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胃癌發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三,防治胃癌,癌前病變是關鍵

2020-12-04 澎湃新聞

我國胃癌發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三,防治胃癌,癌前病變是關鍵

2020-09-25 2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曾哥每日科普 曾哥每日科普

根據最新的癌症大數據顯示,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已經躍居第二,僅次於肺癌。據統計,2015年我國新發胃癌患者高達40.3萬。並且,胃癌的死亡率排在肺癌和肝癌之後,居於第三位,每年有29.1萬患者死於胃癌。

早期胃癌的治療效果是非常好的,早期癌的治癒率超過90%,而中晚期胃癌的治療效果是非常不滿意的,死亡率很高,如果胃癌已經出現遠處轉移,5年生存率僅5%至10%。

所以,胃癌應該早發現,早治療,特別是早期發現胃癌的癌前病變,儘早處理,這樣才能夠做到有備無患。胃癌的癌前疾病,指的是可以引起胃癌的良性病,一般情況下,這些疾病是良性的,如果不治療,放任他們發展下去,就有可能癌變。常見的胃的癌前疾病有以下4種:

(1)胃息肉

胃息肉類似於腸息肉,是胃黏膜上隆起性病變的統稱。胃息肉的種類有很多,例如炎性息肉、腺瘤、增生性息肉等等。一般來說,只有胃的腺瘤會發生惡變。如果胃鏡發現胃息肉,需要積極地處理,一般在胃鏡下切除,然後定期隨訪就可以了。

(2)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胃炎可以分為萎縮性胃炎和非萎縮性胃炎。胃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指的是胃黏膜細胞出現萎縮,退化。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有可能發生癌變的,一般來說,胃癌的發展進程是這樣的: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最後胃癌。

據統計,胃癌伴有萎縮性胃炎者高達52%至97%。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慢性萎縮性胃炎都會癌變,只有少部分萎縮性胃炎有可能發展為胃癌,特別是萎縮性胃炎伴有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伴發胃癌的機率是增加的。

幽門螺桿菌是引起慢性胃炎最常見的原因,幽門螺桿菌專門生活在胃裡面,可造成胃黏膜的破壞,引起胃炎,甚至是胃癌。據統計,早期胃癌患者,合併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是非常高的,可以高到50%至70%。

並不是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均會發展為胃癌,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中,80%為無症狀的胃炎,15%至20%發生消化性潰瘍,5%-10%發生消化不良,只有1%左右的患者會發生胃惡性腫瘤(胃癌和黏膜相關淋巴樣組織淋巴瘤)。

如果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需要根治幽門螺桿菌,目前推薦的治療方案為四聯療法,吃四種藥物,連續吃兩周。根治幽門螺桿菌之後,還需要定期複查,防止癌變。

(3)胃潰瘍

胃潰瘍是一種良性病,胃潰瘍指的是胃腸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從而造成的超過黏膜肌層的組織損傷。胃潰瘍患者表現為胃痛,反酸,噁心,消瘦,食慾下降,貧血等不舒服,嚴重的還可以出現胃出血,胃穿孔,潰瘍癌變等等。胃潰瘍的發生,也與幽門螺桿菌有密切的關係。胃潰瘍基本不會自愈,需要接受規律的抗酸治療,療程為4至8周。

久治不愈的胃潰瘍,也有可能出現癌變的。據統計,胃潰瘍發生癌變的機率是1%-5%左右。胃潰瘍應該接受正規的治療,治療好了,就可以防止癌變了。

(4)殘胃

殘胃指的是因為各種疾病,例如胃潰瘍、胃癌、胃間質瘤等疾病,手術切除了一部分胃,還會剩下一部分胃,剩下的胃被稱之為殘胃。殘胃的抗酸能力顯著下降,做完手術之後,正常的胃腸道解剖結構發生了改變,膽汁和小腸液有可能返流進入殘胃,對胃黏膜造成傷害。

根據研究顯示,殘胃癌的發生率為1%至10%,一般發生在第一次手術後的10至20年內,亦可短至5至10年。所以,做完胃手術以後的患者,需要定期複查,早期防治殘胃癌。

胃癌應該怎麼篩查

以上的四種癌前病變,都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以下人群同樣也是胃癌的高危人群:①胃癌高發地區人群;②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等胃的癌前疾病;④胃癌患者的一級親屬;⑤存在胃癌的其他風險因素(如攝入高鹽、醃製飲食、吸菸、重度飲酒等)。

