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性猝死預防,有一類藥物非常關鍵

2020-12-05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心臟性猝死(SCD)是全球範圍內的主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及健康。心臟性猝死預防的常用藥物有哪些?高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預防心臟性猝死?心臟性猝死患者復甦後應如何處理?在第三十屆長城心臟病學會議(GW-ICC)上,醫脈通就相關問題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主任張萍教授進行了專訪。


  心臟性猝死(SCD)是全球範圍內的主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及健康。心臟性猝死預防的常用藥物有哪些?高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預防心臟性猝死?心臟性猝死患者復甦後應如何處理?在第三十屆長城心臟病學會議(GW-ICC)上,醫脈通就相關問題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主任張萍教授進行了專訪。

  醫脈通:心臟性猝死防治的常用藥物有哪幾類?其在預防心臟性猝死中的價值如何?

  張萍教授:心臟性猝死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病因是各種原因導致的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所佔比例接近80%。也就是說,導致心臟性猝死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因此,能夠控制心律失常的藥物,對於預防心臟性猝死也是有用的。

  根據目前臨床現有的數據,直接治療心律失常最為有效的藥物是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胺碘酮。但由於胺碘酮會帶來心臟方面的副作用,因此其並不作為患者的一線治療藥物,且使用時往往有一些限定,對於不宜長期使用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的患者,當發生心律失常或存在高危因素時,才考慮使用胺碘酮。胺碘酮在治療心律失常的應用中,早期可以看到一些復律的效果,但長期預防猝死的效果並不顯著。但近來的一些數據顯示,如果能夠調整好胺碘酮的使用劑量和應用方法,並及時進行監測,其對於降低惡性心律失常引發的心臟性猝死率是有效的。

  在藥物預防心臟性猝死方面,最為確定有效的是β受體阻滯劑。眾所周知,β受體阻滯劑是心血管疾病治療中應用領域最廣泛的一類藥物,既可以控制血壓,又可以控制心律失常的發作,比如減少房顫的復發、減少器質性心臟病患者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等,還可以減少一些促發性因素,如早搏的發生等。另外,β受體阻滯劑還是冠心病二級預防中的重要藥物。其中,冠心病二級預防用藥遵從的「ABCDE」方案中的「B」方案中,主要的藥物就是指β受體阻滯劑。除此之外,β受體阻滯劑在心衰的治療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控制心律失常,還能通過抑制人體交感神經的活性,來減少內源性兒茶酚胺對心臟的損害,以及在心臟重構方面的作用。當然,β受體阻滯劑在心梗和心衰方面最大的貢獻是可以減少猝死的發生。β受體阻滯劑因其對心臟的作用相對比較全面,且副作用相對較少,其在預防心臟性猝死的治療藥物中的地位絕對無出其右。

  另外,對於長QT症候群導致的惡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可以間接通過補鉀、補鎂,或縮短QT間期的藥物,比如Ib類藥物美西律進行治療,通過減少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減少猝死的發生。

  很多心臟性猝死患者是具有一定心臟病基礎的,冠心病也是其中之一。因此,治療冠心病的藥物,尤其是包括他汀類、ACEI類、ARB類藥物在內的二級預防藥物,都在預防心臟性猝死中發揮著它們的作用和貢獻。

  醫脈通:高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預防心臟性猝死?

  張萍教授:對心臟性猝死危險因素的識別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多年前,心血管病專家Douglas P. Zipes總結說,在心臟性猝死的人群中,有1/3可以看到高危因素,有1/3有一定中等程度的危險因素,還有1/3看不到任何危險因素,甚至看起來就是一個健康人。這1/3看不到危險因素的人群,是目前醫療領域具有挑戰性的一個難點。心臟性猝死的預防工作也只能針對能看到危險因素的患者人群。

  目前,心臟性猝死非常確定的危險因素之一是患者曾經發生過猝死的生還者。這類患者再發猝死的概率很高,可達50%以上。因此,對於這類患者,一定要去查找病因,比如是否合併有冠心病等;對於年紀比較大的患者,還要檢查是否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發的冠狀動脈血管狹窄;對於女性或相對年輕的人群,即使冠脈沒有嚴重狹窄,也要考慮是否存在冠狀動脈痙攣。如果猝死好發於凌晨或發作前有胸悶、胸痛的症狀,則考慮冠脈痙攣,一定要給予相應的幹預。

