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癌前病變與早期胃癌的單細胞轉錄組網絡解析

2021-02-23 嚴海丹生信組文獻

題目英文:Dissecting the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Network Underlying Gastric Premalignant Lesions and Early Gastric Cancer

題目中文:胃癌癌前病變與早期胃癌的單細胞轉錄組網絡解析

發表時間:   May 7, 2019        雜誌: Cell Report          影響因子:8.109           

摘要英文:Intestinal-type gastric cancer is preceded by premalignant lesions, including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In this study, we constructed a single-cell atlas for 32,332 high-quality cells from gastric antral mucosa biopsies of patients spanning a cascade of gastric premalignant lesions and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 using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We then constructed a single-cell network underlying cellular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ic epithelial cells across different lesions. We found that gland mucous cells tended to acquire an intestinal-like stem cell phenotype during metaplasia, and we identified OR51E1 as a marker for unique endocrine cells in the early-malignant lesion. We also found that HES6 might mark the pre-goblet cell cluster, potentially aiding identification of metaplasia at the early stage. Finally, we identified a panel of EGC-specific signatures, with clin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precise diagnosis of EGC. Our study offers unparalleled insights into the human gastric cellulome in premalignant and early-malignant lesions.

摘要中文:腸型胃癌的癌前病變包括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生。在本研究中,我們使用單細胞RNA-seq對胃癌癌前病變和早期胃癌(EGC)患者胃竇黏膜活檢組織進行測序,其中32,332個單細胞profile通過質控。然後,我們以不同病變的胃上皮細胞的細胞特徵及分子特徵為基礎構建了一個單細胞網絡。發現腺粘液細胞(gland mucous cells) 傾向於獲得類似腸道幹細胞表型,並且鑑定了OR51E1作為早期惡性病變中獨特的內分泌細胞標記物。我們還發現,HES6可能標誌著杯狀前細胞簇(pre-goblet cell cluster),可能有助於早期化生的識別。最後,我們確定了一組EGC特異性標誌,對EGC的精確診斷具有臨床意義。我們的研究首次對人胃癌前病變和早期病變的胃細胞組提供了見解。

背景:根據Correa模型,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萎縮性胃炎,CAG)和腸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IM)是腸型胃癌(intestinal type gastric cancer, GC)的主要癌前病變。在癌前病變到惡性病變的過程中,中細胞類型的改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CAG的特徵是壁細胞(parietal cells)和產生胃蛋白酶原的chief細胞(pepsinogen-producing chief cells)的喪失,而IM則被定義為腸特異性細胞類型的出現,包括杯狀細胞(goblet cells)和腸上皮細胞(enterocytes)。

然而,胃癌前病變和惡性病變胃黏膜中不同類型的細胞的系統描述及其分子特徵尚不明確,這阻礙了我們對其在胃癌發病機制中的作用的研究。

以前的研究使用基於大量樣本的實驗或數學模型來探索GC和癌前階段的分子特徵,掩蓋了不同細胞群的特徵。另一方面,其他依賴於預標記來純化細胞群的研究也僅限於幾種特定的細胞類型,未能充分區分細胞類型,也未能檢測罕見的細胞群或具有特定狀態的細胞。

因此,迫切需要對胃癌前病變和惡性黏膜中單細胞的表達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

方法中文:

1.數據:(p8患者取EGC和IM-S,還有同個患者取兩個胃竇活檢)

結果:

1.用Seurat對通過質控的32,332個單細胞進行分群,t-SNE可視化,得到17個細胞群,如下圖。

其注釋標誌來自之前已知的細胞標誌,如下表:

Categories 

Cell lineages 

Marker genes

Endocrine

G cell

GAST

X cell

GHRL 

D cell

SST

Mucous and secretory lineages

pit mucous cell (PMC) 

MUC5AC

gland mucous cell (GMC)

MUC6

parietal cell 

ATP4A,ATP4B,GIF

chief cell 

PGA4,PGA3,LIPF

Immune cells

T cell 

CD2, CD3D,CD3E,CD3G

B cell 

CD79A,CD19

mast cells 

TPSAB1,TPSB2

Macrophage 

CD14, CD163, CD68, CSF1R

Stromal cells

Fibroblasts 

FAP, PDPN,COL1A2,DCN, COL3A1, COL6A1

Endothelial cells 

PECAM1,VWF,ENG,MCAM

Stem cell 

stem cell 

OLFM4,SOX2,LGR5,CCKBR

Myocytes  

Smooth muscule cell (SMC)

