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做了體檢,看到了息肉、萎縮性胃炎等,就趕緊上網查,一查不要緊,都是說「癌前病變」、「離胃癌一步之遙」等等,增加了不少的壓力。
那麼,癌前病變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的就是快要癌變了嗎?
先說說什麼是癌前病變?
惡性腫瘤(癌症)的發生或細胞癌變是分階段發展和逐漸演變的。
從致癌因子攻擊正常組織細胞到產生癌症,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平均為15~20年,當然也有進展迅速、病程較短者。
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癌前疾病是通過癌前病變發展成癌症的,典型者經歷了從癌前疾病、癌前病變、原位癌、浸潤性癌等階段,有的病例直到癌症擴散轉移才被發現。
以胃癌為例,它的發展歷程為:
正常胃黏膜—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異型增生—早期胃癌—浸潤和轉移癌
它在發生癌變前,把有可能朝著癌的方向發展的某些良性疾病,叫做癌前疾病,比如萎縮性胃炎、腺瘤性胃息肉、久治不愈的胃潰瘍、疣狀胃炎等;
但是,這些疾病還是良性的,還沒有變壞,如不加以控制,有可能會變壞;
它們在逐步變壞的過程中,其組織學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腸化、異型增生等,這個病理階段,稱為癌前病變,或者癌前狀態。
簡單概括一下:
癌前疾病是一個病名;癌前病變是一個病理學名詞。
比如萎縮性胃炎是癌前疾病,但只要不伴隨異型增生就不叫癌前病變,還是是良性的。
癌前病變是指細胞異常增生具有癌變傾向的病變,是惡性腫瘤發生前的一個特殊階段,往往繼發於某些慢性疾病或所謂癌前疾病。
癌前疾病是通過癌前病變的階段才發展成癌症的,比如:
癌前疾病就是一個壞學生,不好好管教會犯罪;
癌前病變就是開始小偷小摸,夠著進拘留所了;
癌,就是徹底變壞了。
癌前病變一定會癌變嗎?
不一定會。它僅僅是癌變的機率大了一點。
大部分癌前病變發展緩慢,僅有一小部分病例進一步惡化、發展成癌症。
癌前病變有組織結構的紊亂和細胞形態的異常,即所謂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內瘤變,分為輕、中、重度。
輕度的可以逆轉消失,或發展為重度的,但重度的癌前病變則難以逆轉,前進一步就是原位癌、早期浸潤癌,甚至與癌難以區分。所以一經發現,就要手術幹預。
在癌前病變階段,重要的是積極規範治療,密切監測其進展,一旦發生進展,就要及時幹預。
常見的癌前疾病/癌前病變
1、萎縮性胃炎、腸化、異型增生、胃息肉、殘胃、胃潰瘍
就目前的科學認知水平而言,部分萎縮是可以逆轉的,而根除 Hp 感染成為了防止萎縮進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胃癌前病變篩查遵循「三重奏」——血清學、胃鏡及病理。
2、乳腺囊性增生
乳腺囊性增生,是以乳腺小葉小導管及末端導管高度擴張形成的囊腫為特徵,伴有乳腺結構不良病變的疾病。
3、黏膜白斑
黏膜白斑好發於口腔和外陰,病變部位為白色或灰白色,觸感粗糙;目前研究已明確,口腔黏膜白斑與食道鱗癌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
發生在外陰的黏膜白斑,則可能與陰道分泌物長期刺激有關,統計約 5% 可發展成鱗狀細胞癌。
4、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上皮內瘤變被認為是 I 型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高達 60% 的 EIN 患者同時存在或將會進展為子宮內膜癌。當出現絕經前子宮異常出血,月經間期出血,或絕經後陰道出血,均應警惕子宮內膜增生的可能。
5、結直腸:結腸或直腸腺瘤樣息肉、潰瘍性結腸炎、不典型增生
腸鏡檢查是發現和預防腸癌最有效的手段。
6、肝硬化、腺瘤樣增生、肝細胞不典型增生。
7、肺結節
當胸部 CT 提示以下關鍵詞,需懷疑惡性的可能:結節大小 ≥ 8 mm;密度不均;形態呈磨玻璃狀;邊緣不光滑,有毛刺徵或分葉徵;逐漸增大、密度增高。
建議每半年複查一次胸部 CT,並結合癌胚抗原、鱗狀細胞癌抗原和細胞角蛋白 19 等腫標檢查。日常生活中,應嚴格戒菸,避免被動吸菸、接觸油煙或室外汙染。
8、食管:巴雷特食管、食管白斑、上皮不典型增生。
小結:
癌前病變不一定會發展成為癌,雖然離癌只有一步之遙,但只要積極治療,定期複查,這一步或許一輩子都不會來到。
而且,癌前病變部分是可逆的。比如萎縮性胃炎伴腸化,及時根除幽門螺桿菌,對症治療,一部分可以達到組織學的逆轉。
所以,不怕治不好,就怕不知道!發現癌前病變用不著憂心忡忡,反而值得慶幸。
在這個階段發現病治療可以阻斷演化成浸潤性癌症的可能,是腫瘤防治的關鍵階段。
比如早期腸癌、或者已經發生異型增生的癌前息肉,只要及時發現,就可以在腸鏡下微創切除,治癒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