消融方面作了一定的補充。然而,由於目前對惡性心律失常機制的認識尚不完全清楚,標測和消融技術僅限於國內少數大中心醫院能開展,且治療效果和證據尚不充分,導管消融預防SCD仍需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表2 2009 EHRA/HRS關於室性心律失常導管消融的專家共識


表3 2015 ESC室性心律失常與心臟性猝死管理指南


本文內容摘編節選自《心臟性猝死華偉2018觀點》(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醫脈通已獲得出版社授權。欲了解更多內容,請閱讀原版書籍。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心臟性猝死預防,有一類藥物非常關鍵
    核心提示:心臟性猝死(SCD)是全球範圍內的主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及健康。心臟性猝死預防的常用藥物有哪些?高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預防心臟性猝死?心臟性猝死患者復甦後應如何處理?在第三十屆長城心臟病學會議(GW-ICC)上,醫脈通就相關問題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主任張萍教授進行了專訪。
  • 平息「室速風暴」,「攔截」心臟性猝死
    平息「室速風暴」,「攔截」心臟性猝死 2011
  • ESC2015 指南: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臟猝死的預防管理(中文版)
    (IIb,C)(7) 心梗 40 天內一般不推薦植入 ICD 作為心臟性猝死初級預防。(III,A)心梗後早期(10 天內)心臟性猝死危險分層 1. 對於 LVEF 降低(≤ 40%)的患者,心梗後早期可考慮程序性心室刺激以評估猝死風險。(IIb,B)2.
  • 動態監測心功能並自動報警 CRT-D起搏器防治心源性猝死更有效
    點擊查看 近日,西安市第三醫院為一位73歲男性患者成功實施了CRT-D起搏器植入手術,這標誌著該院心臟起搏治療技術上了一個新臺階。術後,患者症狀明顯改善,目前已安全出院。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患中非常嚴重的病症,臨床情況複雜,表現不一。
  • 軍醫科普:揭開心源性猝死的神秘面紗
    心源性猝死的定義及特點心源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狀發作後1小時內發生的以意識突然喪失為特徵的由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以及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猝死為:急性症狀發生後即刻或者情況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數學者傾向於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1小時內。
  • 驚聞球王辭世噩耗,別再讓心臟健康吹響終場哨聲
    近年來,心臟性猝死的噩耗不斷出現在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從臺灣藝人高以翔、段子手賴寶、老戲骨謝園以及最近在北京地鐵站裡猝死的中年男性,似乎人到中年,心臟就變得異常脆弱,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籠罩著猝死的陰影。從業多年,不禁寫下這個文章,呼籲請大家都來關注心臟健康,特別以下六大類容易發生心臟性猝死的人,更需儘早提前幹預,防患於未然。
  • CRTD(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除顫器)接力心臟起搏器 助力心衰升級治療
    最近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數(LVEF)值為30%,醫生建議療法升級,進行CRTD(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除顫器)手術植入。張大爺就迷惑了,不是已經植入起搏器了,為什麼還要植入CRTD(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除顫器)?普通心臟起搏器和CRTD(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除顫器)有什麼區別呢?
  • 球星馬拉度納去世,如何遠離心臟驟停?