ACTA2,ACTN2,MYL2,MYH2

Proliferative cell

proliferative cell (PC)

MKI67,BIRC5,CDK1

Intestinal cells

goblet cell 

TFF3,SPINK4,MUC2

enteroendocrine cell 

CHGA,CHGB,TAC1,TPH1,NEUROG3

enterocytes 

FABP1,CA1,VIL1

2.對兩個已知的在胃炎到胃癌發展中的重要標誌,在細胞群中進行標註,發現炎症微環境中的巨噬細胞在促進胃腫瘤發生中具有關鍵作用。

1)the cytokines and the nuclear factor kB (NF-kB) signaling pathway,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known for involving gastritis-induced gastric tumorigenesis.

2)interleukin-1B (IL-1B), whose genotype was reported to confer a greater risk of GC.

3.胃上皮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反應包括整體表達譜的改變和細胞內程序和細胞比例的改變。

9 patients(two H. pylori +, 7 H. pylori - )

4.胃炎發展至胃癌過程中上皮細胞的變化,包括各級病變中特異表達基因富集通路的不同以及細胞比例的變化。

綜合上訴變化以及STRING資料庫的PPI網絡分析,得到一個胃癌癌前病變到早期胃癌的總圖譜,如下圖:

4.接下來,分別對胃炎到胃癌過程中保守的細胞群(Gastric Mucous-Secreting Cell,Enteroendocrine Cell )以及變化的細胞群進行分析。

在保守的細胞群中,仍有部分細胞有向胃癌發展的趨勢,例如對Gastric Mucous-Secreting Cell進行細分得到cluster1,2,其中cluster 2 特異表達了一些腸道幹細胞或發育相關基因,包括OLFM4, PHLDA1和LEFTY1。

在Enteroendocrine Cell中,胃內分泌細胞標誌主要在IM之前出現,腸內分泌細胞標誌則在IM及之後。

我們觀察到,在EGC病變中,只有12.4%的內分泌細胞表達腸或胃內分泌典型標誌物。因此,不同病變中的內分泌細胞可能以不同的腸內分泌細胞亞型為主。對比內分泌細胞群和其他細胞群,發現差異上調基因中OR51E1 rank 最高,並經過實驗證明OR51E1可以作為早期胃癌內分泌細胞的新標誌。

5.對於在炎癌轉化過程中變化的細胞群,如杯狀細胞,出現在IM中,並且是一個臨床應用的IM病理診斷標誌。對其重分群發現cluster0的上調表達基因主要富集於細胞增殖相關的通路,而另外4個cluster則主要參與代謝相關通路。

偽時序分析發現,cluster0可能是杯狀細胞最先開始出現的標誌,並且發現了一個與常規杯狀細胞標誌聯合達到96%精度的標誌HES6。可能對高風險的non-IM患者有一定的診斷效能。

6.對於在EGC中出現的cancer cell(用CEACAM6等基因注釋),之前報導過的cancer cell標誌如FABP1,CDH17和GRN並不是特異在cancer cell中表達,而該文章通過單細胞聚類得出的cancer cell類的特異高表達基因,如圖c展示的top 6基因,在TCGA的數據中得到證實:他們都在胃癌相對癌旁normal組織中高表達。

通過選擇那些在癌症細胞中顯著上調但在其他細胞類型中最低表達的基因來定義一組高可信的EGC相關標記基因,並用實驗證明。

7.在用細胞的質心表示每個細胞群,構建了不同上皮細胞類型之間的相關性網絡。發現腫瘤細胞簇顯示出與間質幹細胞簇(MSC)和腸上皮細胞簇(enterocyte )在轉錄上的最大相似性,這與腸型GC的特徵一致。

討論:

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當組織被分離進行scRNA-seq測序時,沿著胃腺軸的單個細胞的空間起點丟失了。這一問題可以通過結合雷射捕獲顯微解剖技術和scRNA-seq沿腺體軸解剖不同區域的上皮細胞來解決(Sta˚ hl et al., 2016) 。第二,儘管多個活檢收集從不同等級的病變來模擬不同的損傷級聯從CAG GC,但若在同一病人身上監測從從癌變前的惡性病變到胃癌的發展可能更精確地反映炎導致腫瘤發生的過程。

