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Ki-67雙染檢測 助力宮頸癌前病變診斷

2020-11-25 醫脈通

研究發現,全球99%以上的宮頸癌病例都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所引起,宮頸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確、可早期預防和治療、並可實現治癒的惡性腫瘤。然而,HPV感染相當常見,大多數是一過性感染,會被人體自身免疫系統清除。只有長期持續感染高危型HPV病毒才會導致高級別宮頸上皮內瘤變(CIN),進而發展為宮頸癌。由此,宮頸癌防治的關鍵在於篩查出高風險人群,找出高級別CIN患者,及時幹預。除了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有效的宮頸癌篩查策略,錯誤診斷和過度診斷也是目前宮頸癌防治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採用免疫組化雙染技術在宮頸上皮細胞或組織中檢測兩種生物標誌物p16和Ki-67以輔助診斷宮頸癌前病變已成為當前各國研究的重點,通過新檢測、新技術的臨床應用以實現宮頸癌篩查益處最大化,同時減少和避免由錯誤診斷和過度診斷帶來的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潛在危害。


日前,在中華醫學會第十四屆全國細胞病理學會議暨細胞病理學讀片會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病理科主任餘俐教授同與會病理及腫瘤領域的專家深入交流並探討了CINtec® PLUS p16/Ki-67免疫細胞化學雙染檢測對於輔助宮頸癌前病變診斷的重要性。


p16/Ki-67雙染檢測輔助細胞學診斷 有效降低陰道鏡轉診率


儘管細胞學在很多國家是標準的宮頸癌篩查方法,但在臨床實際操作中,存在諸多問題:由於其敏感性較低,重複性差,檢測結果存在一定的假陰性率和假陽性率;針對無明確意義的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US),不能明確是癌前病變還是反應性細胞改變;實驗室間的結果差異大;對腺癌不敏感;篩查間隔頻繁,至少每2-3年就要進行一次檢測。一項入組4948份液基細胞學玻片的宮頸細胞學檢查重複性的研究發現,ASC-US的診斷符合率為43%,即57%的患者被錯誤診斷,而對於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符合率僅為47%,53%的患者被錯誤診斷。


餘俐教授指出:「宮頸癌篩查的目的是找出CIN2+病變。較為理想的宮頸癌篩查手段應該是在提高細胞學檢測敏感性的同時,能夠不損失其特異性,或者可以通過客觀的生物標誌物,標記出高級別病變的細胞,以輔助細胞學檢測結果的判讀和診斷。」


2012年,美國病理學家協會(CAP)和美國陰道鏡和宮頸病理學會(ASCCP)聯合發布了下生殖道HPV相關的鱗狀病變的命名標準化計劃(LAST)指南,最終認定p16是唯一有足夠的臨床研究數據證實其可用於宮頸癌前病變診斷的生物標誌物。


p16是在人染色體 9p21中發現的第一個直接參與細胞周期調控的抑癌基因。對於正常細胞的HPV一過性感染,免疫組化檢測不能檢測到p16表達;而在HPV轉化性感染後,抑癌基因失活,導致致癌基因E6和E7過表達,細胞無限制增殖,從而引起p16的過度表達,並被免疫組化檢測到。因此,p16可作為HPV感染的間接標誌物,廣泛應用於宮頸癌前病變診斷。


LAST指南推薦了四種需要應用p16的情況:對CIN2、CIN3 和諸如萎縮、不成熟鱗化、修復性改變及錐切術後等的其他病變進行鑑別診斷時;無論什麼情況下,病理學家在考慮到CIN2診斷時;當病理學家之間的診斷意見不一致時;當細胞學判讀結果和組織學不一致,即活檢標本被診斷為CIN1及以下病變,而細胞學診斷結果為HSIL、非典型鱗狀細胞(ASC-H)、非典型腺細胞不能明確意義(AGC(NOS))、或ASC-US / HPV 16 (+)時,推薦使用p16 免疫組化檢測作為一種輔助的形態學評估指標。


LAST指南建議使用特定克隆號(E6H4)的 p16INK4a抗體作為檢測 HPV 感染是否影響到細胞周期調控的生物標誌物,該克隆號是全球唯一獲得IVD認證的p16INK4a抗體。2015年11月2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羅氏診斷CINtec® PLUS細胞學試劑盒(抗p16(E6H4)/Ki-67(274- 11 AC3)單克隆抗體雞尾酒試劑(免疫細胞化學法))用於宮頸脫落細胞學的診斷。


p16在細胞周期的阻滯期具有抑制細胞增殖的功能,而另一種生物標誌物Ki-67則指示細胞增殖。因此,在同一個細胞周期,生理機能正常細胞中不可能同時表達p16與Ki-67,如二者同時表達,則提示細胞周期失調。CINtec® PLUS細胞學雙染檢測能夠同時檢測出HPV持續感染後過表達的p16和Ki-67,經過染色,p16核呈棕黃色或胞漿與核均呈棕黃色,Ki-67核呈紅色染色。如雙染陽性,強烈提示CIN2+病變,需立即進行陰道鏡檢查;如雙染陰性,可隨訪一年後複查。CINtec® PLUS細胞學檢測可以幫助醫生客觀地判斷哪些人群需要做進一步的陰道鏡檢查,顯著降低了陰道鏡轉診率,減少患者不必要的檢查與治療。