  對於非常年輕的患者,首先要排除QT間期延長。先天性長QT症候群是導致青少年猝死的重要危險因素,一旦懷疑該症候群,或經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和運動心電圖檢測確定有先天性長QT症候群,一定要進行遺傳學檢查,確定其遺傳學類型。不同類型的長QT症候群,其導致心臟性猝死的誘因也不同:I型長QT症候群患者引起心臟性猝死的原因往往是持續性運動,比如遊泳。對於這種類型的患者,就應避免做長時間的劇烈運動,以預防猝死的發生;II型患者引發猝死的誘因則為警覺性刺激,比如鈴聲或其他突發的刺激等,對這類患者,就要注意在晚上睡覺前,一定要將任何鈴聲都關掉,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III類患者與前兩類患者均不同,往往是在睡眠中發作,與Brugada症候群很像。對於這類患者,必須積極地使用預防猝死的手段,比如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裝置。

  心臟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其臨床中主要的預防手段就是植入ICD裝置。對於有器質性心臟病或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心梗發生40天後,如果EF值在35%以下,或是存在非持續性室性心律失常且EF值在30%以下,則都可以歸為猝死高危人群,根據指南直接考慮植入ICD,預防心臟性猝死的發生;EF值<30%的心衰患者,也要實行同樣的策略。此外,對於這類患者,還要注意避免低鉀血症的發生。還要通過積極的二級預防,減少患者心肌缺血的再發生,以減少惡性心律失常事件的發生。

  總體來說,預防心臟性猝死,一定要查清楚患者的病因。針對不同的病因,預防的側重點也不同,也就是說,猝死的防治也要個體化、精準化進行。

  醫脈通:患者復甦後應如何處理?在平時應注意哪些方面?

  張萍教授:心臟驟停一旦發生,就要立即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肺復甦。但心肺復甦不僅僅包括大眾所熟知的心臟按壓。通過心臟按壓,只能讓停跳或接近停跳的心臟獲得一定的搏血量,來保證對人體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但不能保證將心臟恢復到正常節律。特別是對於發生室顫的患者,如果不進行除顫的話,室顫自動終止的機率是非常低的,不會超過3%。這也是做心臟性猝死預防工作的醫生,積極向政府呼籲在學校體育館、大型商場或劇院等人流密集的場所配備體外自動除顫器(AED)的原因。

  當心臟驟停一旦發生,我們要在心臟按壓的同時,快速拿到AED為患者進行緊急復律。只有心臟能夠復律,才能讓患者恢復有效的心跳和心搏。因此,我認為除顫是急性處置的過程中非常重要卻又非常薄弱的環節。

  但即使經過除顫後,患者復甦,也要把患者儘快送往醫院,以進行心肺復甦後的高級生命支持。因為心臟驟停的黃金搶救時間為4-6分鐘,一旦超過6分鐘,患者就會出現一些重要器官的繼發性損傷,可能是一過性的,也可能是相對持久性的,因此必須有後續的高級生命支持工作的開展,還要對猝死病因進行評價。一旦找到猝死的病因,就如之前所說,對患者進行藥物或器械治療。

