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療誘導的肺癌進化:單細胞轉錄組分析

2020-11-30 澎湃新聞

原創 李虹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Cell Press青促會述評

生命科學

Life science

作為世界領先的全科學領域學術出版社,細胞出版社特與「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合作開設「青促會述評」專欄,以期增進學術互動,促進國際交流。

第二十期專欄文章,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 李虹,就Cell中的論文發表述評。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遠端轉移是導致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往的研究關注基因組變異對肺癌發生和發展的影響,發現了EGFR, ALK, ROS1和BRAF等高頻變異的癌基因,為靶向治療提供了可能,延長了部分患者的生存時間。然而靶向治療可能伴隨著皮疹、腹瀉、出血、肝損傷等副作用,並且患者常常由於獲得性耐藥而復發。為了改善靶向治療的療效,急需了解治療後腫瘤和微環境的進化過程和異質性。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是研究複雜生物系統異質性的有效方法。2018年Bernard Thienpont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對正常與癌變樣本近10萬個單細胞的研究,創建了第一個完整的肺癌細胞圖譜,包括52個不同亞類的基質細胞,說明了肺癌微環境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Lambrechts, D, 2018)。由於獲得高質量的晚期肺癌的樣本非常困難,對晚期肺癌的單細胞研究還很少。2020年5月Hae-Ock Lee和Myung-Ju Ahn的團隊對44個肺癌病人原發灶、胸膜液、淋巴結或腦轉移的腫瘤樣本進行單細胞測序,發現了一種與肺癌轉移密切相關的癌細胞亞型,基質細胞和免疫細胞創造了促腫瘤和免疫抑制的微環境,增強了我們對轉移性肺癌分子和細胞動力學的理解(Kim, N,2020)。

Cell(《細胞》)8月20日上線了來自加州大學的Trever G. Bivona、Collin M. Blakely和Chan Zuckerberg Biohub研究中心的Spyros Darmanis團隊合作發表的題為"Therapy-Induced Evolution of Human Lung Cancer Revealed by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的文章。通過對轉移性肺癌患者靶向治療前後的單細胞測序研究,揭示了癌細胞的分子多樣性、治療誘導的免疫微環境可塑性,該研究結果有助於改善肺癌治療的臨床療效。

作者收集了來自30位患者的組織樣本。經質控保留下來的樣本包含15個未接受靶向治療的樣本(TN)、14個對靶向治療有響應的樣本(RD)以及20個獲得性耐藥的樣本(PD)。總共採集到23261個單細胞(圖1)。

▲圖1 樣本採集以及實驗整體設計思路

分析樣本中攜帶的基因突變發現,單細胞測序數據可以鑑定到新的突變(圖2)。例如,在經過多線治療的樣本LTS47中,新鑑定到KRAS基因上發生G13D以及G12C的突變。而先前經bulk DNA測序發現該患者攜帶的EML4-ALK的基因重組變異並沒有出現在這些KRAS突變的細胞中。值得注意的,腫瘤驅動突變的丟失是一種可能的耐藥機制(Lovly et al., 2017; Xu et al., 2018a)。這或許可用於解析LTS47樣本上突變變化。

▲圖2 單細胞RNA測序數據鑑定出新的突變位點

在轉錄組上,RD樣本較TN樣本上調了參與細胞損傷修復過程的基因,包括二型肺泡(alveolar type 2, AT2)相關基因以及WNT/β-catenin信號通路關鍵蛋白(CTNNB1)和下遊靶標(SUSD2)。AT2細胞參與肺部損傷修復(Wang et al., 2018),而WNT/β-catenin信號通路是調控該過程的關鍵信號通路 (Huch et al., 2013; Tammela et al.,2017)。TCGA的肺腺癌患者的數據顯示高表達肺泡基因信號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另外,通過早期聯合用藥同時抑制WNT/β-catenin信號通路以及EGFR(或ALK)能提高藥物響應的程度。

PD較TN顯著上調參與kynurenine通路的基因。TCGA的肺腺癌數據顯示高表達kynurenine通路的患者生存較差。PD較RD高表達了浸潤(invasion)、細胞間交流以及免疫調控相關的基因,其中包括參與血纖維蛋白溶酶原通路的基因(ANXA2, PLAT, PLAUR, PLAU和SERPINE1)。而高表達該信號通路基因的TCGA肺腺癌患者有較差的生存(圖3)。另外,通過對比來自同一個患者的TN-RD-PD三配對樣本。作者發現PD中高表達鱗狀細胞分化相關的基因(KRT16, KRT14, KRT6A, KRT5等),說明PD樣本表現出部分鱗癌特徵。組織病理學上由肺腺癌向鱗癌的轉化也是一種可能的耐藥機制。

