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軍教授談微小殘留病變在AML中的臨床應用前景

2021-01-17 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腫瘤

12月14日,《臨床腫瘤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來自美國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的回顧性分析。該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將微小殘留病變作為重要參考指標納入治療決策,並宣稱急性髓系白血病移植後的完全緩解評估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為更好地解讀該文章,《中國醫學論壇報》刊登了研究摘要及同期述評,並邀請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的黃曉軍教授對該項研究的結論及對我國人群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和點評。

研究摘要

美國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的一項回顧分析顯示,微小殘留病變(MRD)陽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患者進行清髓性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HCT)並完全緩解(CR)後疾病復發率、總生存(OS)率與未緩解的AML患者類似;而MRD陰性的AML-CR患者移植後復發率、OS率顯著低於前兩者。根據這一結果,研究者建議使用MRD來替代傳統的以形態學為基礎的概念以評估AML患者的治療效果。研究12月14日在線發表於《臨床腫瘤學雜誌》(J Clin Oncol)。

研究納入2006年至2014年因AML行異基因HCT的359例連續病例,通過10色多參數流式細胞術檢測HCT術前患者的MRD狀態,將任何水平的殘留病灶均考慮為MRD陽性。根據檢測結果將患者分為未緩解AML(47例)、MRD陽性(76例),以及MRD陰性(235例)3組。術後隨訪患者的3年疾病復發率、OS及無病生存PFS。

結果顯示:未緩解的AML患者的3年疾病復發率為65%;MRD陽性患者的3年疾病復發率為67%;而MRD陰性患者的3年疾病復發率僅為22%。未緩解的AML患者的3年OS率為23%;MRD陽性患者的3年OS率為26%;而MRD陰性患者的3年OS率則為73%。

同期述評

義大利威尼斯梅斯特天使醫院的雷納託·巴桑(Bassan)針對此研究寫了述評,述評摘要如下。

既往對於異基因HCT後治療效果的評估是根據患者的骨髓形態學表現,即當骨髓象原始細胞<5%,且血細胞計數正常時考慮患者CR。CR被認為是疾病治癒必經的第一步。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對於CR患者骨髓象白血病細胞的亞微觀計數得以實現,從而產生了MRD的概念。MRD指治療後仍發現殘留在患者體內的、形態學檢測敏感度以下的白血病細胞或惡性細胞數(10000 到100000個細胞中殘存1個白血病細胞)。MRD往往提示了患者疾病存在早期復發的風險。

此篇發表於J Clin Oncol雜誌的研究通過對大宗連續病例的回顧性研究中揭示了異基因HCT術前MRD檢驗結果與術後療效及預後的聯繫。研究顯示,移植前MRD陰性的AML-CR患者移植後復發率顯著低於移植前MRD陽性的AML-CR患者或移植前未達CR的患者。因此,應該考慮把MRD作為評估HCT術後疾病復發風險的一個評估指標並應用於臨床。

MRD的臨床意義不僅於此,近來有研究證明,對於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療效預測,MRD檢測的預測意義不自愛AML中更加明確。同時,一些前瞻性風險導向治療的試驗結果表明,根據MRD檢測結果,對MRD陽性、高風險的ALL患者進行選擇性的HCT治療後,明顯提高了這類患者的生存。

總的來說,MRD能幫助臨床更好的定義CR及評估臨床風險、有利於臨床根據危險度分型制定出更完善和高效的治療策略、提高治療應答、減少死亡率。

黃曉軍教授點評


黃曉軍教授

MRD與急性白血病的療效關係多年來一直是研究熱點;尤其是MRD與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化療乃至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的療效緊密相關;亦有研究表明MRD與具有特異融合基因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療效相關。這篇J Clin Oncol研究的作者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應將AML移植前的MRD作為重要指標納入治療決策。那麼AML的MRD時代真的到來了嗎?

無疑,將CR患者再區分為MRD陽性或陰性反映了危險度分層診治及精準醫學的大趨勢,對於臨床研究的設計如移植後復發乾預治療等有重要意義。但僅據此文結論而認為HSCT的MRD時代已經來臨尚需進一步的系統研究工作:

MRD在AML檢測中仍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目前國內外並未普遍採用10色流式細胞儀(FCM)檢測AML MRD,尚缺乏公認的抗體組合方案,不同單位應用的FCM型號、參數各異,沒有FCM檢測AML MRD的指南,不同中心CUTOFF值各異,以及假陰性和假陽性問題亟待解決。

此項研究本身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部分MRD陰性的患者在緩解後6~12個月才接受異基因HSCT作為進一步的鞏固治療。這類患者,尤其是CR後迅速達到MRD陰性並持續至HSCT前的患者,其良好的移植療效有一定偏差,因為這部分患者可能已被HSCT前的化療治癒; 另外,該研究對於MRD陽性與未緩解患者的預處理方案不同,且未緩解者數量少、異質性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果。