  因此,心臟驟停的急救工作不僅僅是醫生們的工作,也需要全民的支持和協助。一旦發生心臟驟停,對其急救的時間越早越好,但並不是每一位患者剛好倒在醫生身邊,所以我們呼籲全民都要學會基本的心肺復甦救治方法,以挽救更多的心臟性猝死患者。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華偉:心臟性猝死的預防,掌握三大方法|臨床精粹
    預防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及時終止室性心動過速和(或)心室顫動是預防心臟性猝死(SCD
  • 平息「室速風暴」,「攔截」心臟性猝死
    平息「室速風暴」,「攔截」心臟性猝死 2011
  • ESC2015 指南: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臟猝死的預防管理(中文版)
    (IIb,B)心臟性猝死和室速 ICD 二級預防1. 對於無可逆性病因導致,或心梗後接受最佳藥物治療且預期存活時間>1 年但 48 小時之內發生室顫或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室速的患者,推薦植入 ICD。(I,A)2.
  • 動態監測心功能並自動報警 CRT-D起搏器防治心源性猝死更有效
    點擊查看 近日,西安市第三醫院為一位73歲男性患者成功實施了CRT-D起搏器植入手術,這標誌著該院心臟起搏治療技術上了一個新臺階。術後,患者症狀明顯改善,目前已安全出院。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患中非常嚴重的病症,臨床情況複雜,表現不一。
  • 軍醫科普:揭開心源性猝死的神秘面紗
    心源性猝死的定義及特點心源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狀發作後1小時內發生的以意識突然喪失為特徵的由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以及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猝死為:急性症狀發生後即刻或者情況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數學者傾向於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1小時內。
  • 驚聞球王辭世噩耗,別再讓心臟健康吹響終場哨聲
    01 第一類人:自認為沒有症狀就沒有心臟病。心臟病比較隱匿,不發展到一定程度不會出現症狀。比如說冠心病,當冠狀動脈狹窄再 70% 以內時,常常沒有任何症狀,甚至在活動中也不會有胸悶胸痛。但是這樣的血管狹窄卻可能突發斑塊破裂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如果堵塞的血管部位在大血管的近段或者非常重要的位置,往往會使心臟突然停跳、室顫,甚至破裂。發生在非醫療場所下的這種高危的心肌梗死,往往沒有搶救的機會,結局就是:心臟性猝死。所以,一定不能因為沒有症狀就認為自己心臟是健康的,忽略了心臟的健康體檢。
  • CRTD(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除顫器)接力心臟起搏器 助力心衰升級治療
    七年前張大爺確診為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在醫生的建議下植入了傳統起搏器,並且術後結合藥物治療。最近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數(LVEF)值為30%,醫生建議療法升級,進行CRTD(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除顫器)手術植入。張大爺就迷惑了,不是已經植入起搏器了,為什麼還要植入CRTD(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除顫器)?
  • 川普鼓吹的抗瘧疾藥物治療新冠肺炎,可能會導致心臟猝死
    該論文詳細介紹了包括氯喹和羥氯喹在內的新冠肺炎治療藥物的潛在危險信息,可能會導致患者的心源性猝死,因此,需要正確識別哪些患者容易遭受這種不良的,悲劇性的副作用,並給出了治療期間QTc監測指南。QTc間期是按心率校正的QT間期,是反映心臟去極化和復極作用的指標。QTc間期延長表示心臟復極延遲,反映了心電異常,通常與心律失常敏感性增高密切相關,可能最終導致心源性猝死。在細胞水平上,潛在延長QT的藥物(如羥氯喹),會阻斷控制心臟電系統的關鍵鉀離子通道之一。這種幹擾增加了心臟的節律可能退化為危險的不穩定心律,最終導致心臟猝死的可能性。
  • JAMA子刊:ACS後心源性猝死風險不容忽視
    對APPRAISE 2、PLATO、TRACER與TRILOGY ACS四項大型試驗的合併分析發現,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症候群(NSTEACS)發病後的心源性猝死(SCD)事件非常少見,每年的發生率約為1%,但是此類事件仍佔這一人群心血管死亡的1/3左右。
  • 幾個關鍵因素,應提前了解
    長期熬夜會引起心臟跳動的節奏發生紊亂,並且會加重心臟的負荷,引起心臟病的發作,從而導致猝死。尤其是家族中有出現過猝死情況的人是熬夜猝死發生的高危人群,更應該注意自身情況,降低發生猝死的可能性。一個人會出現猝死,說明他體內的原發疾病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如果只是單純的情緒起伏過大,沒有源發疾病是不會威脅到生命的。那麼下面就介紹一下哪幾種因素會引起猝死。