2015年Besthesda(The Bes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Cervical Cytology)指南推薦免疫細胞化學可輔助細胞學診斷。指南指出,在檢出HSIL病變中,p16/Ki-67雙染與細胞學檢測的特異性相當,且具有高敏感性。同時,在使用的報告模板方面,指南推薦在細胞學報告中加入免疫細胞化學的結果,並寫出臨床意義。


餘俐教授表示:「CINtec® PLUS檢測基於客觀的生物標誌物表達,能更準確地發現潛在的高級別病變患者,提高宮頸癌前病變檢出率,彌補了現有宮頸癌細胞學檢測的不足,降低漏診率,減少過度診斷,同時也為細胞病理醫生減輕了工作強度。」 


研究證實CINtec® PLUS雙染檢測靈敏度與特異性高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註冊的美國本土最大型的前瞻性宮頸癌篩查臨床試驗ATHENA研究,入組47208名受試者,進行了基於cobas HPV初篩策略和以細胞學為基礎篩查策略的三年隨訪試驗。結果顯示,針對HPV16/18以外的12種高危型HPV陽性患者,比較巴氏塗片細胞學與CINtec® PLUS檢測評估三年內進展為CIN3+風險時發現:CINtec® PLUS檢測能夠得到簡單、客觀的結果,明確提示患者風險以及是否需轉診陰道鏡。CINtec® PLUS陽性患者在3年內進展為CIN3+病變的風險遠高於細胞學ASCUS以上的患者,具有更好的陽性預測值,需要轉診陰道鏡以減少漏診。CINtec® PLUS陰性的患者,3年內發生CIN3+病變的風險低於細胞學NILM的患者,具有更好的陰性預測值,不需要轉診陰道鏡,幫助減少過度治療。


前瞻性PALMS(Primary ASCUS LSIL Marker Study)研究入組來自5個歐洲國家的27349個病例。大量臨床數據顯示,CINtec® PLUS雙染檢測具有高靈敏度與高特異性(以CIN2+為終點),可用於ASC-US分流(靈敏度92%-94%,特異性78-81%)、LSIL分流(靈敏度86%-94%,特異性51%-73%),HPV初篩後對高危型HPV陽性者分流(靈敏度74%-88%,特異性75%-83%),對細胞學陰性但高危型HPV陽性患者進行分流(靈敏度82%-92%,特異性79%-82%)。


