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查出「宮頸癌前病變」,癌前病變到癌症剩幾年?

2020-11-29 騰訊網

26歲的小青身體一直很健康,前段時間單位體檢,到醫院拿檢查報告時,上面顯示宮頸高危型HPV感染,宮頸細胞學檢查顯示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小青便去詢問醫生,接受建議後又做了陰道鏡檢查,結果醫生說是已經宮頸癌前病變了。

小青一聽,慌了:「癌前病變?是不是就是宮頸癌?可是我之前沒有什麼不舒服的表現啊,醫生,我才26歲,我不想死啊!」

哪些情況屬於宮頸癌前病變?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統計,每兩分鐘就有一名女性死於宮頸癌。宮頸癌儼然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隨著癌症篩查的普及,越來越多女性注重宮頸健康的檢查。但由於相關知識欠缺,不少女性就如小青一般,一聽到癌前病變就緊張的不得了,誤以為宮頸癌前病變就是癌症前期。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婦科張蓉主任表示,宮頸癌前病變實際上是宮頸重度上皮肉瘤樣病變,這種瘤樣病變有可能向癌演變的趨勢,但距離宮頸癌可能有相當長的距離,及時治療是可以痊癒的。

一般來說,宮頸癌前病變(CIN)通常分為三級:輕度(CIN1)、中度(CIN2)、重度(CIN3),它是一個連續發生發展的過程。

60%的CIN1級會自然消退,建議患者定期隨訪觀察。

20%的CIN2會發展成CIN3 ,患者可考慮進行物理治療,包括:冷凍、雷射電凝等,對於不能定期隨訪的CIN1也建議進行物理治療。

12%的CIN3會發展成宮頸癌。建議CIN2以上以及CIN1級持續兩年的患者應該進行宮頸切除性手術治療。

宮頸癌前病變雖不是癌,但有可能最終發展成癌症。宮頸癌的發生和發展有一個漸進的演變過程,時間可以從數年到數十年,一般認為這個演變過程經過這樣幾個階段:增生宮頸上皮肉瘤樣病變宮頸早期浸潤癌。

所以,根據具體情況及時幹預很重要。

宮頸癌前病變,容易出現3種異常表現

不少被檢查出宮頸癌前病變的患者都很訝然,表示自己身體沒有感覺任何不適。據臨床數據統計,50%—70%的女性是沒有特殊的臨床症狀的,張蓉主任建議如若女性身體出現以下症狀,就要警惕有可能是宮頸病變的預警:

宮頸炎症:年輕女性宮頸炎症經久不治,並伴有長期白帶增多、出血應該引起重視。

接觸性出血:性生活後陰道出血,或是婦科內診檢查後陰道出血,70%-80%的宮頸癌患者有這一症狀。

白帶混血:女性長期白帶增多、白帶顏色異常、白帶混血等應及時檢查。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特別留意,及時就醫。對於沒有症狀的女性,可通過定期接受TCT、HPV檢查預防。

日常如何預防宮頸癌前病變?

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都跟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有關。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婦科葉雙醫生建議,想要預防宮頸癌病變,定期宮頸檢查和注射HPV疫苗是關鍵。

想要預防宮頸癌,就要做好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注射HPV疫苗,宮頸癌疫苗是預防性疫苗,沒有治療效果,建議9歲~26歲的無性生活女性注射都有積極意義。

第二道防線:21歲以上的女性或者有性生活3年以上的女性,至少每兩年做一次TCT宮頸癌篩查,HPV呈陽性,需做陰道鏡檢查,以判斷是否處於癌前病變。

第三道防線:中、重度的癌前病變要手術治療,即宮頸錐切,以判斷是否為更嚴重的宮頸癌類型。

得了宮頸癌前病變,並不意味就是宮頸癌,只要及時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大部分人都會痊癒。

不過痊癒後,定期的檢查和隨訪也很重要,專家建議規範治療後,每年應進行一次TCT檢查,隨訪20年以上。另外,改變生活方式也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幫助女性抵抗HPV病毒。女性平日一定要注意戒菸戒酒、平衡飲食、保證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態。

參考資料:

[1] 《宮頸癌前病變是癌嗎?HPV疫苗怎麼打?》.健康時報網.2018-04-15

[2] 周友珍;《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怎麼治?》[J].人人健康.2019年16期