  • 球星馬拉度納去世,如何遠離心臟驟停?
    有沒有預警信號?我們又該如何遠離呢?猝死頻發 生還率卻極低阜外醫院一項研究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的總數超過50萬人。這個數字可能仍然在快速增長。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肥胖、吸菸、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險因素廣泛流行,冠心病為首的心血管病發病率增長,心源性猝死發生率也會相應增加。
  • 六類藥物易致心源性猝死
    而不僅情緒失控可能會導致心源性猝死,某些藥物同樣會引起猝死。   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以及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猝死為:急性症狀發生後即刻或者情況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數學者傾向於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1小時內。其特點有三,①死亡急驟,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近年來,我國隨著心血管病發生率的增高,心臟猝死的發病率也明顯增加。
  • ...源性猝死 一群廣州醫生堅持1.5萬次胸外按壓 2020-03-07 20:00:55
    對於急性心源性猝死帶來的那種瀕死感,年僅28歲的廣東青年李燦有了一次切身的體會。心源性猝死,意味著心臟停跳,血壓快速下降到0。「經過撓動脈穿刺的穿刺針,能夠從血管內,監測到最為真實的血壓情況」。最為關鍵的,還是要儘快恢復李燦的心、血管循環系統。能夠使心臟收縮力加強,讓心臟、肝、和筋骨的血管擴張,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的關鍵藥物,就是腎上腺素了。這種可合成的藥劑,也是拯救瀕死患者最為關鍵的必備藥品。
  • 35歲男演員高以翔不幸去世,關於「猝死」,這些預防知識99%不知
    心源性猝死概念:心源性猝死也叫做心臟性猝死,主要是指由於心臟原因導致的患者突然死亡。從目前來看,多數人接受的有關心臟性猝死的概念是:「由於心臟原因所導致的非預見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可以有心臟病史,也可以沒有心臟病史,從發病到死亡時間為1個小時內。」心臟性猝死是所有猝死中佔據最多的。
  • 吃素、吃大蒜有利於心臟健康?聽聽專家怎麼說
    經搶救無效,醫院最終宣布其心源性猝死。在人們對生命突然消失感到扼腕嘆息的同時,保護心臟的話題也被不斷提起。從日常飲食、臨床用藥到商場裡五花八門的保健品,談論的話題都繞不過血壓、血糖、血脂這些事。那麼關於保護心臟的這些操作,還存在哪些誤區呢?飲食吃素不會得心臟病?
  • 心臟衰竭能活多久?熬夜傷身危害
    而心臟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心臟性猝死,我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發病率為0.9%,猝死發病率為13%,按此計算,我國每年心臟衰竭患者有60萬人猝死。可見心臟衰竭和猝死是密切關聯的,如果本身就有心臟衰竭的疾病,那麼發生猝死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而眾所周知,猝死的死亡率是極高的,所以要問心臟衰竭能活多久?那可能就取決於心臟衰竭到猝死的距離了吧。
  • 為什麼一些藥物有使人猝死的風險?
    無獨有偶,同屬楊森公司的阿司咪唑(原息斯敏)也因此於數年前被迫退出市場,息斯敏品牌也只能用在另一款抗過敏藥物上。很多人看到這些消息,可能認為「這些藥物不安全」、「不能再用」,實際上,生活中有不少藥物或藥物組合都能增加猝死風險,但最終是否演變為致命結局,還要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 3分鐘快速了解化療解毒及預防毒性藥物有哪些?
    有些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可提前預防,那麼化療解毒藥物及預防藥物有哪些,如何使用呢? 一. 質子泵抑制劑(PPI) PPI包括奧美拉唑、泮託拉唑、蘭索拉唑、雷貝拉唑、艾司奧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可用於預防化療藥物引起的噁心嘔吐,尤其適用於有胃部疾病者。
  • 青少年飲用能量功能飲料可能危害心臟健康
    據國外媒體報導,能量功能飲料在大眾,尤其是青少年(10-19歲)和年輕人中的飲用量正在迅速的升高,這可能會對心臟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在一篇近日發表在某雜誌上的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把研究重點聚焦在能量功能飲料的藥理學、這些飲料導致機體產生的有害反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