該研究2015年發表在《癌症細胞病理學》(Cancer Cytopathology)的最新數據顯示:對於細胞學ASC-US患者的分流中,CINtec® PLUS檢測和HC2 HPV檢測的陰道鏡轉診率分別為26%與42%;對於細胞學LSIL患者的分流中,陰道鏡轉診率分別為53%與84%。證實使用CINtec® PLUS檢測能夠顯著降低陰道鏡轉診率,減少不必要的陰道鏡轉診,避免過度診斷,同時能夠幫助臨床醫生對患者進行精準分層管理,進而實現早期幹預。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p16/Ki-67雙染檢測助力宮頸癌前病變診斷
    由此,宮頸癌防治的關鍵在於篩查出高風險人群,找出高級別CIN患者,及時幹預。採用免疫組化雙染技術在宮頸上皮細胞或組織中檢測兩種生物標誌物p16和Ki-67以輔助診斷宮頸癌前病變已成為當前各國研究的重點,通過新檢測、新技術的臨床應用以實現宮頸癌篩查益處最大化,同時減少和避免由錯誤診斷和過度診斷帶來的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潛在危害。
  • p16/Ki-67雙染檢測助力宮頸癌前病變診斷—新聞—科學網
    由此,宮頸癌防治的關鍵在於篩查出高風險人群,找出高級別CIN患者,及時幹預。採用免疫組化雙染技術在宮頸上皮細胞或組織中檢測兩種生物標誌物p16和Ki-67以輔助診斷宮頸癌前病變已成為當前各國研究的重點,通過新檢測、新技術的臨床應用以實現宮頸癌篩查益處最大化,同時減少和避免由錯誤診斷和過度診斷帶來的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潛在危害。
  • p16/Ki-67 細胞學雙染檢測助力宮頸癌診斷精準之路
    姚勤教授表示:「宮頸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確且可以通過疫苗接種、篩查、早期發現、徹底防治的癌症。通過篩查手段可發現宮頸癌前病變和早期浸潤癌,有效降低宮頸癌發病率和病死率,積極推進高效準確的篩查方法將有效助力我國宮頸癌篩查策略的進一步實施。」 「細胞學/HPV 檢測—陰道鏡—組織病理檢測」是現階段宮頸疾病診斷常用的「三階梯」模式。
  • 生物標誌物p16/Ki-67優化宮頸癌篩查策略
    當p16/Ki-67檢測陽性時,可強烈提示高級別病變,為區分潛在高級別病變婦女提供了客觀的檢測指標。對於HPV陽性婦女的分流,相比傳統細胞學,CINtec PLUS雙染檢測對CIN3的敏感性提高17%(88% vs71%)。在575例細胞學檢測為ASC-US的患者中,18例患者經活檢證實為CIN2以上, CINtec PLUS雙染的靈敏度為94%,特異性為78%,且高於HC2 HPV檢測。
  • 羅氏診斷CINtec PLUS細胞學檢測在華上市
    核心提示:在第十三屆全國子宮頸癌前病變及子宮頸癌熱點研討會召開之際,全球體外診斷領導者羅氏診斷宣布:CINtec PLUS細胞學檢測正式在中國上市,結合cobas高危型HPV基因檢測,為宮頸癌早期診斷、危險分層與治療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宮頸癌是全球女性第三大、中國女性第二大最常見的癌症。
  • 宮頸癌檢測的生物學基礎:探秘基因高甲基化
    研究證實:幾乎所有宮頸癌都是由HPV病毒感染引發,沒有HPV感染就很難罹患宮頸癌。HPV病毒在整合過程中,E2的結構破壞,病毒致癌基因E6E7表達增加,宮頸細胞輕度病變,癌症風險有所提高。E6E7的過量表達,導致宮頸細胞內甲基化狀態失衡,關鍵腫瘤抑制基因啟動子區域發生異常甲基化,抑癌功能喪失,細胞癌化,癌症風險大大提高。
  • 預防宮頸癌:先測一測是否感染高危型HPV?
    宮頸癌是全球女性第三大、中國女性第二大最常見的癌症。早診早治是抵禦宮頸癌最為有效的方法,通過臨床檢測及早發現癌前病變,對宮頸癌的防治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日,在第二屆中國優生科學協會陰道鏡和宮頸病理學分會(CSCCP)暨第十三屆全國子宮頸癌前病變及子宮頸癌熱點研討會召開之際,全球體外診斷領導者羅氏診斷宣布:CINtec PLUS細胞學檢測正式在中國上市,結合cobas高危型HPV基因檢測,為宮頸癌早期診斷、危險分層與治療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 咪蒙得的宮頸癌前病變 離宮頸癌有多遠?
    點擊查看 前一陣咪蒙談到自己得了「非典型鱗狀細胞,高級別鱗狀上皮病變」,是宮頸癌的一種癌前病變。宮頸癌是我國女性第二大常見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乳腺癌。據統計,中國宮頸癌每年新發病例10萬例,死亡3萬例,居15-44歲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第二位,死亡率第三位。
  • 羅氏HPV檢測產品獲批上市 首個基於生物標誌物的分類檢測
    羅氏表示,CINtec PLUS細胞學檢測可以識別出最可能與宮頸癌相關的HPV感染女性。它使臨床醫生可以更自信地確定應立即將哪些女性轉診至陰道鏡檢查或其他診斷程序獲益最大,從而有助於防止婦女患上更嚴重的宮頸疾病。該生物標記技術通過提供易於理解的結果,簡化了臨床決策,使臨床醫生和婦女在下一步工作中一目了然。
  • 26歲查出「宮頸癌前病變」,癌前病變到癌症剩幾年?
    小青便去詢問醫生,接受建議後又做了陰道鏡檢查,結果醫生說是已經宮頸癌前病變了。 小青一聽,慌了:「癌前病變?是不是就是宮頸癌?可是我之前沒有什麼不舒服的表現啊,醫生,我才26歲,我不想死啊!」 哪些情況屬於宮頸癌前病變?
