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轉錄組學揭示肝實質和非實質細胞譜系的早期出現

2020-11-30 科學網

單細胞轉錄組學揭示肝實質和非實質細胞譜系的早期出現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0:57:43

加拿大特裡福克斯實驗室Pamela A. Hoodless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他們揭示單細胞轉錄組學揭示了肝實質和非實質細胞譜系的早期出現。2020年10月29日,《細胞》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

他們分析了從胚胎(E)7.5(指定內胚層祖細胞)到E10.5肝(當肝實質和非實質細胞譜系出現時)的45,334個單細胞轉錄組。他們的數據詳細說明了血管和竇狀內皮的差異,包括E8.75對竇狀內皮特異性不同轉的錄譜。

他們表徵兩種不同的間皮細胞類型以及早期肝星狀細胞,並揭示這些人群的獨特時空分布。他們捕獲成肝細胞規範和遷移的轉錄譜,包括肝間充質細胞類型的出現和成肝細胞集體細胞遷移的證據。

此外,他們在原始正弦波的組織過程中確定了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這項研究提供了從內胚層和中胚層一直到原始正弦波組織的單細胞解析度肝臟譜系建立的綜合圖集。

據悉,早期肝臟的細胞複雜性和規模已限制了檢查其在器官發生過程中出現的分析。

附:英文原文

Title: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Reveals Early Emergence of Liver Parenchymal and Non-parenchymal Cell Lineages

Author: Jeremy Lotto, Sibyl Drissler, Rebecca Cullum, Wei Wei, Manu Setty, Erin M. Bell, Stéphane C. Boutet, Sonja Nowotschin, Ying-Yi Kuo, Vidur Garg, Dana Pe』er, Deanna M. Church, Anna-Katerina Hadjantonakis, Pamela A. Hoodless

Issue&Volume: 2020/10/29

Abstract: The cellular complexity and scale of the early liver have constrained analyses examiningits emergence during organogenesis. To circumvent these issues, we analyzed 45,334single-cell transcriptomes from embryonic day (E)7.5, when endoderm progenitors arespecified, to E10.5 liver, when liver parenchymal and non-parenchymal cell lineagesemerge. Our data detail divergence of vascular and sinusoidal endothelia, includinga distinct transcriptional profile fo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specification by E8.75.We characterize two distinct mesothelial cell types as well as early hepatic stellatecells and reveal distinct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 for these populations. We capturetranscriptional profiles for hepatoblast specification and migration, including theemergence of a hepatomesenchymal cell type and evidence for hepatoblast collectivecell migration. Further, we identify cell-cell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organizationof the primitive sinusoid.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tlas of liver lineageestablishment from the endoderm and mesoderm through to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rimitivesinusoid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