[3] 《宮頸癌前病變發展成為癌平均需要10年!》.健康時報網.2016-07-2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26歲查出癌前病變!這是癌症的最後一道防線!可惜很多人沒重視!
    26歲的小青身體一直很健康,前段時間單位體檢,到醫院拿檢查報告時,上面顯示宮頸高危型HPV感染,宮頸細胞學檢查顯示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小青便去詢問醫生,接受建議後又做了陰道鏡檢查,結果醫生說是已經宮頸癌前病變了。小青一聽,慌了:「癌前病變?是不是就是宮頸癌?可是我之前沒有什麼不舒服的表現啊,醫生,我才26歲,我不想死啊!」
  • 23歲女孩一月不換內褲,查出癌前病變!癌前病變有多大機率成癌?
    23歲的芳芳(化名),在兩個月前就發現自己肚子脹痛,私處有灼燒感且還有東西流出。一開始芳芳以為自己只是有普通的炎症,所以沒多大在意。 殊不知隨著時間推移,她的症狀越來越嚴重,嚴重影響芳芳的生活,由於症狀持續加重,芳芳被轉移到武漢某三甲醫院。
  • 18歲少女竟被查出宮頸癌前病變 年輕女性發生率增加
    浙江在線02月27日訊杭州18歲的花季少女小林,因血性白帶以為是月經不正常到醫院檢查,結果竟然是宮頸癌前病變。  這是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婦產科主任呂雯博士接診的一名患者。在做客本報第124期名醫大講堂時,她說:「以前宮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為50多歲,但近年來,年輕女性宮頸癌的發生率明顯增加,甚至最小的十幾歲, 26~35歲已婚婦女發病已經很常見。」  月經不正常要引起重視  說起宮頸癌很多人都會想到,一代巨星梅豔芳因該病去世。
  • 什麼是癌前病變?4種常見的小毛病,也許是癌症前兆,別大意
    而很多人提到癌症的高發率和致死率確實會讓人感到擔心和害怕,但大忌也要知道,它的出現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通常都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比如癌前病變,那究竟什麼是癌前病變呢?大多數人都認為癌前病變是癌症的早期,其實不是的,癌前病變是通常是獨立性的一種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有可能會發展成癌症,但也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會得癌症。但如果是以下四種常見的小毛病的話,也許就是癌症的前兆,這時候千萬不要大意,只要及時治療,就能夠及時遏制住癌變的腳步。
  • 癌症來之前,都會有「癌前病變」!很多人沒重視|萎縮性胃炎|癌前...
    不少人奇怪,怎麼癌症說得就得了?其實,癌症並不是一下子出現的,它有一個緩慢的發生過程。如果在癌前病變就能止步,那麼癌症也就很難發生。癌前病變可控甚至可逆癌前病變其實是一種病理學的診斷,它是一個雙向環節,可能會向不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恢復到正常狀態。
  • 癌前病變很危險,9種常見癌前病變要重視治療!
    癌症的發生發展需要一定的過程,臨床上將這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癌前病變、原位癌和浸潤癌,也就是說癌前病變只是代表身體的部位出現問題,如果及時的進行處理,病情就會康復,不會繼續惡化,而如果處理不當病情繼續惡化,最終就有可能發展成癌症。 那麼都有哪些常見的癌前病變需要引起重視呢?
  • 咪蒙得的宮頸癌前病變 離宮頸癌有多遠?
    點擊查看 前一陣咪蒙談到自己得了「非典型鱗狀細胞,高級別鱗狀上皮病變」,是宮頸癌的一種癌前病變。宮頸癌是我國女性第二大常見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乳腺癌。據統計,中國宮頸癌每年新發病例10萬例,死亡3萬例,居15-44歲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第二位,死亡率第三位。
  • 癌症來之前,都會經歷"癌前病變"!可惜很多人都忽略了|quot|黏膜...
    其實,癌症並不是一下子出現的,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如果在癌前病變就能止步,那麼癌症也就很難發生。癌前病變其實是一種病理學的診斷,它是一個雙向環節,可能會向不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恢復到正常狀態。也就是說,癌前病變是個可控甚至可逆的狀態。從癌前病變階段發展到癌症,一般需要幾年甚至數十年左右的時間。
  • 這個基本沒有「癌前病變」的癌症,是可怕的男性殺手!