  • 宮頸癌早篩專題報告:細胞學檢測 AI與HPV檢測是未來趨勢
    1.2 宮頸癌早篩能有效預防和逆轉宮頸癌宮頸癌是目前人類所有癌症中,唯一可以通過早期預防和治療消滅的癌症。宮頸癌存在著一個 較長的、可逆轉的癌前病變期,從普通宮頸炎症發展到宮頸浸潤癌,一般需要 10 年至 15 年甚至 20 年的時間。如果能在這個癌前病變時期得到及時診治,就能避免病變發展為威脅生命的浸潤性癌。
  • 宮頸癌防治、篩查與檢測的新進展
    ),癌前病變的篩查和診斷 ; 三級預防,即對浸潤性宮頸癌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防止疾病惡化,延長患者壽命。 二、傳統的臨床早期宮頸癌篩查方法亟待提高 近年來,我國早期宮頸癌確診率明顯提高,這與宮頸癌早期篩查的普及密不可分。篩查是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和癌症的重要途徑。
  • 華大基因參與「人民健康社區」活動,用基因科技助力宮頸癌篩查
    活動現場,華大基因展示了多款早篩預防產品,包括宮頸癌篩查-HPV檢測、乳腺癌/卵巢癌易感基因BRCA1/2遺傳風險檢測、無創腸癌篩查基因檢測等,在現場一眾醫藥保健養生類產品中尤其獨樹一幟,吸引了眾多社區朋友駐足了解,通過工作人員現場科普介紹,使早篩、早診、早治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其中,華大基因HPV檢測作為一款擁有較高認知度的檢測產品,受到了健康專業人士和社區居民的廣泛好評。
  • 肝細胞癌癌前病變的篩查與診斷|指南共識
    癌前病變的篩查在胃癌、大腸癌和宮頸癌等惡性腫瘤的診治中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基於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專家臨床經驗,《肝細胞癌癌前病變的診斷和治療多學科專家共識(2020版)》經多學科協作對肝臟高級別不典型增生結節作為肝癌的癌前病變,從概念、篩查、診斷、治療和隨訪等各方面進行了歸納和界定,旨在提出和建立肝癌癌前病變的概念和診療原則,為降低我國肝癌的發病率和提高肝癌的總體治療效果作出貢獻。
  • 華大基因在行動:助力宮頸癌篩查,許一個沒有宮頸癌的未來!
    用科技助力防控——HPV檢測服務超480萬人次   宮頸癌篩查的方式主要有HPV檢測和細胞學檢查(TCT、巴氏塗片等)。  2018年,華大基因在河南新鄉的實踐中,通過「網際網路+自取樣模式」 助力HPV民生項目實現極速交付,29天即完成19萬人群篩查,發現935個高度癌前病變及45個宮頸癌。
  • 子宮頸癌前病變該怎麼防?
    目前認為,宮頸癌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有明確關係。可以說,宮頸癌是感染性疾病,是可以預防,可以治療及治癒的,這是因為:①知道其發生原因;②認真普查和隨診可以預防;③早期診斷可以完全治癒。子宮頸的癌前病變是個相對較長時間的過程,這使得幹預和治療成為可能,關鍵在於普查、及早發現和處理。
  • 抑癌基因甲基化聯合檢測與肺癌早期診斷
    並且隨著高通量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可以實現多種基因的甲基化檢測。眾多研究表明,多基因甲基化聯合檢測在穿刺病變組織、淋巴結組織等微創操作獲取的組織樣本及外周血、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及痰液等無創樣本中均有較好的檢出率,並且與單一基因甲基化檢測相比,檢測肺癌的靈敏度及特異度更高。因此,本文就抑癌基因甲基化聯合檢測在肺癌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做一綜述。
  • PET/MR 助力精準篩查宮頸癌 守護女性生命健康
    通過研究宮頸癌發病率的年齡群體發現該病種年輕化趨勢明顯, 對此, 專家呼籲 25 歲以上女性, 每隔 3-5 年需要進行一次宮頸癌篩查, 而有條件的女性, 在有性生活經歷後, 最好能夠每年進行一次宮頸癌篩查,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 HPV分型檢測陽性就是宮頸癌?聽聽專家怎麼說
    圖:視覺中國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而乳頭狀瘤病毒(HPV)與宮頸癌關係密切。原位癌高發年齡為30~35歲,浸潤癌為45~55歲,且近年來其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臨床證明95-99.7%的宮頸癌病例和高危型HPV病毒感染有關。
  • 18歲少女竟被查出宮頸癌前病變 年輕女性發生率增加
    浙江在線02月27日訊杭州18歲的花季少女小林,因血性白帶以為是月經不正常到醫院檢查,結果竟然是宮頸癌前病變。  這是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婦產科主任呂雯博士接診的一名患者。省立同德醫院主任呂雯博士說:「其實,宮頸癌並沒有想像中可怕,宮頸癌是婦科腫瘤中唯一可以通過體檢早期發現和預防的疾病。只要注意定期體檢,大多數可以在癌前病變階段就能發現和得到治療,而較早的癌前病變的治療既不用切除子宮,也對將來的生育沒太多影響。」  小林是以「月經不正常」找到呂主任問診的,初步體檢中沒有發現明顯異常,月經也還算正常。但經過細詢問,小林的病史卻引起了呂主任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