DOI: 10.1016/j.cell.2020.09.012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153-3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Cell Stem Cell |單細胞譜系追蹤解析造血幹細胞命運與轉錄組特徵
    記錄、追蹤並繪製細胞發育歷史的過程被稱為譜系追蹤 (lineage tracing) 。近年來科學家通過發展譜系追蹤的方法學,深入理解了幹細胞驅動的器官再生與穩態,推動了體外迷你器官培養的進步。在癌症領域,譜系追蹤揭示了腫瘤細胞的起源和克隆演化,提供了靶向腫瘤幹細胞的新型腫瘤治療策略。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小鼠早期胚胎著床後發育時期高解析度時空轉錄組圖譜,揭示了小鼠胚胎多能幹細胞的分子譜系和多能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網絡,並首次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內胚層(Endoderm)譜系在上胚層(Epiblast)產生前新的譜系來源,闡釋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早期胚胎發育期間參與內胚層發育的重要功能。
  • 小鼠早期胚胎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因此研究早期胚胎譜系建立的過程、不同胚層和組織前體的發生,尤其是其分子調控機制,能夠指導胚胎幹細胞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分化和進一步轉化醫學應用,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近些年,通過單細胞測序國際上的眾多研究工作對原腸運動期間細胞的發育軌跡作了一些描繪,但這些工作都缺乏真實的時間與空間信息,無法揭示細胞在早期胚胎中的空間位置以及時間變化對細胞發育分化命運的影響。
  • 我國科學家首次繪製脊索動物完整單細胞轉錄譜系
    解析細胞命運決定過程的轉錄動態是發育生物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對了解發育基本規律以及幹細胞分化的轉化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近年來,隨著單細胞基因組學的興起,解決了細胞種類的多樣性和發育過程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難題,使得理解胚胎發育細胞譜系變成可能,為研究細胞命運決定提供了技術基礎。
  • ...子刊】中科院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學研究,揭示了前列腺癌的細胞類型
    前列腺上皮包括管腔細胞、基底細胞和神經內分泌細胞,但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 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學方法,研究人員發現了三種管腔細胞類型,其中一種稱為Luminal-C,可追溯到小鼠前列腺中的兩個不同位置。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能代表前列腺癌的起源細胞。
  •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43:54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ames M. A.
  •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通過經典的細胞標記移植和譜系追蹤等方法,研究者發現細胞的空間位置對於細胞命運具有重要的影響。近些年,通過單細胞測序國際上的眾多研究工作對原腸運動期間細胞的發育軌跡作了一些描繪,但這些工作都缺乏真實的時間與空間信息,無法揭示細胞在早期胚胎中的空間位置以及時間變化對細胞發育分化命運的影響。
  • 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的深度解析
    一,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的誕生單細胞測序技術的進步使人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和規模研究多細胞生物的基因調控程序。單細胞多組學工具的開發則是邁向了解生物系統內部工作的又一重大步驟。單細胞技術發展的最初努力集中在單細胞RNA測序上,它可以剖析轉錄組異質性,揭示給定複雜組織中以前未知的細胞類型或細胞狀態。
  • 生科湯富酬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
    結合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1和高精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2,3(single-cell RNA-seq, single-cell Trio-seq2),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系統解析了這一關鍵發育過程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單細胞+空間+4D成像,多組學全面剖析大腦類器官
    在此,作者建立了一個可誘導的譜系追蹤系統(iTracer),該系統結合了報告條形碼(Reporter barcode),可誘導iCRISPR/Cas9疤痕(inducible CRISPR/Cas9 scarring)以及單細胞和空間轉錄組學,來分析大腦類器官發育過程中的譜系關係 。
  • 如何同時對單細胞進行多組學研究
    開創性的單細胞分析現在能夠對基因組、表觀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組和代謝組譜系進行分析。Cell旗下的Trends inBiotechnology綜述了為同一的細胞提供複雜的譜系,將不同維度的分析組合成多組學分析的方法。策略和活細胞螢光成像不同,組學的方法比如新一代測序和質譜是破壞細胞進行分析的。
  • 科學家揭示整合單細胞和群體細胞轉錄組數據推斷細胞分化時間的作用
    該研究通過開發計算工具包(iCpSc)用於整合單細胞和群體細胞轉錄組數據,來預測細胞分化過程中單細胞的分化時間和路徑,並通過基因調控網絡分析尋找重要調控因子和信號通路。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作為強大的方法應用於分析發育和重編程過程的細胞異質性。分析細胞間異質性的關鍵目標就是尋找未知的細胞狀態或重構細胞譜系的發育軌跡。
  • Cell|單細胞轉錄組揭示脊索動物原腸胚動態形成過程
    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大大推進了人們對細胞多樣性和其發育軌跡的了解,但還不足以全面描繪單個胚胎的空間結構和精細細胞組成。若將其與光片成像技術結合,可以形成胚胎基因表達4D圖譜,以回答發育生物學中更多的未解之謎。2020年4月20日,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的Pierre A.
  • 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並將這一方法命名為itChIP(simultaneous indexing and tagmentation-based ChIP-seq)。同時,通過整合單細胞轉錄組和單細胞ChIP-seq數據,研究者揭示了心臟幹細胞向心肌和內皮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類型特異性增強子對細胞命運決定的調控機制。多細胞生物體由具有相同基因組的不同細胞類型組成,在器官組織發育過程中,細胞狀態和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一直是領域普遍關心的問題。 無論在發育過程還是疾病狀態下,表觀遺傳因素(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在細胞命運決定中起著指導性作用。
  • 《自然通訊》:喬傑/文路團隊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該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揭示了7周至25周人類胚胎垂體中五種主要激素細胞的發育軌跡,定義了中間過渡細胞類型並發現了一個新的靈長類特異的促性腺激素細胞亞類,並闡明了垂體幹細胞的狀態變遷。首先,研究人員對分子特徵尚未研究清楚的人類垂體幹細胞進行亞群特徵鑑定,發現幹細胞亞群隨發育時間變化,早期幹細胞增殖能力較強,且高表達垂體所有激素細胞分化必需的轉錄因子ASCL1,該基因對於早期幹細胞分化可能發揮了重要作用。晚期幹細胞增殖能力被抑制,且高表達WNT信號調節因子SFRP2和WNT5A。
  • 何愛彬研究組開發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
    9月3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Profiling chromatin state by single-cell itChIP-seq」的文章,報導了利用一種全新的普適性,易操作的單細胞ChIP-seq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並將這一方法命名為
  • 文路、喬傑合作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該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揭示了7周至25周人類胚胎垂體中五種主要激素細胞的發育軌跡,定義了中間過渡細胞類型並發現了一個新的靈長類特異的促性腺激素細胞亞類,並闡明了垂體幹細胞的狀態變遷。且高表達垂體所有激素細胞分化必需的轉錄因子ASCL1,該基因對於早期幹細胞分化可能發揮了重要作用。
  •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0:36:33 美國紐約大學Itai Yanai團隊利用基於微陣列的空間轉錄組學和單細胞RNA測序
  • 靶向單細胞多組學方法,可在低深度下同時檢測蛋白表達和低豐度轉錄組
    通常,轉錄組的表達水平要比蛋白質低得多,而蛋白質的動態表達範圍則較大,拷貝數跨度約為6-7個數量級,轉錄本拷貝數跨度約為2個數量級。平行檢測蛋白質表達和轉錄組數據方法的開發,如CITE-seq、REAP-seq,解決了僅評估轉錄組所固有的一些限制,但也幾乎使每個單細胞的測序深度增加了一倍。
  • 基於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小鼠全細胞圖譜發表—新聞—科學網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722027)等資助下,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在單細胞組學技術及哺乳動物全細胞表達譜系分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