對於以上人群,40歲以後,需要定期接受篩查,首選的篩查手段為胃鏡。胃鏡檢查非常靈敏,準確度高,不僅可以發現早期胃癌,還可以切除病變,從而防止癌變。

原標題:《我國胃癌發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三,防治胃癌,癌前病變是關鍵》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胃癌篩查的中國經驗
    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良好飲食習慣的形成、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根除等因素,胃癌發病率總體有所下降,但仍位居消化道腫瘤的首位。據我國2015年惡性腫瘤發病、死亡數據顯示,胃癌發病率在男性和女性分列第二、第三位,而死亡率則均列第二位,我國胃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約佔全球42.6%和45.0%。
  • 從胃癌分型、臨床診斷及治療出發,看胃癌綜合診治的重要性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新增胃癌病例數約40萬,死亡病例數約35萬,其發病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二位,死亡率排名第三位。由於早期胃癌症狀不典型,確診時多數已是進展期胃癌,預後差。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以及環境衛生、飲食習慣的改善,近年來胃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呈下降趨勢。
  • 胃癌能治好嗎?小粒徑負離子的抑癌效果最佳
    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暴飲暴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增加,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胃部出現問題,久而久之就會發展為胃癌。在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於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那麼,胃癌能治好嗎?胃癌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胃癌能治好嗎?
  • 平均每1-2分鐘就有1名中國人因胃癌失去生命
    12月1日,西安交大一附院第二屆胃癌關愛日「胃愛喝彩」公眾宣教義診活動在門診廣場舉行,多名專家共同為現場群眾提供義診諮詢等服務  胃癌發病情勢不容小覷 嚴重威脅國人健康  胃癌是全球發病排位第五、死亡排位第三的惡性腫瘤。在中國,胃癌是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
  • 胃癌癌前病變與早期胃癌的單細胞轉錄組網絡解析
    摘要中文:腸型胃癌的癌前病變包括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生。在本研究中,我們使用單細胞RNA-seq對胃癌癌前病變和早期胃癌(EGC)患者胃竇黏膜活檢組織進行測序,其中32,332個單細胞profile通過質控。然後,我們以不同病變的胃上皮細胞的細胞特徵及分子特徵為基礎構建了一個單細胞網絡。
  • 癌前病變不是癌,積極治療可逆轉
    癌症的發生發展可以分為癌前病變、原位癌及浸潤癌三個階段。當一個正常的細胞出現異常增生時,它就開始被「賦予」了癌變的可能,如果再繼續發展就有可能發展為癌。因此被稱為癌前病變,即癌症正式形成之前的一個「預備」狀態。
  • 幽門螺旋桿菌可致胃癌!三招解決它
    核心提示: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7最新中國腫瘤現狀和趨勢》顯示,腫瘤是中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胃癌在死亡前10位惡性腫瘤的構成中位列第二。可見,胃癌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一大強敵,胃癌防治應引起重視。   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7最新中國腫瘤現狀和趨勢》顯示,腫瘤是中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胃癌在死亡前10位惡性腫瘤的構成中位列第二。可見,胃癌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一大強敵,胃癌防治應引起重視。
  • 【貼心醫生】抽血化驗能預測早期胃癌,靠譜嗎?
    在我國,胃癌、結腸癌、食管癌,被稱為消化道的三大惡性腫瘤,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其中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惡性腫瘤中均居第二位。目前我國發現的胃癌90%屬於進展期,5年生存率低於30%,而早期胃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超過90%,甚至達到治癒效果。可見,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胃癌早期篩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崇文中方中醫腫瘤科:胃癌是什麼因素引起的?4個常見病因,你中了嗎?
    ,在我國的西北與東部沿海地區胃癌發病率比南方地區明顯為高,長期食用薰烤、鹽醃食品的人群中胃遠端癌發病率高。與食品中亞硝酸鹽、真菌毒素、多環芳烴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有關。吸菸者的胃癌發病危險較不吸菸者高50%。 2.幽門螺桿菌感染 我國胃癌高發區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