總之,該研究構建了胃癌前病變和早期胃癌胃黏膜活檢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利用圖譜,對不同細胞類型在各等級病變中的表達模式進行了表徵,並分析了它們在各病變中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發現了一組早期腫瘤細胞特異性標記基因,為準確診斷早期胃癌提供了分子基礎。這個研究結果對不同類型的癌前病變和惡性病變的胃黏膜細胞異質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見解,這可能有助於識別早期胃癌的標記物。

相關焦點

  • GUT:劉巖/應曉敏/劉兵團隊單細胞尺度解析胃癌異質性和胃化生細胞...
    近日,中國的一支研究團隊首次利用無偏倚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闡述了胃化生細胞的起源,從而為胃腫瘤異質性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為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劉巖主任、軍事醫學研究院應曉敏研究員和劉兵研究員。該結果發表在消化道領域權威期刊GUT。
  • 多組學揭示胰腺癌發展早期Kras基因突變調控的表觀與轉錄網絡
    鑑於Kras基因在胰腺癌的發展各個階段都非常重要,那麼Kras調控的轉錄網絡是否在胰腺癌的早期就已經出現了呢。,作者找到了Klf5轉錄因子作為一種marker,來進行胰腺癌早期細胞的分選。通過追蹤YFP表達的細胞,並將其通過流式細胞儀分選成單細胞。進而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的分析,確定了表達YFP細胞的特定狀態。
  • Cell Stem Cell |單細胞譜系追蹤解析造血幹細胞命運與轉錄組特徵
    近年來高速發展的單細胞組學技術可以提供基因表達的「快照」,為發育生物學的研究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但是單細胞測序技術缺乏細胞譜系(祖代細胞-子代細胞關係)信息,因此單時間點的單細胞轉錄組數據尚不足以揭示細胞在連續時間軸上的發育命運。
  • 神助攻帶你「撩」起單細胞轉錄組
    帶著無比喜悅,無比激動的心情,小編用幾個數字給您炫一下10x Genomics這一神助攻應用於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的六大優勢!本研究應用10x GemCode™平臺對29個細胞系及RNA樣本,共250,000個單細胞,及68,000個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進行3』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分析。1.
  • 單細胞轉錄組學揭示肝實質和非實質細胞譜系的早期出現
    單細胞轉錄組學揭示肝實質和非實質細胞譜系的早期出現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0:57:43 加拿大特裡福克斯實驗室Pamela A. Hoodless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基於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小鼠全細胞圖譜發表—新聞—科學網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722027)等資助下,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在單細胞組學技術及哺乳動物全細胞表達譜系分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生科湯富酬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
    結合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1和高精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2,3(single-cell RNA-seq, single-cell Trio-seq2),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系統解析了這一關鍵發育過程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的深度解析
    一,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的誕生單細胞測序技術的進步使人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和規模研究多細胞生物的基因調控程序。單細胞多組學工具的開發則是邁向了解生物系統內部工作的又一重大步驟。單細胞技術發展的最初努力集中在單細胞RNA測序上,它可以剖析轉錄組異質性,揭示給定複雜組織中以前未知的細胞類型或細胞狀態。
  • 何愛彬研究組開發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
    9月3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Profiling chromatin state by single-cell itChIP-seq」的文章,報導了利用一種全新的普適性,易操作的單細胞ChIP-seq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並將這一方法命名為
  • 《自然·醫學》:人類首次描繪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研究團隊使用兩個不同的單細胞測序平臺分析了29位不同女性的子宮內膜活檢,每個女性在月經周期進行了一次採樣。整個轉錄組無偏見分析了子宮內膜的主要細胞類型: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免疫細胞和幹/祖細胞。