▲圖3 RD以及PD樣本的單細胞表達譜特徵

最後作者系統地研究了腫瘤浸潤的免疫細胞。在8種鑑定到的免疫細胞中,T細胞及macrophage是浸潤豐度最高的兩類細胞。有意思的是,作者發現T細胞在RD樣本中比例升高(27% TN, 46% RD, 31% PD),而macrophage則是在RD中比例降低(37% TN, 21% RD, 37% PD)。另外,它們在RD及PD中浸潤的細胞亞型有很大不同。RD中浸潤著較多的細胞毒性的T細胞,而PD主要浸潤的是 IDO1陽性的macrophage以及免疫抑制作用的T細胞(如:Treg細胞)(圖4)。

▲圖4 不同階段樣本中腫瘤免疫浸潤情況

總結全文,作者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靶向治療前(TN),藥物響應(RD)以及獲得性耐藥(PD)三個不同階段的非小細胞肺癌樣本,解析了不同階段腫瘤細胞的特徵以及腫瘤浸潤免疫細胞的組成。這對我們理解轉移性NSCLC的腫瘤微環境組成以及它們在耐藥構成中的複雜變化提供了新的認知(圖五)。同時,基於這些特徵,作者提供了新的用藥思路,如:早期聯合抑制EGFR(或ALK)和WNT/β-catenin信號通路等,這對臨床用藥有極大的提示意義。

▲圖5 不同狀態下非小細胞肺癌的腫瘤生態系統

本文參考文獻

1.Lambrechts, D., Wauters, E., Boeckx, B. et al. Phenotype molding of stromal cells in the lung tumor microenvironment. Nat Med 24, 1277–1289 (2018).

Kim, N., Kim, H.K., Lee, K. et al.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demonstrates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reprogramming of metastatic lung adenocarcinoma. Nat Commun 11, 2285 (2020).

2.Lovly, C.M., Iyengar, P., and Gainor, J.F. Managing Resistance to EFGR- and ALK-Targeted Therapies. Am. Soc. Clin. Oncol. Educ. Book 37, 607–618 (2017).

Xu, J., Zhao, X., He, D. et al. Loss of EGFR confers acquired resistance to AZD9291 in an EGFR-mut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 line with an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phenotype.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144, 1413–1422 (2018a).

3.Huch, M., Bonfanti, P., Boj, S.F. et al. Unlimited in vitro expansion of adult bi-potent pancreas progenitors through the Lgr5/Rspondin axis. EMBO J. 32, 2708–2721 (2013).

4.Tammela, T., Sanchez-Rivera, F.J., Cetinbas, N.M. et al. A Wntproducing niche drives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and progression in lung adenocarcinoma. Nature 545, 355–359 (2017).

5.Wang, Y., Tang, Z., Huang, H. et al. Pulmonary alveolar type I cell population consists of two distinct subtypes that differ in cell fat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5, 2407–2412 (2018).

論文摘要

肺癌是導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的異質性使癌細胞有適應能力,降低了治療成功率,而對這背後的機制仍不完全清楚。本文對30個轉移性肺癌病人治療前和靶向治療過程中的49個樣本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獲得了2萬多個癌症和腫瘤微環境的單細胞圖譜,呈現了豐富和動態的腫瘤生態系統。癌細胞的單細胞測序發現了常規臨床檢測未探測到的可靶向的癌基因。靶向治療後殘留的癌細胞(RD)表達肺泡再生信號,可能是治療引起的細胞狀態轉變;治療中進展的癌細胞(PD)則上調犬尿氨酸、纖溶酶原和縫隙連接通路。RD中T淋巴細胞激活、巨噬細胞減少;而PD則處於免疫抑制狀態。這項研究闡明了轉移性肺癌治療誘導的多細胞生態系統的適應性對臨床療效的影響。

Lung cancer, the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mortality, exhibits heterogeneity that enables adaptability, limits therapeutic success, and remains incompletely understood.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 of metastatic lung cancer was performed using 49 clinical biopsies obtained from 30 patients before and during targeted therapy. Over 20,000 cancer an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 single-cell profiles exposed a rich and dynamic tumor ecosystem. scRNA-seq of cancer cells illuminated targetable oncogenes beyond those detected clinically. Cancer cells surviving therapy as residual disease (RD) expressed an alveolar-regenerative cell signature suggesting a therapy-induced primitive cell-state transition, whereas those present at ontherapy progressive disease (PD) upregulated kynurenine, plasminogen, and gap-junction pathways. Active T-lymphocytes and decreased macrophages were present at RD and immunosuppressive cell states characterized PD. Biological features revealed by scRNA-seq were biomarkers of clinical outcomes in independent cohorts. This study highlights how therapy-induced adaptation of the multi-cellular ecosystem of metastatic cancer shapes clinical outcomes.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請以英文原文為準

