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它的出現率在現代社會中是很高的了。其實癌症的發展過程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和侵潤癌三個階段。那麼有人會問,這個愛錢病變是什麼意思呢?常見的癌前病變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癌前病變是什麼意思
其實,許多的癌症如果能夠在癌前病變的階段能夠重視和治療的話,可以將癌症的發生降低到最小的機率。所以我們需要了解一些癌前病變的知識,為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其實所謂癌前病變是指繼續發展下去具有癌變可能的某些病變,例如:黏膜白斑,交界痣,慢性萎縮性胃炎,子宮頸糜爛,結直腸的多發性腺瘤性息肉,某些良性腫瘤等。
對於癌前病變,必須澄清一些模糊認識
①癌前病變並不是癌,因此不應將癌前病變與癌等同起來。
②癌前病變大多數不會演變成癌,僅僅是其中部分可能演變成癌症。
③不能把癌前病變擴大化,把一些不屬於癌前的病變,如一般的皮膚痣、普通的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當做癌前病變。
常見的癌前病變
1.黏膜白斑
組織學上是指發生在黏膜表面的白色斑塊,黏膜上皮表層過度角化是白斑的特徵之一。
作為一種疾病,它主要是指那些以角化過度和上皮增生為特點的黏膜白斑。
長期以來皮膚病理學家一直把黏膜白斑看成是癌前期病變,並認為最終將有20%~30%發展成癌症。
但現在發現多數白斑對人體無害,僅少數可以發生惡變,其平均發生率稍高於4%。皮膚科的黏膜白斑包括了口腔和外陰兩個部位的病變,其中外陰白斑主要發生於女性,故又稱女陰白斑病。
一般來說,病因簡單、病情較輕的白斑病在去除病因後,或經簡單的藥物治療,常可以消失。
但也有病情較重者藥物治療無效,特別是局部有潰瘍、硬結或贅生物,病理上有癌變傾向者應手術切除。
總之,白斑病患者的症狀輕重不等,病程長短不一,短的數月,長的可持續數年甚至十幾年。
沒有一種特效藥或特效的方法適用於所有的患者。
2.交界痣
為褐色或黑色斑疹,可稍隆起,2~8mm,圓形,邊界清楚,顏色均一,表面光滑、無毛。可發生在任何部位。發生在掌蹠和外生殖器的大多為交界痣。
交界痣的特徵是在表皮和真皮交界處有痣細胞活動,有惡變傾向,特別是長在手掌、足底等易受刺激部位的交界痣更應多加警惕。
當黑痣惡變時常有一些異常表現,應特別引起注意:
①生長速度突然加快,短期內明顯增大;
②顏色較前明顯加深,或顏色變的不均勻;
③原來有毛髮生長的,突然脫落;
④痣的局部有瘙癢和疼痛感覺;
⑤痣表面潮溼或結痂;
⑥痣表面有糜爛、破潰、出血和發炎;
⑦痣邊緣本來是清晰的,突然向周圍擴展,邊緣不規則,與正常皮膚界限不清,或痣的四周有紅暈;
⑧痣中央出現硬結或痣的四周出現衛星樣散在的微小色素斑點或結節。若發現以上徵兆或懷疑有惡變傾向時,需及早到醫院做有關檢查。病理檢查即可明確診斷。檢查時一般應採用切取手術,即將病灶連同周圍0.5~lcm的正常皮膚及皮下脂肪整塊切除後做病理檢查。如證實已有惡性變,則根據浸潤深度,再決定是否需行補充廣泛切除。
3.慢性萎縮性胃炎
組織學為固有腺體的萎縮、變性、減少或消失及相應的再生、增生與腸化生,可以伴有或不伴有炎症細胞的浸潤。屬於常見的胃部疾病,在慢性胃炎中佔10%~30%。動脈硬化、胃血流量不足、菸酒茶的嗜好等都容易損害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而引起慢性萎縮性胃炎。
4.子宮頸慢性炎症
組織學上子宮頸纖柔的柱狀上皮很容易受到感染,在長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子宮頸管增生而來的柱狀上皮可發生非典型增生,如不及時治療,其中一部分最終會發展為癌,不過這種發展轉變過程比較緩慢。
5.結直腸多發性腺瘤性息肉
組織學上大部分是管狀腺瘤,少數為管狀絨毛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腺瘤的表面上皮和腺體上皮均可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臨床上常有:
①脫出 直腸息肉蒂較長時多可脫出肛外。
②便血 為鮮血、被蓋於糞便表面而不與其混合。
③其他 黏液血便和裡急後重感。
④全身症狀 息肉數量較多、病程較久者,可出現貧血、消瘦等全身虛弱表現。
一旦發現癌前病變,也不要驚慌失措,應採取正確的態度,如需要手術治療,就應積極手術;如需要定期複查的,就應主動定期複查。切不可憂心忡忡,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長期的精神緊張,可降低機體免疫力,甚至會促使機體內正常的細胞癌變。
總結:我們如果平時能夠注意合理的飲食,健康規律的生活,發現有不適的症狀能夠及早的檢查,這樣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遠離癌症。這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才有條件談未來,談幸福,談理想。最後,希望大家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