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對APPRAISE 2、PLATO、TRACER與TRILOGY ACS四項大型試驗的合併分析發現,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症候群(NSTEACS)發病後的心源性猝死(SCD)事件非常少見,每年的發生率約為1%,但是此類事件仍佔這一人群心血管死亡的1/3左右。參考文獻
來自科羅拉多東部退伍軍人醫療中心的Paul Hess與其同事對37555例試驗受試者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受試者平均年齡65歲,2/3以上為男性。在12個月隨訪中,2109例受試者死亡,1640例死於心血管事件,其中31.3%為猝死。6、18與30個月時心源性猝死累積發生率分別為0.79%、1.65%與2.37%。
研究者表示,該分析的關鍵在於發現了NSTEACS後心源性猝死風險並不是靜態的,而且明顯受到初次入院後事件的影響。例如,心梗的發展與心源性猝死風險增加近3倍相關(P<0.001),再入院與心源性猝死風險增加2.5倍相關(P<0.001)。
相反,NSTEACS事件後的PCI及CABG與心源性猝死風險降低25%(P=0.03)相關。Hess等人還計算出了患者發病2年後的心源性猝死風險,結果為0.1%~56.7%不等。
研究者開發出一種幫助醫生區分低危與高危患者的風險評分。通過該評分,研究者發現半數(略多)受試者的2年心源性猝死風險<1%,40%受試者風險為1.7%~3.3%,9%風險>6.1%。
Hess等人認為,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是預防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方法,但並非所有高危患者都能從ICD獲益,包括近期心梗或血運重建的患者。由於心源性猝死是NSTEACS事件後相對常見的死亡方式,所以識別猝死高危患者將促進靶向一級預防策略的發展。
醫脈通編譯自:After ACS, Sudden Death Uncommon but Still a Third of CV Deaths. Medscape. March 17, 201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