    很多癌症來臨前都有一些病變的情況,比如: 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能屬於癌前病變或癌前狀態;當胃黏膜出現上皮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胃黏膜被腸型黏膜替代),可能是癌前病變的表現。,腺瘤性息肉是的癌前病變,尤其是直徑大於2cm的,癌變的機會較高。
  • 癌前病變是什麼意思 常見的癌前病變你知道嗎
    癌症,它的出現率在現代社會中是很高的了。其實癌症的發展過程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和侵潤癌三個階段。那麼有人會問,這個愛錢病變是什麼意思呢?常見的癌前病變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癌前病變是什麼意思其實,許多的癌症如果能夠在癌前病變的階段能夠重視和治療的話,可以將癌症的發生降低到最小的機率。
  • 子宮頸癌前病變該怎麼防?
    目前認為,宮頸癌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有明確關係。可以說,宮頸癌是感染性疾病,是可以預防,可以治療及治癒的,這是因為:①知道其發生原因;②認真普查和隨診可以預防;③早期診斷可以完全治癒。子宮頸的癌前病變是個相對較長時間的過程,這使得幹預和治療成為可能,關鍵在於普查、及早發現和處理。
  • p16/Ki-67雙染檢測助力宮頸癌前病變診斷
    p16/Ki-67雙染檢測輔助細胞學 診斷有效降低陰道鏡轉診率 儘管細胞學在很多國家是標準的宮頸癌篩查方法,但在臨床實際操作中,存在諸多問題:由於其敏感性較低,重複性差,檢測結果存在一定的假陰性率和假陽性率;針對無明確意義的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US),不能明確是癌前病變還是反應性細胞改變
  • p16/Ki-67雙染檢測 助力宮頸癌前病變診斷
    採用免疫組化雙染技術在宮頸上皮細胞或組織中檢測兩種生物標誌物p16和Ki-67以輔助診斷宮頸癌前病變已成為當前各國研究的重點,通過新檢測、新技術的臨床應用以實現宮頸癌篩查益處最大化,同時減少和避免由錯誤診斷和過度診斷帶來的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潛在危害。
  • p16/Ki-67雙染檢測助力宮頸癌前病變診斷—新聞—科學網
    p16/Ki-67雙染檢測輔助細胞學 診斷有效降低陰道鏡轉診率 儘管細胞學在很多國家是標準的宮頸癌篩查方法,但在臨床實際操作中,存在諸多問題:由於其敏感性較低,重複性差,檢測結果存在一定的假陰性率和假陽性率;針對無明確意義的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US),不能明確是癌前病變還是反應性細胞改變
  • 何為癌前病變、原位癌和重複癌?
    □河南省腫瘤研究院研究員 程心超    癌前病變:是指在原位癌形成之前的細胞增生階段,尤其是指不典型增生而言。因為正常細胞由增生到惡性腫瘤的轉變,一般經過單純性增生到不典型增生再到原位癌。
  • 癌前病變不是癌,積極治療可逆轉
    癌症的發生發展可以分為癌前病變、原位癌及浸潤癌三個階段。當一個正常的細胞出現異常增生時,它就開始被「賦予」了癌變的可能,如果再繼續發展就有可能發展為癌。因此被稱為癌前病變,即癌症正式形成之前的一個「預備」狀態。
  • 體檢發現癌前病變,一定會變成癌症嗎?應該怎麼辦?
    惡性腫瘤(癌症)的發生或細胞癌變是分階段發展和逐漸演變的。 從致癌因子攻擊正常組織細胞到產生癌症,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平均為15~20年,當然也有進展迅速、病程較短者。
  • 癌症來之前,多會經歷"癌前病變"!這些實用建議,每一條都重要
    癌前病變,這是一個專有的病理學名詞,在醫生的診斷書上是不會出現的。隨著人們防癌控癌的意識越來越強,很多普通老百姓也常常將癌前病變掛在嘴邊了。癌前病變大都是一些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果控制得好就不會發展為真正的癌症;如果對其不管不顧,在未來的幾年或者十幾年裡,發展為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 癌前病變很危險,這9種異常,為腫瘤細胞「發威」提供了基礎
    癌症的發生發展需要一定的過程,臨床上將這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癌前病變、原位癌和浸潤癌,也就是說癌前病變只是代表身體的部位出現問題,如果及時的進行處理,病情就會康復,不會繼續惡化,而如果處理不當病情繼續惡化,最終就有可能發展成癌症。
  • 40%的癌症可預防 浙江前十大癌症的預防措施
    其中967人做了結腸鏡檢查,發現癌前病變151例,確診大腸癌21例,檢出癌症率為2.2%。鄭樹教授還總結出8大高危因素:有精神刺激史、家族史、慢性腹瀉史、大便隱血史、慢性便秘史等。鄭樹教授還特別提到要少吃紅燒魚等煎炸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