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ACS後心源性猝死風險不容忽視

2020-12-01 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對APPRAISE 2、PLATO、TRACER與TRILOGY ACS四項大型試驗的合併分析發現,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症候群(NSTEACS)發病後的心源性猝死(SCD)事件非常少見,每年的發生率約為1%,但是此類事件仍佔這一人群心血管死亡的1/3左右。參考文獻


來自科羅拉多東部退伍軍人醫療中心的Paul Hess與其同事對37555例試驗受試者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受試者平均年齡65歲,2/3以上為男性。在12個月隨訪中,2109例受試者死亡,1640例死於心血管事件,其中31.3%為猝死。6、18與30個月時心源性猝死累積發生率分別為0.79%、1.65%與2.37%。


研究者表示,該分析的關鍵在於發現了NSTEACS後心源性猝死風險並不是靜態的,而且明顯受到初次入院後事件的影響。例如,心梗的發展與心源性猝死風險增加近3倍相關(P<0.001),再入院與心源性猝死風險增加2.5倍相關(P<0.001)。


相反,NSTEACS事件後的PCI及CABG與心源性猝死風險降低25%(P=0.03)相關。Hess等人還計算出了患者發病2年後的心源性猝死風險,結果為0.1%~56.7%不等。


研究者開發出一種幫助醫生區分低危與高危患者的風險評分。通過該評分,研究者發現半數(略多)受試者的2年心源性猝死風險<1%,40%受試者風險為1.7%~3.3%,9%風險>6.1%。


Hess等人認為,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是預防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方法,但並非所有高危患者都能從ICD獲益,包括近期心梗或血運重建的患者。由於心源性猝死是NSTEACS事件後相對常見的死亡方式,所以識別猝死高危患者將促進靶向一級預防策略的發展。


醫脈通編譯自:After ACS, Sudden Death Uncommon but Still a Third of CV Deaths. Medscape. March 17, 201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軍醫科普:揭開心源性猝死的神秘面紗
    心源性猝死的定義及特點心源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狀發作後1小時內發生的以意識突然喪失為特徵的由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以及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猝死為:急性症狀發生後即刻或者情況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數學者傾向於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1小時內。
  • 侯耀文於23日晚七點左右去世 可能是心源性猝死
    侯耀文於23日晚七點左右去世 可能是心源性猝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3日 21:48 來源:網易娛樂     醫護人員進行迅速搶救,但四十分鐘後,侯耀文沒醒來,匆匆離開人世。    郭院長還表示,侯耀文的發病比較急,雖然家屬說家族沒有心腦血管疾病,但院長仍然認為侯耀文先生的離世可能是心源性猝死。責編:孫潔
  • 浙江一高校闢謠「醫學生期末複習時猝死」:繫心源性猝死
    該校工作人員稱,學校確實有一名大二男生於1月10日早上在宿舍內生命體徵有異樣,經搶救後宣布猝死,醫生初步鑑定死因為心源性猝死;學校沒有刪帖,網傳信息多為不實,具體情況正在進一步調查中。1月11日早上,記者致電浙江中醫藥大學黨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學校確實有一名男生於1月10日早上在宿舍內生命體徵有異樣,經搶救後宣布猝死,醫生初步鑑定的死因為心源性猝死,學生為2017級學生。「昨天早上起床的時候,同寢室的學生發現情況後向學院老師匯報,送到醫院學生已經確認死亡。」
  • 動態監測心功能並自動報警 CRT-D起搏器防治心源性猝死更有效
    西安市第三醫院心內科一病區主任王昌育介紹,很多患者以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為主要臨床表現,患者隨時可能發生心性猝死,對此類患者可用藥物控制心力衰竭,並同時植入體內自動除顫器(簡稱ICD)以減少心性猝死的發生;另一些患者則以心力衰竭症狀如氣短、浮腫等為主要表現,未合併嚴重室性心律失常,此類患者在強化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可以行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簡稱CRT)輔助治療。
  • JAMA子刊:月經周期不規律的女性,將來患糖尿病風險更高
    JAMA子刊:月經周期不規律的女性,將來患糖尿病風險更高 2020-12-29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連續兩起90後猝死事件,你還在用命換工作?
    2020 年 12 月 29 日凌晨一點半, 一名23歲的女孩,連續加班後在下班回家路上突然捂腹並暈厥倒地,送醫院後搶救無效不幸離世。時隔3日,《巴啦啦小魔仙》美琪扮演者孫僑潞因心梗猝死,年僅25歲。短短數日,連續2起90後猝死事件讓我們突然意識到,原來猝死已經悄悄盯上了年輕人。
  • 打工人難逃「過勞時代」:每天加班3小時,心臟病風險高60%,「996...
    對很多人來說,每天下班後「主動」加班已成常態。當一群人掙扎於「996」時,另一群人已經被迫開始了「007」。長期保持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可能導致多種系統功能下降,繼而引發呼吸、消化、免疫等系統性疾病……甚至是猝死。臨近年關,「打工人」們的壓力愈發明顯。
  • ...源性猝死 一群廣州醫生堅持1.5萬次胸外按壓 2020-03-07 20:00:55
    (原標題:28歲男子心源性猝死 一群廣州醫生堅持1.5萬次胸外按壓)
  • 2020年JAMA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JAMA|抑鬱症|醫學|研究|患者|手術|...
    隨後,利用社區動脈硬化風險(ARIC)研究一項納入8703名成年人、隨訪25年的隊列進行研究後發現,新版指南確診的IDH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心衰或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並不高於血壓正常者。 為此,主要研究者John W. McEvoy認為,如果一個人收縮壓正常(<130 mmHg),那麼舒張壓高低與CVD風險沒有明顯相關。
  • 九江男子劇烈運動後喝涼水「炸肺」而亡?專家:毫無醫學根據
    記者所採訪的當地醫院的醫生推測,該男子應該是死於心源性猝死。 而「炸肺」的說法是來自朋友圈的一則「評論」。 因此,運動後不能喝冰飲料,喝冰飲料會造成種種健康危害的說法根本沒有證據。 丨運動後不能立刻喝水?
  • 2020年JAMA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
    隨後,利用社區動脈硬化風險(ARIC)研究一項納入8703名成年人、隨訪25年的隊列進行研究後發現,新版指南確診的IDH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心衰或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並不高於血壓正常者。為此,主要研究者John W. McEvoy認為,如果一個人收縮壓正常(<130 mmHg),那麼舒張壓高低與CVD風險沒有明顯相關。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