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5 日夜間,一代球王馬拉度納突然離世,年僅 60 歲,各方媒體報導不一,但是似乎死因跟心臟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近年來,心臟性猝死的噩耗不斷出現在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從臺灣藝人高以翔、段子手賴寶、老戲骨謝園以及最近在北京地鐵站裡猝死的中年男性,似乎人到中年,心臟就變得異常脆弱,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籠罩著猝死的陰影。
從業多年,不禁寫下這個文章,呼籲請大家都來關注心臟健康,特別以下六大類容易發生心臟性猝死的人,更需儘早提前幹預,防患於未然。
01 第一類人:自認為沒有症狀就沒有心臟病。
心臟病比較隱匿,不發展到一定程度不會出現症狀。比如說冠心病,當冠狀動脈狹窄再 70% 以內時,常常沒有任何症狀,甚至在活動中也不會有胸悶胸痛。
但是這樣的血管狹窄卻可能突發斑塊破裂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如果堵塞的血管部位在大血管的近段或者非常重要的位置,往往會使心臟突然停跳、室顫,甚至破裂。
發生在非醫療場所下的這種高危的心肌梗死,往往沒有搶救的機會,結局就是:心臟性猝死。
所以,一定不能因為沒有症狀就認為自己心臟是健康的,忽略了心臟的健康體檢。
檢查隱匿性冠心病簡單可行的方法是每年做運動平板實驗,如果結果異常,就要懷疑心臟血管出現問題了,趕緊看心內科醫生。
圖源:站酷海洛
02 第二類人:一身壞習慣,誰說也不聽,我行我素。
心臟病跟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比如吸菸、酗酒、熬夜、吸毒、飲食不健康、肥胖、不愛運動等等,這些壞習慣會導致冠心病、心肌病、心衰、惡性心律失常等情況。
無論哪種心臟病,只要發展到出現明顯症狀的階段,通常都是不可逆的,不但壽命會受到影響,也面臨著心臟性猝死的風險。
比如長期酗酒吸毒,會導致心臟擴大、酒精性心肌病、心功能衰竭,當出現心功能衰竭的時候,會有室性心動過速和室顫的情況,一旦發生室顫,如果不能及時除顫,病人往往在幾分鐘內死亡。
所以,戒掉壞習慣,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
03 第三類人:「三高」不吃藥,就怕藥物有副作用。
「三高」指的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發生冠心病的重要的危險因素,三高不控制,則發生冠心病的概率成數倍增長。
有些三高的朋友很牴觸吃藥,一怕藥物副作用,二怕吃藥後停不掉造成依賴。這是兩種極端錯誤思維。
首先,藥物副作用是小概率事件,它不一定會發生,即使發生了,醫生也有辦法處理;另外,醫生也會監控藥物的副作用,比如定期化驗血液指標等。目前常規劑量的控制三高的藥物發生副作用的概率非常小,即使發生了,它對於人體的損害,相比三高帶來的傷害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第二,藥物依賴是個偽命題。常常有患者問:是不是降壓藥一吃上就停不了了?醫生的回答是肯定的!當一種疾病,我們無法通過手術或者短時間的用藥把它治癒時,只能通過長期吃藥來控制,這種情況不能叫做「藥物依賴」。
「藥物依賴」是指由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種精神狀態,有時也包括身體狀態,表現出一種強迫性地要連續或定期用該藥的行為和其它反應。
——《科普中國-百科科學》
「藥物依賴」是指一種成癮性,本來不需要吃這個藥物的情況下反而因為精神或者軀體依賴而停不下來了,就像吸菸吸毒成癮一樣,但是我們吸菸吸毒絕不是為了治病。
當然,三高需要長期服用控制的原因是醫學還不夠發達,不能一下子把它們根治,所以,只能長期服藥了。但是,這跟藥物依賴完全兩回事。
04 第四類人:脾氣暴躁,情緒波動大。
《嶽飛傳》中講「牛皋大笑一聲,氣絕身亡」,可見情緒對心臟的影響非常大。脾氣暴躁、情緒波動大的人,身體中的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會急劇的升高,
這三個物質突然升高對心臟和血管系統的作用是:血管劇烈收縮、血壓突然升高、心率突然增快、心肌收縮突然變得強而有力,這些反應會損傷全身的血管系統,造成冠脈的斑塊破裂,誘發急性心肌梗死。
心臟對這些物質反應過度的情況下,甚至會誘發室性心動過速和室顫,導致心臟驟停。
所以情緒控制非常重要,要想心臟健康,一定要心態平和。
05 第五類人:常規體檢時,忽略了心臟專科體檢。
本人從醫 21 年,接診了無數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常常有些家屬拿著患者的體檢報告單來問:「王醫生,您看我父親每年的體檢都正常,為啥就突然得了急性心梗呢?」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老百姓對於體檢的理解往往是:體檢沒有發現問題,身體就是健康的。
但是體檢分各種類型:醫生看一看,問一問,聽一聽,量個血壓,測個心率,這是體檢;各種儀器設備,從頭到腳,內內外外都查一遍,這也是體檢。
體檢的項目不同,能夠發現問題的機率也不同,關鍵看都做了哪些體檢項目。
對於心臟來說,一般的體檢項目中只包含常規心電圖(能夠反應的問題十分有限),或者再加做一個心臟超聲(只能看到心臟的形態結構)。
這兩個檢查正常,就能說明心臟健康的麼?
結論是否定的。
就像前文提到的冠狀動脈狹窄了 70% 的無症狀人群,是完全查不出來的。另外,有些隱匿性的心律失常,需要靠長程的心電事件記錄儀來捕捉的。
06 第六類人:有心臟性猝死的家族史。
心臟病有家族聚集傾向,對於有心臟性猝死家族史的朋友來說,心臟健康體檢非常重要,建議一定每年至少一次要去心內科醫生那裡聊一聊,查一查。
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制定適合就診者的檢查方案,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防患於未然,避免發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中年人是家庭和社會的中流砥柱,保證他們的心臟健康不單單是個人健康問題,也是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所以,朋友們,提醒自己,也要提醒親人,是時候關注心臟健康了!
作者簡介
王德昭,心內科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心血管內科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首都醫科大學心血管內科學博士,師從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華琦教授。曾在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友誼醫院心內科工作,並在首都醫科大學心臟病學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熟練掌握各種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以及各種心臟瓣膜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尤其擅長冠心病介入治療、心臟臨時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技術。
王醫生擁有近 20 年的臨床實踐經驗。除了專注於臨床工作,王醫生還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包括高血壓防治計劃(國家十二五規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技支撐項目等。此外,王醫生還在著名醫學期刊,如《Scientific Reports》、《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等國內外雜誌上發表過 70 餘篇學術論文,同時他也是《Coronary Heart Disease》、《中國民康醫學》、《臨床與病理學雜誌》等雜誌的編委及審稿專家。
王醫生是中華醫學會北京心血管病分會青年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老年高血壓分會理事、北京市冠脈介入質控組專家成員、北京中青年冠脈介入沙龍成員、北京心律失常聯盟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分會青年委員、中華醫學會預防與康復委員會委員。
*聲明:本內容僅代表文章來源方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內容僅供醫學藥學專業人士閱讀,不構成實際治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