述評人簡介

李虹

中國科學院青促會會員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

李虹,博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201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主要從事腫瘤系統生物學和組學大數據整合研究。在Cancer Cell, Cell Stem Cell, Genome Medicine, Nucleic Acids Research, PloS Genetics 等期刊發表研究論文50餘篇,論文被引用2,000餘次。獲得上海市楊帆計劃、中國科學院優秀青年人才項目、中國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面上項目資助。

Hong Li is a professor in Shanghai Institute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She was selected as a member (2018) of Youth Innovation Promotion Association of CAS. Her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cancer system biology and the integrative studies of omics big data. She published more than 50 research articles in SCI journals, including Cancer Cell, Cell Stem Cell, Genome Medicine, Nucleic Acids Research and PloS Genetics, which were cited over 2,000 times. She received foundation support from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of C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an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相關論文信息

原文刊載於Cell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 Cell 上,

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Youth Innovation Promotion Associ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於2011年6月成立,是中科院對青年科技人才進行綜合培養的創新舉措,旨在通過有效組織和支持,團結、凝聚全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拓寬學術視野,促進相互交流和學科交叉,提升科研活動組織能力,培養造就新一代學術技術帶頭人。

Youth Innovation Promotion Association (YIPA) was founded in 2011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AS). It aim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excellent young scientists by promoting their academic vis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YIPA has currently more than 4000 members from 109 institutions and across multiple disciplines, including Life Sciences, Earth Science, Chemistry& Material, Mathematics &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They are organized in 6 discipline branches and 13 local branches.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單細胞文獻解讀】靶向治療誘導肺癌進化
    靶向治療雖然可以延緩部分患者的生命,但肺癌的異質性仍會導致腫瘤細胞適應新環境,出現耐藥。只有了解治療前後腫瘤和微環境的進化過程以及異質性,才能更好指導靶向用藥,改善治療療效。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一篇  單細胞應用於臨床的研究  ,於2020年8月發表在Cell (IF:38.637)上,探索靶向治療前後肺癌的進化。
  • 超2萬個單細胞RNA測序,揭示靶向療法誘導癌細胞進化
    超2萬個單細胞RNA測序,揭示靶向療法誘導癌細胞進化 2020-08-24 1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研究揭示治療誘導的肺癌進化歷程
    研究揭示治療誘導的肺癌進化歷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9:05:26 美國加州大學Trever G. Bivona、Collin M.
  • 靶向單細胞多組學方法,可在低深度下同時檢測蛋白表達和低豐度轉錄組
    研究發現,靶向轉錄組學方法與蛋白質檢測相結合不需要其他方法那樣高的測序深度,並仍然保持對低豐度轉錄組的高靈敏度。結果顯示,該方法可同時檢測492個免疫相關基因和41個表面蛋白。 為驗證該方法,研究團隊將來自三個健康對照組的27,258個外周血單核細胞分成兩批,一批進行多組學流程分析,另一批進行基於流式細胞的表型分析。
  • Nat.Rev.Genet最新綜述丨萬字長文闡釋單細胞測序如何研究腫瘤進化
    具體來說,在BRAF突變和TP53突變的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中激活胚胎神經嵴祖細胞狀態會誘導黑色素瘤的發生。這些結果表明,體細胞突變與幹細胞樣兩者之間協同作用會引發癌症。儘管這些研究為幹樣細胞的靶向治療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但腫瘤細胞的可塑性可能會使這一策略複雜化。
  • 希望組正式推出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分析服務
    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是分析細胞間異質性的一項關鍵技術,但是基於短讀長的單細胞測序缺乏識別全長轉錄本的能力,不能開展更深入的細胞間異質性研究,例如可變剪接、基因融合事件等。因此,結合了長讀長測序技術的單細胞全長轉錄組備受矚目。
  • 單細胞轉錄組高級分析四:scRNA數據推斷CNV