    猝死頻發 生還率卻極低阜外醫院一項研究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的總數超過50萬人。這個數字可能仍然在快速增長。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肥胖、吸菸、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險因素廣泛流行,冠心病為首的心血管病發病率增長,心源性猝死發生率也會相應增加。
  • 35歲男演員高以翔不幸去世,關於「猝死」,這些預防知識99%不知
    心源性猝死概念:心源性猝死也叫做心臟性猝死,主要是指由於心臟原因導致的患者突然死亡。從目前來看,多數人接受的有關心臟性猝死的概念是:「由於心臟原因所導致的非預見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可以有心臟病史,也可以沒有心臟病史,從發病到死亡時間為1個小時內。」心臟性猝死是所有猝死中佔據最多的。
  • JAMA子刊:ACS後心源性猝死風險不容忽視
    對APPRAISE 2、PLATO、TRACER與TRILOGY ACS四項大型試驗的合併分析發現,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症候群(NSTEACS)發病後的心源性猝死(SCD)事件非常少見,每年的發生率約為1%,但是此類事件仍佔這一人群心血管死亡的1/3左右。
  • 心臟衰竭能活多久?熬夜傷身危害
    這麼下去不禁讓人有些擔憂:會不會引起心臟衰竭,心臟衰竭能活多久?熬夜到什麼程度會猝死?其實這種擔憂不無道理,雖然熬夜看似小事,一時半會兒不會釀成什麼大禍。但是縱觀歷來發生的猝死事件可以發現,很多時候猝死往往就發生在夜晚。就像年前參加某夜間綜藝的明星一樣,儘管平素身體健康、熱愛鍛鍊,但是仍然發生了猝死、突然離世,徒留粉絲們唏噓不已。
  • 跳動吧心臟:守衛者超聲波理療儀讓心臟細胞「起死回生」
    據世界心律失常大會上公布的統計數據,中國心律失常患者約有兩千萬人,每年約54萬人心臟性猝死。《美國心臟病學學院雜誌》曾公布了「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結果:國人67.9%的急性心肌梗死等主要冠脈事件,和39.1%的缺血性卒中,都與吸菸、過量飲酒、運動量不足、飲食結構不合理、肥胖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有關。  日常生活中,這五類「顏值」報警信號需要特別警惕。
  • 川普鼓吹的抗瘧疾藥物治療新冠肺炎,可能會導致心臟猝死
    在此期間,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有超過50萬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這一大流行正促使研究人員為新冠肺炎患者尋找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氯喹作為一種已有幾十年歷史的抗瘧疾藥物,近期卻被發現對COVID-19具有不錯療效。
  • 吃素、吃大蒜有利於心臟健康?聽聽專家怎麼說
    經搶救無效,醫院最終宣布其心源性猝死。在人們對生命突然消失感到扼腕嘆息的同時,保護心臟的話題也被不斷提起。從日常飲食、臨床用藥到商場裡五花八門的保健品,談論的話題都繞不過血壓、血糖、血脂這些事。那麼關於保護心臟的這些操作,還存在哪些誤區呢?飲食吃素不會得心臟病?
  • 哪些疾病會導致心臟變得又肥又大?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心臟肥大?正常心臟就像一個四居室,共有四個腔,分別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由心肌包繞分隔構成。「肥」指的是心肌肥厚,「大」指心臟擴大。如果用房間打比方,心肌肥厚就是房間的牆壁增厚了,心臟擴大是房間的空間擴大了。臨床發現,有6種疾病會引起心臟發生病理性擴大。高血壓。
  • 為什麼吃魚對心臟好?原因竟是因為這個…
    吃魚保護心臟健康魚肉是我們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優質蛋白質來源,吃魚對於心臟的益處,這4個最為確切:ω-3脂肪酸可通過對鈉、鉀、鈣通道的影響,改善心率變異性,進而降低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5】。補充ω-3脂肪酸魚與魚油誰更靠譜?
  • 60分貝噪音影響心臟 9個方法預防心臟病
    我們有什麼有效的方法可以預防心臟病。  60分貝噪音影響心臟  噪音越大,持續時間越長,對人體心臟的影響也越大。研究發現,長期生活中高分貝噪音中的人群,飛機噪音對他們的影響也要高於普通人。每天生活在至少60分貝噪音中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機率比普通人高30%。  生活中除了噪音會影響心臟之外還有哪些因素是導致心臟病的原因呢?
  • ...源性猝死 一群廣州醫生堅持1.5萬次胸外按壓 2020-03-07 20:00:55
    對於急性心源性猝死帶來的那種瀕死感,年僅28歲的廣東青年李燦有了一次切身的體會。「還有一個直接的證據證明我們心肺復甦的有效,小夥子心源性猝死已經20多分鐘了,可瞳孔依然沒有散大。說明腦部供血依然在持續著」,李雅蘭告訴南都記者,這種持續,是醫生護士們堅持不中斷的徒手奮力下壓胸廓得來的。從陽華開始進行心臟按壓算起,到最後停止心臟按壓,這群醫生、護士們一共堅持了兩個半小時,合150分鐘。前前後後持續的有效心肺復甦,超過1.5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