除了移植前MRD這個固定時間點以外,CR後達到MRD陰性的速度時間及動態演變也很重要,在將來的研究中應將MRD作為隨時間變化的協變量進行研究才更加科學可靠。

儘管MRD在ALL中的預測意義較之AML更加明確,但在各監測時間點的意義、檢測方法及界值等方面仍存在爭議並未完全達到標準化統一,故目前仍未將MRD作為標記納入定義ALL-CR的指標。要用MRD定義AML-CR則更需謹慎。

該研究的結論還需用更先進的研究設計來證實其在不同供者類型、不同預處理方式中是否能重複。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單倍型移植治療AML-CR患者,移植前的MRD與移植後療效無顯著相關性,即單倍型移植由於更強的抗白血病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轉了移植前MRD的不良預後。這與該研究結果並不完全一致。故MRD與AML-CR的療效相關性仍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總之,儘管《臨床腫瘤學雜誌》上的該項研究結果尚需進一步的驗證,但該研究的發布呈現了新的概念和新的趨勢,對我國MRD領域來講是一個很好的發展促進機會,因為採用MRD新標準進行研究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水平,與國外更接近。國內外研究者應抓住這難得的機會,通過共同努力,促進或迎接MRD時代的真正到來。


相關焦點

  • ...黃曉軍團隊研究成果在美國癌症學會(AACR)《臨床腫瘤研究》上發表
    》,影響因子10.199)以論著形式發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曉軍教授團隊的「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次緩解期清髓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優於化療」的前瞻研究成果,為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次緩解期鞏固治療選擇提供了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
  • 院士論壇 | 黃曉軍院士:精準打擊白血病!血液惡性腫瘤進入慢病管理...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黃曉軍教授在11月14日上午的「主旨報告」版塊做了題為《白血病的精準治療——中國的探索與挑戰》的報告。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黃曉軍教授創新使血液惡性腫瘤進入慢病管理時代
  • Blood雜誌發表北大人民醫院黃曉軍研究組新成果
    2015年6月18日,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曉軍教授團隊研究成果「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次緩解期單倍體與同胞全合造血幹細胞移植療效對比」正式發表在血液學領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Blood雜誌(影響因子10.452)。
  • 黃曉軍:抗爭血液病,患者在心擔當在肩—新聞—科學網
    黃曉軍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北京方案」,在國際白血病骨髓移植領域突破並領先,他讓全世界知道,關於骨髓移植,在中國有個北大人民醫院,很強。 創新科研 臨床突破 「很多人覺得,看病診斷是一個規範,但其實這也能創新,也就是個性化的創新。」
  • 輕舟DCB分叉病變治療論壇在蘇州召開,輕舟藥物球囊獲專家點讚
    我個人也在期待著,作為國際首個批准用於冠狀動脈分叉變病的藥物球囊,期待著輕舟藥物球囊積累更多的中國臨床應用的研究和數據。可以確認,輕舟藥物球囊在臨床應用上的第一步是極其漂亮和精彩的。」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周旭晨教授、天津市胸科醫院楊麗主任和河南省人民醫院李牧蔚主任通過多個具體的輕舟藥物球囊病例分享,展示了輕舟®Bingo藥物球囊「介入無植入」理念的臨床成功應用,贏得了在場近200位與會者的陣陣掌聲。在各位專家進行分享後,徐波、荊全民、羅建方就手術中的幾大細節性問題進行了開放式的討論,場面熱烈有序。
  • 直播回顧|達咖帶你看EHA|從MDS、AML領域進展談地西他濱的應用前景
    肖教授:今年EHA會議上MDS公布了98個摘要,其中口頭摘要15個(基礎研究5個,臨床研究10個),e-Poster 66個(基礎研究24個,臨床研究42個),publication only 17個(基礎研究9個,臨床研究10個)。
  • 幹細胞移植在系統性硬化症中的臨床應用前景
    自幹細胞被發現以來,因其多向分化潛能、低免疫原性及維持免疫平衡等作用,在自身免疫疾病的臨床應用中備受關注,如系統性硬化症,幹細胞移植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移植外源性的幹細胞可調節免疫反應,對系統性硬化症具有抗纖維化、緩解炎症和減輕血管病變的作用。幹細胞可促進皮膚創面的修復,明顯減輕上皮及肺間質的纖維化,對系統性硬化症動物模型產生了良好的抗炎及免疫重建效果。
  • 巴特朗斐教授談術中超聲造影在膠質瘤治療中的應用
    德國INI教授巴特朗斐表示,德國INI膠質瘤手術中已經採用高精準手術定位系統,精準定位的神經導航、術中核磁共振、HD高清神經內鏡、3D內鏡、脊柱導航機器人等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時告知術者目前的操作部位,使術者做出更精確的判斷或預判。