  • 工作生活日夜顛倒 26歲女白領工作4年查出胃癌
    26歲的小白不抽菸,不酗酒,體型也不胖,又沒有胃癌的家族史,近期因為肚子不舒服,經常疼痛難忍,沒想到到醫院就診竟被診斷為胃癌。目前,小白在醫院接受化療。  大學畢業四年,工作剛起色,正是大好年華,卻忽然被診斷出胃癌,這對小白來說,有如晴天霹靂。
  • 專家:我國胃癌診治呈「三高一低」狀況
    北京孫桂芝中醫腫瘤研究所所長王遜在近日舉辦的胃病患者交流分享會上指出,胃癌在我國的當前診治狀況是「三高一低」:發病率高、復發轉移率高、死亡率高、化療敏感性低。臨床發現化療配伍用中藥治則不同,其療效有差異。
  • 胃癌新藥開發,路在何方?
    02 流行病學與市場空間 流行病學 中國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遠高於全球水平,且呈增長趨勢,市場潛力巨大: 根據WHO全球癌症研究機構估算,2018年全球胃癌發病人數約1.03百萬人,佔全球癌症發病人數的
  • 20歲女生胃癌轉移失去手術機會 中青年發病率比30年前翻一番
    不止胃病,年紀輕輕患上胃癌的,都不算少。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由浙江省中醫院承辦的「第三屆中日韓胃癌西湖論壇暨第八屆浙江省胃癌外科高峰論壇」在杭州舉行,日本、韓國及中國各地400多位專家參加了會議。  專家們都有個強烈的感受,這幾年患胃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錢江晚報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我國近5年來,19歲至35歲年輕人胃癌發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
  • 專家:在世界範圍內我國腫瘤總體發病率比較低
    記者獲悉,根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2011年監測數據的統計,我國當年新增癌症病例337萬,相當於每分鐘就有6.4人患癌。全國腫瘤防治辦公室陳萬青教授同時分析,在世界範圍內,我國腫瘤總體發病率比較低,並且上升不明顯。  六成以上患者中晚期才入院  據統計,全國2011年新發惡性腫瘤病例約3372175例,死亡病例2113048例。
  • 「胃癌關愛日」為什麼胃癌會被稱為「中國式癌症」?預防胃癌請您...
    11月26日,在第二屆胃癌關愛日來臨之際,我院胃部腫瘤科聯合內鏡診療科、消化腫瘤內科共同開展系列科普宣教活動。在中國,胃癌是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佔全球42.5%,患者人數佔全部腫瘤人數的1/4,被稱之為「中國式癌症」,平均每2~3分鐘就有1人死於胃癌,發病情勢堪憂,胃癌至今依然是嚴重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是我國公共衛生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 體檢發現癌前病變,一定會變成癌症嗎?應該怎麼辦?
    很多朋友做了體檢,看到了息肉、萎縮性胃炎等,就趕緊上網查,一查不要緊,都是說「癌前病變」、「離胃癌一步之遙」等等,增加了不少的壓力。 那麼,癌前病變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的就是快要癌變了嗎?
  • 北京腫瘤醫院院長:什麼樣的人要做胃癌篩查?
    來源:網絡 胃癌已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居消化系統腫瘤之首。相比歐美人,中國人的胃受傷機率更高,更易被胃癌盯上。但胃癌是可防可治的,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可達90%。
  • 博爾誠:全球首創基因甲基化胃癌早診產品獲批,掀起癌症早診創新革命
    早發現和早治療才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於是,韓博士萌生了投身癌症早篩早診領域的想法。 基因甲基化檢測成為超早期胃癌篩查利器 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發布最新一期全國癌症統計數據報告。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胃癌發病率為10.26%,發病率在各個癌種中居於第二位。《柳葉刀》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是胃癌發生大國,2017年的病例數量約佔東亞地區總數量的一半。
  • 癌前病變很危險,9種常見癌前病變要重視治療!
    癌症的發生發展需要一定的過程,臨床上將這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癌前病變、原位癌和浸潤癌,也就是說癌前病變只是代表身體的部位出現問題,如果及時的進行處理,病情就會康復,不會繼續惡化,而如果處理不當病情繼續惡化,最終就有可能發展成癌症。 那麼都有哪些常見的癌前病變需要引起重視呢?
  • 近年來大腸癌的發病率如何?
    大腸癌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大腸癌發病率不盡相同。據世界腫瘤流行病學調查統計,大腸癌在北美、西歐、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病率最高,可達36/10萬~61/10萬,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二位;中美洲、東歐、東南亞、非洲等地大腸癌的發病率則較低;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約為16/10萬(圖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