  • 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並將這一方法命名為itChIP(simultaneous indexing and tagmentation-based ChIP-seq)。該工作首次解析了小鼠胚胎幹細胞退出全能性,向三個胚層分化過程中的表觀調控時空規律。同時,通過整合單細胞轉錄組和單細胞ChIP-seq數據,研究者揭示了心臟幹細胞向心肌和內皮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類型特異性增強子對細胞命運決定的調控機制。多細胞生物體由具有相同基因組的不同細胞類型組成,在器官組織發育過程中,細胞狀態和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一直是領域普遍關心的問題。
  • 我國胃癌發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三,防治胃癌,癌前病變是關鍵
    我國胃癌發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三,防治胃癌,癌前病變是關鍵 2020-09-25 2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 Immuno |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新的淋系祖細胞
    多個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研究也在轉錄組層面揭示了類似的造血幹細胞異質性【2】。然而,如何發現新的基因標記,並且對具有不同基因表達譜的細胞類群進行分離和功能鑑定依舊是當前研究的重點。該研究首先利用自研的單細胞測序方法分析了小鼠造血幹細胞(HSC)轉錄組的異質性,並且鑑定了Dach1表達下調作為標記早期淋系分化的標誌事件。
  • 靶向治療誘導的肺癌進化:單細胞轉錄組分析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是研究複雜生物系統異質性的有效方法。2018年Bernard Thienpont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對正常與癌變樣本近10萬個單細胞的研究,創建了第一個完整的肺癌細胞圖譜,包括52個不同亞類的基質細胞,說明了肺癌微環境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Lambrechts, D, 2018)。由於獲得高質量的晚期肺癌的樣本非常困難,對晚期肺癌的單細胞研究還很少。
  • 免費領取 |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市面罕見的單細胞技術書籍
    前陣子,小編發現了一篇單細胞測序的文章,看到之後震驚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只有這些:細胞培養、單細胞製備、單細胞測序、質量控制、技術驗證,而且只獲得了單細胞測序數據就結束了據統計,單細胞測序相關文章的單月平均影響因子達到了20.4!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的文章已經發表很多了,現在再不應用就趕不上熱度了! 為響應熱潮,滿足同學們的需求,解螺旋和聯川生物一起給大家送出這本《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實體書。
  • ...中德科學家繪製單子葉植物水稻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
    自2009年湯富酬等人在Nature Methods首次報導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以來,單細胞測序技術發展迅速。2011年,Nicholas等人開發了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發了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2013年,湯富酬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了單細胞全基因組DNA甲基化檢測技術(scRRBS)。之後,研究人員進一步開創了單細胞Hi-C、單細胞ChIP-seq、單細胞ATAC-seq技術等。
  • 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食蟹猴卵巢單細胞衰老圖譜
    該研究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了食蟹猴卵巢的單細胞衰老圖譜,同時利用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發現增齡伴隨的抗氧化能力的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徵之一。 卵巢結構複雜,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其中包含處於多個不同發育階段的卵泡,還有其它為卵泡發育提供必要營養和支撐的多種細胞類型。。
  • ScienceSignaling|單細胞測序揭示記憶CD8+T細胞的早期前體及分子決定
    +T細胞在應答病毒感染的分化過程中的基因表達模式進行檢測,揭示了siIEL的CD8+T細胞各亞群在分化不同階段具有轉錄異質性,代表著功能不同的組織駐留記憶細胞(Trm)亞群及一群早期Trm前體。;2,命運決定轉錄因子T-bet使得有絲分裂的子代細胞在最開始就出現不同;3,T-bet的非對稱機制可能是由於蛋白酶體的非對稱分布導致;4,微生物感染早期對CD8+T細胞的單細胞表達譜分析鑑定可以預測細胞命運的細胞轉錄特徵;5,極化蛋白atypical PKC介導的非對稱細胞分裂對記憶淋巴細胞的命運決定具有功能。
  • 蔡軍/張江開發出基於深度學習的單細胞轉錄組分析模型
    單細胞轉錄組作為單個細胞的特徵,可更加精確地定義細胞的類型。常規的基於單細胞轉錄組的分類方法首先是進行無監督的聚類,然後根據每個集群(Cluster)特異表達的細胞標記基因來對集群進行標註。雖然基於無監督的分類方法更容易發現新細胞類型,但是人工標註的過程費時費力。
  • 科研人員開發出基於深度學習的單細胞轉錄組分析模型
    單細胞轉錄組作為單個細胞的特徵,可更加精確地定義細胞的類型。常規的基於單細胞轉錄組的分類方法首先是進行無監督的聚類,然後根據每個集群(Cluster)特異表達的細胞標記基因來對集群進行標註。雖然基於無監督的分類方法更容易發現新細胞類型,但是人工標註的過程費時費力。目前已有的基於監督學習的自動分類方法,大部分無法兼顧到方法的可解釋性以及新細胞類型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