  • 磁共振脂肪測量技術在肌肉病變中的應用進展
    因MRI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對比度、多參數及多方位成像的優勢,不但能較準確地顯示肌肉的形態和解剖結構,還可以評估肌肉的脂肪化、水腫、肥大、萎縮等改變,並且能監測肌肉受累的順序和程度,所以在肌肉疾病的診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磁共振脂肪測量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臨床研究中,在肌肉疾病中的應用亦是目前的研究熱點。
  • 錳離子(Mn2+)在腫瘤免疫中的關鍵作用及「錳免療法」在臨床中的巨大應用前景
    錳離子(Mn2+)在腫瘤免疫中的關鍵作用及「錳免療法」在臨床中的巨大應用前景2020年8月24日,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蔣爭凡實驗室與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生物治療科韓為東團隊合作在國際著名雜誌《Cell Research》上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腫瘤免疫領域的最新成果
  • 張旭教授談全球疼痛研究發展前沿以及基礎與臨床接軌的展望—新聞...
  • 超聲診斷乳腺囊實性病變現狀及新技術應用進展
    本文就常規超聲聯合新技術診斷乳腺囊實性病變的應用進展進行綜述。 定量法包括單點SWE(在小的ROI內測量)和2D-SWE(在大的成像區域內測量),具有可重複性好及無操作者依賴等優點,但因不能反映病灶最硬處的情況而在乳腺囊實性病變中應用受限。
  • 中科院田捷教授:基於 AI 和醫療大數據的影像組學研究及其臨床應用...
    作為計算機視覺與醫學影像分析環節的重量級嘉賓,本次大會,田捷教授向與會觀眾分享了題為「基於人工智慧和醫療大數據的影像組學研究及其臨床應用」的精彩專題報告。田捷教授現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主任。
  • 幹細胞療法修復的3個臨床佐證,應用前景可期
    研究人員認為,幹細胞治療為白區半月板提供必要的修復營養因子;同時也為紅區受損的微小血管進行替代更新,助力半月板損傷的自我修復。以下提供3個有利的臨床佐證,為幹細胞療法的臨床應用提供依據。另外,臨床試驗過程中沒有發現不良反應。
  • 東方科技論壇同步輻射在醫學臨床診斷中的應用
    首頁 » 東方科技論壇同步輻射在醫學臨床診斷中的應用 東方科技論壇同步輻射在醫學臨床診斷中的應用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2007-07-10 09:28
  • 專家談肺部結節:九成以上或為良性
    據最新的黑龍江省腫瘤登記地區統計的惡性腫瘤死亡順位中,肺癌居首位,死亡率為56.27/10萬,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病例的34.17%,為我省的「癌中之王」。而肺小結節隨著高端CT機器的普及應用發現率也越來越高,尤其是有可能是腺癌早期的磨玻璃結節,更讓人糾結恐慌,很多人從談「結」色變發展到談「磨」色變。
  • 比伐蘆定在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中應用的療效
    摘要目的:探討比伐蘆定在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CTO)病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中應用的療效。目前,應用介入手段開通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變對介入醫師而言仍具有挑戰性,其開通難度大、操作時間長、出血風險高、併發症多、術後再狹窄率及再閉塞率高。鑑於以上因素,術中合理應用抗凝藥有重要的意義。
  • 專家「臍」談丨孫自敏教授:臍帶血移植利於惡性血液病治療!
    在剛剛結束的第八屆臍帶血大會上,70多位國內外權威專家針對臍帶血的臨床應用及科研進展做了學術交流,這對臍帶血的臨床實踐極具參考價值,我們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專家觀點與大家分享。今天帶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孫自敏教授在「非血緣臍帶血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病」課題中的觀點。
  • 癌前病變是什麼意思 常見的癌前病變你知道嗎
    癌症,它的出現率在現代社會中是很高的了。其實癌症的發展過程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和侵潤癌三個階段。那麼有人會問,這個愛錢病變是什麼意思呢?常見的癌前病變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癌前病變是什麼意思其實,許多的癌症如果能夠在癌前病變的階段能夠重視和治療的話,可以將癌症的發生降低到最小的機率。
  • 海綿竇病變和臨床特徵及鑑別診斷
    該部位病變常引起支配眼球運動的多條顱神經麻痺、眼眶血液回流障礙及明顯疼痛的症狀。常見病因有非特異炎症、感染、血管源性疾病、腫瘤轉移及醫源性損傷等等。本文中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田國紅教授將對海綿竇的解剖結構及海綿竇病變的臨床特徵及鑑別診斷進行詳細的闡述,有助於提高神經內外科和眼科醫師對該部位疾病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