    上期專題我們介紹了單細胞轉錄組數據的基礎分析
  • 神助攻帶你「撩」起單細胞轉錄組
    帶著無比喜悅,無比激動的心情,小編用幾個數字給您炫一下10x Genomics這一神助攻應用於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的六大優勢!本研究應用10x GemCode™平臺對29個細胞系及RNA樣本,共250,000個單細胞,及68,000個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進行3』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分析。1.
  • 肺癌靶向治療前瞻
    現在看起來,要實現肺癌的靶向治療要比預期更加困難。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醫學腫瘤學家Ramaswamy Govindan仍然清晰地記得他使用吉非替尼治療的第一例肺癌患者。那是在新千年的第一年,而非小細胞肺癌(NSCLC) 患者的前景仍非常嚴峻:診斷後一年生存率僅不足40%。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對於根尖這一重要的高異質性器官,傳統的高通量測序無法檢測不同細胞型的轉錄組差異。 12月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谷曉峰課題組與德國海德堡大學Jan U. Lohmann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在線發表研究論文。
  • 《自然·醫學》:人類首次描繪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該研究使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地表徵了月經周期這一人類獨特的生理過程。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分析,可在分子和定量水平將月經周期分為四個主要階段,並且能夠更精確地確定胚胎「著床窗口」。研究團隊使用兩個不同的單細胞測序平臺分析了29位不同女性的子宮內膜活檢,每個女性在月經周期進行了一次採樣。整個轉錄組無偏見分析了子宮內膜的主要細胞類型: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免疫細胞和幹/祖細胞。
  • 單細胞測序技術「遍地開花」 精準醫療「如虎添翼」!
    以色列Ido Amit實驗室李漢傑博士等發現,癌症中免疫細胞的異質性對免疫治療的效果有重要影響,功能失調的CD8 T細胞在腫瘤微環境中處於動態分化和高度活躍的狀態,而且很可能驅動著腫瘤特異性免疫應答。該團隊通過對25名黑色素瘤患者腫瘤中免疫細胞,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單細胞TCR測序分析,繪製黑色素瘤詳盡的免疫細胞圖譜。
  • 《細胞》亮點:莊小威聯合團隊看清染色質轉錄動態;單細胞測序揭示...
    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全基因組範圍內的成像技術,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與轉錄活性。研究人員們在摘要中指出,染色質的3D結構調控了許多基因組的功能。如果有一款工具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無疑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其生理功能。為此,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成像技術。首先,他們表明可以通過按順序雜交的方法,標記基因組上的數百個位點。這也讓科學家們得以用很高的解析度去追蹤染色體的結構變化。
  • 清華大學磷酸化蛋白組學揭示組蛋白H3.3可增強刺激誘導型轉錄
    在染色質的刺激響應特徵中,組蛋白磷酸化是通過激酶級聯信號傳遞至刺激響應基因的有效信號傳遞手段,並有增強其轉錄的可能。組蛋白是真核生物體細胞染色質的主要蛋白質組分,和DNA共同組成核小體結構,並在基因調控中發揮作用。組蛋白H3.3是常規組蛋白H3的一種變體,是單細胞真核生物(如酵母)中組蛋白H3的唯一形式。
  • Cell Stem Cell |單細胞譜系追蹤解析造血幹細胞命運與轉錄組特徵
    近年來高速發展的單細胞組學技術可以提供基因表達的「快照」,為發育生物學的研究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但是單細胞測序技術缺乏細胞譜系(祖代細胞-子代細胞關係)信息,因此單時間點的單細胞轉錄組數據尚不足以揭示細胞在連續時間軸上的發育命運。
  • 科學家揭示整合單細胞和群體細胞轉錄組數據推斷細胞分化時間的作用
    該研究通過開發計算工具包(iCpSc)用於整合單細胞和群體細胞轉錄組數據,來預測細胞分化過程中單細胞的分化時間和路徑,並通過基因調控網絡分析尋找重要調控因子和信號通路。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作為強大的方法應用於分析發育和重編程過程的細胞異質性。分析細胞間異質性的關鍵目標就是尋找未知的細胞狀態或重構細胞譜系的發育軌跡。
  • 單細胞測序技術「遍地開花」,精準醫療「如虎添翼」!
    單細胞測序是從單個細胞水平對基因組和轉錄組進行的研究。通過全基因組或轉錄組擴增,進行高通量測序,能夠揭示單個細胞的基因結構和基因表達狀態,反映細胞間的異質性。 相比於群體細胞測序,更適用於解決少量特殊樣本的研究、異質性群體的分析及同時或互斥發生的基因組變化的查找等問題。
  • 適者生存:壓力選擇下肺癌的達爾文進化
    追蹤腫瘤進化的方法:multiregional sequencing從多區域活檢獲得的信息可以有效地使用以重建腫瘤進化動態(或「歷史」),圖形呈現為腫瘤進化樹,存在於所有腫瘤細胞中的樹幹突變代表祖先事件,而異質性遺傳改變構成分支。血漿ctDNA的外顯子分析代表了新的非入侵性的腫瘤進化特徵的分析方法。
  • 蔡軍/張江開發出基於深度學習的單細胞轉錄組分析模型
    單細胞轉錄組作為單個細胞的特徵,可更加精確地定義細胞的類型。常規的基於單細胞轉錄組的分類方法首先是進行無監督的聚類,然後根據每個集群(Cluster)特異表達的細胞標記基因來對集群進行標註。雖然基於無監督的分類方法更容易發現新細胞類型,但是人工標註的過程費時費力。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 打造靶向治療新時代
    隨著近年來的醫學水平逐步提升,以靶向治療為代表的精準治療手段得到更多的運用。拿肺癌來說,在全世界範圍內,肺癌仍是發病率第一的惡性腫瘤,肺癌有兩個主要的亞型,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為例,2015年,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手段僅有針對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為數不多的靶向藥物。